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兼 爱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理解“兼爱”的内涵,把握其与“仁爱”的区别。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说理的写法,体会《墨子》“意显而语质”的行文风格。 4.思考墨家的“兼爱”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1.[学考对接] 通假字的翻译 2.[读写联动]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一位十九岁戍边战士日记中的这句话令人动容。请你以《清澈的爱》为题,为这些战士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有感染力。不少于100字。 3.阅读主题素材 主题:兼爱互利 4.吟诵国学经典 [文化常识] 大夫、家、诸侯 [国学经典] ①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修身》) ②是名也,止于是实也。 (《墨子·经说上》)
一、文意理解
(第1段)圣人以治天下为事(事务)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于是)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治疗)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不)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请概括段意:开篇指出议论的焦点,提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
(第2段)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考察)乱之所自起。当(同“尝”,尝试)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使受损失)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即使)父之不慈(慈爱)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者,亦然。盗爱其室(家),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卿大夫的封地)、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纷乱之事),具此(全都在这里。具,完备、齐全)而已矣。
请概括段意:分析原因,列举事例,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起不相爱”。
(第3段)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相当于“何”“怎么”)施(实行)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同“无”)。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请概括段意: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
(第4段)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鼓励)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互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请概括段意: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二、基础梳理
(一)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当察乱何自起 “当”,同“尝”,尝试
2.故不孝不慈亡 “亡”,同“无”
3.故盗贼有亡 “有”,同“又”
(二)请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虚词的含义。
1.恶
(1)恶施不孝(代词,wū,相当于“何”“怎么”)
(2)交相恶则乱(动词,憎恶)
(3)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名词,罪恶,邪恶)
2.故
(1)故亏父而自利(连词,所以)
(2)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墨池记》)(形容词,旧的;原来的)
(3)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名词,旧、交情)
(4)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并序》)(形容词,旧、老)
(5)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副词,故意;特意)
(6)此物故非西产(《促织》)(副词,同“固”,本来)
3.若
(1)若使天下兼相爱(连词,假使,如果)
(2)爱人若爱其身(副词,就像)
(3)彼与彼年相若也(《师说》)(动词,同,相当)
(4)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
(5)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人称代词,你)
4.焉
(1)焉能治之(连词,于是)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4)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代词,代指老师)
(5)割鸡焉用牛刀(《论语·阳货》)(代词,表疑问,哪里,怎么)
(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
(三)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故亏父而自利(使动用法,使受损失)
2.故窃异室以利其室(使动用法,使……受利)
3.故贼人以利其身(名词作动词,残害)
(四)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古义:给人治疗。
今义:攻击别人。
2.大夫各爱其家
古义:古代官职名。
今义:医生。
3.视弟子与臣若其身
古义:弟弟、儿子。
今义:徒弟。
(五)请辨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当察乱何自起?(宾语前置句)
译文: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
2.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判断句)
译文: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混乱。
3.皆起不相爱。(状语后置句)
译文:都是由不相爱产生的。
4.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判断句)
译文: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
三、文白对译
兼爱互利
《兼爱》中说:“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墨子把社会混乱的根源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主张不遗余力地宣传“兼爱”,以代替“偏爱”,他终生热忱向往和执着追求实现兼爱的理想。庄子称赞道:“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在墨子之后出生的孟子也不得不为墨子克己利人、救国救民的高尚情操所感动,称赞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适用角度] 博爱互利 和谐 克己利人 为天下人谋福利
1.名句识记
(1)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
(2)兼爱无情,不分彼此。 (杜甫)
(3)兼爱是最大的财富。 (鲁迅)
(4)兼爱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权利。 (爱因斯坦)
(5)兼爱是品质的灵魂。 (高尔基)
(6)兼爱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石。 (马克斯·普朗克)
(7)兼爱是实现和平的唯一途径。 (甘地)
(8)兼爱可以创造奇迹。 (牛顿)
2.名段诵读
(1)“兼相爱,交相利。”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如提倡和谐,追求和平。在当时阶级斗争激烈的背景下,他们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对于今天也如此,兼爱互利应该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自己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同时应该共同发展,应该考虑到世界其实是一个大家庭的事实。
(2)陶行知留学回国后放弃了北大教职,来到偏僻的晓庄,致力于农民的开化教育。张桂梅创办了华坪女高,引领了多少山村少女走出贫困落后。疫情中的逆行者们离开了安全与稳妥,走向了危险与不确定,庇护了身后千万群众。引领着这些英雄的,是担当、责任,更是视他人为己身,爱他人若爱己,忧他人之忧,悲他人之悲的,平等的,无私的,由对个体推至对普罗大众的兼爱。
