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07 第二单元 进阶一 第5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学生版+教师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07 第二单元 进阶一 第5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学生版+教师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5 14:38:56

文档简介

  领略先秦诸子的思想魅力,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 2.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 3.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体悟其妙处。 4.准确审题,发散思考,提炼观点,确定作文立意,撰写文章。
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可结合以前读过的孔子、孟子、庄子等人的语录或作品,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第5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理解文章表达的“君子”之德和儒家有关修身养性的观点以及其现实意义。 3.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4.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5.体会孟子高超的辩论艺术,感受孟子思想的人性美。 6.对比鉴赏文章的言说方式、风格特色。 1.[文本联读]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三篇文章在语言方面有什么异同点?试简要分析。感受中华文化典籍的魅力,欣赏中华文化典籍的语言美。 2.[学考对接] 倒装句式的翻译 3.[读写联动] 你对“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具体材料进行阐释,250字左右。 4.阅读主题素材 主题1:坚守节操 主题2:道德修养 主题3:怜悯之心 5.吟诵国学经典 [文化常识] 士、八佾、致知、格物、庶人、乡党 [国学经典] ①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论语·子路》) ②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 ③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孟子·尽心上》) 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⑤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 ⑥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里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核心是“仁”。其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极深远的影响。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的时代。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权力下沉(权力被下级夺取)、礼仪僭越(超越本分)的现象,是孔子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社会根源。鲁国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是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特殊土壤。
[背景拓展]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形成了以儒家、墨家、道家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1.语录体经典——《论语》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全书共二十篇,涉及哲学、政治等,内容丰富。《论语》各章独立成篇,其排列次序在内容上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没有重复章节出现,每一章只有三言两语,简单明了,接近口语,后人称这种简短的形式为语录体。
《论语》所体现的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思想,以仁释礼。“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孔子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
(2)孔子提出了“孝悌”和“忠恕”两个辅助思想,主张以“温和”的方式治理动乱的社会。
(3)孔子还从“仁”出发,提出了许多道德修养理论,如“克己复礼”。他还把“仁”推演为恭、宽、信、敏、惠等具体的道德要求,以及中庸之道。
2.“君子”之道
“君子”是孔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短短一部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一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论语》中所描述的君子,除了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很好相处的人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说话和做事的标准。一个君子不会把自己要做的事、要达到的目标先说出来;而往往是等把事都做完了,达到目标了,才淡淡地说出来。这叫“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孔子十分讨厌那些夸夸其谈的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表面上可能是木讷的,少言寡语,但他的内心是无比坚定、刚毅的。
1.根据你对内容的理解,补充空缺部分。
《〈论语〉十二章》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贫富、义利、自我要求等方面的观点,以及孔子重视《诗》的________作用,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2.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
活动一 理解儒家的核心概念
1.理解“学”的概念 (见教材P47“学习提示”第2段)
初中语文课本上的《〈论语〉十二章》中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语句,而“学”在《论语》中多次被提及。结合下面选自本课的两章,说说孔子提倡的“学”是指什么。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仁”的概念 (见教材P47“学习提示”第2段)
(1)什么是“仁”?孔子的解释是“克己复礼为仁”。请解释“克己复礼”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都有“仁”字,说说其分别是从哪些角度阐释“仁”的,内涵是什么。
句子 角度 基本内涵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① ②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仁德的践行 ③
仁者不忧。 ④ ⑤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仁德的践行 ⑥
3.理解“道”的概念 (见教材P47“学习提示”第2段)
下列句子中“道”的含义是否相同?哪个“道”才是孔子心中的“道”?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1)朝闻道,夕死可矣。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就有道而正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分析孔子的“君子人格”
4.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焦点在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深入浅出,要言不烦,精辟隽永。文中“君子”是指怎样的人?孔子关于“君子”之德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见教材P47“学习提示”第2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雍也》中,孔子论及“文”与“质”的关系。这里“文”和“质”分别是指什么?你怎么理解二者的关系?(见教材P47“学习提示”第2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 赏析文章的艺术手法
6.《〈论语〉十二章》语言精微、凝练、隽永,又不乏生动。请结合这一特点,品味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见教材P47“学习提示”第5段)
(1)朝闻道,夕死可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简要分析《〈论语〉十二章》在论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处。(见教材P47“学习提示”第5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县(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礼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
戴圣精心讲授“礼学”,授徒颇多,曾传其学于梁人桥仁、杨荣等,于是,今文礼学“小戴学”又有了“桥、杨氏之学”。小戴对于传播和发展《礼》学有一定贡献,《小戴礼记》被列为儒家经典,“三礼”之一,唐时被称为“大经”,明时已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中的《礼》。该书在中国儒家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人研究和发展儒家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礼制分崩离析,社会动荡纷乱,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人们惶惶不安。人们反对纷争,热烈追求国家、民族大一统,希望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的理想的大同社会。可惜在那个时代,这只是个难以实现的梦想,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即通过礼制的建设与推行来实现“小康”社会。这也是人们对儒家理论的新思考。
1.“四书”之首——《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的,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章法谨严,文辞婉转,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五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渐上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1.根据你对内容的理解,补充空缺部分。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________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____________,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2.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活动一 理解“三纲”“八目”的内部关联
1.《大学之道》强调“修身为本”,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请分析“三纲”“八目”的具体内涵。(见教材P47“学习提示”第3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时要结合《大学》中的相关论述,根据“三纲”“八目”的具体内容,指出“三纲”之间的关系、“八目”之间的关系、“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见教材P47“学习提示”第3段)
(1)“三纲”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八目”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分析文章的论证特点
3.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见教材P47“学习提示”第5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 探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现实意义
4.《大学》所展示的儒学的“三纲”“八目”在现代社会是否仍有其意义?(见教材P47“学习提示”第5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春秋以后,他的先祖迁到邹国。他幼年丧父,靠母亲抚养教育。他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他非常崇拜孔子,悉心钻研孔子的学说,后来成了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大师,被尊为“亚圣”。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曾游历各国,并一度任齐宣王的客卿,但他的主张未被各国采纳。六十多岁时,他回到家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人一起,把自己的言论编成《孟子》一书。《孟子》现存七篇,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曾去齐、鲁、宋、滕、梁等国游说诸侯,尽管齐宣王、梁惠王等对他十分礼遇,终因“迂远而阔于事情”不被诸侯所用,“退而与万章之徒”著书论事。孟子一贯主张“仁政”,主张实行“王道”,而当时社会流行的却是“霸道”,即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学说,在当时行不通。
雄辩滔滔的儒家经典——《孟子》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著作。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等增强说服力,是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孟子》给人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其特点有四: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进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磅礴,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陷阱,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三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围绕中心,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四是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理论弱点,然后找到突破口,发动反击。
