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对应练(十一) *五石之瓠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或不免于洴澼
C.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D.君子生非异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贻:给予,赠送
B.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买
C.客得之,以说吴王 说:同“悦”,取悦
D.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与越人水战
B.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左右欲刃相如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我世世为洴澼 ②君王为人不忍
B.①剖之以为瓢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②常于几成而败之
D.①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②为之于未有
5.下列各句中,与“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拘于时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有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B.庄周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逍遥游》是最具代表性的。庄子所向往的逍遥游,是摆脱一切世俗羁绊、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的境界。
C.在两汉诸子散文中,庄周的作品想象丰富,言辞瑰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鲁迅说《庄子》“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D.庄周思想也含有辩证法因素。毛泽东曾指出:“庄子的《天下篇》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4分)
译文:
(2)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4分)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20分)
材料一: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材料二: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材料三: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节选自《庄子·山木》)
8.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子独不见大庙。
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要,指求取,与《孟子》中“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的“要”意思相同。
B.器,指任用,与《老子》中“埏埴以为器”的“器”意思不同。
C.止,指停留,与《大学》中“止于至善”的“止”意思不同。
D.于,表被动,与《师说》“不拘于时”中“于”用法相同。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庄周生活在梁惠王、齐宣王时期,他学识渊博,著述颇丰,有十余万字,其内容都是用来诋毁孔子学派而宣扬老子学说的。
B.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五石之瓠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五石之瓠的独特价值,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C.山木成材者被伐取,不材者幸免,而雁善鸣则存,不善鸣则被杀,人生在世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得幸存,但不能避免拘束与劳累。
D.庄子认为有得必有失,有成必有败,有才有德会遭到算计,无才无德会受到欺侮,因此凡事不能偏执一方,应顺其自然。
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4分)
译文:
(2)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4分)
译文:
12.这三则材料体现了庄子哪些处世哲学?请简要说明。(3分)
4/4文本对应练(十一)
1.C [A项,“龟”同“皲”。B项,“”同“纩”。D项,“生”同“性”。]
2.B [B项,鬻:卖。]
3.A [A项为名词作状语,B、C、D三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4.B [B项,均为介词“把”。A项,动词,从事/动词,对待。C项,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D项,结构助词“的”/代词,它,这件事。]
5.B [B项和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A项,宾语前置句。C项,定语后置句。D项,被动句。]
6.C [C项,“两汉诸子散文”错误,应为“先秦诸子散文”。]
7.(1)现在一下子卖制药的技术能卖百金,让我们卖给他吧。
(2)这药物能够防止手冻裂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有的人拥有它却不能免除艰苦的漂洗丝絮的劳动,那么这是使用它的方法不同啊。
8.解析:句意: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是反问句,“乎”是句末语气助词,其后C处断开;“养食之数岁”中,“养食之”是主语,“数岁”是谓语,句子结构完整,谓语后E处断开;“衣以文绣”是状语后置句,状语后G处断开。
答案:CEG
9.A [A项,错误。中心思想/求取。句意:但他的中心思想却本源于老子的学说。/并非因为要在同乡朋友那里博取名誉。B项,正确。任用/陶器,器物。句意:所以连王公大人也无法任用他。/和泥制作陶器。C项,正确。停留/达到。句意: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D项,正确。句意: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不受时俗的限制。故选A。]
10.A [A项,“其内容都是用来诋毁孔子学派而宣扬老子学说的”错误,原文“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是诋毁孔子学派宣扬老子学说,而“《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不是,由“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可知,还有针对墨子学说的。]
11.解析:(1)“虑”,用绳结缀;“浮乎江湖”,状语后置,在江湖之上浮游。(2)“以”,因为;“材”,成材;“舍”,住宿。
答案:(1)为什么不把它系结在腰间来充当大的腰舟而在江湖之上浮游,却担忧它宽大而没有什么可感受的东西呢?
(2)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而能够享尽天年。”庄子走出山来,住宿在朋友家中。
12.①不求仕进,追求自由;②见识通达,知无用之用;③顺应自然,无所偏执。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庄子是蒙地人,叫周。他曾经担任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问涉猎、研究的范围无所不包,但他的中心思想却本源于老子的学说。他撰写了十余万字的著作,大多是托词寄意的寓言。他写《渔父》《盗跖》《胠箧》,用来诋毁孔子学派,而宣扬老子学说。《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空设言语,没有实事。可是庄子善于行文措辞,描摹事物的情状,用来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语言汪洋浩漫,纵横恣肆,以适合自己的性情,所以连王公大人也无法任用他。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答应他让他出任宰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是厚礼;卿相,确是尊贵的高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使自己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我的志向啊。”
材料二:
略。
材料三: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大树,它的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而能够享尽天年。”庄子走出山来,住宿在朋友家中。朋友很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自处呢?”
庄子笑着说:“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天道却并非真正与天道相合,因此还是不能免于受累。假如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地游乐也就不是这样。对赞誉与诋毁都无所谓,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执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和顺为标准,活动于虚无的境界,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而劳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习俗就不是这样的。有了汇合就有分离,有了成功就有毁坏,锐利的将被挫折,尊贵的将被非议,有作为的人将要遭受亏损,有贤能的人将要遭人谋算,没出息的人就会遭受欺侮。谁又得知荣辱福祸必然来临的原因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恐怕还只有归向于道德吧!”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