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文本对应练15 老人与海(节选)(含答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文本对应练15 老人与海(节选)(含答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5 14:38:56

文档简介

文本对应练(十五)
1.解析:对画波浪线语句的赏析,首先要把握其运用的手法,然后体会这些语句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1)“但愿不用再搏斗了,他想,真希望不用再搏斗了”两次反复强调“不用再搏斗了”,真实地反映出老人与鲨鱼激烈搏斗后的疲惫感受,以及渴望获得安全的强烈愿望,是一种心理描写。(2)“吃吧,加拉诺鲨,做个梦吧,梦见你杀了一个人”是对老人的语言描写,根据语境老人与一群鲨鱼搏斗后,终于战胜了它们,“做个梦吧,梦见你杀了一个人”是老人作为胜利者在向鲨鱼调侃,体现了老人超脱的精神状态,永不屈服的英雄气概。
答案:(1)属于心理描写,是几乎为战斗而耗尽精力的战斗者本能愿望的表现,是战斗暂趋平静时主人公心理状态的反映。
(2)属于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虽然身受重伤,但是永不屈服的英雄气概。
2.解析:对比原句和改句,原句运用了一系列动词进行描写,描述得更为细腻,也更能体现出老人誓死捍卫自己的劳动果实的精神。改后的句子不具备这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原句描述得更为细腻,特别是“扭”“打”“砍”“攥”“砸”等一系列的动作,写出搏斗之惨烈,体现出老人誓死捍卫自己的劳动果实的精神。改后的句子只是简单叙述,不具备这样的表达效果。
3.①从第三人称全知全能视角来展开叙述。②采用时间顺序,叙写了圣地亚哥老人最后一次与鲨鱼搏斗的情景。③侧重于从正面对人物进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来刻画圣地亚哥形象。
4.主要是动作的描写,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从听觉和视觉方面,既写了老人与鲨鱼群体的搏斗,又写了老人与鲨鱼个体的搏斗。这样,层次清晰、重点突出,生动具体地表现了老人这个孤胆英雄的形象。
5.①环境烘托极其悲壮:猛烈的海风,波涛汹涌的大海,黑暗的夜幕,是圣地亚哥战斗的背景。②力量对比彰显悲壮:年老疲惫的圣地亚哥与凶猛顽强的鲨鱼,力量悬殊。③搏斗过程无比悲壮:“扭”“砍”“攥”“砸”“打”“抡”“刺”等词写出圣地亚哥永不服输的英雄气概。④搏斗结果尽显悲壮:圣地亚哥受伤,捕获的大鱼仅剩下一个骨架。
6.D [D项,“不展示具有因果关系的情节链条”错误。文章截取了一个生活断面进行写作,大量留白,不追求情节的完整,但其中仍展示了具有因果关系的情节链条:女主人公因为不经意地发现了窗外雨中的猫而外出冒雨寻猫;寻猫未果失望而归;为安慰她,旅店老板派人送来了另一只猫。]
7.D [D项,“从侧面表现了他自私和对妻子冷漠的人物形象”错误,“做丈夫的继续在看书”,“看他的书”,“看自己的书”这些都是丈夫的行为,属于正面描写。]
8.①蜷缩在雨中的猫隐喻女主人公,是她内心孤独无依状态的写照;②女主人公要救雨中的猫,反映了她对改变自身状态的渴望;③女主人公救猫失败后,反复强调想要一只猫,实质是表达心愿无法实现的无奈;④结尾女侍者送来大玳瑁猫,暗示了女主人公心理需求不被真正理解的孤独。
9.①大量运用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心理,不加主观评述,使人物形象具有客观性;②开放性结尾(戛然而止式结尾),善于留白,不直接表露作者情感倾向;③使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述者为旁观者,只叙述看到的场景,使叙述更为客观;④用修饰性词语极少的平实语言进行叙述,不直接表露作者的情感态度。
2/2文本对应练(十五) *老人与海(节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
他看见城市灯光的倒影,肯定是在夜里10点钟左右。起初只是依稀可见,就像月亮升起之前的微弱天光。随后,隔着随风力变大而汹涌起的海洋,那光亮也越来越清晰。他驶进光影里,心想,要不了多久就能到达海流的边缘了。
这时候,他浑身僵硬、酸痛,在夜晚的寒气里,身上的伤口和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让他感到疼痛。但愿不用再搏斗了,他想,真希望不用再搏斗了。
