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对应练(三)
1.C [文中的破折号的用法是表“补充说明”。A项,破折号的用法是表“总结上文”。B项,破折号的用法是表“声音延长”。C项,破折号的用法是表“补充说明”。D项,破折号的用法是表“话题的转换”。]
2.C [“插曲”和C项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项,表示引用;B项,表示强调;D项,表示讽刺否定。故选C。]
3.解析:此句用短语“炮火轰鸣”“刀光剑影”概括了战争的场面,表达凝练,很有功力。这两个词语写出了战争的特点,而用句式“并不都是”引出下文关于另类战时生活的描写。
答案:开篇用“炮火轰鸣”“刀光剑影”概括了战争的场面,语言凝练,富有表现力。且用句式“并不都是”引出下文关于另类战时生活的描写。
4.“曲折有趣”“很有意义”点明了“插曲”的特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B [文中加点的“不堪”表示“不可,不能”,多用于消极方面;A项,表示“不忍心”;B项,表示“不可,不能”,多用于消极方面;C项,表示“极坏;糟糕”;D项,表示“不能胜任”。故选B。]
6.解析:从语体风格上:结合文段中“不图日阀专政,逞其凶毒”“亦不过为日阀胁从耳”等语句可知,该书信的整体风格偏文言化,原文“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使用了较为古雅的语言风格,这种文言表达方式与整篇文章的风格相一致。而改句采用了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虽然意思相近,但是与文章的整体文风不匹配,显得不够协调。
从句子结构上:原文使用了使动用法,即通过直接用形容词“寡”“孤”“独”作为谓语,强化了被陈述对象的状态,同时也强调了造成这些状态的原因是日阀的罪行。这种方式使得日阀的罪行更加鲜明,增强了情感的力度。而改句虽然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但由于加入了“让”字,变成了一个完整的动宾结构,减弱了原本那种强烈的谴责意味,稍显平淡。
答案:①原句运用文言表达,更符合书信整体的文风,改句是白话,放在书信里反而文白杂糅,不协调。②原句使用使动用法,较之改句,“寡”“孤”“独”直接作谓语,更能突出陈述主体即日阀的凶毒,强化日阀的罪行。
7.解析:该文段共三段内容。各个段落的写作意图概括如下:第一段揭示了日本军阀对本国人民的压迫以及对中国平民犯下的滔天罪行;第二段表明了中国军队坚决抵抗侵略,直至胜利的决心和勇气;第三段劝说日本士兵认识真相,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推翻军阀统治,实现两国人民的真正和平与自由。
题干要求“用一组排比句概括选段的写作意图”,所以需要把以上概括出的内容进行调整,做到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且句子在三个或三个以上。如可以均概括为字数相同的动宾结构:揭露日阀罪行,表明抗战决心,劝说日军倒戈。
答案:揭露日阀罪行,表明抗战决心,劝说日军倒戈。
8.D [D项,“民主主义革命浪潮席卷了四川,激发了四川人民反抗清王朝的怒火”错误,根据“清王朝为了侵吞四川民间为办铁路而筹集的巨款,竟然宣布四川的铁路由民办收归国有。这样一来,四川人民对清王朝的愤恨,就好像火山一样迸发了”可知,激发了四川人民反抗清王朝的怒火的是“清王朝为了侵吞四川民间为办铁路而筹集的巨款,竟然宣布四川的铁路由民办收归国有”。]
9.C [C项,“表现了聂荣臻对赵尔丰、端方二人的亲切感”错误,依据“清王朝为了侵吞四川民间为办铁路而筹集的巨款,竟然宣布四川的铁路由民办收归国有”“一会儿听说捉了赵尔丰,一会儿又听说捉了端方,以后又听到把这两个家伙先后处决的消息”可知,“家伙”在这里是蔑称,应是表现了聂荣臻对二人的厌恶。]
10.①新式学校让“我”一面读书,吸收文化科学知识,一面从当时国内国外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变中,不断地思考,寻求真理;②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和反对军阀混战等运动,对“我”思想的触动;③对“时弊”的讨论激发了“我”的爱国热忱,大量日本货流入四川引起了“我”的强烈反感,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的消息让“我”和同学们气愤已极;④江津学生联合会的通知和号召。
11.①四川艰辛、动荡的生活及传统的人文文化让聂荣臻拥有了勇于反抗的骨气;②新式学校的教学环境、国内的进步思想、国内国外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变,让聂荣臻不断地思考,寻求真理,摸索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③国内学生的爱国运动让聂荣臻积极地投身政治活动。
1/2文本对应练(三) *大战中的插曲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
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的场面,也常常遇到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这些事情留给人的印象是很深刻的,时间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一想起来,好像并不遥远。百团大战中,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就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之中。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在进攻井陉煤矿的战斗里,我们的部队——三团一营的战士们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女孩,大的五六岁,小的还在襁褓之中。她们的父亲——井陉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受了重伤,经抢救无效殒命,她们的母亲也在炮火中死亡。部队从战火里救起她们的时候,那个不满周岁的女孩伤势很重,经过我们的医务人员及时抢救和治疗,她脱离了危险。前线部队不能带着两个孩子参加战斗,他们请示我如何处理,我答复他们: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
