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05 14:25:12

文档简介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1.(2025三上·遂川期末)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通常用   个方位来描述。如冬天,常刮的   是由北面吹来的风。
【答案】八;北风
【知识点】风的大小和方向
【解析】【分析】风向指的是风吹来的方向,一般用八个方位来表述,比如东风、南风、西风、北风,以及东北风、东南风、西北风、西南风。要知道具体的风向,可以借助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如东南风就是从东南方向吹过来的风;而从北面吹过来的风,自然就是北风了。
2.(2025三上·遂川期末)暑假返校,细心的小小同学发现放假时擦干净的桌面上落有一层灰,现在只是过了一个暑假,这可说明空气无处不在,且是   的。空中飘落的雪花,可以说明空中存在   。
【答案】流动;空气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桌面放假时已擦干净,暑假后落灰,是因为空气流动时,会携带空气中的灰尘,将其带到桌面上,这一现象直接体现了空气具有流动的特点。雪花能在空中飘落而非直线下坠,是因为雪花受到了空气的阻力,若没有空气,雪花会加速下落,这一现象证明了空中存在空气。
3.(2025三上·遂川期末)我们使用   来测雨量的多少,它的测量单位是毫米,测量的时间是   小时。
【答案】雨量器;24
【知识点】雨量器
【解析】【分析】雨量器是专门用于收集和测量一段时间内降雨量的工具,是气象观测和日常测量雨量的标准设备,因此测雨量需用雨量器。气象学中,为统一降雨量的统计标准,通常以 24 小时为一个测量周期,即从当日 08 时到次日 08 时,或当日 20 时到次日 20 时,测量单位为毫米,所以测量时间是 24 小时。
4.(2025三上·遂川期末)在做“纸不湿”的实验时,纸团要粘在   ,防止其   在水中。
【答案】杯底;掉落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纸不湿” 实验操作是将纸团粘在杯子底部,再将杯子倒置竖直压入水中。若纸团未粘在杯底,会轻易脱离并接触水面,实验无法成功,因此需粘在杯底。纸团粘在杯底的关键目的,是防止杯子压入水中时,纸团因重力或水流冲击掉落至水中。只有纸团保持在杯底,杯子内的空气才能隔绝水与纸团,从而实现 “纸不湿” 的效果。
5.(2025三上·遂川期末)妈妈带小花去吃火锅,如图所示,加入汤水后妈妈尝了一口感觉淡了,她便往汤里加入1小勺食盐,然后用汤勺搅动几下,搅动的目的是   食盐的熔解。后来,她们虽然没有再往锅内继续放盐,但汤越吃越咸,这是因为锅中汤里的水分   ,导致汤里盐的浓度增大的原因。
【答案】加快;蒸发
【知识点】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妈妈带小花去吃火锅,加入汤水后妈妈尝了一口觉得淡,就往汤里加了 1 小勺食盐,接着用汤勺搅动几下。搅动的目的是加快食盐的溶解。之后,她们没再继续放盐,可汤却越吃越咸,这是因为锅中汤里的水分蒸发,使得汤里盐的浓度变大了。
6.(2025三上·遂川期末)同学们,你注意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了吗,如图所示的图标指的天气是(  )。
A.小雨 B.多云 C.晴天
【答案】B
【知识点】天气现象
【解析】【分析】在天气预报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符号,这些符号都是用来表示天气状况的,它们都有特定的含义。小雨的图标通常是一朵云下有几滴雨滴。多云的图标一般是一朵完整的云和一部分太阳。晴天的图标多为一个完整的太阳。分析图片可知是多云。故选B。
7.(2025三上·遂川期末)下面也如冰一样,属固态水的是(  )。
A.露 B.雾 C.霜
【答案】C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A: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在地面物体表面凝结成的液态小水珠,属于液态水。
B: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液态小水滴,因悬浮在空气中形成雾,雾是液态水的分散形态。
C: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温度低于 0℃;在物体表面直接凝华成的固态小冰晶,具有固定形态,属于固态水,与冰的状态一致。
8.(2025三上·遂川期末)下面描述中,属于水和空气的共同特征的是(  )。
A.都是白色的 B.都会流动 C.都摸不着