另外,《孟子》的语言恢宏博大,论辩能力极强,在自然流畅的话语中完成自己的论点陈述。总体上具有明快练达、酣畅淋漓、气势磅礴的风格特点,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根据你对内容的理解,补充空缺部分。
本文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写起,由“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出________。文章在强调________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2.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活动一 赏析文章的艺术技巧
1.简要分析本文在论证方面的特色。(见教材P47“学习提示”第5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探究作者的论断是否合理
2.《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文章论证严谨,但也有人质疑孟子观点的合理性。请结合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见教材P47“学习提示”第4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三篇文章在语言方面有什么异同点?试简要分析。感受中华文化典籍的魅力,欣赏中华文化典籍的语言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倒装句式的翻译
[从教材中学]
本课中有几个比较典型的倒装句式,如“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为状语后置句,状语“于乡党朋友”后置,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乡党朋友要誉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为宾语前置句,宾语“自”前置,正常语序为“见不贤而内省自也”。
[到高考中去]
高考对倒装句的考查,主要体现在文言句子的翻译中,在断句题或文意理解题中也有所体现。在此,我们重点研究倒装句的翻译方法。
(一)掌握倒装句常见类型
1.主谓倒装
如: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2.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如: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用“之”“是”作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唯利是图(成语)
3.定语后置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如: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③中心词+而+后置定语+者
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
④中心词+数量词
如:沛公兵十万,在霸上。(《鸿门宴》)
4.状语后置
①动词+以+状语
如: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②动词+于+状语
如: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③形容词+于+状语
如:青于蓝。(《劝学》)
(二)答题方法
1.把握成分
一个结构复杂的单句,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一般是:定语+主语中心语+状语+谓语中心语+补语+定语+宾语中心语。即: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一般放在主谓之间。
2.重视语感
有些没有标志的特殊句式,我们可以边读原文边试着翻译一遍,如果感觉语意不顺,或者不合情理,就要特别留意。
[迁移应用]
1.(2023·全国乙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曰:“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2·全国乙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节选自《说苑·贵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主题感悟与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短文。
孔子说:“仁者爱人。”认为“为仁”是一种自觉的、内在的情感行为。孟子将这一主张进一步引申,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认为“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
你对“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具体材料进行阐释,2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技法学习与写作
对比论证
《〈论语〉十二章》第四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即君子知晓正义和道德,而小人只懂得唯利是图,论证强调了君子重义轻利;第五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证虚心学习、自我反省;第六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证文质兼备、表里如一。这些都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对比论证,是指通过不同事物相反或相异属性的对比,或者同一事物内部相反或相异属性的对比,来揭示论点的论证方法。根据对比的方向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横向对比是指对同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的比较;纵向对比是指对一个事物的历史、现状,乃至未来进行的比较。根据对比的对象分为举例对比和引言对比。使用对比论证,要注意:对比目的要指向同一观点,对比双方类型要保持一致,对比双方性质要相对相反,语言表述要力求同一句式。
[微点小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以“人生需要担当”为论点,自选材料,写一个对比论证片段。不少于200字。
在一卷《论语》中,“君子”这个词竟出现了一百多次。孔子为我们勾勒出理想的君子形象,提出了君子最基本的人格标准:做一个有担当的人。担当精神,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若想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应该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6  领略先秦诸子的思想魅力,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 2.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 3.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体悟其妙处。 4.准确审题,发散思考,提炼观点,确定作文立意,撰写文章。
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可结合以前读过的孔子、孟子、庄子等人的语录或作品,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第5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理解文章表达的“君子”之德和儒家有关修身养性的观点以及其现实意义。 3.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4.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5.体会孟子高超的辩论艺术,感受孟子思想的人性美。 6.对比鉴赏文章的言说方式、风格特色。 1.[文本联读]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三篇文章在语言方面有什么异同点?试简要分析。感受中华文化典籍的魅力,欣赏中华文化典籍的语言美。 2.[学考对接] 倒装句式的翻译 3.[读写联动] 你对“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具体材料进行阐释,250字左右。 4.阅读主题素材 主题1:坚守节操 主题2:道德修养 主题3:怜悯之心 5.吟诵国学经典 [文化常识] 士、八佾、致知、格物、庶人、乡党 [国学经典] ①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论语·子路》) ②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 ③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孟子·尽心上》) 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⑤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 ⑥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里仁》)
一、文意理解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逸),敏(勤勉)于事而慎于言,就(靠近,到)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正(匡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语气助词,表肯定)。”(《学而》)
2.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呢)?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3.子曰:“朝(在早晨)闻道(仁义之道),夕死可矣。”(《里仁》)
4.子曰:“君子喻(知晓,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5.子曰:“见贤思齐(向……看齐,与……一样)焉(代词,他),见不贤而内自省(反省)也。”(《里仁》)
6.子曰:“质(质朴、朴实)胜文则野(粗野、鄙俗),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雍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毅,坚强),任重而道远。仁以为(把……作为)己任(责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泰伯》)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盛土的竹筐),止(停下来),吾止也。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倒下)一篑,进(前进),吾往(前进)也。”(《子罕》)
9.子曰:“知(同‘智’,智慧)者不惑(疑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约束自我)复礼(先王之礼)为仁。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称许)仁焉。为仁由(靠)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条目,细则)。”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资质愚钝),请事(实践,从事)斯语矣。”(《颜渊》)
11.子贡问曰:“有一言(字)而可以终身行(实践)之者乎?”子曰:“其(表委婉推测语气的副词,大概)‘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施加)于人。”(《卫灵公》)
12.子曰:“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何莫学夫(那)《诗》?《诗》可以兴(指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怨(指讽刺时政)。迩(近)之事(侍奉)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二、基础梳理
(一)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知者不惑 “知”,同“智”,智慧
(二)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的含义。
1.其
(1)请问其目(代词,代指“行动”)
(2)其“恕”乎(表委婉推测语气的副词,可译为“大概”)
2.而
(1)敏于事而慎于言(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并且)
(2)人而不仁(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
(3)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表顺承关系的连词,就)
(4)死而后已(表顺承关系的连词,才)
(三)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词作动词,匡正)
2.朝闻道,夕死可矣(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3.见贤思齐焉(形容词作名词,贤人)
4.人而不仁,如礼何(名词作动词,对待礼)
5.人而不仁,如乐何(名词作动词,对待乐)
6.可以群(名词作动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7.迩之事父(名词作动词,侍奉)
(四)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譬如平地
古义:填平洼地。
今义:平坦的地方。
2.小子何莫学夫《诗》
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3.一日克己复礼
古义:一旦。
今义:一昼夜,一天。
4.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表示同意或可能。
(五)请辨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敏于事而慎于言。(状语后置句)
译文:做事勤勉而言谈谨慎。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宾语前置句)
译文: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刚向老师抱怨自己做好事却没人看到,老师对他说,做好事要怀一颗平常心,不为显名而做好事,不为得利而帮助他人,正如《论语·颜渊》中孔子在颜渊问仁时所回答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4.在“学会学习”主题班会上,有人提出身边人也是宝贵的学习资源,并引用《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会学习的人善于借鉴经验,也善于吸取教训。
