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对应练(十四)
1.C [文中加点的“他”是特指聂赫留朵夫;A项,“他山”指别的山,“他”表示别的。B项,“异地他乡”的“他”泛指除故乡以外的其他地方。C项,“他”特指某个人,由末一分句“最是风流袁隆平”可知,特指“袁隆平”。D项,“他用”指别的用处,“他”表示别的。]
2.解析:①玛丝洛娃“斜睨的目光”,从这一神态可以看出她对人的冷漠,而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她遭遇的不幸,所以也暗示了她的不幸。②“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是玛丝洛娃在得知聂赫留朵夫想要赎自己的罪恶后的神态描写。“嫌恶”是对聂赫留朵夫的厌恶、讨厌,是她心中的真实情感。“妖媚”显出她的轻佻妩媚,“可怜”表现了她装出值得怜悯的样子,“微微一笑”,是她流落之后的习惯性表情。这一细节描写可以看出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既厌恶又取悦,既看不起,不相信,又卑贱地讨好的心理。
答案:①神态描写,“斜睨的目光”刻画出玛丝洛娃现在对人的冷漠和敌视,也暗示了她生活的不幸。②神态描写,表现玛丝洛娃的鄙夷不屑、不信任,“嫌恶”是真情流露,“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则是有意的献媚、讨好。
3.解析:第一处,根据“‘我……我……您要知道,……’那个姑娘极其忸怩地开口说”,这是薇拉在聂赫留朵夫面前说的话,此处的省略号表示她说话的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表现出了姑娘说话时的语无伦次和忸怩情态。第二处,语境说的是姑娘向聂赫留朵夫借钱后,聂赫留朵夫的答话,根据话语内容可知,此处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表现了聂赫留朵夫此时丰富的心理活动。
答案:第一处省略号表示说话的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表现出了姑娘说话时的语无伦次和忸怩情态;第二处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表现了聂赫留朵夫此时丰富的心理活动。
4.C [C项,表意上有不同,使用“他们”语气更委婉。]
5.解析:(1)根据“倒不是人家不许我进去”,此处的“倒”表示让步,进而引出后面的话,表明自己不能进女校读书的原因。(2)根据“您千万千万不要道谢。我倒应该向您道谢才是”,此处的“倒”表达的是与上文意思相反,应该道谢的是“我”,突出了聂赫留朵夫对姑娘的感激之情。
答案:第(1)个“倒”字表示让步,引出自己不能进女校读书的原因;第(2)个“倒”字表示与上文意思相反,增强了聂赫留朵夫对姑娘的感激之情。
6.C [A项,“敷衍的态度表明他此刻恐慌的心态”错误。聂赫留朵夫随口翻译并不是因为敷衍,而是因为他的注意力完全被即将与玛丝洛娃见面的事情所占据,他的心情是盼望、忐忑、心不在焉,而非恐慌。B项,“立刻感到无比喜悦,认为他们即将迎来幸福的未来”错误。从文中“他一见玛丝洛娃,立刻感到心情沉重”及后文一系列的纠结来看,他并没有立刻感到喜悦,认为他们即将迎来幸福的未来。D项,“但是却透露出人物截然不同的心理”错误。画波浪线的句子透露的是玛丝洛娃复杂的心理状态,既有对聂赫留朵夫的深情,也有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悲哀,而不是截然不同的心理。故选C。]
7.A [B项,“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错误,文中虽然有心理描写,但更多的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来展现复杂微妙的情感变化,并非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C项,“虽然都是扁平人物”错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丰满立体的,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情感变化以及性格特点,并不是扁平人物。D项,“没有采用直接引语,而是全部通过聂赫留朵夫的视角进行转述,这削弱了对话的真实性和感染力”错误。文中大部分对话是对二人语言的直接引用,而非转述。故选A。]
8.①心慌:在等待玛丝洛娃到来时,对即将与玛丝洛娃见面感到紧张和期待。 ②沉重:见到玛丝洛娃后,昔日的情感纠葛以及玛丝洛娃如今的处境等因素让他心情压抑。 ③羞愧且不舍:当玛丝洛娃表明要跟随西蒙松后,聂赫留朵夫意识到可能要失去玛丝洛娃,内心既有羞愧又有不舍。 ④疲倦与厌倦:最后,在玛丝洛娃离开后,这次见面带来的复杂情感以及过往经历等让他身心俱疲,对生活产生了深深的厌倦情绪。
9.①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之路是一个心灵觉醒和自我救赎的过程。他帮助玛丝洛娃争取减刑,决心和她结婚,这是他良心的觉醒。当发现自己的救赎并不是玛丝洛娃所需要的时候,他感到羞愧、无力、疲倦、厌倦,这是他在精神层面不断审视、剖析自我的过程。②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之路是艰难的,充满了矛盾和挣扎的,他陷入了迷茫,但这种迷茫也是“复活”路上必经的心灵拷问,意味着他需要进一步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自我存在的价值,以真正完成“复活”。
1/2文本对应练(十四) 复活(节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7分)
“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音调平得像背书一样。
他大声说出这句话,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于是他高声说下去:
“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他又叫道。
她一动不动地站着,①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②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和语段中加点的“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B.在异地他乡,适逢中秋佳节,更增加旅人的思乡思亲的情怀。
C.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D.张明同学,这支笔我暂时先不还给你,因为我想留做他用。
2.小说在刻画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时,主要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细节描写。(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11分)
那个房间里有一个姑娘,头戴毡帽,身穿皮袄,脸容消瘦,脖子上露着青筋,不算漂亮,只有她的眼睛和眼睛上面扬起的两道眉毛却好看。
“喏,薇拉·叶夫列莫夫娜,你跟他谈吧,”年老的女主人说,“他就是公爵。我走了。”
①“我能在哪方面为您效劳吗?”聂赫留朵夫说。
“我……我……您要知道,您有钱,您却把钱花在无聊的事情上,花在打猎上,我知道,”那个姑娘极其忸怩地开口说,“可是我只希望一件事,只希望做一个对人们有益的人。而我什么也不会做,因为我什么也不懂。”
她的眼睛真诚而善良,脸上又果断又胆怯的整个表情那么动人,②聂赫留朵夫像他常有的情形那样,忽然觉得自己处在她的地位上,了解她,怜悯她了。
③“可是我能为您出什么力呢?”
