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对应练(四)
1.C [文中的破折号表示总结上文。A项,表示话题的转换。B项,表示话语的中断。C项,表示总结上文。D项,表示解释说明。故选C。]
2.A [题干的双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项,表示特殊含义;B项,表示特定称谓;C项,表示直接引用;D项,表示特定称谓。故选A。]
3.解析:“4时30分”“4时40分”“6时15分”,时间精确到分,能够真实细致地展现告别仪式的重要事件和完整过程。“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5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交代港督府于1855年建成和25任港督在此居住,表现了港督治港时间之久,凸显了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用具体的数字,使得文章有真实性和历史感。
答案:①用精确到分的数字交代时间,真实而细致地再现了告别仪式的重要事件和完整过程;②交代港督府于1855年建成和25任港督在此居住,表现了港督治港时间之久,凸显了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③数字的使用,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性和历史感。
4.解析:时间放置的位置不同,原句将时间放在句首,与上文的“4时30分”,下文“晚6时15分”等时间相呼应。改句的时间含在句中,不能突出和强调时间。
原句“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突出来写“带有皇家标记”,表明这一事件的政治意义。改句缺少这样的描述。
从句式而言,原句“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是一个长单句,采用长句,表述更加庄重,更能凸显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改句用了四个句子,相对较短,追求简短的句式效果。
原句的主语是一致的,都是彭定康,与前后文呼应。改句“这”换了主语,没有保持陈述主体的一致性。
答案:原句好。①原句将“4时40分”放在句首,与上下文的时间形成明显的呼应。②原句强调“劳斯莱斯”的皇家标记,突出了这一事件的政治意义。③原句采用长句,表述更加庄重,更能凸显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④原句主语始终是彭定康,保持了陈述主体的一致性,与段首句形成呼应。
5.解析:从手法上,由文本“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和“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可知,此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将156年前升起英国国旗与今日降下米字旗进行对比,这一对比强烈地象征着权力的转移和历史的转折,突出强调了英国对香港统治的结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在自己的领土上行使自己的主权。从情感上,画线句子中对两个时间点的强调,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的强烈期盼,以及香港回归后的喜悦。这一时刻对于中国人民来说,确实是一个扬眉吐气、民族自豪感高涨的时刻,因为它象征着国家的完整和统一,以及对过去屈辱历史的告别。
答案:此处运用对比,将156年前英国升旗与今日降旗进行对比,昭示着英国的统治已经不复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在自己的领土上行使自己的主权,表达了香港回归后中国人民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表明人们急切盼望香港回归时刻的到来,表现出扬眉吐气的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6.解析:“最后”这个词在描述历史事件尤其是转折点时,往往带有强烈的感彩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文中在描述香港回归中国这一重大历史时刻时,“最后”一词的反复使用,不仅强化了叙述的庄严感,也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时间的终结性:“最后”表明了一个长期过程的结束,强调了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的终止。这不仅是时间上的终点,也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情感的释放: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最后”的回归意味着一个多世纪以来因不平等条约而失去领土的伤痛得到了抚慰,民族自豪感得以提升。它象征着中华民族洗刷耻辱、重获尊严、扬眉吐气的历史时刻。
主权的恢复:“最后”还强调了中国对香港主权的完全恢复,标志着中国人民可以在自己国土上行使完整的国家主权,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答案: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
7.C [C项,“拒绝美国的救济”错误,文章列举闻一多、朱自清等人的行为,是为了展现中国人的骨气,激励他们进行战斗,批判那些对美国抱有幻想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并不是呼吁他们拒绝美国救济。]
8.B [B项,“主要通过对两篇文章内容的分析”错误,应是主要通过中国挫败英、美等国对中国的一次次图谋来表达对中华民族强大兴盛的自豪感。]
9.A [A项,在材料一中,此句是客观说明中国的战略地位,不能体现“无限的豪迈和乐观”。]
10.①告别司徒雷登个人。②告别美国扶持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政策。③告别帝国主义欺凌史和殖民史。
11.①从国际全局分析战争形势和中国的处境,能在大变局中稳住心神和阵脚。②从知美国和知中国的全局深入分析战争形势,知己知彼,能增强定力和自信。③从中国国情全局出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能增强策略的针对性和务实性。
1/3文本对应练(四) 别了,“不列颠尼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20分)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
7时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周 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曹禺《雷雨》)
B.“是我的——”她气势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茹志鹃《百合花》)
C.居里夫人坚强、纯洁、律己、客观、公正——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她一个人身上。(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
D.还有鲁大昌——我们在腊子口交过手的这个手下败将也匆匆赶来了,妄图报复。(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
2.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与文中“日落仪式”中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别了,“不列颠尼亚”!
