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对应练(一)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3分)
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将使我们的建设工作获得迅速的成功。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业已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极好条件是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的人口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我们面前的困难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但是我们确信: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所战胜。中国人民已经具有战胜困难的极其丰富的经验。如果我们的先人和我们自己能够渡过长期的极端艰难的岁月,战胜了强大的内外反动派,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在英勇的经过了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团结一致
B.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
C.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只要我们团结一致
D.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我们就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5分)
3.将文中画横线句子改写成“我们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空军和海军”,可以吗?请说明理由。(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7分)
那次会议的结果是被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破坏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次会议证明,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一道,是不能解决任何有利于人民的任务的。即使勉强地做了决议也是无益的,一待时机成熟他们就要撕毁一切决议,并以残酷的战争反对人民。那次会议的唯一收获是给了人民以深刻的教育,使人民懂得: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决无妥协的余地,或者是推翻这些敌人,或者是被这些敌人所屠杀和压迫,二者必居其一,其他的道路是没有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很快地觉悟起来,并且把自己组织起来,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其集中的代表者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一战线,援助人民解放战争,基本上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恢复了政治协商会议。
4.请分析语段中加点词句的表达效果。(4分)
5.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3分)
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材料一: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讲好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价值追求,是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
多样性是文明存在的基本形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样的。每个民族都有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独特文化。中国古人讲,“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就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有差异是合情合理的,天下万物能一同发育而不相互危害,各种合理的行为准则能同时进行而不相互矛盾。世界上从未出现也不可能出现某个单一的具有普世意义的文化和文明,人类历史不可能终结于某一形态模式,多元并存是基本格局。资本的全球化决不能夷平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尊重各国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古往今来,中华文明秉持“和而不同”的融合传统,不断接纳、融合不同民族和文化传统,不断消化吸收外来文明精华,在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中不断发展壮大,用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正因为拥有这种大度开放包容的精神,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纵观历史,从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互鉴,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人类文明才能发展繁荣,只有加强对话、互学互鉴,人类文明才能熠熠生辉。
中国式现代化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平发展,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的共同事业,公平正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石,是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的价值要求。在今天多元化的世界中,我们必须继续保持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在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背景下,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坚持与弘扬。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不同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促进世界各国相互理解与信任,携手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节选自袁军、彭澍《深耕中华文化沃土让世界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一条康庄大道,浓缩跨越百年的沧桑巨变。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描绘了一份中国现代化蓝图,有外国记者认为这完全是一种“空想”。如今,铁路进青藏、公路密成网、高峡出平湖、港口连五洋、产业门类齐、“天和”驻太空、“祝融”探火星……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画卷远比百年前的设想壮阔。面对当年的那份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只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气象万千、前景光明。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潮流。每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基本国情不同,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身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它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是我们党扎根中国大地、独立自主探索出来的现代化道路。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效路径,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
康庄大道并不等于一马平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涉及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还有一系列难点、卡点、堵点需要突破。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要有道不改、志不变的决心,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中国号航船平稳驶向更加辽阔的水域。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书写着人类现代化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奇迹。展望未来,正如《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阐述的:“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沃土,既赓续文明又更新文明,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具有深厚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包容性,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必将蹚出一条人类走向美好未来的文明新路。”
(节选自李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前景光明》)
