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文本对应练17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含答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文本对应练17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含答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5 14:38:56

文档简介

文本对应练(十七)
1.(1)违背了同一律,因为“作品……幼稚”与“儿童文学”不是同一概念。
(2)这个小伙子在说话时故意把“硬座”理解成“硬坐”,这在逻辑上就叫偷换概念,违背了同一律。
(3)这则小学生的日记明显违反了矛盾律,天气“晴”还“一天都没有出太阳”。
(4)采纳他的意见与抛弃他的意见都不赞成,二者不能同时否定,违反了排中律。
(5)丙的说法同时否定了相互矛盾的两个判断,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6)违反了充足理由律。“我爸爸读书时成绩也不好”不能作为“我成绩差”的充足理由。
(7)愚公村子里的年轻人牵走小马的理由是“牛不能生出马,这匹马不是你的”,他的理由不充足,不符合逻辑,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2.D [A项,“我爱读外国文学,尤其爱读俄罗斯的、拉美的、古典的”不合逻辑。概念并列不当,因为“古典文学”包括中国文学,所以“外国文学”和“古典的”不是从属关系。B项,“危险、易燃、易爆物品”不合逻辑。概念并列不当,易燃、易爆、危险物品有交集,应改为“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上车”。C项,“最宽阔的是海洋”不合逻辑,因为已经用了“最”字,就没有可比性了,但是后边又说“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显然不合逻辑。故选D。]
3.解析:“天道酬勤,做好‘勤’,就意味着做好了过程,结果必然不会令人失望”强加因果,做好过程未必会取得不令人失望的结果;“天道酬勤”的意思是:上天会酬报勤奋的人,付出的努力一定会有所回报。天道酬勤只是做好过程的表现之一,做好过程、付出努力除了勤奋,还需要智慧等其他的因素,做到“勤”不等同于做好过程,以偏概全。
答案:强加因果——做好过程未必会取得不令人失望的结果;以偏概全——天道酬勤只是做好过程的表现之一,做到“勤”不等同于做好过程。
4.解析:示例中,问题语段存在着逻辑错误。反驳时,要先指出问题语段的逻辑错误,然后举出一个具体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题目给出的问题语段是这所大学的图书馆的藏书非常丰富,可以肯定,这一定是一所一流的大学。分析问题语段可知,其存在的问题是表述绝对,违反了充足理由律,认为大学的图书馆的藏书非常丰富,就一定是一所一流的大学。反驳时,要指出这个问题的错误性,即图书馆藏书丰富并不能说明该大学就一定是一流的,然后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答案:评价一所大学的优劣要综合考虑多个要素,藏书丰富并不能说明该大学就一定是一流的。书店里的图书也很多,你能说书店是一所一流的大学吗?
5.解析:③“男性”里面包括“男性”儿童,概念有交叉,所以“男性”不能跟“儿童”并列,应改为“成年男性”;⑤“所有感冒均可自愈”表述绝对,并不是所有“感冒”均可自愈,也有不能自愈的,需要去医院治疗,但是“大多数感冒”可以自愈,所以应改为“大多数感冒可以自愈”。
答案:③ “男性”与“儿童”并列不当,应改为“成年男性” ⑤ “所有感冒均可自愈”表述绝对,应改为“大多数感冒可以自愈”
6.D [A项,“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无中生有。由原文“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可知,原文只是说“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并没有说“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B项,“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曲解文意,材料一使用这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词义推断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C项,“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因此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错误。原文是“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据此看出,选项强加因果。故选D。]
7.C [C项,“可以判断中国古代‘自相矛盾’的推理过程符合这一特征”曲解文意。“美诺悖论”是两个皆真的前提,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两个看似一个东西的前提并不是一回事。“自相矛盾”是二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只能一真一假。]
8.B [B项,这个事例只能说明程颢对“博闻强识”的看法,并不表达对“玩物丧志”的观点。]
