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文本对应练6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含答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文本对应练6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含答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5 14:38:56

文档简介

文本对应练(六)
1.B [B项,“递进的关系”错误,“抗疫,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全党全社会的一次大考”说的是“是……也是……”,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
2.解析:第一处, 语境“黑天鹅”比喻难以预测的不寻常事件。所以应填“难以预料”。难以预料:不易事前推测。第二处,语境“灰犀牛”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所以应该有线索可以推断,应填“有迹可循”。有迹可循:可以从某些方面看出,有线索可以因循、推断。第三处,语境强调的是目前的挑战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应填“前所未有”。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第四处,语境强调要敏锐地看到疫情的发展,应填“见叶知秋”。见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答案:难以预料 有迹可循 前所未有 见叶知秋
3.解析:第⑥段是说在抗疫中要下足功夫,要依靠改革解决问题。为了论证这一中心,首先引用俗语,如“刀伤药再好,不如不拉口子”,前一句是说抗疫,后一句“不拉口子”是说预防应对,形象说明通过此次抗疫要发现问题、预防问题;然后使用多处比喻,如把抗击疫情比作啃“硬骨头”,把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比作“铁肩膀”,把灾难比作“磨刀石”,把教训比作“铺路石”,既展现了抗击疫情的斗志,也展现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
答案:①引用俗语,将枯燥的理论说得形象生动;②使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疫情之重以及战胜疫情的决心之大。
4.D [文中“中国体质”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项,“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B项,“不列颠尼亚”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C项,“天朝上国”的引号表示否定讽刺;D项,“闷”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5.解析:甲处,后文说“让优势和长处更加凸显,也让我们把短板与不足看得更加清晰”,结合“暴露”“反映”“折射”等动词,可以推知此处是把疫情比喻成放大镜,故可填“疫情好比一面放大镜”。乙处,后文说“我们没有被疫情击倒,扛住了这次巨大冲击”,结合“中国体质”等词语,可以推知此处把“这场全方位大考”比喻成“体检”,故此处可填“是对新时代中国的一次全面‘体检’”。
答案:甲.疫情好比一面放大镜 乙.是对新时代中国的一次全面“体检”
6.B [B项,“而皇帝却认为‘天下一家’是天下一统的政治局面”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二是将其理解为天下一统的政治局面”“而未昏庸的皇帝本人则多取后一思路”,可知“认为‘天下一家’是天下一统的政治局面”的不是所有皇帝,而是“未昏庸的皇帝”,且是“多取后一思路”。]
7.B [B项,“这里的‘全世界’与材料一中的‘天下’范围一样”错,根据材料一“天下诸邦国、部落对于中心权力和中央王朝的认同,亦即我们所说的国家认同,是天下一家局面出现的前提”,材料二“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等内容,可知材料二中的“全世界”指全球范围,材料一中的“天下”指中央王朝所统治的区域,二者范围不一样。]
8.D [D项,“在今天都不必要”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还有其他的‘认同’,如对于观念的认同、先祖的认同、心理的认同、风俗的认同等也很重要,但却不是必要的”,可知这些“认同”“不是必要的”,而不是“都不必要”。]
9.解析:①结合破折号前面的“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可知,前面提到“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而破折号所指向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顾全大局、甘于奉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命运与共、天下一家”是精神品格的具体内容,所以这一组破折号表示对前面内容的解释或注释。②从“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顾全大局、甘于奉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到最后的“命运与共、天下一家”,这些精神品质在语意上存在递进关系,所以这一组破折号所引领的内容之间又有语意的递进。
答案:①表示对前面内容的解释说明或注释;②这一组破折号之间又构成递进关系,共同展示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
10.①国家认同,是“天下一家”局面出现的前提,也是“天下一家”局面出现的结果,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融汇过程,国家认同是其中重要的因素。②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③命运与共,天下一家。为世界安危担当,为人类健康尽责,为团结合作聚力,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携手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1/3文本对应练(六)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8分)
①抗疫,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全党全社会的一次大考。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②( 甲 ),让优势和长处更加凸显,也让我们把短板与不足看得更加清晰。抗疫斗争,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反映出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跟不上,折射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警示我们养成文明健康的卫生习惯是何其重要……
③这场全方位大考,( 乙 )。我们没有被疫情击倒,扛住了这次巨大冲击,“中国体质”总体上是过硬的……
④反思,是面对灾难的应有态度;改变,是面对问题的最好回答。
⑤——必须坚持“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的底线思维。疫情之下,既有________的“黑天鹅”,也有________的“灰犀牛”。最大的风险在于看不见风险,最大的问题在于无视问题。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各方面的挑战________。必须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________的敏锐,正视最坏处,解决最难处,做在最实处,努力争取最好结果。
⑥——必须下足“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的功夫,依靠改革解决问题、推动进步。“刀伤药再好,不如不拉口子。”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既应痛定思痛,更应举一反三,聚焦公共卫生、防灾备灾、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通过深化改革啃下“硬骨头”,锻造应对风险挑战的“铁肩膀”。把灾难当作“磨刀石”,把教训当作“铺路石”,方能筑就发展进步的坚实阶梯。
⑦——必须涵养“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的务实作风,把各项工作抓细抓实……
⑧——必须增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情……做好疫情“加试题”,答好发展“必答题”……才能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答卷。