但是,到了半夜,他又上阵了,而且这次他心里明白,搏斗也是徒劳。鲨鱼成群结队地游了过来,直扑向大鱼,他只能看见鱼鳍在水面上划出的一道道线痕,还有它们身上的鳞光。他用棍子朝鲨鱼的头直打过去,听到几张鱼嘴咬啮的声响,还有它们在船底下咬住大鱼,让小船来回摇晃的声音。他只能凭感觉和听觉拼死拼活地一顿棍棒打下去,觉得棍子被什么东西抓住了,就这么丢了武器。
他把舵柄猛地从舵上扭下来,用它乱打乱砍一气,双手紧攥着,一次又一次地猛砸下去。但是此时鲨鱼已经来到了船头,一个接着一个,或者成群扑上来,撕咬下一块块鱼肉,它们转身再来的时候,鱼肉在水面下闪着亮光。
最后,有条鲨鱼朝鱼头扑来,他知道这下子全完了。他抡起舵柄砸向鲨鱼头,正打在它的嘴上,那嘴卡在沉甸甸的鱼头上,撕咬不下。他又接二连三地抡起舵柄。他听见舵柄断了,就用断裂的手柄刺向鲨鱼。他感到手柄刺了进去,知道它很尖利,就接着再刺。鲨鱼松开嘴,翻滚着游走了。这是来犯的鲨鱼群中的最后一条。已经没有什么可让它们吃的了。
老人这时候差点儿喘不过气来,感觉嘴里有股怪味儿,那是一股铜腥味儿,甜腻腻的,他一时有些害怕,不过那味道并不太重。
他往海里啐了一口,说:“吃吧,加拉诺鲨,做个梦吧,梦见你杀了一个人。”
1.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4分)
(1)但愿不用再搏斗了,他想,真希望不用再搏斗了。(2分)
(2)吃吧,加拉诺鲨,做个梦吧,梦见你杀了一个人。(2分)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成:“他用舵柄对着它一顿猛打。”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分)
3.选段在叙述上独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4.选段是怎样描写老人与鲨鱼所进行的最后搏斗的?(4分)
5.节选文本写圣地亚哥最后一次同鲨鱼搏斗,“悲壮”色彩很浓郁,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悲壮”是如何体现的。(6分)
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6分)
雨中的猫[注]
海明威
旅馆里,只有两个美国客人留宿。他们进出房间,上下楼梯时,一路上碰到的人他们一个都不认识。他们的房间在二层,面朝着海,房间也与公园和战争纪念碑相对。公园里有大棕榈树,绿色的长椅。风和日丽的时候,时常能看到一个带着画架的艺术家。艺术家喜爱棕榈树的样子,也喜爱面朝着小公园和大海的旅馆艳丽的色彩。意大利人自远方赶来瞻仰战争纪念碑,纪念碑以青铜铸成,在雨水中泛出光芒。天正下着雨,雨水从棕榈树间滴落,在石子路的缝隙中形成积水。海水夹着雨呼啸而至,又顺着海滩退回去,接着,又夹着雨滚滚而来。停在战争纪念碑旁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一个侍者站在餐馆门口,朝着空阔的广场望去。
那美国太太站在窗前眺望,外面,就在他们的窗下,有只猫蜷在一张不断向下淌水的绿色桌子下。那只猫拼命缩成一团,好不让雨水淋湿。
“我去下头把那只猫带上来。”美国太太说。
“我去吧。”她丈夫从床上说。
“不,还是我去吧。外边那只可怜的小猫想在桌子下避雨。”
丈夫继续看书,他枕着两只枕头靠在床头。
“别淋湿了。”他说。
太太下了楼,她经过前台时,旅馆老板起身,向她弓腰致意,老板的办公桌就在前台的那一头。他是个老人,个子很高。
“下雨了。”太太说。她喜欢这个旅馆老板。
“是啊,太太,天气可真不怎么样。”
他立在幽暗的房间那一头的办公桌后头。
这个太太喜欢他。她喜欢他对待抱怨时,那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她喜欢他那严谨的态度,喜欢他愿意为她效劳的心态。她喜欢他那作为旅馆老板的自觉。她喜欢他那张上了年纪而饱经摧折的脸与那双大手。
她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很大,有个披着橡胶雨衣的人正穿过空荡荡的广场,向餐馆走去。那只猫大概就在右边附近,也许她可以沿着屋檐下过去。正当她站在门口时,有张伞从背后撑开了,原来是那个收拾他们房间的女侍者。
“您可不要淋湿了啊。”她笑着用意大利语说,不用想,一定是旅馆老板叫她来的。
侍女为她撑着伞,沿着石子路走到他们房间的窗下。桌子就在那里,被雨水洗刷得很干净,但那只猫却不见了。她突然感到十分失望,那个侍女抬眼望她。
“您丢了什么吗,太太?”