【答案】B
【知识点】探究水的特征;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A:水通常是无色透明的,空气也是无色的,二者均非白色。B:水具有流动性,比如能在河道中流动;空气也会流动,像风就是空气流动的。
C:水是可以触摸到的,比如能感受到水流过手的触感,而空气难以直接触摸。
故选B。
9.(2025三上·遂川期末)科学课上我们做了“热气球”,如图所示的现象中和“热气球”原理一样的是(  )。
A.孔明灯
B.风筝
C.滑翔伞
【答案】A
【知识点】制作热气球
【解析】【分析】 A:孔明灯是点燃灯内燃料后,加热灯内空气,热空气密度减小而上升,带动灯体升空,与 “热气球” 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完全相同。
B:风筝依靠风吹过风筝面时空气流速加快产生的升力升空,同时需要牵引力保持平衡,原理与热空气无关。
C:滑翔伞通过伞翼与空气的相互作用,利用空气的浮力和升力实现滑翔,依赖气流而非热空气加热,原理与 “热气球” 不同。
10.(2025三上·遂川期末)小明同学进行科学探究实验,他先称量篮球质量500克,放掉一部分空气后再次称量显示480克,比较两次称量的结果,以下他的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
A.空气没有质量
B.篮球内空气总质量为500克
C.篮球内放出空气的质量为20克
【答案】C
【知识点】测定一袋空气的质量
【解析】【分析】A:放掉空气后篮球质量减少,说明空气有质量。B:500 克是篮球及内部空气的总质量,并非内部空气总质量。
C:放气前总质量 500 克,放气后 480 克,减少的 20 克即为放出空气的质量。
故选C。
11.(2025三上·遂川期末)温差是空气流动形成风的原因。
【答案】正确
【知识点】风
【解析】【分析】 温差是空气流动形成风的原因, 只有温度差才会有风。
12.(2025三上·遂川期末)一杯温水能溶解的糖是有限的。(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限,这个限度叫 “溶解度”。一杯温水的温度、水量固定,能溶解的糖也有最大值,超过后多余的糖会沉淀,所以 “一杯温水能溶解的糖是有限的” 说法正确。
13.(2025三上·遂川期末)炒菜时,油烟一般是向下飘。(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气体的热胀冷缩
【解析】【分析】炒菜时产生的油烟温度远高于周围空气,根据 “热空气比较轻、会向上流动” 的原理,油烟会随热空气一起向上飘,而非向下飘。生活中常见的抽油烟机安装在灶台上方,正是利用这一特性来收集和排出油烟,进一步说明油烟是向上飘的。因此该说法错误。
14.(2025三上·遂川期末)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所以它不占据空间。
【答案】错误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
【解析】【解答】吹气球时气球会变大,是因为气球里面进入了空气;压一压气球,气球的形状会改变,这都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空气占据空间体积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即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会产生弹力。
15.(2025三上·遂川期末)测量室外气温时,气温计应当放在阳光照射不到且空气通畅处。(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测量气温
【解析】【分析】测量室外气温时,若将气温计放在阳光照射处,阳光的热量会直接影响温度计读数,导致测量值偏高;而空气通畅处能保证温度计与周围环境空气充分接触,所测温度更接近真实气温。故表述正确。
16.(2025三上·遂川期末)在用实验研究水到哪里去了的实验中,如图所示。
(1)向两个大小   的杯子里加入   的水,并标出水的高度。
(2)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另一个不盖。
(2)把它们放到   和向阳的位置。
(3)2-3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   的变化,发现没有盖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减少,因为部分水“跑”到   中了。
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几乎没有减少,说明此装置在水“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此过程中你能看见杯子里的   上出现了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   凝结形成的。