5.语文老师批阅作文时,看到学生作文中或过于质朴或过于华美的语言,就引用《论语·雍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评语,引导学生文质兼备。
6.小刚买了一本《诗经》,发现其中很多草木鸟兽的名字很有趣。老师跟他说,这本书还有其他用途。在古代,学习《诗经》还可以侍奉父母、君主,即《论语·阳货》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指明要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并匡正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8.“君子”是儒家思想中理想人格的典范。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其在培育和弘扬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中仍发挥积极作用。“君子”一词在儒家经典《论语》中频繁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2.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3.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4.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6.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7.克己复礼为仁
就有道而正焉 8.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三、文白对译
(《学而》)
(《八佾》)
(《里仁》)
(《雍也》)
(《子罕》)
(《卫灵公》)
坚守节操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打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在楚国被重用,于是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被困,无法行路,粮食断绝。随行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子路很生气,前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是在告诫我们:君子在任何时候,都要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适用角度] 坚守节操 君子之道 穷困
1.名句识记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2)不食嗟来之食。 (《礼记·檀弓下》)
(3)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 (《战国策·秦策》)
(4)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韩琦《九日水阁》)
(5)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 (邵谒《金谷园怀古》)
(6)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
(7)一段不为的气节,是撑天撑地之柱石。 (洪应明《菜根谭》)
(8)操与霜雪明,量与江海宽。 (常建《赠三侍御》)
(9)不畏义死,不荣幸生。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10)端人贵洁己,宁使霜露侵。 (陈炳《杂诗》)
2.名段诵读
(1)中华民族历来都有珍惜名节、注重操守、干净为官的传统。历代仁人志士都把名节操守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清风两袖朝天去”的于谦……他们正是以崇高的名节操守,获得了世人的传颂。“士崇名节道方兴”。崇尚名节操守,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为一种厚德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2)有人说拒绝诱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不,我不这样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上为人处世总会遇到些能够诱惑你的事,或大或小。但是我们并不能失去做人最起码的原则,金钱等丰厚的物质条件从一定的角度上来说的确是诱惑,我们也不是说要拒绝任何物质条件,我们所要拒绝的诱惑是指有损害国家民族和尊严的一些物质条件或是精神条件。不要想得太复杂,其实我们只要坚持自我,坚定立场,相信我们一定会拒绝那些所谓的诱惑。
(3)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共产党人尤重名节操守,并赋予其更高境界。李大钊、方志敏等革命先烈,为了共产主义信仰,视死如归、矢志不渝;焦裕禄、杨善洲等模范人物,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奋斗不止……在百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征程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珍惜节操、珍惜名节。事实证明,当名节操守熔铸成一种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品质,升华成一种为民、务实、清廉的为政守则时,就能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4)从实践来看,珍惜名节操守,首在坚定信念。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烈之所以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就是因为他们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心存让饱受凌辱的中华民族站起来、让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过上好日子的坚定信念。反观那些贪腐分子,无一不是因理想信念丧失、精神支柱坍塌而失去名节操守,最终陷入腐败的泥潭。一个人要想守好自己的节操,必须在加强党性锻炼、坚定理想信念上狠下功夫,牢牢拧紧思想上的“总开关”。
(5)珍惜名节操守,贵在持之以恒。有些人在从政之初,笃定要廉洁从政、不留骂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权力的变大,他们却节操失守,逐步滑向堕落的深渊。因此,珍惜名节操守是一辈子的事,关键在于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始终做到不松劲、不懈怠。
1.士不可以不弘毅
士: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旧时指读书人。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八佾:行列的意思。古时舞蹈奏乐,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
1.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明理知义] 如果端正了自身,从事政治还有什么困难呢?自身不能端正,怎样使别人端正呢?
[成长启示] “其身正,不令而行。”自我修养在人的生命中很重要,它是事业成功的保障,也是交际和谐的保障。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
[明理知义] 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对我来说还有困难吗?
[成长启示] 孔子的所见所闻皆是所学的内容,不像今日的人,唯独学在课堂和书本,今天的人厌学之风不在少数,而孔子能做到不厌学实在是难能可贵。这种求学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核心是“仁”。其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极深远的影响。
[名家评说] (教师用书独具)
孔子学问文章,政治事业,朗如日月,灿如星辰,果足为万世师表。
——蔡元培
[人物逸事] (教师用书独具)
孔子相师
《史记》记载,孔子乘坐马车周游列国,一日来到一个地方,见到一个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自己坐在里面。孔子问他:“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
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
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为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地化解了。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就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和蔼地对项橐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他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要不耻下问。”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的时代。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权力下沉(权力被下级夺取)、礼仪僭越(超越本分)的现象,是孔子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社会根源。鲁国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是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特殊土壤。
[背景拓展]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形成了以儒家、墨家、道家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1.语录体经典——《论语》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全书共二十篇,涉及哲学、政治等,内容丰富。《论语》各章独立成篇,其排列次序在内容上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没有重复章节出现,每一章只有三言两语,简单明了,接近口语,后人称这种简短的形式为语录体。
《论语》所体现的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思想,以仁释礼。“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孔子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
(2)孔子提出了“孝悌”和“忠恕”两个辅助思想,主张以“温和”的方式治理动乱的社会。
(3)孔子还从“仁”出发,提出了许多道德修养理论,如“克己复礼”。他还把“仁”推演为恭、宽、信、敏、惠等具体的道德要求,以及中庸之道。
2.“君子”之道
“君子”是孔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短短一部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一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论语》中所描述的君子,除了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很好相处的人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说话和做事的标准。一个君子不会把自己要做的事、要达到的目标先说出来;而往往是等把事都做完了,达到目标了,才淡淡地说出来。这叫“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孔子十分讨厌那些夸夸其谈的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表面上可能是木讷的,少言寡语,但他的内心是无比坚定、刚毅的。
1.根据你对内容的理解,补充空缺部分。
《〈论语〉十二章》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贫富、义利、自我要求等方面的观点,以及孔子重视《诗》的教育作用,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2.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朝闻夕死 ②“仁”是“礼”“乐”的灵魂 ③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⑤兴,观,群,怨;事父君;识鸟兽草木
活动一 理解儒家的核心概念
1.理解“学”的概念 (见教材P47“学习提示”第2段)
初中语文课本上的《〈论语〉十二章》中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语句,而“学”在《论语》中多次被提及。结合下面选自本课的两章,说说孔子提倡的“学”是指什么。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为人处世之道,提倡通过“学”来培养德行。孔子认为,“学”就是对物质不汲汲以求,做事要勤勉,说话要谨慎,要向有道德的人虚心请教。②学习之道,要通过“学”来拓展思维,提升视野见识。孔子教育弟子在学习中注意学习和复习的关系,注意学和思的关系;重视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
2.理解“仁”的概念 (见教材P47“学习提示”第2段)
(1)什么是“仁”?孔子的解释是“克己复礼为仁”。请解释“克己复礼”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克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践行礼仪,一切言行要纳于礼。前者为内,后者为外;前者为知,后者为行。总之,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2)下列句子中都有“仁”字,说说其分别是从哪些角度阐释“仁”的,内涵是什么。
句子 角度 基本内涵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① ②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仁德的践行 ③
仁者不忧。 ④ ⑤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仁德的践行 ⑥
[答案] ①“仁”与“礼”“乐”的关系 ②“仁”是“礼”“乐”的根本要求,“礼”“乐”是“仁”的外在表现。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就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③践行仁德是一个人的使命担当、沉重责任。士人应用一生乃至生命去践行它。 ④“仁”与“忧”的关系 ⑤“不忧”是评判“仁”的重要标准。一个人如果真正明白何为仁,他会坦然面对人生的喜忧,不庸人自扰。 ⑥践行仁德完全取决于自己,不能由别人强制。强调践行的主动性和内在性。
3.理解“道”的概念 (见教材P47“学习提示”第2段)