1.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与“她们的父亲——井陉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中破折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B.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C.灯光,不管是哪个人的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D.我偷偷睁眼看了看女医生,见她皱着眉头,脸色很紧张地说:现在还不能判断,叫她冷静一会儿再说。大家都去学习去——提壶开水来。
2.下列选项和文中“插曲”中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
B.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C.红军们走过“天下最难的路”。
D.在外国的地摊上卖的书,到了国内摇身一变,被捧成了“传世经典”。
3.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4.赏析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10分)
中日两国人民本无仇怨,不图日阀专政,逞其凶毒,内则横征暴敛,外则制造战争。致使日本人民起居不安,生活困难,背井离乡,触冒烽火,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对于中国和平居民,则更肆行烧杀淫掠,惨无人道,死伤流亡,痛剧创深。此实中日两大民族空前之浩劫,日阀之万恶罪行也。
但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所以坚持抗战,誓死抗日者,迫于日阀侵略而自卫耳。而侵略中国亦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志愿,亦不过为日阀胁从耳。为今之计,中日两国之士兵及人民应携起手来,立即反对与消灭此种罪恶战争,打倒日本军阀财阀,以争取两大民族真正的解放自由与幸福。否则中国人民固将更增艰苦,而君辈前途将亦不堪设想矣。
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必当与野蛮横暴之日阀血战到底。深望君等幡然觉醒,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甚,中国亦幸甚。
5.下列句子中的“不堪”与文中加点的“不堪”,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我真是不堪,在家时黄昏睡起,秋风中听此,往往凄动不宁。
B.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C.每日只命人端了菜饭到他房中去吃。那茶饭都系不堪之物。
D.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6.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让人妻寡守,让人子孤处,让人父母独居”,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7.文段节选自聂荣臻元帅在抗战中写给日本官兵的信,请用一组排比句概括选段的写作意图。(3分)
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6分)
聂荣臻回忆录(节选)
聂荣臻
江津是一个丘陵起伏的地方,紧靠着长江,离重庆也近,自然风光很秀丽。在江津,聂姓是个大家族,到我这一辈,按家谱排是“荣”字辈,所以给我取名荣臻。我出生的时候,家族已经破落了。从我记事时候起,打下深深烙印的,不只是家乡的山水风光、孩提时代的欢乐,更多的是岁月的艰辛、农村的动荡和农民生活的苦难。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浪潮,不时向四川卷来。清王朝政府对四川的统治摇摇欲坠,整个四川处在辛亥革命的前夜。由于四川的富饶,清政府不甘心放过这块肥肉,加上四川又是西南政治经济中心,清政府要统治西南,必须控制四川。但是,清政府又深感鞭长莫及,因为四川交通不便,它与外界的主要通道是长江,运兵进川和运物资出川全凭着长江。除长江之外,就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了,同时,四川人民富有反抗精神,对清王朝的统治并不买账,不断掀起各种斗争。因此,清政府对四川人民是又气又恨,统治手段特别残酷。
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们说,清朝的官员扬言,“你们四川人想中状元,除非是石头开花马生角”,可见他们对四川人厌恨之深。可是,四川人还是争了一口气,有个叫骆成骧的四川人,考中了清朝最后一科状元。这个人辛亥革命前就在成都办高等学堂,热心教育事业。四川人都觉得骆成骧给四川出了气,争了光,把他中状元的事情传为佳话,说什么“骆”字拆开是“马”字和“各”字,“角”和“各”在我们四川是谐音,也就说成是马真的生了角了。
以后我听到的就是“保路运动”,这个运动在四川闹得最为轰轰烈烈。清王朝为了侵吞四川民间为办铁路而筹集的巨款,竟然宣布四川的铁路由民办收归国有。这样一来,四川人民对清王朝的愤恨,就好像火山一样迸发了,各地纷纷成立了“保路同志会”。那阵子,一天几个消息,一会儿听说捉了赵尔丰,一会儿又听说捉了端方,以后又听到把这两个家伙先后处决的消息。当我们听到四川人民的“保路运动”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心里真是痛快极了!