【答案】(1)相同;等量
(2)通风
(3)水量;空气;塑料薄膜;水蒸气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蒸发,蒸发过程中会吸收热量。
(1)实验要保证只有 “是否盖薄膜” 这一变量,所以用大小相同的杯子、加等量的水,才能准确对比后续水量变化。
(3)通风和向阳能加快水蒸发,让 “水减少” 的现象更明显。
(3)观察重点是水量:没盖膜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水量减少;盖了膜的水蒸气跑不出去,在膜内侧凝结成小水珠,水量几乎不变。
(1)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并标出水的高度。这一步是为了确保实验的公平性,使得两个杯子中的水量相同,从而可以对比实验结果。
(2)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放在通风位置可以促进水分的蒸发,而向阳位置则可以提供热量,加速蒸发过程。
(3)2-3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发现没有盖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减少,因为部分水“跑”到空气中了。这是因为水分子在常温下会不断从液态转变为气态,即蒸发,进入空气中。
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几乎没有减少,说明此装置在水“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塑料薄膜阻止了水蒸气的逸出,因此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中的水量几乎没有变化。此过程中能看见杯子里的塑料薄膜上出现了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当水蒸气遇到较冷的塑料薄膜表面时,会凝结成液态水,形成小水珠。
17.(2025三上·遂川期末)科学小组的同学用下面装置模拟自然界中风的形成。
(1)在这个实验中,点燃蚊香的主要目的是(  )。
A.空气看不见,利用蚊香冒出的烟的流动方向,来判断空气的流动方向。
B.没有目的,就是好玩。
C.让烟进入箱子中
(2)点燃蜡烛前,蚊香产生的烟会向   飘,蜡烛点燃后,蚊香的烟向   飘。
(3)这个实验中的蜡烛相当于自然界中的(  )。
A.太阳
B.月亮
C.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
(4)这个实验模拟了自然界中风的形成,就像实验箱演示的那样,空气不断的从温度低的地方流向温度高的地方,而形成了风。所以风是(  )形成的。
A.树摇动 B.空气流动 C.地球运动
【答案】(1)A
(2)上;右
(3)A
(4)B
【知识点】风
【解析】【分析】空气受热后向上运动、周围冷空气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1)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法直接观察其流动方向。蚊香冒出的烟能直观呈现运动轨迹,通过烟的走向可判断空气流动方向,为实验提供清晰的观察依据;故选A。
(2)点燃蜡烛前,实验箱内空气温度均匀,无明显冷热差异,蚊香的烟受自身浮力和周围轻微空气扰动影响,自然向上飘。点燃蜡烛后,箱子内靠近蜡烛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上升,箱子左侧温度较低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推动蚊香的烟向右飘。
(3)实验中,蜡烛燃烧释放热量,使局部空气受热,相当于自然界中太阳;月亮不发光发热,无法提供热量;“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 是风形成的过程,而非蜡烛模拟的对象。故选A。
(4)实验表明,蜡烛加热导致空气冷热不均,冷空气向热空气区域流动,形成空气流动,这是太阳照射使地表冷热不均,引发空气流动,形成风;树摇动是风的结果而非原因,地球运动是自转会影响风的方向,但不是风形成的根本原因。故选B。
(1)在这个实验中,点燃蚊香的主要目的是空气看不见,利用蚊香冒出的烟的流动方向,来判断空气的流动方向。
(2)点燃蜡烛前,因为热空气会上升,所以蚊香产生的烟雾会向上飘。点燃蜡烛后,实验箱内的空受热上升,蚊香的烟向右飘。