下列句子中“道”的含义是否相同?哪个“道”才是孔子心中的“道”?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1)朝闻道,夕死可矣。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就有道而正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第一个“道”是道理、真理。第二个“道”是路。第三个“道”是道德,侧重指品德、学问。②第一个“道”才是孔子心中的“道”。因为这句话是孔子爱真理甚于爱生命的誓言。生命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但是,有了生命的我们应懂得人生的真理,知道怎样活着才是有价值的。
活动二 分析孔子的“君子人格”
4.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焦点在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深入浅出,要言不烦,精辟隽永。文中“君子”是指怎样的人?孔子关于“君子”之德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见教材P47“学习提示”第2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君子”一般是指道德修养达到完善境界的人,即具备了“仁”的人。
(2)基本观点:①君子好学,慎言与敏行。如“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②君子好义,有正确的义利观。如“君子喻于义”。③君子于己内省,“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待人宽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君子热爱真理,追求真理持之以恒。如“朝闻道,夕死可矣”“虽覆一篑,进,吾往也”。⑤君子行道之貌,要讲究仪表,但又不能过分修饰,要做到“文质彬彬”。⑥君子行道之法。“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5.《论语·雍也》中,孔子论及“文”与“质”的关系。这里“文”和“质”分别是指什么?你怎么理解二者的关系?(见教材P47“学习提示”第2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2)“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既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活动三 赏析文章的艺术手法
6.《〈论语〉十二章》语言精微、凝练、隽永,又不乏生动。请结合这一特点,品味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见教材P47“学习提示”第5段)
(1)朝闻道,夕死可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可”包含了闻道的欣悦、殉道的宁静与平和,用语寻常却极其隽永。
(2)“彬彬”形容两者配合得十分适当,既不偏胜于文,也不偏胜于质,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叠字的使用,很有形象感。
(3)“譬如”一词表明堆土成山,运用了比喻手法,说明功亏一篑的深刻道理,只出现喻体,未出现本体,给人很多联想。
7.简要分析《〈论语〉十二章》在论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处。(见教材P47“学习提示”第5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了比喻论证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如“譬如为山,未成一篑”。②运用了对比论证使语意更加鲜明,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③道理论证。(全篇)④举例论证,如“《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敏于事而慎于言
①敏:机敏       ②慎:谨慎
B.质胜文则野
①文:华美、文采 ②野:不受拘束
C.小人喻于利
①喻:比喻 ②利:利益
D.迩之事父
①迩:近 ②事:侍奉
D [A项,①敏:勤勉;B项,②野:粗野、鄙俗;C项,①喻:知晓,明白。故选D。]
2.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就有道而正焉 天下归仁焉
B.质胜文则野 故木受绳则直
C.敏于事而慎于言 不能容于远近
D.人而不仁 死而后已
B [A项,代词,代指自己/语气助词,用于句末;B项,连词,表承接,就;C项,介词,在……方面/介词,表被动。D项,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顺承。故选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均不属于古今同义现象的一项是(3分)(  )
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③回虽不敏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古之学者必有师
A.②⑤          B.②④
C.④⑤ D.①④
C [①自省:古今同义,自我反思、反省。②终身:古今同义,一生,一辈子。③不敏:古今同义,不聪明,常用来表示自谦。④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⑤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故选C。]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见贤思齐焉 ②见贤思齐焉 ③可以群 ④远之事君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择善而从之 ⑦草菅人命
A.①⑤/②③⑦/④⑥ B.①②/③④⑦/⑤⑥
C.①⑥/②⑤/③④/⑦ D.①④⑤/②③/⑥⑦
C [①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②齐: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齐。③群:名词用作动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④事:名词用作动词,为……做事,侍奉。⑤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⑥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意见、建议。⑦草: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小草。故选C。]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后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的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字子贡。
B.《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合称“五经”。
C.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与“大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
D.士,在春秋时期,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也泛指读书人。本文中就是后一种用法。
B [B项,“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合称“四书”。]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小窗幽记》中说:“大豪杰,舍己为人;小丈夫,因人利己。”这个道理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来表达,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成人礼仪式上,校长引用《论语·泰伯》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寄语广大同学,认为只有胸怀天下、意志坚强的青年,才能承担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
(3)小刚在书店看到科幻小说《朝闻道》,老板告诉他,这本小说的取名非常有深度,小刚不禁想起《论语·里仁》中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不愿意做家务活,于是想办法推给弟弟,妈妈阻止了小明的行为,并用《论语·卫灵公》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小明不能强加给别人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答案] (1)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2)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3)朝闻道 夕死可矣 (4)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20分)
材料一: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节选自《论语·子罕篇》)
材料二:
孔子疾道不行于中国,恚恨失意,故欲之九夷也。或人难之曰:“夷狄之鄙陋无礼义,如之何?”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言以君子之道居而教之,何为陋乎?
问之曰:孔子欲之九夷者,何起乎?起道不行于中国,故欲之九夷。夫中国且不行,安能行于夷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言夷狄之难,诸夏之易也。不能行于易,能行于难乎?且孔子云“以君子居之者,何谓陋邪”,谓修君子之道自容乎?谓以君子之道教之也?如修君子之道苟自容,中国亦可,何必之夷狄?如以君子之道教之,夷狄安可教乎?禹入裸国,裸入衣出,衣服之制不通于夷狄也。禹不能教裸国衣服,孔子何能使九夷为君子?或孔子实不欲往,患道不行,动发此言。或人难之,孔子知其陋,然而犹曰“何陋之有”者,欲遂已然,距或人之谏也。
实不欲往,志动发言,是伪言也。“君子于言无所苟矣。”如知其陋,苟欲自遂,此子路对孔子以子羔也。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社稷焉,有民人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子路知其不可,苟对自遂,孔子恶之,比夫佞者。孔子亦知其不可,苟应或人。孔子、子路皆以佞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问孔篇》)
材料三:
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注]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绳之木,虽粗砺顽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斯孔子所谓欲居也欤?
(节选自王守仁《何陋轩记》)
【注】 夷蔡:夷为夷人(古代指少数民族)所居之地,蔡为流放罪人所居之地。
7.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始予则郁也。
[解析] 句意: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在荆棘丛中,感到很郁闷。“始予至”中的“至”是动词,表示到达的动作完成,其后B处应断开。“无室以止”中的“无”表示否定,与其后“室以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表达,说明没有居住的地方可以安顿,故D处应断开。“居于丛棘之间”,状语后置句,表意完整,其后G处应断开。
[答案] BDG
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与《〈论语〉十二章》中“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之”的用法不同。
B.不行,与《六国论》“刺客不行”中的“不行”意思不相同。
C.安,指怎么,与苏轼《赤壁赋》中“而今安在哉”的“安”意思相同。
D.居,让……居住,使动用法,与《鸿门宴》中“从百余骑”的“从”用法相同。
C [C项,“意思相同”错误,“夷狄安可教乎”中的“安”,表示反问,意思是“怎么”;“而今安在哉”中的“安”是疑问代词,意思是“哪里,什么地方”。 A项正确,两个“之”,一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一个是助词,无实际意思。两者含义不同。B项正确,“不行”的含义分别是:不能施行;不去。D项正确,“从百余骑”的“从”是使动用法,使(让)……跟随。]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充以禹为例,指出其入裸国虽暂时改变其风俗,终因文化差异巨大,无法从根本上教化夷狄,是为了证明孔子高于大禹之论。
B.孔子反对子路让子羔为费宰,子路明知自己不对,却还要勉强坚持以自圆其说,所以孔子说讨厌强词夺理的人。
C.王守仁虽然被贬至偏远的龙场,但面对艰苦环境,他仍能保持乐观,在困境中寻得乐趣,甚至忘却了自己正身处夷地。
D.王守仁描写了自己在龙场生活条件的前后变化,强调了环境并非生存的决定因素,关键在于人的心态和能否发挥主观能动性。
A [A项,“暂时改变其风俗”“因文化差异巨大”“是为了证明孔子高于大禹之论”错误。王充以禹为例,指出即使是禹也无法改变裸国风俗,主要是为了质疑孔子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即认为孔子也不能使九夷地区的人变为君子,并非为了证明孔子高于大禹之论。且材料二并未说明禹无法从根本上教化夷狄的原因。]
1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孔子疾道不行于中国,恚恨失意,故欲之九夷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孔子怨恨(他的)政治主张不能在中原地区施行,心里感到愤怒和失意,因此想前往少数民族地区。(关键词:“疾”“道不行于中国”“之”)
(2)人们都以为我从京城到这里,一定会认为这里偏僻简陋,不能居住。(关键词:“以”“陋”“弗”)
11.对孔子所说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王充和王守仁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材料二、三可知,孔子想要去九夷,王充持怀疑态度,王守仁持肯定态度。王充认为孔子并非真心想去九夷之地。他指出孔子因“道不行于中国”而有去九夷的想法,但他觉得中原尚且“不行”,怎能在夷狄之地推行政治主张呢?且王充认为夷狄难以教化,如“禹不能教裸国衣服,孔子何能使九夷为君子”,还认为孔子说这句话只是“志动发言”的伪言,是为了拒绝别人的劝谏,就像子路明知不可为却“苟对自遂”一样,孔子也因此被比作佞者。而王守仁则认为孔子是真心实意说出这句话的。王守仁自己被贬至龙场,龙场在古夷蔡之外,人们都认为他来此地会认为偏僻简陋不能居住,但王守仁“处之旬月,安而乐之”。他看到夷地之民如“未琢之璞,未绳之木”“虽粗砺顽梗”,但仍可教化,由此认为孔子说这句话是真心实意的,并且也相信夷狄之民可以通过教化而得到改善。
[答案] ①王充认为孔子只是说说而已,并非真心想去九夷,而且王充认为夷狄难以教化。②王守仁则认为孔子是真心实意地说出这句话,而且王守仁认为夷狄可以通过教化而得到改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想搬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居住。有人说:“那里太偏僻简陋了,怎么能住?”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在那儿,哪里还会偏僻简陋呢?”
