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文本对应练2 长征胜利万岁(含答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文本对应练2 长征胜利万岁(含答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5 14:38:56

文档简介

文本对应练(二)
1.A [“长征是宣言书”中的“是”为喻词,一般用于暗喻的比喻句中。这里是将“长征”比喻为“宣言书”。A项,“是”为喻词,和原文意思一样。将“金柳”比喻为“新娘”。B项,联系两种事物(人物),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C项,表示存在状态,“是”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状态)。D项,表示让步,含有“但是”的意思。故选A。]
2.解析:原句主要有语序不当问题,一是“地下……,天上……”语序不当,按照逻辑顺序,应该先说“天上”,再说“地下”;二是“路上……”是长征的过程,而“天上……,地下……”是长征的原因,原因应该放在前面;三是“几十架飞机每日侦察轰炸”多项状语语序不当,“每日”应该放在“几十架飞机”前。
答案: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
3.解析:第①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是在说历史,再结合“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这里可填写“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类似的句子。第②空,结合后文“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可知,所填句子应是“只有……道路”,再结合前文“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可知,这里可填写“只有红军的道路”类似的句子。第③空,结合后文“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可知,这里是说长征胜利的原因;再结合后文“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可知,这里可填写“没有共产党”类似的句子。
答案:①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
②只有红军的道路 ③没有共产党
4.解析:构成:原文“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连用三个“长征是……”构成排比句。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表达效果:分别从“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的角度出发,用排比来突出长征的意义和影响,起到节奏和谐、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的作用,洋溢着革命的自豪感。
答案:①连续运用三句“长征是……”,分别从“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的角度突出了红军长征的意义及其重大影响;②句式整齐,感情强烈,增强语势,洋溢着革命的自豪感。
5.(1)都使用了设问的修辞。但是原句通过“请问”有引起读者注意的作用,启发读者思考。“从来没有的”语气更强烈了,表达了作者对长征的唯一性的骄傲和自豪。
(2)①用强调句“谁怀疑……谁就……”语气更加肯定与坚决;②用专有名词“机会主义”指出了其本质,表意更准确;③用比喻句“陷进……泥坑”说明危害,形象生动。
6.解析:“也许”意思近似于可能、或者、或许、兴许等近义词,表示不很肯定。由原句“也许是由于刚才骑马狂奔出了阵汗,衣服湿了,现在骤然一热,我身不由己地打了一个寒噤,但还继续听着毛主席的讲话,只觉得周身的热血直往上涌”可知,作者表面上认为是自己骑马而出了汗,但是文章深层意思,或者实际更肯定是听到毛主席的话倍感激动,巨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才是作者出汗的内在原因,表达了对长征胜利激动兴奋的心情。
答案:“也许”表示不很肯定的意思,表面上猜测是因为骑马狂奔使衣服湿了,实际更肯定毛主席的讲话对自己的巨大感染力和震撼力。
7.A [B项,“每三天”理解错误,由材料一“平均3天就遭遇一次激烈的战斗”可知,不是“每三天”而是“平均3天”。C项,“正是因为……长征才成为……”过于绝对,长征成为萦绕于世界东方的“红飘带”有很多原因,红军的浴血奋战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D项,“两则材料都……”错误,只有材料一提到了长征路上,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走向成熟,蜕变,完成自己的“成人礼”的,材料二未提到。故选A。]
8.D [D项,“在少数民族地区扩红数千人,筹款数百万元”错误,“扩红数千人,筹款数百万元”是整个长征的战果,不是在少数民族地区。]
9.B [A项,描述了飞夺泸定桥的情景,体现了红军战士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精神,这是长征精神的重要体现之一。B项,前四次反“围剿”时,还没有开始长征,所以无法体现长征精神。C项,描述了红军战士在过草地时,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这也是长征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D项,描述了红军炊事班班长在爬雪山时,不顾个人安危,尽心尽力照顾生病的小战士,展现了红军战士之间的深厚情谊和牺牲精神,同样属于长征精神的一部分。故选B。]
10.①宣言书是宣告某种立场态度的。从长征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跨度之大等内容可以看出,长征宣告了敌人围追堵截计划的破产,是红军精神的宣言书。②宣传队是宣传某种主张、主义的。长征途经的十一个省的人民都知道了红军的存在。打了那么多胜仗,占领了几十个中小城镇,又扩红了数千人,这就是在宣传革命。③播种机是播种种子,等待发芽的。长征路上,红军建立了数百个县、区的苏维埃政府,这就是在播种,在传播革命的种子。
11.①抱持坚定的信念。在长征途中,面对无数艰难险阻,正是这一信念支撑着他们。如湘江战役中红军浴血奋战,即使面临巨大的牺牲也不停止前进的脚步。②把握正确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确立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牢牢把握了中国革命的命运,推翻了两千年来停滞不前的伦理体系和政治制度,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③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长征中所展现出的精神如坚韧不拔、不怕牺牲、责任担当等筑起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篇章。
1/3文本对应练(二) 长征胜利万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26分)
毛主席说到这里略略停顿了一下,然后又接着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1)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 ① ?十二个月光阴中间,(2)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天上几十架飞机每日侦察轰炸,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a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 ② ,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 ③ ,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b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
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深深感到:胜利来之多么不易!