(3)在如图实验中,点燃的蜡烛相当于自然界中的太阳,太阳是地球上光热的主要来源。月亮不是光源,它们自身都不会发光发热,是依靠反射太阳光发亮。烟雾表示的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
(4)这个实验模拟了自然界中风的形成,就像实验箱演示的那样,空气不断的从温度低的地方流向温度高的地方,而形成了风。所以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18.(2025三上·遂川期末)气温计是测量天气现象的重要仪器,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和使用气温计吧。
(1)如图甲所示,读取气温时,正确的操作是   (填序号)。
(2)如图乙所示,气温计显示的温度写作   。
(3)如图丙所示,气温计显示的温度读   。
(4)测量气温时,并且要在气温计液柱   后再读数。
【答案】(1)B
(2)37℃
(3)零下4摄氏度
(4)稳定
【知识点】测量气温
【解析】【分析】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仪器,我们使用气温计读数时要注意平视液柱。
(1)读取气温时,视线需与气温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才能保证读数准确,如俯视或仰视会导致读数偏大或偏小,故选B。
(2)图乙中气温计的刻度,液柱对应 37 摄氏度,写作 “37℃”。℃为温度单位,需规范书写。
(3)图丙中气温计液柱在 0℃以下,对应刻度为 4,故读作 “零下 4 摄氏度”也可读作 “负 4 摄氏度”,日常表达中 “零下 4 摄氏度” 更常用。
(4)测量气温时,需让气温计与周围环境充分接触,待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后读数,避免因接触时间不足导致读数不准确。
(1)在使用气温计读取气温时,需要确保气温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量的环境中,并且与周围环境温度保持一致。保持气温计的稳定,平视液柱进行读数。选B。
(2)根据图乙,气温计显示的温度是37℃,那么应该写作37℃。
(3)根据图丙,气温计显示的是零下4摄氏度,那么应该读作“零下4摄氏度”。
(4)测量气温时,并且要在气温计液柱稳定后再读数。在测量气温时,需要等待气温计的液柱稳定下来,不再变化后,再进行读数,以确保读数的准确性。
1 / 1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1.(2025三上·遂川期末)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通常用   个方位来描述。如冬天,常刮的   是由北面吹来的风。
2.(2025三上·遂川期末)暑假返校,细心的小小同学发现放假时擦干净的桌面上落有一层灰,现在只是过了一个暑假,这可说明空气无处不在,且是   的。空中飘落的雪花,可以说明空中存在   。
3.(2025三上·遂川期末)我们使用   来测雨量的多少,它的测量单位是毫米,测量的时间是   小时。
4.(2025三上·遂川期末)在做“纸不湿”的实验时,纸团要粘在   ,防止其   在水中。
5.(2025三上·遂川期末)妈妈带小花去吃火锅,如图所示,加入汤水后妈妈尝了一口感觉淡了,她便往汤里加入1小勺食盐,然后用汤勺搅动几下,搅动的目的是   食盐的熔解。后来,她们虽然没有再往锅内继续放盐,但汤越吃越咸,这是因为锅中汤里的水分   ,导致汤里盐的浓度增大的原因。
6.(2025三上·遂川期末)同学们,你注意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了吗,如图所示的图标指的天气是(  )。
A.小雨 B.多云 C.晴天
7.(2025三上·遂川期末)下面也如冰一样,属固态水的是(  )。
A.露 B.雾 C.霜
8.(2025三上·遂川期末)下面描述中,属于水和空气的共同特征的是(  )。
A.都是白色的 B.都会流动 C.都摸不着
9.(2025三上·遂川期末)科学课上我们做了“热气球”,如图所示的现象中和“热气球”原理一样的是(  )。
A.孔明灯
B.风筝
C.滑翔伞
10.(2025三上·遂川期末)小明同学进行科学探究实验,他先称量篮球质量500克,放掉一部分空气后再次称量显示480克,比较两次称量的结果,以下他的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
A.空气没有质量
B.篮球内空气总质量为500克
C.篮球内放出空气的质量为20克
11.(2025三上·遂川期末)温差是空气流动形成风的原因。
12.(2025三上·遂川期末)一杯温水能溶解的糖是有限的。(  )
13.(2025三上·遂川期末)炒菜时,油烟一般是向下飘。(  )
14.(2025三上·遂川期末)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所以它不占据空间。
