文本对应练(十) 《老子》四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①埏埴以为器 埴:黏土
②自伐者无功 伐:讨伐
B.①跨者不行 跨:跨大步
②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
C.①曰余食赘行 行:同“形”,形体
②自胜者强 强:强壮
D.①凿户牖以为室 户牖:门窗
②自知者明 知:知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埏埴以为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死而不亡者寿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当其无,有车之用 民之从事
D.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吾其还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3分)( )
①强行者有志 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③民之从事 ④跨者不行 ⑤勇则冠军,威能振敌
A.①②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⑤
4.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自见者不明 ②其脆易泮 ③小学而大遗 ④学不学 ⑤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⑥赢粮而景从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①④/⑤/⑥
5.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子,是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中国古代哲学家,法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B.辐,车轮的辐条,古时候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
C.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后借指车轮或车。
D.《老子》又称《道德经》,书中包含了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且能相互对立、相互转化。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不断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先用“合抱之木”来阐述;接着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说理;最后指出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道理。
(2)小明用《〈老子〉四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警示自己不要自以为是,自我夸耀。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拿破仑曾讲:“一个人如果能征服自己,他就能征服整个世界。”这与《〈老子〉四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有相似之处,一个人面临的最大“敌人”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4分)
译文:
(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4分)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20分)
材料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四章》)
材料二:
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故曰:“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①之烟焚。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白圭无水难,丈人无火患。”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②者也,而二君不用也。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是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故曰:“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
空窍③者,神明之户牖也。耳目竭于声色,精神竭于外貌,故中无主。中无主,则祸福虽如丘山,无从识之。故曰:“不出于户,可以知天下;不窥于牖,可以知天道。”此言神明之不离其实也。
子夏见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对曰:“战胜,故肥也。”曾子曰:“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臞④。今先王之义胜,故肥。”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⑤》,有删改)
【注】 ①突隙:烟囱的缝隙。突,烟囱。②腠(còu)理:中医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③空窍:人的眼、耳、鼻、口等器官。④臞(qú):消瘦。⑤喻老: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和阐释《老子》。
8.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出见富贵故臞。
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强,勤勉,与成语“强人所难”中的“强”意思不同。
B.治,治理,与《大学之道》“家齐而后国治”中的“治”意思相同。
C.鄙,常指郊外或者边远之地,引申为粗俗、浅薄。文中“鄙人”意为乡下人。
D.以,介词,把,与《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以”用法和含义不同。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二取譬设喻,“举他物以明之”,收到深入浅出、透辟生动的表达效果。
B.材料二“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与《劝学》“积土成山”阐述的道理相同。
C.子罕拒绝接受宋之鄙人呈献的璞玉,是因为他认为“难得之货”不算宝物。
D.韩非子认为,树立志向面临的困难在于能否战胜自我,不在于战胜他人。
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4分)
译文:
(2)不出于户,可以知天下;不窥于牖,可以知天道。(4分)
译文:
12.材料二有哪些事例体现了“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这一观点?请简要概括。(3分)
4/4文本对应练(十)
1.B [A项,②伐:夸耀。C项,②强:刚强、果决。D项,②知:了解。]
