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对应练(十八)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1.探究以下两个案例,写出每个案例的推理形式。(4分)
①这场足球赛,要么甲队赢,要么乙队赢。甲队赢了,所以,乙队输了。
②正方形、长方形、梯形、菱形都是四边形,所以,平面内的所有四边形都有四个角。
2.“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既然中国人生疮,你是中国人,就是你也生疮了。”鲁迅先生这两句话分别运用了两个三段论推理,对这两个推理,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个是有效三段论推理,第二个不是有效三段论推理。
B.第一个不是有效三段论推理,第二个是有效三段论推理。
C.两个三段论推理都是有效的。
D.两个三段论推理都不是有效的。
3.下面这段文字中,汉武帝在决定采用谁的历法问题上,用了三段论推理,请将推理过程中的大、小前提补写在文后横线上。 (4分)
坚持浑天说的邓平等人与信奉盖天说的司马迁等不仅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这就导致在修历过程中双方争论得非常激烈,以至于到了不能在一起工作的地步。对此,汉武帝采用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订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拿出来接受检验,谁的历法更符合实际天象,就用谁的。最后的结果是,采用了邓平等人制订的历法。
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采用了邓平等人制订的历法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4分)
出 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要求:请将画线句按下面例句的句式改写成表示充分条件的句子。
例句:如果没有事物情况A,则不一定没有事物情况B;如果有事物情况A,则一定有事物情况B。A就是B的充分条件。
5.所谓“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性的前提得出特殊性的结论的推理。演绎推理中最常见的是三段论推理,它由两个前提[即一般性前提(也称大前提)与特殊性前提(也称小前提)]和一个结论(特殊性结论)组成。请参照以下例句,写出完整的三段论推理。(5分)
示例:贪赃枉法的人是一定会受到惩罚的,和珅一贯贪赃枉法,所以,和珅是一定会受到惩罚的。
(1)知识分子是应该受到尊重的,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一段法律条文,归纳出构成“累犯”的三个必要条件。(3分)
刑法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被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除外。
7.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句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4分)
中学生一定要大量背诵经典篇目,背过的经典篇目越多,文章就会写得越有文采。能写一手好文章,是我们今后找到好工作的必要条件。只有找到了好工作,才能使我们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①背过的经典篇目越多,文章不一定就写得越有文采。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宋代的翁卷有一首颇有意趣的小诗《山雨》:“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诗题是“山雨”,诗人反而极力写天晴。其诗说整整一夜,月光照着林间,星星在天上闪烁。不但星月灿烂,连一丝云都没有,也没听见雷声。第三、四句却突然一变,肯定地认为这座山以外的山曾经下过一场大雨。明明天晴,诗人为何肯定他山一定下过雨呢?这首诗其实包含着一个潜藏的逻辑推理。
因为下雨溪流必定水急
而此山没有下雨
所以必定是“他山落雨来”
在我们的语文生活中,逻辑是无处不在的: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外交中的逻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点儿逻辑,可以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增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与画波浪线的句子形成排比。(4分)
(2)有人认为格言是去掉逻辑推理的形式后剩下的结论,所以,格言都有自己的隐含前提。请从下列两句格言中任选一句,参照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推理形式将其隐含前提补充完整,形成完整的逻辑推理。(4分)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
②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9.二难推理,也称假言选言推理,它是由两个假言命题和一个选言命题作前提来推出结论。人们常常运用这种推理使对方陷入两难的困境之中,进而解决自己的难题。请阅读下面一则故事,在横线上补全二难推理的推断过程。(6分)
有一位青年拜当时著名的辩者普罗达哥拉斯为师学习法律,就学费给付事宜,两人达成协议:毕业时先给付一半学费,另一半学费待该青年第一次出庭打赢官司后付清。但毕业后此君一直未出庭打官司,也不肯给付另一半学费。普罗达哥拉斯无奈,只好将其告上法庭。在法庭辩论时,普罗达哥拉斯提出以下二难推理:
如果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按照协议约定,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之,无论学生的这场官司输还是赢,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下面是某寝室同学间的一次谈话,请你替甲同学就乙同学类比推理中存在的破绽写一段反驳的话,补写在横线上。要求:符合逻辑,语言简明、连贯、得体。(2分)
甲:乙同学,你的脾气能否改一改呢?不要动不动就乱发脾气。
乙:发怒是人类宣泄情绪的必要方式。就像水库蓄水过量,就必须得泄洪,否则就会造成决堤,危害四方;人的愤怒情绪过分压抑,也会造成情感决堤,危害自身和别人。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其实我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有时候控制不住,也谢谢你的建议,以后我会注意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19分)