15.(2025三上·遂川期末)测量室外气温时,气温计应当放在阳光照射不到且空气通畅处。(  )
16.(2025三上·遂川期末)在用实验研究水到哪里去了的实验中,如图所示。
(1)向两个大小   的杯子里加入   的水,并标出水的高度。
(2)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另一个不盖。
(2)把它们放到   和向阳的位置。
(3)2-3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   的变化,发现没有盖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减少,因为部分水“跑”到   中了。
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几乎没有减少,说明此装置在水“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此过程中你能看见杯子里的   上出现了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   凝结形成的。
17.(2025三上·遂川期末)科学小组的同学用下面装置模拟自然界中风的形成。
(1)在这个实验中,点燃蚊香的主要目的是(  )。
A.空气看不见,利用蚊香冒出的烟的流动方向,来判断空气的流动方向。
B.没有目的,就是好玩。
C.让烟进入箱子中
(2)点燃蜡烛前,蚊香产生的烟会向   飘,蜡烛点燃后,蚊香的烟向   飘。
(3)这个实验中的蜡烛相当于自然界中的(  )。
A.太阳
B.月亮
C.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
(4)这个实验模拟了自然界中风的形成,就像实验箱演示的那样,空气不断的从温度低的地方流向温度高的地方,而形成了风。所以风是(  )形成的。
A.树摇动 B.空气流动 C.地球运动
18.(2025三上·遂川期末)气温计是测量天气现象的重要仪器,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和使用气温计吧。
(1)如图甲所示,读取气温时,正确的操作是   (填序号)。
(2)如图乙所示,气温计显示的温度写作   。
(3)如图丙所示,气温计显示的温度读   。
(4)测量气温时,并且要在气温计液柱   后再读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八;北风
【知识点】风的大小和方向
【解析】【分析】风向指的是风吹来的方向,一般用八个方位来表述,比如东风、南风、西风、北风,以及东北风、东南风、西北风、西南风。要知道具体的风向,可以借助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如东南风就是从东南方向吹过来的风;而从北面吹过来的风,自然就是北风了。
2.【答案】流动;空气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桌面放假时已擦干净,暑假后落灰,是因为空气流动时,会携带空气中的灰尘,将其带到桌面上,这一现象直接体现了空气具有流动的特点。雪花能在空中飘落而非直线下坠,是因为雪花受到了空气的阻力,若没有空气,雪花会加速下落,这一现象证明了空中存在空气。
3.【答案】雨量器;24
【知识点】雨量器
【解析】【分析】雨量器是专门用于收集和测量一段时间内降雨量的工具,是气象观测和日常测量雨量的标准设备,因此测雨量需用雨量器。气象学中,为统一降雨量的统计标准,通常以 24 小时为一个测量周期,即从当日 08 时到次日 08 时,或当日 20 时到次日 20 时,测量单位为毫米,所以测量时间是 24 小时。
4.【答案】杯底;掉落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纸不湿” 实验操作是将纸团粘在杯子底部,再将杯子倒置竖直压入水中。若纸团未粘在杯底,会轻易脱离并接触水面,实验无法成功,因此需粘在杯底。纸团粘在杯底的关键目的,是防止杯子压入水中时,纸团因重力或水流冲击掉落至水中。只有纸团保持在杯底,杯子内的空气才能隔绝水与纸团,从而实现 “纸不湿” 的效果。
5.【答案】加快;蒸发
【知识点】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妈妈带小花去吃火锅,加入汤水后妈妈尝了一口觉得淡,就往汤里加了 1 小勺食盐,接着用汤勺搅动几下。搅动的目的是加快食盐的溶解。之后,她们没再继续放盐,可汤却越吃越咸,这是因为锅中汤里的水分蒸发,使得汤里盐的浓度变大了。
6.【答案】B
【知识点】天气现象
【解析】【分析】在天气预报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符号,这些符号都是用来表示天气状况的,它们都有特定的含义。小雨的图标通常是一朵云下有几滴雨滴。多云的图标一般是一朵完整的云和一部分太阳。晴天的图标多为一个完整的太阳。分析图片可知是多云。故选B。