“我是教员,可是我有心到高等女校去读书,却又进不去。倒不是人家不许我进去,人家是许我进去的,然而得有钱才成。请您给我一笔钱,等我毕业了,就还给您。我认为有钱人打熊,供农民喝酒,这都不好。④他们何不做点好事呢?我只要八十卢布。不过要是您不愿意,那在我也没关系。”她生气地说。
“刚好相反,我很感激您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我马上就把钱取来。”聂赫留朵夫说。
他走出去,到外面的门道上,在那儿碰见他的一个同伴,正在偷听他们讲话。他没有回答同伴的取笑,从他自己的钱夹里取出钱来,然后交给她。
⑤“您千万千万不要道谢。我倒应该向您道谢才是。”
现在聂赫留朵夫想起这件事的经过,感到心情愉快。
3.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别说明文段中画横线句子中的省略号有怎样的表现力。(4分)
4.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①③两句都是问句,但句末语气词“吗”“呢”不能互换。
B.②句中的“忽然觉得自己处在她的地位上”,表达的是“设身处地”的意思。
C.④句中的“他们”可以换成“你们”,表意上没有什么不同。
D.⑤句中的“千万千万”是“千万”的重叠形式,比“千万”更能表现聂赫留朵夫的真诚。
5.请分别说明文中加点的两个“倒”字在表意上的不同。(4分)
(1)倒不是人家不许我进去,人家是许我进去的,然而得有钱才成。
(2)我倒应该向您道谢才是。
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6分)
复活(节选)[注]
[俄]列夫·托尔斯泰
阴森森的监狱。门前站着岗哨,门口点着风灯,尽管蒙着一层洁白的雪幕,使大门、屋顶和墙壁都显出一片雪白,尽管监狱正面一排排窗子灯火通明,它给聂赫留朵夫的印象却比早晨更加阴森。
威风凛凛的典狱长走到大门口,凑近门灯,看了看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的通行证,困惑不解地耸耸强壮的肩膀,但还是执行命令,邀请这两位来访者跟他进去。他先领他们走进院子,然后走进右边的门,沿着楼梯走上办公室。他请他们坐下,问他们有什么事要他效劳。
他听说聂赫留朵夫要跟玛丝洛娃见面,就派看守去把她找来,自己则准备回答英国人通过聂赫留朵夫的翻译向他提出的问题。
“这座监狱照规定可以容纳多少人?”英国人问,“现在监禁着多少人?有多少男人,多少女人,多少儿童?有多少苦役犯,多少流放犯,多少自愿跟着来的?有多少害病的?”聂赫留朵夫随口翻译英国人和狱长所说的话,没有深究那些话的含义。他想到马上就要跟玛丝洛娃见面。完全出乎他的意外地心慌起来。他给英国人翻译到一半,听见脚步声越来越近,办公室的门开了,像以往历次探监那样,先是一个看守走进来,接着是身穿囚服、头包头巾的玛丝洛娃。他一见玛丝洛娃,立刻感到心情沉重。
“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和儿女,我要过人的生活,”正当她垂着眼睛,迈着快步走进房来时,这样的念头掠过他的脑海。他站起来,迎着她走出几步,他觉得她的脸色严肃而痛苦,就像上次她责备他时那样。她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手指头揉搓她衣服的边缘,时而看他一下,时而低下眼睛。
“您知道减刑的事成功了吧?”聂赫留朵夫说。
“是的,看守已经告诉我了。”
“那么,只要公文一到,您就可以出去,在您愿意住的地方住下来。我们要考虑一下……”
她赶紧打断他的话说:“我有什么可考虑的?西蒙松到哪儿去,我就跟着他到哪儿去。”
尽管她非常激动,她却抬起眼睛来瞧着聂赫留朵夫,把这几句话讲得又快又清楚,倒好像事先准备好了似的。
“哦,是这样!”聂赫留朵夫说。
“喏,这是说如果他要我跟他一块儿生活的话。”她惊慌地停住嘴,然后又纠正自己的话说,“这是说如果他要我留在他身边的话。对我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我得把这看作幸福才是。我还图个什么呢?”