6.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每个民族都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文化,我们理应尊重文化差异。
B.时至今日,从未出现过单一的具有普世意义的文化和文明,正是多元并存的文化、文明模式造就了如今的人类历史。
C.纵观历史,中华文明乐于接纳、融合外来文明精华,因此,中华文明才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D.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表明我们只有一直对其他文明保持兼收并蓄的开放态度,才能使中华文明繁荣昌盛。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引用诸多古人之言,论证了民族具有独特文化是合理的,增添了文章的文采,使论证具体有力。
B.材料一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谈到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又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及我们要怎样做,逻辑清晰。
C.材料一相较于材料二而言,更具有抒情意味,“必须”“始终”等表示强调的词语充满着对中国式现代化前途光明的自信,具有感染力。
D.材料二以“康庄大道”来比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平坦无阻,充满希望。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难点、卡点、堵点”的一项是(3分)( )
A.思想观念存在一定的肯定偏见和固化思维,导致我们对其他文化和社会组织不甚了解,缺乏对外交流的机会。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西方现代化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历史趋势与结构需要不相适应的部分愈发凸显。
C.产业结构偏重于低端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未来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
D.现代化转型离不开社会大众的参与,但现代化始终漂浮于社会精英之中,大众阶层特别是广大农民被悬隔于外。
9.多样性是文明存在的基本形态,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我国坚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4分)
10.毛泽东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谈及我国的文化建设时说:“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发展至今,我国的高质量文化建设仍十分重视中华文明的传承,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6分)
5/5数智分层作业详解答案
文本对应练(一)
1.B [A项,“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与“团结一致”之间并非条件关系,“只要……就……”逻辑关系不成立;C项,排序不合乎逻辑,应该先自我团结,然后再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D项,“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我们就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把并列或递进关系的内容说成条件关系。故选B。]
2.解析:上文说“我们的建设工作获得迅速的成功”有“极好条件”,此处说“我们面前的困难是有的”,有好的条件,有困难,符合新中国刚成立时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
下文说“中国人民已经具有战胜困难的极其丰富的经验”“只要……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画线句引起了下文对战胜困难的具体阐述;同时,“我们确信: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所战胜”,给全国人民树立了信心,指明了方向。
答案:不可以。①一方面指出了当前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所面临的真实情况:除了好的条件,还有困难。符合当时现实状况,实事求是。②引起下文“我国人民必将战胜困难和如何战胜困难”的阐述。给全国人民树立了信心,指明了方向。
3.解析:相对陆军来说,新中国的海军和空军比较薄弱,所以原文使用“不但……而且……”的递进句式,准确地说明建国之初三支军队力量不均衡的事实;改句“陆军、空军和海军”并列,没有这一效果。原句“强大的陆军”“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连续运用三个“强大的”,突出强调了三支军队都要建设得强大,传达出作者对实现目标的坚定信心,改句只用一个“强大的”显示不出这种坚定的信心,改句强调性不够突出。
答案:不可以。①原文用递进句式,把陆军和空军、海军分开说,准确地说明当下(建国之初)三支军队力量不均衡的事实;连续运用三个“强大的”突出强调了军队建设的奋斗目标;同时传达出了作者对目标完成的坚定信心。②改句表达平实,没有原文的效果。
4.解析:“唯一”,意思是“有且仅有一个”,表述非常明确,不可置疑,说明上次的政治协商会议的收获就是给了人民以深刻的教育。即中国人民只能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才有出路,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决无”,意思是“毫无”,语气很强烈,很铿锵。“二者必居其一”的“必”字,说明了选择的唯一性、排他性,语气同样强烈,不容置疑。而且此处也是一个语气极其肯定的判断句,更显观点鲜明,态度坚决。
答案:“唯一”强调了三年前那次政治协商会议是彻头彻尾的失败和谎言,人民并无实质的受益,强调了当时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性。“决无”强调了斗争的坚决态度,否定一切中间道路。“二者必居其一”是语气极其肯定的判断句,以如此强烈的肯定语气渲染了斗争的必要性和唯一性。加点部分都有加强语气的效果,使观点更加鲜明,态度更显坚决。
5.解析:根据文中的“那次会议证明,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一道……并以残酷的战争反对人民”“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恢复了政治协商会议”可知,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将蒋介石国民党的做法和中国共产党的做法进行对比。根据“那次会议的结果是被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破坏了”“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恢复了政治协商会议”可知,论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实现“政治协商”、赢得革命成功的保证。
答案:正反对比论证。将蒋介石国民党的做法和中国共产党的做法进行对比,论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实现“政治协商”、赢得革命成功的保证。
6.C [C项,“因此,中华文明才具有突出的包容性”错误,因果倒置,应该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所以才乐于接纳、融合外来文明精华。]
7.A [B项,“材料一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谈到世界文明的多样性”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第三段段首中心句可知应是“从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谈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C项,“材料一相较于材料二而言,更具有抒情意味”错误,两篇文章既有客观理性的阐述也有颇具感染力的抒情,材料一相对理性客观,论述层次清晰,强调性词语和判断句使文章观点更鲜明。相较而言,材料二抒情意味更浓一些,特别是最后一段。D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平坦无阻”错误,曲解文意。由材料二第三段首句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可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非平坦无阻,而是充满很多风险和阻碍。故选A。]
8.B [由材料二“超越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可知,B选项所述内容为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劣势,而我国已超越,故不属于“难点、卡点、堵点”。]
9.①有助于我国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②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相互理解与信任,携手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
10.①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在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②注重中华文明建设可以展示中国式现代化以自身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价值追求,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③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物质、政治、精神等多种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文明新形态,可以超越西方现代化老路。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