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也许是由于刚才骑马狂奔出了阵汗,衣服湿了,现在骤然一热,我身不由己地打了一个寒噤,但还继续听着毛主席的讲话,只觉得周身的热血直往上涌。
1.下列句子中的“是”和“长征是宣言书”中的“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B.角色就这么定吧,你是大春,她是喜儿。
C.那时候国民党是飞机加大炮,我们是小米加步枪。
D.他快步走出礼堂,身上虽冷,但心里是暖。
2.文中第(2)处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4.文中第(1)处画横线处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5.阅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完成下列问题。(6分)
(1)a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写成“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分)
(2)b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我们党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是不容怀疑的”,从语义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效果更好?(3分)
6.请结合文意分析文中加点词“也许”的表达作用。(3分)
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19分)
材料一: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面对国民党调集的50万重兵,面对规模空前的“铁桶围剿”,面对党内严重“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带来的生死存亡危机,中央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当86000多人离开中央苏区时,没有谁能预知即将开始的远征,他们不过是怀揣一个简单的信念:改造中国。
万里长征路遥迢,青史长留照古今。红军用脚步丈量出胜利的征程,行经15个省份,转战地域超过半个中国;翻越20多座高山,其中5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渡过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几乎和法国的面积相等……面对“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这支年轻的队伍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平均3天就遭遇一次激烈的战斗。扭转敌我力量悬殊的劣势、战胜恶劣自然环境的障壁、通过严峻党内斗争的考验,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中国的西北角迎来了光焰万丈的日出。
在这条征途上,年轻的共产党人以对国家的深刻忧患、对民族的责任担当,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联系在一起,把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联系在一起,创造了世界军事史的惊人奇迹,谱写下中国革命史的光辉篇章。从东南到西北,从红土地到黄土地,每一步都是创造历史的脚注。被国民党认定“流徙千里,四面受制”的红军,走出了一条“把活路堵死、向死路求生”的新路。
这是一条牺牲之路,一支队伍舍生忘死、抛洒热血。“如果要念一遍倒在湘江边的官兵的名字,我会从黄昏念到黎明。”湘江战役,红军浴血奋战7个昼夜,战士马革裹尸,湘江血可漂橹,当地居民“三年不食湘江鱼,十年不饮湘江水”。激战独树镇、强渡乌江、浴血娄山关、飞夺泸定桥、鏖战腊子口……万水千山之路,也是万死千伤之路。红一方面军从江西出发时的86000人,抵达陕北时只剩6000多人;平均每走1公里就有4名红军战士倒下,每14人只有1人到达陕北。“青山有幸埋忠骨”,这条血色之路上,至今仍有大量红军墓、红军碑,诉说80年前这支队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英勇与坚贞。
这是一条转折之路,一个政党走向成熟、涅槃蜕变。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的一栋小楼里开了3天会,“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过去我们就是由先生把着手学写字”,而遵义会议之后,“我们就懂得要自己想问题”。从确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路线,到逐步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个创立刚刚15年的政党,在这条路上完成自己的“成人礼”。
这是一条锻造之路,一代新人朝气蓬勃、淬火成钢。长征队伍中,大约54%的人都在24岁以下,只有4%的人超过40岁。“长征塑造了一代新人,这代新人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就推翻了两千年来停滞不前的伦理体系和政治制度。”正如毛泽东所说,经过长征锤炼的同志,“一个可以当十个,十个可以当百个”。1955年授衔的十大元帅、1000多位将军中,90%以上参加过长征。那些经受过生死考验的幸存者们,增长了胆识与才干,成长为革命的中坚。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多少人千难万险中跋涉,多少人枪林弹雨中战斗,多少人壮怀激烈中牺牲,多少人上下求索中坚定……旗帜指引理想,鲜血铸就丰碑,让长征成为萦绕于世界东方的“红飘带”。
(选自任仲平《铸就我们民族的精神航道
——写在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有删改)
材料二:
毛主席接着说:“从瑞金算起,十二个月零二天,共三百六十七天,战斗不超过三十五天,休息不超过六十五天,行军约二百六十七天,如果夜行军也计算在内,就不止二百六十七天。”然后,他扳着手指说:“我们走过了赣、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根据一军团的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
“长征万岁!”会场里霎时升起欢呼声。
“二万五千里长征万岁!”口号声此起彼伏。
毛主席打断口号声继续说:“二万五千里中,红军占领了几十个中小城镇,筹款数百万元。扩红数千人,建立了数百个县、区的苏维埃政府,我们走遍了五岭山脉、苗山、雷公山、娄山、云雾山、大凉山、六盘山,渡过了于都河、信丰河、潇水、湘江、清水江、乌江、赤水河、北盘江、金沙江、大渡河、白龙江、渭水河,经过了苗、瑶、彝、回、藏等兄弟民族地区。我们完成的空前伟大的远征,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毛主席说到这里略略停顿了一下,然后又接着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节选自杨成武回忆录《长征胜利万岁》)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面对生死存亡的危机,怀揣改造中国的信念,中央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
B.长征路上红军爬雪山、渡大江、过湿地,每三天就要遭遇一次激烈的战斗。
C.正是因为红军抛洒热血、浴血奋战,长征才成为萦绕于世界东方的“红飘带”。
D.两则材料都体现了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迎来转折,涅槃蜕变,完成自己的“成人礼”的。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央红军冒着未知的风险开始长征,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
B.通过长征,红军不仅冲破了国民党的封锁,还建立了抗日的前进阵地。
C.红军战士经过长征的锤炼,淬火成钢,成长为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
D.长征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扩红数千人,筹款数百万元。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长征精神的一项是(3分)(  )
A.飞夺泸定桥时,红四军团冒着敌人的枪弹与敌人搏斗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B.红军在前四次反“围剿”中获胜,除战略运用成功外,民众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C.过草地时,一位普通的红军谢益先把自己的干粮给了陌生母子,自己却因食物不足饥饿而死。
D.一位炊事班班长牢记指导员的嘱托,在爬雪山时,想尽办法煮野菜汤,尽心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不惜牺牲自己。
10.请结合材料二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1.长征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4分)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