2.B [A项,介词,用/介词,因为。B项,连词,表转折关系。C项,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D项,代词,指事物/连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3.D [①强行:古义,勤勉而行;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②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③从事:古义,指办事,处理事务;今义,投身于某种活动或事业中去。④不行:古义,行走不稳;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⑤冠军:古义,列于诸军之首;今义,体育运动等竞赛中的第一名。据此判断答案为D。]
4.C [①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明。②脆: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脆弱的时候。③小、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④学: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学。⑤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⑥景:名词作“从”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影子那样。据此可知答案为C。]
5.A [A项,“法家学派”错误,老子应是道家学派。]
6.(1)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2)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3)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4)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7.(1)因此“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2)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在混乱未产生时就治理。
8.解析:句意:出门看见荣华富贵的快乐又喜欢,这两种思想在心里斗争,弄不清谁胜谁负,所以瘦了。“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和前面句子“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为对称句,故此句单独成句,C处断开;“两者战于胸中”为状语后置句,后置状语“于胸中”后E处断开;“未知胜负”,动宾结构,句意完整,F处断开。
答案:CEF
9.B [A项,正确。勤勉/勉强。句意: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勉强别人做为难的事。B项,错误。治理/太平。句意: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国家才能太平。C项,正确。句意:宋国有个乡下人得到一块没有加工过的玉石而把它献给子罕。D项,正确。介词,把/介词,因为。句意:我把不接受你的玉当成宝。/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故选B。]
10.B [B项,“阐述的道理相同”错误。《劝学》“积土成山”意在阐明学习中积累的重要性;材料二“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意在强调“大”是从“小”发展起来的。]
11.解析:(1)“是以”,因此;“无为”,不强行做事;“执”,刻意把持。(2)“不出于户”“不窥于牖”,状语后置句,“不于户出”“不于牖窥”;“窥”,张望;“天道”,自然的规律。
答案:(1)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所以就不会失败;不刻意把持,所以就不会失去。
(2)不出门户,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不从窗口向外张望,可以知道自然的规律。
12.解析:“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意思是,解决难题要从易处着手,想干大事要从小处着手。①“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为预防水灾,白圭巡行堤坝堵塞蝼蚁洞穴。②“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为预防火灾,老年人用泥涂塞烟囱裂缝。
答案:①为预防水灾,白圭巡行堤坝堵塞蝼蚁洞穴。②为预防火灾,老年人用泥涂塞烟囱裂缝。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略。
材料二:
有形状之类的东西,大的必然是从小的发展起来的;经历久远的事物,众多的必然是从少的发展起来的。所以《老子》说:“天下的难事必定是从容易的事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必定是从微细的事发展起来的。”因此要想控制事物,就要从微细时着手。所以《老子》说:“解决难题要从易处着手,想干大事要从小处着手。”千丈长堤,因为蝼蚁所打的洞穴而导致溃决;百尺高屋,因为烟囱漏火而导致焚毁。所以《老子》说:“白圭巡视堤坝时都要堵塞蝼蚁的洞穴,老年人谨慎地对待火种而用泥涂塞烟囱的裂缝,因此白圭没有遇到水灾,老年人不会遇到火灾。”这些都是谨慎地对待容易的事来避免困难事情的发生,郑重地对待小事来避开大祸的例子。
从前晋公子重耳出国流亡,路过郑国,郑国君主不以礼相待。叔瞻劝说道:“这是贤明的公子,您好好待他,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劝谏说:“如果不丰厚款待他,那就不如杀了他,不要让他日后给我们带来祸患。”郑君又不听从。等到重耳返回晋国,起兵伐郑,大败郑国,夺取了郑国的八座城。晋献公用垂棘的宝玉相赠来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说道:“不可借路。嘴唇没有了,门牙就会受寒,虞、虢互相救援,并不是在互相施恩。今天晋灭虢,明天虞必定会跟着灭亡。”虞君不听,接受晋国宝玉,借给晋军道路。晋在攻取虢后,回过头来,反而灭了虞。这两位臣子都是在祸害刚露苗头时就想要争取制止它,但两位君主却不采纳。所以郑国因此战败了,虞国因此灭亡了。所以《老子》说:“事情在其安定的时候容易维持,在其没有预兆之前容易谋划。”
宋国有个乡下人得到一块没有加工过的玉石而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这个乡下人说:“这是宝贝啊,适宜用来做君子的器物,不适宜作为平民百姓的用具。”子罕说:“你把玉当成宝,我把不接受你的玉当成宝。”这是乡下人想追求玉,而子罕不想追求玉。所以《老子》说:“把没有欲望看成欲望,不以难得的财物为贵。”
耳朵、眼睛等五官孔窍,是精神的门窗。如果耳朵、眼睛全部消耗在音乐美色上,精神全部消耗在外貌仪表上,那么内心就会没有主宰。内心没有主宰,那么祸福即使像山陵那样高大而摆在眼前,也无法认识它们。所以《老子》说:“不出门户,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不从窗口向外张望,可以知道自然的规律。”这是说精神不要离开自身形体。
子夏见到曾子。曾子说:“你怎么胖了?”子夏回答说:“我战胜了自己,所以就胖了。”曾子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我在家里学习先王的道理就喜欢,出门看见荣华富贵的快乐又喜欢,这两种思想在心里斗争,弄不清谁胜谁负,所以瘦了。如今先王的道理取胜了,所以就长胖了。”因此树立志向的困难,不在于战胜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所以《老子》说:“能够战胜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强大。”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