7.【答案】C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A: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在地面物体表面凝结成的液态小水珠,属于液态水。
B: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液态小水滴,因悬浮在空气中形成雾,雾是液态水的分散形态。
C: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温度低于 0℃;在物体表面直接凝华成的固态小冰晶,具有固定形态,属于固态水,与冰的状态一致。
8.【答案】B
【知识点】探究水的特征;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A:水通常是无色透明的,空气也是无色的,二者均非白色。B:水具有流动性,比如能在河道中流动;空气也会流动,像风就是空气流动的。
C:水是可以触摸到的,比如能感受到水流过手的触感,而空气难以直接触摸。
故选B。
9.【答案】A
【知识点】制作热气球
【解析】【分析】 A:孔明灯是点燃灯内燃料后,加热灯内空气,热空气密度减小而上升,带动灯体升空,与 “热气球” 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完全相同。
B:风筝依靠风吹过风筝面时空气流速加快产生的升力升空,同时需要牵引力保持平衡,原理与热空气无关。
C:滑翔伞通过伞翼与空气的相互作用,利用空气的浮力和升力实现滑翔,依赖气流而非热空气加热,原理与 “热气球” 不同。
10.【答案】C
【知识点】测定一袋空气的质量
【解析】【分析】A:放掉空气后篮球质量减少,说明空气有质量。B:500 克是篮球及内部空气的总质量,并非内部空气总质量。
C:放气前总质量 500 克,放气后 480 克,减少的 20 克即为放出空气的质量。
故选C。
11.【答案】正确
【知识点】风
【解析】【分析】 温差是空气流动形成风的原因, 只有温度差才会有风。
12.【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限,这个限度叫 “溶解度”。一杯温水的温度、水量固定,能溶解的糖也有最大值,超过后多余的糖会沉淀,所以 “一杯温水能溶解的糖是有限的” 说法正确。
13.【答案】错误
【知识点】气体的热胀冷缩
【解析】【分析】炒菜时产生的油烟温度远高于周围空气,根据 “热空气比较轻、会向上流动” 的原理,油烟会随热空气一起向上飘,而非向下飘。生活中常见的抽油烟机安装在灶台上方,正是利用这一特性来收集和排出油烟,进一步说明油烟是向上飘的。因此该说法错误。
14.【答案】错误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
【解析】【解答】吹气球时气球会变大,是因为气球里面进入了空气;压一压气球,气球的形状会改变,这都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空气占据空间体积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即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会产生弹力。
15.【答案】正确
【知识点】测量气温
【解析】【分析】测量室外气温时,若将气温计放在阳光照射处,阳光的热量会直接影响温度计读数,导致测量值偏高;而空气通畅处能保证温度计与周围环境空气充分接触,所测温度更接近真实气温。故表述正确。
16.【答案】(1)相同;等量
(2)通风
(3)水量;空气;塑料薄膜;水蒸气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蒸发,蒸发过程中会吸收热量。
(1)实验要保证只有 “是否盖薄膜” 这一变量,所以用大小相同的杯子、加等量的水,才能准确对比后续水量变化。
(3)通风和向阳能加快水蒸发,让 “水减少” 的现象更明显。
(3)观察重点是水量:没盖膜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水量减少;盖了膜的水蒸气跑不出去,在膜内侧凝结成小水珠,水量几乎不变。
(1)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并标出水的高度。这一步是为了确保实验的公平性,使得两个杯子中的水量相同,从而可以对比实验结果。
(2)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放在通风位置可以促进水分的蒸发,而向阳位置则可以提供热量,加速蒸发过程。