材料二:
孔子怨恨(他的)政治主张不能在中原地区施行,心里感到愤怒和失意,因此想前往少数民族地区。有人诘难他说:“少数民族地区偏僻简陋,没有礼义,怎么办?”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在那儿,哪里还会偏僻简陋呢?”这是说居住在那里并以君子之道教化他们,怎么还会偏僻简陋呢?
试问说:孔子想搬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居住,起因是什么?是因为他的政治主张不能在中原地区施行,所以(他)想去少数民族地区。试想在中原地区尚且不能施行,怎么能在少数民族地区施行呢?(孔子曾说:)“少数民族地区虽然有君主,但还不如中原地区没有君主的好。”这是说少数民族地区难以治理,中原地区容易治理。(他的政治主张)不能在容易治理的地方施行,能够在难以治理的地方施行吗?况且孔子说“有君子住在那儿,怎么会偏僻简陋呢”,这话是在说以君子之道进行修养使自己能安身呢,还是在说用君子之道去教化他们呢?如果是以君子之道进行修养使自己能安下身来,那么在中原地区也可以(做到),何必要去少数民族地区呢?如果用君子之道去教化他们,那么少数民族地区怎么能被教化得了呢?(相传)禹到裸国去,要脱掉衣服进去,出来后再穿衣服,(这是因为)要穿衣服的规定在少数民族地区行不通。禹(尚且)不能教化裸国人穿衣服,孔子又怎么能把少数民族的人教化成君子呢?或许孔子本来不想去,只是忧虑他的政治主张不能施行,一时冲动说出这样的话。或许是有人诘难孔子,孔子也知道那儿偏僻简陋,但还要说“哪里还会偏僻简陋呢”,是想顺着已经说过的话,拒绝别人的劝告。
(孔子)实际不想去,一时心情激动说出来的,是句假话。(孔子曾说:)“君子对于说话不能随便。”如果明知少数民族地区偏僻简陋,还要勉强顺着自己已经说过的话,这就正和子路回答孔子关于子羔的事一样了。子路让子羔做费宰,孔子说:“这是在害别人的儿子。”子路说:“那里有地方政权,有百姓,为什么一定要读书,然后才算是学习呢?”孔子说:“所以我讨厌那些强词夺理的人。”子路知道自己不对,勉强回答以自圆其说,所以孔子讨厌他,把他比作那些强词夺理的人。孔子也明知自己不对,还勉强回答别人的质问。那么孔子和子路都成了强词夺理的人了。
材料三:
我因为获罪被朝廷贬到龙场。龙场,在古代的边远地区。人们都以为我从京城到这里,一定会认为这里偏僻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生活了十个月左右,过得安宁而快乐。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在荆棘丛中,感到很郁闷。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又阴暗潮湿。我曾在丛棘的右边开园种菜,老百姓共同砍伐体积很大的木材,就在这地方建造了一座房子让我居住。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以遮阴,又栽上芍药等花卉,(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集增多了。在此之后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少数民族地区。于是给房子取名为“何陋”,用来伸张孔子的话。少数民族地区的百姓,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没有取直的木材,虽然粗朴顽固,但用椎斧去雕琢,他们还是可以被教化的,怎么能认为他们鄙陋呢?这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想要到少数民族地区居住的原因吧?
一、文意理解
(第1段)大学(穷理、正心、修身、治人)之道(根本原则),在明(彰明)明德(美好的德行),在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在止于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止而后有定(志向坚定不移),定而后能静(心不妄动),静而后能安(性情安和),安而后能虑(思虑精详),虑而后能得(处事合宜)。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请概括段意:提出了大学的三条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第2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使……整齐有序)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修养)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物格而后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平民百姓),壹是(一概,一律)皆以修身为本(根本)。
请概括段意: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
二、基础梳理
(一)请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虚词的含义。
1.本
(1)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名词,根本)
(2)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形容词,本来的,原来的)
(3)若止印三二本(《活板》)(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2.诚
(1)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诚实)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副词,实在,的确)
(3)帝感其诚(《愚公移山》)(名词,真心,诚心)
(4)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副词,果真,如果)
3.则
(1)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连词,那么)
(2)年十岁则诵古文(《史记》)(连词,就,便)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副词,就是)
(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连词,却)
4.以
(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连词,与“至”连用,表示数量、范围等的延伸,一直到)
(2)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介词,可译作“把”“拿”“用”等)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介词,因为,由于)
(4)策之不以其道(《马说》)(介词,按照,依靠)
(5)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连词,表目的,来)
(6)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连词,可译为“而”“又”,有时可省略)
(二)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2.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使动用法,使……端正;使……诚实)
3.在明明德(使动用法,使……明显,彰明)
(三)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古义: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
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
2.致知在格物
古义:推究。
今义:规格,格式。
(四)请辨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状语后置句)
译文: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
2.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省略句)
译文:(我们)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五)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2.《大学之道》中,说明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写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走上轨道的重要性。
5.《大学之道》中用三句话概括了大学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大学之道》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条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修身”是其中最根本的一条。
[答案] 1.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2.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3.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4.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5.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三、文白对译
道德修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若丧失了道德,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生智慧、价值观念、道德理想、人生追求、情操境界以及对世界的感知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我们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的营养,涵养自身的人格。
[适用角度] 道德修养 文化价值 人格
1.名句识记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诫子书》)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3)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上》)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大学》)
(5)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
(6)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7)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朱熹《朱子语类》)
(8)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9)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论语·学而》)
2.名段诵读
(1)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者,本也。”沿着历史的轨迹回望,止于至善,是中华民族始终不变的人格追求。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必须在修身立德这个关键问题上把好关口,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只有锤炼高尚品德、培养良好修为,才能以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努力成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2)锤炼品德,就要明辨是非曲直。青年要有理性、正确的认识,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跟风;面对外部诱惑,要保持定力、严守规矩,用勤劳的双手和诚实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拒绝投机取巧、远离自作聪明。古人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广大青年要学会涵养静气、独立思考,时刻耳聪目明,做到行稳致远。
(3)锤炼品德,就要永葆奋斗精神。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创业维艰,奋斗以成。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广大青年要在奋斗中摸爬滚打,通过不懈奋斗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樵夫”廖俊波以“背着石头上山也要干”的精神埋头苦干、只争朝夕,为百姓打拼到生命最后一刻;征战第三十三届夏季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健儿奋力拼搏、用尽全力,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赛场上一次次升起……“青年最要紧的精神,是要与命运奋斗”。高扬奋斗风帆,焕发昂扬斗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实现。
(4)“君子若水”强调君子像奔腾不息的流水一样普惠社会,也就是说美好的品德重在实践。“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执着于爱国奉献,“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运十副总设计师”程不时奉献于中国航空业,“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艰难’时”;消防员陈陆坚守着“一生为人民”的信念,“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也许我们做不成这样的大事,但可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可以是一次起身礼让,也可以是一次伸手援助,当我们发乎真心地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我们就会成为自己期望的样子。
1.致知在格物。
致知:获得知识,把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尊重科学规律。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族居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的,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大部分庶人居于城郊,耕种贵族分给的土地,享有贵族给予的政治军事权力。秦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称庶人。史籍中常见夺官的官吏及削籍的宗室被免为“庶人”的记载。唐以后,庶人一词使用渐少,逐渐为“民”“百姓”“黎庶”“庶民”等所取代。