在这伟大变革的日子里,我们大家再也无心读那些“之乎者也”了,整天在一起议论这些激动人心的大事,老师也不怎么管,在当地,我们最关心的是“同志军”围攻合江。合江知县黄炳燮,凭借合江城三面濒江,城墙坚固,只有西门是陆路出入口,而这里又是高岗,在当时条件下,确实易守难攻。他坚守合江,拒不投降,“同志军”汇集各路民军几万人,围攻合江几十天,从九月下旬一直打到十二月初,黄炳燮才觉得大势已去,出城投降。但到后来,合江又落到云南军阀手里。
辛亥革命胜利后,老式的私塾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逐渐被新式学校代替。我也进入新式学校读书,知识面逐渐开阔起来。虽然还学文言文,但白话文越来越多,此外还增加了数学、历史、地理等课程,这使我懂得了许多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小学毕业后,我考入江津县立中学读书。这所中学设在江津县城,是本世纪初创办的。那时的学制为四年,规模比较大,有好几百人,学生都是住宿生。我进校的时候已经是第八班(即第八届)的学生了。
中学时代,我已十八九岁。在这里,我一面读书,吸收文化科学知识,一面从当时国内国外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变中,不断地思考,寻求真理,摸索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
辛亥革命带着先天的软弱性。革命胜利不久,袁世凯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复辟称帝,接着就是连年不断的军阀混战。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和反对军阀混战等运动,对我的思想触动最大。
江津中学订有各种各样的报纸刊物,包括《新青年》这样的进步刊物。另外,四川虽然交通闭塞,但电报还是通的,各种消息通过电讯传到四川,这些消息又在报刊上广泛传播。我们这些青年人经常在一起议论时弊,抒发爱国热忱。
签订“二十一条”以后,大量日本货流入中国,也源源不断地流进四川。处在长江边上的江津县城,商业比较发达,百货商店摆的几乎都是日本货。这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反感。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消息传来,正值寒假前夕,同学们气愤已极,先是三三两两慷慨激昂地议论,后来就自发地在校园里集合游行,高呼口号,强烈抗议。
寒假中,由我们江津学生联合会出面,通知大家利用假期到各地演讲,宣传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号召同胞们起来,打倒汉奸卖国贼,共赴国难。我在寒假中回到家乡,与别的同学一起,组织了一个宣传组,曾到各处做过几次演讲。我演讲时特别激动,不管人家听懂听不懂,把我所知道的事情一口气诉说了一通,还获得了一阵阵掌声。这是我参加政治活动的开始。
(有删改)
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聂荣臻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的一个破落大家族里,岁月的艰辛、农村的动荡和农民生活的苦难给年幼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四川是西南政治经济中心,由于四川交通不便和四川人民富有反抗精神,清政府想要控制四川,进而统治西南并不容易。
C.聂荣臻讲述四川人骆成骧中状元的故事,主要是为了证明四川人很聪明,而且四川人很有骨气,真正为四川出了气、争了光。
D.民主主义革命浪潮席卷了四川,激发了四川人民反抗清王朝的怒火,由四川人民领导的“保路运动”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9.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是一篇回忆录,作者从出生地江津开始写起,有自然环境描写,也有社会环境描写,但侧重介绍当时的社会环境。
B.“四川人民对清王朝的愤恨,就好像火山一样迸发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四川人民对清政府的愤怒之情。
C.“以后又听到把这两个家伙先后处决的消息”一句中“家伙”一词颇具口语色彩,表现了聂荣臻对赵尔丰、端方二人的亲切感。
D.辛亥革命胜利后,老式的私塾逐渐被新式学校代替,聂荣臻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运用了记叙方法,凸显聂荣臻对变革的礼赞。
10.文章结尾写“这是我参加政治活动的开始”,那么有哪些因素促使“我”参加政治活动呢?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4分)
11.马克思说“环境创造人”,本文在典型环境中成功地塑造了聂荣臻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