9.解析:全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证。第一段总写,“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开篇运用设问,自问自答。提出论点: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可概括出:材料一首先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观点。中间几段,“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从词义推断、信息捕捉和写作三个方面举例论证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可概括出:接着从词义推断、信息捕捉和写作三个方面举例论证。结尾“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阐明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效果。可概括出:最后阐明在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效果。
答案:按照总分总结构展开论证,首先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观点,接着从词义推断、信息捕捉和写作三个方面举例论证,最后阐明在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效果。
10.解析:有逻辑错误:①处,“这个世界是干活儿的地方,不是忧心忡忡地闲逛或瞎哼哼的地方”,犯了“假二择一”的逻辑错误,明明存在多种可能性,却说成只有两种可能,迫使对方作出自己所希望的选择,这叫作“假二择一”,也可以称作“虚假两难”。②处,“拧脾气要打掉。必须打掉——也一定会打掉”,“一定会”过于绝对,“拧脾气要打掉”无法推出“一定会打掉”的结论,缺少条件,理由不充分,犯了“条件缺失”的逻辑错误。③处,“即便不用花很多钱,而且我也供得起你,我也觉得待在学校里对你一点儿好处也没有”,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答案:有逻辑错误:①处,“这个世界是干活儿的地方,不是忧心忡忡地闲逛或瞎哼哼的地方”,犯了“假二择一”的逻辑错误。②处,“拧脾气要打掉。必须打掉——也一定会打掉”,犯了“条件缺失”的逻辑错误。③处,“即便不用花很多钱,而且我也供得起你,我也觉得待在学校里对你一点儿好处也没有”,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1/3文本对应练(十七)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1.请分析下列句子中的逻辑谬误。(每小题3分)
(1)编辑同志,您说我的作品不够成熟,显得幼稚,那您就把它当成儿童文学发表吧。
(2)一列火车进站了。有个小伙子抢先上了火车,一看已没有空座,他就厚着脸皮硬往一位老大爷身边挤座儿。老大爷不高兴了,说:“小伙子,别硬坐了,座位已经满了。”小伙子嬉皮笑脸地说:“老大爷,没办法,我买的就是‘硬座’票。”
(3)2月27日,晴。今天一天都没有出太阳,心情真不好。爸爸买回两条金鱼,养在鱼缸里死了一条,我很伤心。
(4)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
(5)甲说:“所有的鸟都是会飞的。”
乙说:“有的鸟就不会飞。”
丙说:“你们俩说得都不对。”
(6)我爸爸读书时成绩也不好,基因条件太差,所以我成绩差,不能怪我。
(7)春秋时期,曾九合诸侯的齐桓公某次打猎,追逐猎物来到一个山谷之中,遇到一位老者,齐桓公问老者:“请问老丈,这个山谷叫什么名呢?”老者回答说:“叫愚公之谷。”齐桓公很是好奇:“为什么叫愚公之谷呢?”老者说:“因为我叫愚公,这个山谷是用我的名字来命名的。”齐桓公仔细打量老者说:“我看你的样子,并不像是一个愚人,为何大家会叫你愚公呢?”老者说:“大王有所不知,我曾经喂了一头母牛,母牛产下一头小牛,小牛长大后我将它卖掉,换回一匹小马。村里有个年轻人对我说:‘牛能生出马吗?’我说牛不能生出马。年轻人说:‘牛不能生出马,这匹马不是你的。’说完他就牵走了小马。我的邻人听说这事后,都说我很愚蠢,从此这个山谷也就叫作愚公之谷了。”
2.下列表述中不存在逻辑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我爱读外国文学,尤其爱读俄罗斯的、拉美的、古典的。
B.严禁携带危险、易燃、易爆物品上车。
C.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D.生命就是需要不断地超越,也需要不断地突破,才不致枯滞。
3.请指出“我方”观点第二个理由的逻辑错误。(4分)
过程比结果重要,这是我方的观点,理由如下:
第一,从本体论上看,过程指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它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也就是说,结果只是过程的一部分,难道我们能见小忘大,以偏舍全吗?祥林嫂置身封闭保守的鲁镇,饱经磨难和压迫,想要通过“捐门槛”来救赎自己而不得,最终惨死于祝福之夜,如果我们读这篇小说只关注祥林嫂“死”的结果而漠视事件发展的过程,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深意也读不到了。
第二,从逻辑上看,凡事有过程才会有结果,天道酬勤,做好“勤”,就意味着做好了过程,结果必然不会令人失望。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用了19年,班固写《汉书》花了20余年时间,曹雪芹写《红楼梦》耗费毕生精力……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读来皆是血,坐不得冷板凳,下不了真功夫,一味追求最后的结果,只会“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第三,从时空上看,结果往往只在一瞬间,而过程则往往需要数日经年的漫长磨砺和广漠空间的辗转腾挪,我们怎可因为一时的结果而漠视甚至否定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陈胜、吴广虽然失败了,但他们揭竿而起的一生不精彩吗?李白、杜甫一生才华横溢,满腔抱负,最终却困顿飘零,我们难道会因为他们结局不佳就不记得他们一生的孜孜以求吗?