B.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
C.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
D.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
3.文中记述英国的告别仪式时,多处使用精确的数字,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彭定康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4时40分,他登上‘劳斯莱斯’离开了港督府,这是他最后一次离开。”与原句相比,哪个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5.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6.“最后”一词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简析其反复出现的妙处。(3分)
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19分)
材料一:
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在马歇尔系统看来,他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在他代表马歇尔系统的政策在中国当大使的整个时期,恰恰就是这个政策彻底地被中国人民打败了的时期,这个责任可不小。以推卸责任为目的的白皮书,当然应该在司徒雷登将到未到的日子发表为适宜。
中国是亚洲的重心,是一个具有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口的大国,夺取了中国,整个亚洲都是美国的了。可是,一则,美国的和全世界的人民都不要战争;二则,欧洲人民的觉悟,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兴起,特别是苏联这个空前强大的和平堡垒耸立在欧亚两洲之间,顽强地抵抗着美国的侵略政策,使美国的注意力大部分被吸引住了;三则,这是主要的,中国人民的觉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民众组织的力量已经空前地强大起来了。这样,就迫使美帝国主义的当权集团不能采取大规模地、直接地武装进攻中国的政策,而采取了帮助蒋介石打内战的政策。
好办法,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实现“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
那些近视的思想糊涂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听着,艾奇逊在给你们上课了,你们所设想的美国的仁义道德,已被艾奇逊一扫而空。不是吗?你们能在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里找到一丝一毫的仁义道德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他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摘编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材料二:
《别了,司徒雷登》是毛泽东于1949年8月18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抨击艾奇逊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和美国扶持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政策,向美帝国主义告别,表达了无限的豪迈和乐观。《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华社记者于1997年7月1日合写的一篇短新闻,向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告别,表达了民族强盛的自豪感。
“别了”一词被当代中国人民普遍理解和使用,与《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紧密相关。这篇文章写在新中国诞生前夕,是中华民族向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史的告别宣言。不说“再见”,只道“永别”,“别了”一词被赋予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别了,司徒雷登”,别了,帝国主义欺凌史。1945年2月,美国在雅尔塔会议上与苏联达成分割远东的秘密协定,意图在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美苏以中国长城为界南北划分势力范围。1945年4月,罗斯福逝世,落实雅尔塔秘密协定的任务转到马歇尔身上,他相中了司徒雷登,1946年的7月,司徒雷登被正式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5月,解放军横渡长江,为避免中国倒向苏联,司徒雷登向美国国内提出承认中共新政权的建议,遭到拒绝,无奈回国。
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用种种策略,企图扼杀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甚至不惜发动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历经血与火的考验,将帝国主义的欺凌史扫进了垃圾桶。
别了,“不列颠尼亚”,别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史。别了,“不列颠尼亚”,既是向不列颠尼亚号游轮告别,也是向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告别。
英国、美国等国家在之后也始终没有停止搅乱香港的图谋,1997年掀起金融危机冲击香港金融市场、2013年挑动“占领中环”非法集会、2019年煽动香港暴乱,均被祖国一一化解。中国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帝国主义的殖民史、欺压史都将一“别”不复返。
(摘编自王洪涛《从〈别了,司徒雷登〉到〈别了,“不列颠尼亚”〉》)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推卸责任为目的的美国白皮书,当然适合在司徒雷登离开南京、尚未到达华盛顿的时间发表。
B.司徒雷登“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的行为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其实质是借“爱”中国之名,行侵略中国之实。
C.《别了,司徒雷登》用闻一多、朱自清等人的行为,呼吁有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拒绝美国的救济。
D.“别了”一词在两则材料中都有告别之意,都有深刻内涵,都展示出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豪情,也激励中国人继续奋斗。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关于美国不能采取大规模、直接武装进攻中国的政策,材料一论述了三个原因,包含主、客观两方面。
B.材料二主要通过对两篇文章内容的分析,来表达对中华民族强大兴盛的自豪感。
C.司徒雷登看见了大群中国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起讲革命的现象。
D.材料二论述告别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欺压史、殖民史后,得出中国的崛起势不可挡的结论。
9.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不能支撑材料二中“《别了,司徒雷登》表达了无限的豪迈和乐观”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是亚洲的重心,夺取了中国,整个亚洲都是美国的了。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民众组织力量已经空前地强大起来了。
C.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
D.司徒雷登大使老爷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10.根据材料二,简述“别了,司徒雷登”有哪些含义。(4分)
11.俗话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请根据材料简述《别了,司徒雷登》是如何从全局“看问题、想问题”的。(6分)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