材料一: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作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日臻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逻辑不仅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善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的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逻辑,就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强化逻辑训练。
(摘编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材料二: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限制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能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
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到事物上,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
(摘编自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类理性的推演活动具有生产性或构造性,它并不保证正确,甚至可能作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使推理和思想出现问题。
B.逻辑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C.推理施加的条件越是严苛,推理链条越是环环相扣,越能反映人们思维的精细严密,也就越能得出无可置疑的结论。
D.逻辑有效性理论因逻辑和论证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理论中的逻辑和论证比描述性语句要重要得多。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逻辑能力本就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具有“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要使语言表达具有逻辑,还得后天强化训练。
B.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既受到逻辑的制约,又可以通过突破逻辑的束缚而达到“无理而妙”。
C.鲁迅认为诗歌不能单凭哲学和智力来认识,而要用情感来感受,因此,思想家和诗人之间是存在误会和隔膜的。
D.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人们才有可能发挥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
1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3分)( )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B.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C.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D.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4.对于人类活动中产生的一些突破逻辑的现象,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何异同?(4分)
15.作者认为“对‘无理而妙’的认识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中,就包含了一个逻辑学中的三段论推理,请你根据材料把这个推理过程完整表达出来。(6分)
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文本对应练(十八)
1.解析:①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特殊性的结论的过程。“要么甲队赢,要么乙队赢”是一般性前提,“乙队输了”是特殊性的结论,故是演绎推理。②归纳推理,就是从特殊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正方形、长方形、梯形、菱形都是四边形”是列举的特殊性的前提,“平面内的所有四边形都有四个角”是一般性的结论,故是归纳推理。
答案:①演绎推理(或选言推理) ②归纳推理
2.B [本题考查三段论推理的相关知识。第一个三段论推理犯了中项两次都不周延的错误,甲不能代表所有中国人,所以不能得出第一个推论。第二个三段论推理是有效的,两个“中国人”的含义是相同的。故选B项。]
3.解析:三段论是由两个含有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得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一般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构成。其中大前提是一个普遍性的原则,小前提是一个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针对特定事实。
本题中,大前提“一个历法越符合实际天象,就越值得被采用”,这是所有判断得出的依据;小前提是针对特定事实,表明“邓平等人制订的历法更符合实际天象”,这是基于具体的对比结果;结合这两个前提,得出的结论自然是“采用了邓平等人制订的历法”。
答案:大前提:与实际天象符合得最好的历法会被采纳
小前提:浑天说者邓平等人制订的历法与实际天象符合得最好
4.解析:改写时注意题干“表示充分条件”的要求,句式上仿照所给例句,《出塞》的用典是关于李将军的,他是“飞将”,战争的结果是“不教胡马度阴山”。第一步,根据例句,如果没有事物情况A,则不一定没有事物情况B,可以改为“如果没有李将军,则胡人不一定不能度过阴山”。第二步,根据例句,如果有事物情况A,则一定有事物情况B,可以改为“如果有李将军,则胡人一定不能度过阴山”。最后是结论,A就是B的充分条件,据此得出“龙城飞将在(李将军)”就是“不教胡马度阴山(胡人不能度阴山)”的充分条件。
答案:如果没有李将军(龙城飞将),则胡人(胡马)不一定不能度过阴山;如果有李将军,则胡人(胡马)一定不能度过阴山。“龙城飞将在(李将军)”就是“不教胡马度阴山(胡人不能度阴山)”的充分条件。
5.(1)人民教师都是知识分子 人民教师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2)圣贤是不会有过错的 我们不是圣贤 我们不可能没有过错