“也许她真的爱上西蒙松,根本不要我为她作什么牺牲;也许她仍旧爱我,拒绝我是为了我好,不惜破釜沉舟,把自己的命运同西蒙松结合在一起。二者必居其一。”聂赫留朵夫想,不禁感到害臊。他觉得自己脸红了。
“如果您爱他……”他说。
“什么爱不爱的?这种事我早就丢掉了。不过,西蒙松是个十分特殊的人。”
“是啊,当然,”聂赫留朵夫开口说,“他是个非常好的人,我想……”
她又打断他的话,仿佛生怕他会说出什么多余的话,或者生怕她没机会把她要说的话说完似的。
“要是我做得不合您的心意,您要原谅我才好,”她说着,用神秘的、斜睨的目光瞅着他的眼睛,“看起来就该这么办。您也得生活啊。”
她说的恰好是刚才他所想的。然而现在他已经不这样想,他的想法和他的感情已然不同了。他不但感到羞愧,而且舍不得失去由于她的决定而要失去的一切。
“我没有料到会这样。”他说。
“您何必在这儿生活和受苦呢。您已经受够苦了。”她说着,古怪地微微一笑。
“我并没有受苦,我过得挺好。要是可能的话,我还想为您出力。”
“我们,”她说到“我们”的时候,看了聂赫留朵夫一眼,“我们什么也不需要了。您为我出力已经够了。要不是您……”她本想说什么,可她的嗓音发抖了。
“您总不能对我道谢。”聂赫留朵夫说。
“那么我该走了吧?”她发现英国人在等他,就说道。
“我不想告别,我还要跟您见面的。”聂赫留朵夫说。
“那我们就分手了。”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清。他们的目光相遇了,聂赫留朵夫听着她说,“那我们就分手了”而没有说一般的告别话,看着她那古怪的、斜睨的目光和凄凉的笑容,心里明白过来,在他刚才对她的决定的原因所做的两种推测当中,第二种才是正确的:她爱他,认为同他结合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而她跟西蒙松一块儿走掉,就会使得他自由。
现在她想到他办成了她所要办的事,不由得暗暗高兴,不过转念想到她就要跟他分手,又不免心里难过。她握一下他的手,慌忙转身走出办公室。
聂赫留朵夫回过头去看英国人一眼,准备跟他一块儿走,可是英国人正在他的笔记本上记什么。聂赫留朵夫不愿意打断他,就在靠墙的木榻上坐下,忽然感到很疲倦。他之所以疲倦,不是因为昨夜失眠,也不是由于旅途劳顿,更不是由于激动,而是他感到对全部生活厌倦极了。他靠着小木榻的靠背,闭上眼睛,立刻睡着了,而且睡得又熟又酣畅。
(有删改)
【注】 本文节选自《复活》第三章第二十五节,记叙了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最后一次见面。在此之前的内容是,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争取到了减刑,并决心和玛丝洛娃结婚,但是他前往探监,却遭到了狱长的拒绝。聂赫留朵夫只能求助于当地的长官,在那里他得到了允许,作为一位翻译,陪同前来采访的英国人进入了监狱。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聂赫留朵夫随口翻译英国人和狱长所说的话,没有深究那些话的含义”,敷衍的态度表明他此刻恐慌的心态。
B.聂赫留朵夫在见到玛丝洛娃时,立刻感到无比喜悦,认为他们即将迎来幸福的未来。
C.聂赫留朵夫在听到玛丝洛娃决定跟随西蒙松后,感到羞愧并意识到自己无力改变现状。
D.文中画波浪线处“古怪”和“凄凉”,虽然都在写玛丝洛娃的“笑”,但是却透露出人物截然不同的心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的环境描写虽然简洁,但有效地烘托了故事的氛围,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监狱的阴森和冷酷。
B.本文通过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直接展现了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之间复杂微妙的情感变化。
C.小说的人物语言平实而且精彩,让人物性格鲜明、突出,虽然都是扁平人物,也给读者以栩栩如生之感。
D.本文在叙述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对话时,没有采用直接引语,而是全部通过聂赫留朵夫的视角进行转述,这削弱了对话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8.与玛丝洛娃见面,聂赫留朵夫的心情也逐步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9.文章最后画横线句子是:“他靠着小木榻的靠背,闭上眼睛,立刻睡着了,而且睡得又熟又酣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他的“复活”之路有何理解。(4分)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