“刚刚这里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猫?”
“是啊,一只猫。”
“一只猫?”侍女笑着说,“在雨里有猫?”“是呀,”她说,“就在这张桌子下头,”接着她又说,“啊,我好想要它,我想要有只小猫。”
她说英语的时候,侍女的脸绷紧起来。
“走吧,太太,”她说,“我们进去吧,您该淋湿了。”
“我想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她们沿着石子路回去,进了旅馆内,侍女在外面收了伞,美国太太经过前台时,老板在桌后向她欠身。太太心里感到有点儿渺小和紧迫,不过这个老板的表现却令她觉得自己很渺小同时又很了不起,刹那间她觉得自己尊荣无比,她上了楼梯,打开房门,乔治在床上看书。
“猫带来啦?”他放下书本问。“找不到了。”
“那它会跑到哪里去呢?”他说,暂且不看书,歇歇眼睛。她在床边坐下。
“我好想要那只猫啊,”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要那只可怜的小猫。可怜的小家伙在雨里可不大好。”乔治继续看书。
她走过去,坐在梳妆台的镜子前,拿起手持镜子照了照自己。她端详着自己的侧脸,看完一侧,又看另一侧。接着,她又端详后脑勺和脖颈。
“我要是把头发留起来,你觉得怎么样?”她问,又照了照自己的侧脸。
乔治抬头来看着她的颈窝,头发剪得很短,像个男孩子。
“我喜欢你这样。”
“可我已经腻了,”她说,“我讨厌像个男孩子了。”
乔治在床上换个姿势。打她开始讲话,他的目光就一直没有离开过她。
“你看起来漂亮极了。”他说。
她把镜子放在梳妆台上,走到窗边向外张望。天渐渐黑下来了。
“我要把头发向后梳得又紧又光滑,在脑后挽个大结,可以让我摸摸,”她说,“我想要只小猫来坐在我膝头上,只要抚摸它,它就咕噜咕噜叫起来。”
“哦?”乔治在床上说。
“我还要用银器饮食,我要点上烛火。我还要现在是春天,我要对镜子梳头,我要一只小猫,我要几件新衣裳。”
“啊,别说了,找点什么来看看吧。”乔治说。他又继续看书了。
他妻子向窗外望去。此刻,天已很黑了,雨水仍旧打着棕榈树。
“总之,我要一只猫,”她说,“我要一只猫,我现在就要一只猫。要是我没有长头发,也没有任何有趣的东西,我总可以有只猫吧。”
乔治不听她说话了,他在看书。他妻子望着窗外,广场上灯火已经亮起。
有人在敲门。
“请进。”乔治说。他从书本上抬起眼。
那侍女站在门口,紧抱着一只大玳瑁猫,放到地上。
“打扰了,”她说,“老板要我把这只猫给太太送来。”
【注】 这篇小说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在传统的美国家庭中,男性地位高于女性,丈夫决定着妻子的一切。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猫为行文线索,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一对美国夫妇在国外旅馆发生的故事。
B.小说开头部分对雨景进行了描写,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C.与《老人与海》困境中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硬汉”相比,男主人公则显得冷漠疏离。
D.小说没有性格多变的人物,不追求情节的完整,也不展示具有因果关系的情节链条。
7.下列关于文本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借助简单的情节将男女之间的不平等,男女之间力量悬殊的对抗展示得一览无遗,暗示了故事不幸的结局。
B.小说中并没有提及雨中的猫的颜色,而小说结尾侍女却送来了玳瑁色的猫,暗示了女主人公的情感诉求并未得到满足。
C.作者采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腻地表现了美国太太在回到旅店后因没有找到雨中的猫而产生的烦闷、压抑和失望之情。
D.文中多次提及“做丈夫的继续在看书”,“看他的书”,“看自己的书”,从侧面表现了他自私和对妻子冷漠的人物形象。
8.文中“猫”多次出现,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借助“猫”反映了“美国太太”怎样的心理状态。(4分)
9.契诃夫说,一个人写得越冷静,越不露声色,作品产生的感情可能越深刻、越动人。请分析本文是如何实现冷静客观叙述的。(6分)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