6.(1)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且刑罚已满刑期(或被赦免)
(2)重新犯非过失罪被判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3)重新犯罪时间距前次刑满(或被赦免)不到五年
7.解析:仔细阅读所给文段,明确推断的依据,然后仔细阅读①句,明确①句的表达方式,再从文段中找出推断错误的地方,得出答案。本题从所给文段看,①句是对文段中“背过的经典篇目越多,文章就会写得越有文采”的否定,也就是说否定的是表述不符合客观实际且绝对化的句子,依照这个形式,可找出文段中存在同样问题的另外两个句子:“能写一手好文章,是我们今后找到好工作的必要条件”“只有找到了好工作,才能使我们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最后按①句的形式表述出来就可以了。
答案:②能写一手好文章,不一定是找到好工作的必要条件。 ③找不到好工作,我们的才能也不一定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8.(1)(示例)林庚细致辨析“木叶”的内涵与使用的场合,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王安石以雄辩的论说驳斥对变法的非难,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
(2)(示例一)因为人最大的使命或价值是追求“道”,而“闻道”就是完成了人生使命,所以“朝闻道”而“夕死”,可以无憾。
(示例二)因为人类可以从书籍中学到知识,而知识可以帮助人类进步,所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9.解析: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推理。结合“另一半学费待该青年第一次出庭打赢官司后付清”分析,如果学生打赢这场官司,那么按照协议约定,他必须付清另一半学费。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如果学生这场官司败诉,那么法庭判决,也应该付清另一半的学费。得出的结论为都应付清所欠的另一半学费。如果人称为“老师”或“我”,则第①空不能写“赢”;同样情况下,第③空不能写“输”。
答案:①学生打赢这场官司 ②他必须付清另一半学费
③学生这场官司败诉 ④按照法庭判决 ⑤他必须付清另一半学费 ⑥他都应付清所欠的另一半学费
10.解析:本题乙同学把“水库蓄水过量靠泄洪”和“人宣泄情绪靠发怒”进行类比推理,但是推理中存在破绽,不恰当。水库蓄水,是它的基本功能,可人生的意义却不是“积怒”,而且泄洪是排泄水库过量积水的必然渠道,人的郁闷情绪却不是一定要通过发怒的方式来排遣,譬如,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适,或者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来化解。
答案:这两者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所以你不能妄加比较。(反驳时,抓住“水库蓄水过量靠泄洪”“人宣泄情绪靠发怒”之间无类比性这点即可。)
11.D [D项,偷换概念,原文是“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而非“逻辑有效性理论”;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提及“理论中的逻辑和论证”与“描述性语句”的比较,因而谈不上“重要得多”。]
12.C [C项,“思想家和诗人之间是存在误会和隔膜的”错,鲁迅的观点是“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并不能说明所有思想家和诗人之间都存在误会和隔膜。此处扩大了范围。]
13.A [“无理而妙”指的是突破逻辑规律的限制,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A项,《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意为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没有突破思维逻辑的语言表达,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B项,用“流霜”比喻月色的皎洁,用“汀上白沙看不见”创设了江天一派澄明的画面,语言看似不合逻辑,但有别样的表达效果,体现了“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C项,夸张得仿佛不合逻辑,但从时间上极言人生短暂,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体现了“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D项,是诗人悼亡之作,将之前的生活场景放置到妻子回来的梦境之中,梦境与过往的现实交叉,匠心独运,体现了“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故选A。]
14.解析:两则材料都是对“人类理性活动中产生的一些不合逻辑的现象”的探讨。根据材料一中的“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材料二中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能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可以总结出答案。
答案:①异:材料一强调理性中的不确定性需要逻辑的力量来克服;材料二强调对逻辑的突破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会收到“无理而妙”的效果。
②同:两则材料都强调要提升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
15.解析:三段论是指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由此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再结合材料二“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分析:“‘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中,一个一般性的原则是“所有的液体,都是可以用来染物的”,这是“大前提”;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是“离人泪是液体”,这是“小前提”;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是“离人泪是可以用来染物的”,这是“结论”。
答案:大前提:所有的液体,都是可以用来染物的 小前提:离人泪是液体 结论:离人泪是可以用来染物的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