4.参照示例中反驳的方式,针对材料中的逻辑错误,进行反驳。(4分)
示例:
问题语段:老张跟别人吵架了,想不到老张是这么一个遭人嫌弃的人,他的人缘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反驳:老张跟别人吵架的原因有很多,不能因此就说老张遭人嫌弃、人缘不好。你和朋友吵架了,就能说你遭人嫌弃、人缘不好吗?
问题语段:这所大学的图书馆的藏书非常丰富,可以肯定,这一定是一所一流的大学。
5.下列语段中存在两处逻辑错误,请指出并进行修改。(6分)
①狭义的上呼吸道感染又称普通感冒(简称“感冒”),是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②多呈自限性,但发生率较高。③男性每年发生2~4次,儿童发生率更高,每年6~8次。④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季较多。⑤所有感冒均可自愈,患病者不需要过于紧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材料一:
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中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证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成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材料二:
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作出错误的选择。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1:如果我想出国工作,我就必须学好外语;我不想出国工作,所以,我不必学好外语。
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想出国工作”只是“必须学好外语”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随着中国搞市场经济,有许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有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工作或经商,即使有些人不出国,也有很多机会与外国人打交道或做生意,因此,若可能的话,仍有必要学好某门外语。
例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
例2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
下面看著名的“美诺悖论[注]”:
(1)或者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或者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
(2)如果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必要的。
(3)如果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可能的。
(4)所以,研究或者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能的。
仅从字面看,(1)(2)(3)三个前提似乎都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1)中“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这个推定是有歧义的:
(A)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
(B)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的答案。
在(A)的意义上,(3)是真的,但(2)却是假的;在(B)的意义上,(2)是真的,但(3)却是假的。故(2)(3)两个前提不在同一种意义上为真。从一对真的前提,即(2B)和(3A),却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摘编自陈波《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
【注】 美诺悖论:古希腊一位富家子弟美诺在与苏格拉底对话中提出的一个论证,记载于《柏拉图对话集·美诺篇》。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语文教学讲逻辑,重要的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
B.材料一中使用《史记·刺客列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
C.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因此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
D.材料二例1错在把充分条件误认为必要条件;例2“诉诸无知”错在推断时故意将未知当依据。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二都是以逻辑为论证话题,但前者重在从老师角度谈教法,后者重在从生活角度谈辨识。
B.通过对《祝福》中“还”字进行语义挖掘,既可一窥当时的政治形势,又可知鲁四老爷的守旧闭塞。
C.根据材料二对“美诺悖论”的阐释,可以判断中国古代“自相矛盾”的推理过程符合这一特征。
D.在写作议论文时,想象一个攻击性的“虚拟论敌”,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8.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虚拟论敌”对“玩物丧志”观点提出攻击的一项是(3分)(  )
A.玩物一定丧志吗?不玩物就不丧志吗?
B.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认为博闻强识是“玩物丧志”。
C.玩物会丧志,所以人不应该有喜好。
D.文学编辑马未都沉迷于收藏,后来成为著名的收藏家。
9.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10.下面是《大卫·科波菲尔》中谋得斯通姐弟诱骗大卫去做童工的片段,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都隐含着“大卫要去当童工”的推理结论,①②③处是否有逻辑错误?如果有,请你写出逻辑错误的类型。(6分)
那天晚上昆宁先生就在我们家过夜了。第二天早上,吃过早饭,我把椅子放在一边,正要走出屋去,谋得斯通先生把我叫住了。他接着就郑重其事地走到另一张桌子前面,他姐姐正坐在那里写什么东西。昆宁先生两手插在口袋里,站在那里朝窗外看。我就站在那里看他们几个人。
“大卫,”谋得斯通先生说,①“对年轻人来说,这个世界是干活儿的地方,不是忧心忡忡地闲逛或瞎哼哼的地方。”
“就像你那样。”他姐姐插嘴说道。
“简·谋得斯通,请把这事儿交给我吧。我说,大卫,对年轻人来说,这个世界是干活儿的地方,不是忧心忡忡地闲逛或瞎哼哼的地方。对于像你这样的小孩子,尤其是这样。你的脾气需要好好地改一改,最好的办法就是强迫它去适应干力气活儿的那一套规矩,把它压弯,把它压断。”
②“在这里,拧,可是不行的。”他姐姐说,“拧脾气要打掉。必须打掉——也一定会打掉!”
他看了他姐姐一眼,一半是责怪,一半是赞同,然后他接着说:
“我想你也知道,大卫,我没有很多钱。至少现在你知道了。你已经受了不少的教育。受教育要花很多钱。③即便不用花很多钱,而且我也供得起你,我也觉得待在学校里对你一点儿好处也没有。你的出路就是到外面去闯一闯,而且越早开始越好。”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