1.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孟子·尽心上》)
[明理知义] 仰起头来看看觉得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不愧于别人。
[成长启示] 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与人交往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明理知义] 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
[成长启示] 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历程中,诚信成为所有正直诚实、进取勇敢的中国人立身处世的支撑点,也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个成员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并且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深层道德意识,成为中国人立身兴国的根本。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县(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礼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
戴圣精心讲授“礼学”,授徒颇多,曾传其学于梁人桥仁、杨荣等,于是,今文礼学“小戴学”又有了“桥、杨氏之学”。小戴对于传播和发展《礼》学有一定贡献,《小戴礼记》被列为儒家经典,“三礼”之一,唐时被称为“大经”,明时已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中的《礼》。该书在中国儒家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人研究和发展儒家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礼制分崩离析,社会动荡纷乱,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人们惶惶不安。人们反对纷争,热烈追求国家、民族大一统,希望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的理想的大同社会。可惜在那个时代,这只是个难以实现的梦想,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即通过礼制的建设与推行来实现“小康”社会。这也是人们对儒家理论的新思考。
1.“四书”之首——《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的,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章法谨严,文辞婉转,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五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渐上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1.根据你对内容的理解,补充空缺部分。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2.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诚意 ②治国
活动一 理解“三纲”“八目”的内部关联
1.《大学之道》强调“修身为本”,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请分析“三纲”“八目”的具体内涵。(见教材P47“学习提示”第3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彰明美德,亲近爱抚民众,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学习时要结合《大学》中的相关论述,根据“三纲”“八目”的具体内容,指出“三纲”之间的关系、“八目”之间的关系、“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见教材P47“学习提示”第3段)
(1)“三纲”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八目”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层层递进。
(2)“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3)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三纲”是“八目”的指导思想。“八目”是对“三纲”的补充和发挥,“八目”的目的是实现“三纲”。
活动二 分析文章的论证特点
3.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见教材P47“学习提示”第5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②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运用了顶真手法。③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活动三 探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现实意义
4.《大学》所展示的儒学的“三纲”“八目”在现代社会是否仍有其意义?(见教材P47“学习提示”第5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仍有意义。意义: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三纲”“八目”这一阶梯之上。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知止而后有定        止:终止
B.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
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行:奉行,实践
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概,一律
A [A项,止:达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②昔者,吾舅死于虎
B.①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②燕王吾所立
C.①知止而后能定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D.①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A [A项,①“者”,助词,“……的人”;②“者”,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不译。B项,“所”,都是所字结构用法。C项,“而”,都是连词,表示顺承。D项,“以”,都是介词“把……”的意思。]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B.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C.风乎舞雩
D.在明明德
C [C项为名词作动词,A、B、D三项均为使动用法。]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B.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C.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A [A项,古义:一直到,直到/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5.下列各句中,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谁与哭者
C.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A [A项和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B项,主谓倒装句。C项,宾语前置句。D项,被动句。]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礼记》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为“十三经”之一。
B.《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
C.《大学》后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推崇,明代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与《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D.《大学之道》是儒家进行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C [C项,朱熹为宋代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20分)
材料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节选自《礼记·大学》)
材料二:
某顿首启:昨承教及《大学》,发舟匆匆,未能奉答。晓来江行稍暇,复取手教而读之。恐至赣后人事复纷沓,先具其略以请。
来教云:“见道固难,而体道尤难。道诚未易明而学诚不可不讲恐未可安于所见而遂以为极则也。”
幸甚幸甚!何以得闻斯言乎?其敢自以为极则而安之乎?正思就天下之道以讲明之耳。而数年以来,闻其说而非笑之者有矣,诟訾之者有矣,置之不足较量辨议之者有矣,其肯遂以教我乎?其肯遂以教我而反复晓喻,恻然惟恐不及救正之乎?然则天下之爱我者,固莫有如执事之心深且至矣,感激当何如哉!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孔子以为忧,而世之学者稍能传习训诂,即皆自以为知学,不复有所谓讲学之求,可悲矣!夫道必体而后见,非已见道而后加体道之功也;道必学而后明,非外讲学而复有所谓明道之事也。然世之讲学者有二,有讲之以身心者,有讲之以口耳者。讲之以口耳,揣摸测度,求之影响者也;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者也。知此,则知孔门之学矣。
(节选自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
7.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道诚为极则也。
[解析] 句意:圣道确实不容易弄明白,但是学问也不能不讲。恐怕不能安于自己已有的见识,把它当做学问的最高标准吧。“道诚未易明”“学诚不可不讲”结构对称,中间的“而”表转折,故B、D处需断开;“安于所见”是一个完整的动宾结构,后一个“而”表递进,故F处需断开。
[答案] BDF
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得”指处事合宜,与《鸿门宴》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的“得”词义不同。
B.“齐”指使……整齐有序,与《谏太宗十思疏》“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固”的用法相同。
C.顿首,古代跪拜礼节的一种,常用于地位相近、平辈之间的互拜。书信开头用“顿首”往往是表达对收信者的敬意。
D.影响,常解释为“言谈没有根据”或者“起作用”,在本文中理解为“起作用”。
D [A项,正确。处事合宜;必须,应该。句意:思虑精详,则处事合宜。/您替我把他叫进来,我必须用侍奉兄长的礼节对待他。B项,正确。都是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使……稳固。句意: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C项,正确。D项,错误。文中的“影响”比喻言谈没有根据。句意:讲的是捕风捉影的东西。故选D。]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提出了大学之道的“三纲”“八目”,其中“八目”以“修身”为核心,逐层递进。
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C.长期以来,天下人都对王阳明的学说或是嘲笑,或是谩骂,或是不屑一顾懒得辩论。
D.世上有的讲学者重在见道,所以“讲之以口耳”;而王阳明的目标在体道,所以“讲之以身心”。
C [C项,“天下人都对王阳明的学说或是嘲笑,或是谩骂,或是不屑一顾懒得辩论”说法绝对,有不看好王阳明的学说的,也有像罗整庵那样理解他支持他的。]
1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道必体而后见,非已见道而后加体道之功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道”,原则、宗旨;“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彰明、显明;“至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2)“体”,体察、体悟;“见”,了解、认识;“加体道之功”,下体悟圣道的功夫。
[答案] (1)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2)圣道必须体悟后才能认识,而并非认识了圣道之后才下体悟圣道的功夫。
11.结合材料二,谈谈王阳明在探寻大学之道的过程中,彰显出哪些可贵品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由“其敢自以为极则而安之乎?正思就天下之道以讲明之耳”可知,虚心求教,广泛学习。借助天下的有学之士来阐明圣道。②由“而世之学者稍能传习训诂,即皆自以为知学,不复有所谓讲学之求,可悲矣!”可知,深入思考,孜孜以求。批评那些还未深入学习便洋洋自得的后学者,强调治学要追求精深。③由“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者也。知此,则知孔门之学矣”可知,躬亲实践,知行合一。用身心讲学,求诸于自己的良知才算是践行了孔子的学说。
[答案] ①虚心求教,广泛学习。借助天下的有学之士来阐明圣道。 ②深入思考,孜孜以求。批评那些还未深入学习便洋洋自得的后学者,强调治学要追求精深。 ③躬亲实践,知行合一。用身心讲学,求诸于自己的良知才算是践行了孔子的学说。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略。
材料二:
阳明顿首谨启:昨天幸蒙您关于《大学》的教诲,因匆忙上船,未能一一作答。今早我趁着在船上的空闲时间,又把您的信取出来拜读了一遍。我怕到江西之后,各种人事繁杂,纷至沓来,先简略地回复您,请您教正。
您在信中说道:“认识圣道固然很难,而体悟圣道则更难了。圣道确实不容易弄明白,但是学问也不能不讲。恐怕不能安于自己已有的见识,把它当做学问的最高标准吧?”
