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文本对应练12 兼 爱(含答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文本对应练12 兼 爱(含答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5 14:38:56

文档简介

文本对应练(十二) *兼 爱
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当察乱何自起
B.故不孝不慈亡
C.恶施不孝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事:事务
B.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攻:治疗
C.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察:观察
D.恶施不慈 施:实行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虽至大夫之相乱家
B.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C.常于几成而败之
D.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4.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活用方式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故亏父而自利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
B.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
C.欲速则不达 形容词作动词,快速完成
D.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形容词作动词,彰明
5.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焉:怎么
B.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弗:不
C.故亏父而自利 而:连词,表目的
D.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以:介词,把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墨子宣传“非攻”与“兼爱”,其学说与孔子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影响极大,韩非子将其与儒学并称为“显学”。
B.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C.“圣人”有多种解释,在“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中,“圣人”指的是孔子。
D.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被称为“平民哲学家”,他的思想学说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平民的愿望,代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利益和要求。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4分)
译文:                                    
                                    
(2)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4分)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20分)
材料一: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何以知尚贤之为政之本也?曰: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
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
故古圣王以审以尚贤使能为政,而取法于天。虽天亦不辩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节选自《墨子·尚贤中》)
材料二: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节选自《墨子·兼爱上》)
8.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是以而不肖者寡
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乎”为介词,相当于“于”,与《五石之瓠》中“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的“乎”用法相同。
B.“党”意为“偏袒、偏私”,与《论语·卫灵公》中“群而不党”的“党”意义不同。
C.“焉”表反问,意为“哪里,怎么”,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焉用亡郑以陪邻”的“焉”意义相同。
D.“恶”,意为“不善良,不好的”,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恶其声而然也”的“恶”意义不同。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圣人尊贤而任能,对于选拔上来的贤人则给予高官富贵,对于无能之人则免去其职位,由此,竞相为贤之风日起。
B.贤者治理城邑的时候早出晚归,翻耕种植,栽种果木,收聚豆粟等,使得民众能够拥有足够的食物。
C.墨子在论证上追求语言浅显、逻辑严谨和结构清晰,表达观点时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
D.材料二第二段从反面立意,指出如果大家将心比心、以己度人,做到互相爱护,就能消除乱象,使天下大治。
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4分)
译文: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4分)
译文:                                    
                                    
12.墨子在《尚贤》中对“贤者”的行为作了具体阐释,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3分)
                                    
                                    
                                    
4/4文本对应练(十二)
1.C [A项,“当”同“尝”,尝试。B项,“亡”同“无”。D项,“内”同“纳”,“内交”即“结交”。]
2.C [C项,察:考察。]
3.D [A项,古义:卿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家庭的住所。B项,古义:鼓励。今义: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C项,古义:接近(差不多)成功。今义:相当于“多少分之一”。D项,古今意义都是“孝敬慈爱”。]
4.B [B项,应为“名词的使动用法”。]
5.A [A项,焉:于是。]
6.C [C项,“‘圣人’指的是孔子”错误,“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中的“圣人”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故选C。]
7.(1)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疗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从哪里产生,于是才能对它进行医治。
(2)是由不相爱产生的。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混乱。
8.解析:句意:因此百姓都因渴望赏赐而勉励自己,畏惧惩罚而争相做贤人,因为贤能的人多而没有才能的人少。“是以”是连词,引出结论,后面紧跟“民皆劝其赏”,“民”是主语,“劝”是谓语,“赏”是宾语,结构完整,其后断开,故C处断开;“劝其赏”“畏其罚”结构相同,语意完整,中间断开,故D处断开;“相率而为贤者”,“相率”为状语,“贤者”作“为”的宾语,语意完整,其后停顿,故F处断开。
答案:CDF
9.C [A项,正确。句意:由愚昧且低贱的人去治理高贵且有智慧的人,国家就会混乱。/为什么不考虑把它作为大的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呢?B项,正确。偏袒、偏私/结党营私。句意:不偏袒父亲和兄弟。/与人合群而不结党营私。C项,错误。意义不同。连词,于是/表反问,哪里,怎么。句意:于是才能去治理。/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D项,正确。仇恨/厌恶。句意: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人们相爱呢?/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故选C。]
10.D [D项,“从反面立意”错,根据“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可知,是从正面进行假设。]
11.解析:(1)“蚤”,同“早”;“晏”,晚;“狱”,案件。
(2)“以……为”,把……作为;第一个“恶”,怎么;“劝”,鼓励;第二个“治”,安定。
答案:(1)贤人治理国家,早上上朝而晚上退朝,审理案件处理政务,因此国家安定并且刑法公正。
(2)所以圣人既然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人们相爱呢?所以天下之人互相亲爱天下就会安定,互相仇恨就会发生祸乱。
12.①治国:早朝晚退,察听案件,处理政务。②治官:晚睡早起,征收关市、山林、川泽的税利,充实官家府库。③治邑:早出晚归,翻耕种植,多聚豆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墨子说:“现在王公大人统治人民、主持社稷、治理国家,想要长久保持而不失去,所以不明白崇尚贤能是为政的根本!”凭什么知道崇尚贤能是为政的根本呢?回答是:由高贵且有智慧的人去治理愚昧且低贱的人,国家就会安定;由愚昧且低贱的人去治理高贵且有智慧的人,国家就会混乱。因此知道崇尚贤能是为政的根本。
所以古代的圣王非常尊崇贤人并且任用有才能的人,不偏袒父亲和兄弟,不偏向富贵之人,不宠爱美色。把贤能的人选拔上来并且提拔他们,使他们富有并且尊贵,让他们担任官职;对没有才能的人就抑制并且罢免他们,使他们贫困并且低贱,让他们做仆役。因此百姓都因渴望赏赐而勉励自己,畏惧惩罚而争相做贤人,因为贤能的人多而没有才能的人少,这就叫作举荐贤人。然后圣人听他们的言论,考察他们的行为,察看他们的能力而谨慎地授予官职,这就叫作任用贤能。所以可以让他们治理国家的,就让他们治理国家;可以让他们担任长官的,就让他们担任长官;可以让他们治理城邑的,就让他们治理城邑。凡是所任用治理国家、官府、城邑的人,这些都是国家的贤人。
贤人治理国家,早上上朝而晚上退朝,审理案件处理政务,因此国家安定并且刑法公正。贤人担任长官,晚睡早起,征收关市、山林、川泽的税利,来充实官府,因此官府充实并且财物不流失。贤人治理城邑,早出晚归,耕种种植、积聚豆类和粮食,因此豆类和粮食多而百姓有足够的食物。所以国家安定那么刑法就公正,官府充实那么百姓就富足。
所以古代圣王审慎地把崇尚贤能任用有才能的人作为治理政事的原则,并且取法于上天。即使上天也不分辨贫富、贵贱、远近、亲疏,对贤能的人就推举并且尊崇他们,对没有才能的人就抑制并且罢免他们。
材料二:
略。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