(3)2-3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发现没有盖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减少,因为部分水“跑”到空气中了。这是因为水分子在常温下会不断从液态转变为气态,即蒸发,进入空气中。
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几乎没有减少,说明此装置在水“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塑料薄膜阻止了水蒸气的逸出,因此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中的水量几乎没有变化。此过程中能看见杯子里的塑料薄膜上出现了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当水蒸气遇到较冷的塑料薄膜表面时,会凝结成液态水,形成小水珠。
17.【答案】(1)A
(2)上;右
(3)A
(4)B
【知识点】风
【解析】【分析】空气受热后向上运动、周围冷空气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1)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法直接观察其流动方向。蚊香冒出的烟能直观呈现运动轨迹,通过烟的走向可判断空气流动方向,为实验提供清晰的观察依据;故选A。
(2)点燃蜡烛前,实验箱内空气温度均匀,无明显冷热差异,蚊香的烟受自身浮力和周围轻微空气扰动影响,自然向上飘。点燃蜡烛后,箱子内靠近蜡烛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上升,箱子左侧温度较低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推动蚊香的烟向右飘。
(3)实验中,蜡烛燃烧释放热量,使局部空气受热,相当于自然界中太阳;月亮不发光发热,无法提供热量;“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 是风形成的过程,而非蜡烛模拟的对象。故选A。
(4)实验表明,蜡烛加热导致空气冷热不均,冷空气向热空气区域流动,形成空气流动,这是太阳照射使地表冷热不均,引发空气流动,形成风;树摇动是风的结果而非原因,地球运动是自转会影响风的方向,但不是风形成的根本原因。故选B。
(1)在这个实验中,点燃蚊香的主要目的是空气看不见,利用蚊香冒出的烟的流动方向,来判断空气的流动方向。
(2)点燃蜡烛前,因为热空气会上升,所以蚊香产生的烟雾会向上飘。点燃蜡烛后,实验箱内的空受热上升,蚊香的烟向右飘。
(3)在如图实验中,点燃的蜡烛相当于自然界中的太阳,太阳是地球上光热的主要来源。月亮不是光源,它们自身都不会发光发热,是依靠反射太阳光发亮。烟雾表示的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
(4)这个实验模拟了自然界中风的形成,就像实验箱演示的那样,空气不断的从温度低的地方流向温度高的地方,而形成了风。所以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18.【答案】(1)B
(2)37℃
(3)零下4摄氏度
(4)稳定
【知识点】测量气温
【解析】【分析】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仪器,我们使用气温计读数时要注意平视液柱。
(1)读取气温时,视线需与气温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才能保证读数准确,如俯视或仰视会导致读数偏大或偏小,故选B。
(2)图乙中气温计的刻度,液柱对应 37 摄氏度,写作 “37℃”。℃为温度单位,需规范书写。
(3)图丙中气温计液柱在 0℃以下,对应刻度为 4,故读作 “零下 4 摄氏度”也可读作 “负 4 摄氏度”,日常表达中 “零下 4 摄氏度” 更常用。
(4)测量气温时,需让气温计与周围环境充分接触,待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后读数,避免因接触时间不足导致读数不准确。
(1)在使用气温计读取气温时,需要确保气温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量的环境中,并且与周围环境温度保持一致。保持气温计的稳定,平视液柱进行读数。选B。
(2)根据图乙,气温计显示的温度是37℃,那么应该写作37℃。
(3)根据图丙,气温计显示的是零下4摄氏度,那么应该读作“零下4摄氏度”。
(4)测量气温时,并且要在气温计液柱稳定后再读数。在测量气温时,需要等待气温计的液柱稳定下来,不再变化后,再进行读数,以确保读数的准确性。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