不胜荣幸!在哪里我还能听到这种教诲呢?我岂敢自以为见识已经达到了顶点而安于自己的见识呢?我正想要借助天下的有学之士来阐明圣道呢。然而多年来,听到我的学说的,嘲笑的有,非议的有,谩骂的有,置之不理、认为不屑一顾的也有,他们岂肯教导我呢?又岂肯为了教导我而反复设喻、心存忧虑恐怕来不及纠正我呢?所以,天下关爱我的人中,原本就没有谁会像您这样执着而深切,我该多么感激您啊!“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孔子为此深感忧虑,而后世学者稍微能够传习经文训诂经典,便都以为自己已经懂得了学问,不再讲求探究学问,真是可悲呀!圣道必须体悟后才能认识,而并非认识了圣道之后才下体悟圣道的功夫;圣道必须学习之后才能明白,并非在讲学之外还有明道之事。然而世间讲学的人有两类,一类用身心讲学,还有一类用口耳来讲学。用口耳来讲学的,揣测估摸,讲的是捕风捉影的东西;而用身心讲学的,言与行,学习与观察,都是确确实实求诸于自己的良知。明白了这一点,就懂得了孔子的学说。
一、文意理解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就)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的原因)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假如,如果)人乍(忽然)见孺子(儿童,小孩)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惊骇,恐惧)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之心;非所以内交(结交。内,同“纳”)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博取名誉。要,求取)于乡党(同乡)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这样)也。由是观之(音节助词),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谦逊推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萌芽,发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好像)其有四体(四肢)也。有是四端而自谓(说)不能者,自贼(伤害)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同“燃”),泉之始达(流通,指泉水涌出)。苟(如果)能充之,足以保(安定)四海(天下);苟不充之,不足以事(侍奉)父母。”
二、基础梳理
(一)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内交”即“结交”
2.若火之始然
“然”,同“燃”,燃烧
(二)请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虚词的含义。
1.乍
(1)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副词,忽然)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声声慢(寻寻觅觅)》](副词,刚,初)
2.要
(1)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动词,yāo,求取)
(2)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动词,同“邀”,邀请)
(3)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动词,希望)
3.端
(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名词,萌芽,发端)
(2)东坡右手执卷端(《核舟记》)(名词,边际、末端)
(3)席不端弗坐(《墨子·非儒下》)(形容词,端正)
(4)祸集非无端(《君子行》)(名词,征兆,迹象)
4.苟
(1)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连词,如果)
(2)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形容词,苟且)
(3)一丝不苟(成语)(形容词,随便,轻率)
(三)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古义:伤害。
今义:偷东西的人。
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古义:安定。
今义:保护,保卫。
3.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古义:侍奉。
今义:事情。
(四)请辨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判断句)
译文:没有怜悯之心,就不是人。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判断句)
译文:有这四种发端却说自己不行的人,是自己伤害自己的人。
3.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状语后置句)
译文:并非因为要在同乡朋友那里博取名誉。
(五)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运用类比论证来论证扩充“四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由人有不忍人之心,扩展到治理国家上,他指出这样做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论证,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说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是人的本能。
[答案] 1.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达 2.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3.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三、文白对译
怜悯之心
人心和善是一种与人的存在和发展融为一体的道德要求。《周易》提出“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孟子主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等等,都把善与为人之本、安身立命联系在一起,体现着中国人崇德向善的美好追求。
[适用角度] 怜悯之心 善良 崇德向善
1.名句识记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6)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7)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夏完淳《别云间》)
(8)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2.名段诵读
(1)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卢梭认为,怜悯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助共存。不论是孟子所说的恻隐心还是卢梭所说的怜悯,都是人性本善的表现,都是对遭受苦难和不幸的人表示同情,人类因为这种同情而互助共存。
(2)怜悯之心是人间最美之心,怜悯体现出个人的修为与境界。“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孔子在有丧者之侧食之不饱,是因为他拥有超脱常人的怜悯情怀;他的这种怜悯情怀在对弟子伯牛生恶疾这事中亦有充分体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恶疾传染人,但孔子还是从窗户伸手与伯牛握手,以示安慰。这种安慰可以给绝境中的人莫大温暖,让寂寞的灵魂得到抚慰。若人人都能如此,那么世间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冷漠绝情之事。
(3)怜悯之心是世间最美之心,怜悯有助于社会治平。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乱,皆起于“不相爱”,这不相爱实际上也是缺少怜悯的表现,大不怜小、小不怜老、君不怜臣、臣不怜民,如此则亏人而利己,互伤互害。若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与国之间,都多一分怜悯、少一分愤恨,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整个人类就会更加和善。
(4)怜悯心以道德为基石,自爱心以人欲为准则。钱理群先生曾批评过社会上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种人“善于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为自己谋利”。钱先生批评利己者,自身则为学子提供“彼岸的关怀”,以怜悯心待人接物。自爱心,是狭隘的利己主义,是以天性为幌子的极端自私,而怜悯心则以感同身受为桥梁,沟通人心,是对生命更深层次的观照,是庄子所言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乡党:有同乡、乡里、家乡、乡族朋友之义,文中取“同乡”之义,指“同乡的人”。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称“乡党”。
1.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
[明理知义] 君子不像器物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成长启示]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的人格的人,而非凡夫俗子。君子应当担负起治国安邦的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而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统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2.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里仁》)
[明理知义] 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没有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成长启示]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重视的问题。古人云:“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格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潜移默化的影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春秋以后,他的先祖迁到邹国。他幼年丧父,靠母亲抚养教育。他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他非常崇拜孔子,悉心钻研孔子的学说,后来成了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大师,被尊为“亚圣”。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曾游历各国,并一度任齐宣王的客卿,但他的主张未被各国采纳。六十多岁时,他回到家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人一起,把自己的言论编成《孟子》一书。《孟子》现存七篇,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名家评说] (教师用书独具)
班固《汉书·楚元王传赞》:“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冯友兰:“孔子在中国历史的地位如苏格拉底在西洋史,孟子在中国历史地位如柏拉图在西洋史。”
[人物逸事] (教师用书独具)
一曝十寒