1.对第①段的两个“大考”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用“大考”比喻疫情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便于生动展开论述。
B.使用递进的关系,提升了认识高度,使文章有高屋建瓴之势。
C.引出第④段“反思”与“改变”,和第⑤至⑧段构成总与分的关系。
D.和第③、第⑧段的“大考”相关内容,形成呼应,论证集中深入。
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3.第⑥段的语言很有特色,请对此进行鉴赏分析。(4分)
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中国体质”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即使硬干,也要犯毛主席早已批评过的“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的错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B.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别了,“不列颠尼亚”》)
C.180年前的庚子年,西方的坚船利炮击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D.冲在第一线是抗疫,“闷”在家里管好自己也是抗疫。(《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5.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要求:使用比喻修辞,语言生动形象,每处不超过20个字。(4分)
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材料一:
远古时期,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着众多的氏族、部落。战国时人记得“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汉朝时人则说黄帝、尧帝时天下就有“万国”。文献所载古人对于远古时代的记忆,与考古学家的推断是契合的。苏秉琦考察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六大区系丰富的资料,指出文化遗址的分布呈现着“满天星斗”的状态。费孝通指出:“早在公元前六千年前,中华大地上已经存在了分别聚居在不同地区的许多集团。新石器时期各地不同的文化区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起点。”
我们考索的眼光不妨再放远一些。从“满天星斗”的天下万国到秦汉时代天下一统的大帝国的形成,这中间经历了数千年之久。正是在这个时段里,大大小小的数以万计的氏族、部落正历经着融汇的历史进程,从“万家”到“一家”,这是上古社会的巨大进步,也是诸多氏族、部落融汇为中华民族的壮阔的历史进程。这个时期可以称为中华民族的形成时期。“天下一家”的观念在中国古代大致有两个思路:一是将天下作为皇帝一家(或一人)的私产;二是将其理解为天下一统的政治局面。后世称颂皇帝的臣工常从前一思路说话,而未昏庸的皇帝本人则多取后一思路。历来的有识之士强调“天下一家”是谓天下一统,唐儒杜佑说:“秦汉以降,天下一家,即岭南献能言鸟及驯象,西域献汗血马,皆载之史传以为奇物,复广异闻,声教远覃。”宋儒欧阳修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欧阳修和杜佑的说法一致认为“天下一家”,指的是天下一统的政治局面,惟有在此局面下,物品得以交流、士人可以平等参加科举考试。
天下诸邦国、部落对于中心权力和中央王朝的认同,亦即我们所说的国家认同,是天下一家局面出现的前提;反过来说,天下一家局面的出现,也正是天下邦国、部落“国家认同”的结果。中华民族从起源到形成历经了诸氏族、部落之间漫长时段的相互融汇。在融汇的过程中,氏族、部落间的相互包容、理解、学习的进路是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大势,此一历史发展大势,可以用“认同”进行概括。诸氏族、部落间的“认同”,以及对于中心权力和中央王朝的认同。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还有其他的“认同”,如对于观念的认同、先祖的认同、心理的认同、风俗的认同等也很重要,但却不是必要的。而国家认同,则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节选自晁福林《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国家认同》)
材料二: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是落伍了。这种落伍,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叫我们完成他们的遗志。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
(节选自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材料三: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
抗疫时期的一幕幕感人场景,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
——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不向困难低头,不为挫折气馁,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越是艰险越向前。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艰难困苦,相濡以沫。全国人民心手相牵,亿万颗心同频共振,中国力量如钢似铁、坚不可摧。
——顾全大局、甘于奉献。自觉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人人担当负责,个个尽心尽力,舍小家顾大家,汇小我成大我。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胸怀仁爱之心,践行互助之义,济人之困,解人之忧,抱团取暖踏坎坷,守望相助渡难关。
——命运与共、天下一家。为世界安危担当,为人类健康尽责,为团结合作聚力,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携手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精神,在抗疫中淬炼,在磨砺中升华。这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力量之源。
(节选自钟华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举战国时人、汉朝时人、苏秉琦和费孝通的观点,说明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存在着“满天星斗”的“万国”。
B.称颂帝王的臣工常将“天下一家”理解为天下是皇帝一人的财产,而皇帝却认为“天下一家”是天下一统的政治局面。
C.天下一家局面的形成,是“国家认同”的结果,这种“认同”,是诸邦国、部落间的“认同”,是对中央权力和中央王朝的认同。
D.白衣战士冲锋在前、普通人坚守岗位、八方支援物资,这些场景都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引用杜佑和欧阳修的观点,意在表明天下一家指天下一统。这种局面有利于扩展见闻、远播教化、交流物品以及择取人才等。
B.材料二中说“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这里的“全世界”与材料一中的“天下”范围一样。
C.材料二中“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与材料三中面对疫情我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可见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一脉相承。
D.材料一论述了中华民族形成的“壮阔的历史进程”,材料二与材料三所涉及的主要事件也可以视为中华民族发展进程的一部分。
8.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这是天下是皇帝私产的观念的体现。
B.秦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统一天下,是中华民族融汇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分裂的战国而言是巨大进步。
C.材料三第一段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名言的引用,既让文本内容变得丰富,又让传统精神与当代表现相映生辉。
D.观念的认同、先祖的认同、心理的认同、风俗的认同等,在今天都不必要,我们重点还是要关注国家认同。
9.材料三中使用的一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试进行分析。(4分)
10.对于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上三则材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