孟子对齐王做事没有毅力、轻信奸佞谗言的行为很不满,便不客气地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又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十天,它哪里还活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刚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接着,他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弈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认真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总是盼着有天鹅飞来,想要用弓箭将它射下来。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很差。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后人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曝十寒”这一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
孟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曾去齐、鲁、宋、滕、梁等国游说诸侯,尽管齐宣王、梁惠王等对他十分礼遇,终因“迂远而阔于事情”不被诸侯所用,“退而与万章之徒”著书论事。孟子一贯主张“仁政”,主张实行“王道”,而当时社会流行的却是“霸道”,即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学说,在当时行不通。
雄辩滔滔的儒家经典——《孟子》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著作。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等增强说服力,是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孟子》给人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其特点有四: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进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磅礴,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陷阱,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三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围绕中心,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四是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理论弱点,然后找到突破口,发动反击。
另外,《孟子》的语言恢宏博大,论辩能力极强,在自然流畅的话语中完成自己的论点陈述。总体上具有明快练达、酣畅淋漓、气势磅礴的风格特点,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根据你对内容的理解,补充空缺部分。
本文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写起,由“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出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2.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举例 ②辞让之心礼之端 ③足以保四海
活动一 赏析文章的艺术技巧
1.简要分析本文在论证方面的特色。(见教材P47“学习提示”第5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论证手法多样,论述充分有力。①举例论证。如文中通过列举人们在面对“孺子将入于井”时的态度的事例,论证了恻隐之心出于本能,让人信服。②比喻论证。如文中将人的“四端”比作“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论证了后天的学习培养对扩充人的善良本性的重要作用。③对比论证。如对比“苟能充之”和“苟不充之”两种做法的不同结果,强调了“充之”的必要性。
活动二 探究作者的论断是否合理
2.《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文章论证严谨,但也有人质疑孟子观点的合理性。请结合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见教材P47“学习提示”第4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没有合理性。理由:①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而有怵惕之心,只能说明人有恻隐之心,不能证明人有其他三心。②论证一个推断是否正确不应举符合的例子论证成立,而应寻找反例。看见一个孩子掉进井里,大多数人会感到怵惕恻隐,假如快要掉进井里的是一个臭名昭著、人人得而诛之的人物,那么又有多少人会产生同样强烈的恻隐之情呢?恐怕未必会有多少吧。所以“不忍人之心”的有无要从主客观两个角度看,要看对象。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苦难不能激发鲁镇人的“不忍人之心”,所以“不忍人之心”还取决于社会环境。③人伦在于差序,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中,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能对身处(或即将身处)险境的陌生人、没有仇恨的熟人、无辜的孩子产生强烈的恻隐之情,而对有矛盾、仇恨的熟人则要相对冷漠。换言之,人的恻隐之心是分对象的、有场合差别的。对前者完全可以产生强烈的恻隐之情;而对后者,强烈的怨气、仇恨已经抵消了相当部分的同情,从而转为心理上的冷漠、行动上的不作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体验到两种完全不同的强烈情感,做出完全不同的举动。所以人性是复杂的。
(观点二)有合理性。理由:①人性本善或本恶到底哪个正确,是无法证明的,因为这不是事实判断,而是价值判断。但可以思考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目的”是什么。孟子曾说:“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议论别人的不善之处,由此引起的后患该怎么办呢?)如果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么人做了坏事是否将其视为理所应当?所以孟子提出“性善”的目的是想用道德激励来防止罪恶。②还可以思考孟子的言论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讲给谁听的。当时整个时代都在崇尚军事武力,百姓是“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希望诸侯“发施仁政”,用“不忍人之心”像父母爱孩子一样爱护百姓,使百姓免于战乱之苦。“性善”是仁政的理论基础。③孟子论证了“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之后,其他三种道德情感也就不证自明了。在孟子看来,其余“三心”与“恻隐之心”同出一源,只是在不同场合有不同表现而已。“羞恶之心”是“不忍人之心”的反面表达;“辞让之心”(“恭敬之心”)出于对他人的尊重,与“不忍人之心”互为表里;“是非之心”是道德判断,其标准就是恻隐、羞恶、辞让。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三篇文章在语言方面有什么异同点?试简要分析。感受中华文化典籍的魅力,欣赏中华文化典籍的语言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相同点:三篇文章的语言都简练平实,内涵深刻。
(2)不同点:《〈论语〉十二章》语言简练,用意深远。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语言接近口语,浅近易懂。《大学之道》语言平实浅近,不事雕琢,明白晓畅、干净利落,给人以朴素自然的美感;文辞简约,但内涵深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语言掷地有声,论证缜密,长于修辞,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
倒装句式的翻译
[从教材中学]
本课中有几个比较典型的倒装句式,如“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为状语后置句,状语“于乡党朋友”后置,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乡党朋友要誉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为宾语前置句,宾语“自”前置,正常语序为“见不贤而内省自也”。
[到高考中去]
高考对倒装句的考查,主要体现在文言句子的翻译中,在断句题或文意理解题中也有所体现。在此,我们重点研究倒装句的翻译方法。
(一)掌握倒装句常见类型
1.主谓倒装
如: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2.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如: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用“之”“是”作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唯利是图(成语)
3.定语后置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如: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③中心词+而+后置定语+者
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
④中心词+数量词
如:沛公兵十万,在霸上。(《鸿门宴》)
4.状语后置
①动词+以+状语
如: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②动词+于+状语
如: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③形容词+于+状语
如:青于蓝。(《劝学》)
(二)答题方法
1.把握成分
一个结构复杂的单句,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一般是:定语+主语中心语+状语+谓语中心语+补语+定语+宾语中心语。即: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一般放在主谓之间。
2.重视语感
有些没有标志的特殊句式,我们可以边读原文边试着翻译一遍,如果感觉语意不顺,或者不合情理,就要特别留意。
[迁移应用]
1.(2023·全国乙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曰:“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盛黄金于壶”,介词结构“于壶”置于“盛”之后;“充之以餐”,介词结构“以餐”置于“充”之后,正常语序为“于壶盛黄金”“以餐充之”。“加璧其上”省略介词“于”,应为“加璧于其上”。
[答案] 在壶里装上黄金,用食物把壶装满,把玉璧放在上面,夜晚派人送给公子重耳。
【参考译文】
他的妻子说:“我看晋公子,将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他身边的随从,也都将成为大国的卿相。现在他走投无路而出国流亡,经过曹国时,曹国对待他没有礼貌。这个人如果返回晋国,一定会惩罚对他无礼的人,那么曹国就首当其冲了。您为什么不先表明自己和曹君不一样呢?”釐负羁说:“好。”在壶里装上黄金,用食物把壶装满,把玉璧放在上面,夜晚派人送给公子重耳。晋公子重耳接见了使者,拜了两拜,接受了他的食物,推却了他的玉璧。
2.(2022·全国乙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景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