(3)“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爱人之心,是人的天性,但也具有差异性:爱自己胜过爱别人,爱亲人胜过爱陌生人。而墨子的兼爱是在此基础上赋予其功利性与平等性,强调了爱人与爱己、利人与利己的逻辑关联,得出“只要人人都能将心比心地爱他人,社会就会安定,国家就会太平”的结论。但是,由于这一逻辑关系的前提是难以成立的,“世人不情愿吃自己兼爱的亏,却情愿享别人兼爱的福”,使得“人人相亲相利”的局面难以实现,但“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兼爱思想的力量并没有因为理想的困难而减弱。
(4)回望墨子的思想,我们会发现,墨子“兼爱”的灵魂就是为人类谋福祉,不分彼此、亲疏。墨子认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是治愈社会疾病的良药。个体必须不分彼此地关心他人利益,无论他们是否相识。生活在以“兼爱”为准则的社会里,确知别人也会担心自己,社会其他成员都是安全的,一个人才能在社会里轻松地获取安全感。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大夫: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秦汉以后,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官职。至唐宋尚有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
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即卿大夫或卿大夫的采地食邑。
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
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修身》)
[明理知义] 意志不坚强,智慧就不会有高境界;说话不诚信,做事就不会有好结果。
[成长启示] 凡是能成就大事者一定有坚强的意志来作为其精神支柱,尽管其“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也要坚持自己的真理。这些人有革命的先驱,有民族的英雄,有文学界的泰斗,有正义的捍卫者,更有那些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劳动者。言语诚实是修身的基本要求。孔子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以诚信对待事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养,做一个有责任感,对历史负责的人,这就是大智慧者。
2.是名也,止于是实也。 (《墨子·经说上》)
[明理知义] 名声和实际并不相同,最终会因为不符而消亡。
[成长启示] 名声和实际是相辅相成,互为发生的条件。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有好的名声,是因为这个人具有良好的修养、渊博的知识并且为人低调善良。他的一言一行都不会随便,凡事都会经过再三的考虑,能够受到众人的点赞。一个人名声越好,行事就会越正直,从而让自己达到名副其实的境地。
墨子,名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
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他出身于“贱人”,甘愿与下层人民为伍,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子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烦苛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主要的反对派之一。墨子思想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主张简朴节俭,反对礼乐繁饰;主张勤劳刻苦,反对声色逸乐。他的尚同、尚贤、非攻、尊天等思想,与儒家大致相同;他的兼爱、节用、非乐、非命等思想,则与儒家对立。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一书是记录墨子思想政治主张的文献,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今仅存五十三篇。书中极力主张“兼爱”和“非攻”,宣扬“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主张不分贫富贵贱,大家都“兼相爱,交互利”。
[名家评说]
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是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
——毛泽东
假若墨学不绝,汉以来的历史绝不会如此。
——陈独秀
墨子是中国的脊梁,传奇式的伟大英雄。
——鲁迅
[人物逸事] (教师用书独具)
1.墨子救宋
战国时期,有一回,楚国要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国特地设计制造了一种云梯,准备攻城之用。那时,墨子正在齐国,得到这个消息后,墨子急忙赶到楚国去
劝阻,走了十天十夜,到达楚国的郢都后,立刻找到鲁班一同去见楚王。墨子竭力劝说楚王和鲁班,最终使他们放弃攻打宋国。这就是“墨子救宋”的故事。墨子从楚国归来,经过宋国,下起大雨,他到闾门去避雨,守闾门的人却不接纳他,那时宋国人并不知道墨子为他们免除了一场战祸。
2.快马加鞭
墨子责备耕柱子。耕柱子说:“我没有比别人强的地方吗?”墨子说:“我将要上太行山,乘坐快马或牛,你打算鞭策哪一个呢?”耕柱子说:“我要鞭策快马。”墨子说:“为什么要鞭策快马呢?”耕柱子说:“快马值得鞭策。”墨子说:“我认为你也是值得鞭策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时代,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
1.《墨子》
《墨子》自战国中后期成书之后,屡遭变故,先秦的完本现已不可考见。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整理先秦诸子之书时,《墨子》有七十一篇,但传世本只剩下五十三篇。一般认为,今本《墨子》的前两篇,即《亲士》和《修身》,应当是墨子自己的著作;接下来的五篇,即《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是墨子逝世后他的弟子根据他中年时期讲学的记录增益而成,是墨子思想的纲要。《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堪称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墨子》一书,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就此而言,它在中国散文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2.孝慈
孝慈,意思是指对上孝敬,对下慈爱。孝敬父母、慈爱子女、亲善兄弟姊妹,这不仅是我国传统道德规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
1.根据你对内容的理解,补充空缺部分。
“兼爱”是墨家的核心主张之一。本文认为天下之乱起源于“不相爱”。父与子、兄与弟、君与臣,都是更加爱自己而不爱对方,亏人而自利的,因此天下混乱;盗贼自爱而不爱他人,因此行窃和残害别人;诸侯、大夫自爱其国与家,而不爱他人之国与家,故相互攻伐与侵害。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如己,则所有窃夺攻伐的现象都会消除,天下就会太平安定。
2.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必知乱之所自起 ②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③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活动一 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1.墨子是如何论述兼爱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的?(见教材P52“学习提示”第1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墨子先是用了一个比喻论证,医生救治病人首先要知道缘起,其次是从君臣、父子、兄弟、盗贼与他人、大夫间、诸侯之间不相爱导致乱起,最后再次强调“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使用类推的方式,归纳出所有的“乱”都源于“不相爱”,紧紧扣住中心论题。
2.墨子所论述的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分析。(见教材P52“学习提示”第1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爱人若爱其身:墨子强调要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不分血缘关系的亲疏、身份地位的贵贱,普遍平等地相爱互助。
②视人之室若其室:将别人的家视为自己的家,不分彼此,普遍平等地对待。
③视人家国若其家国:将别人的国家视为自己的国家,普遍平等地关爱。
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兼爱”,即不分亲疏贵贱,普遍平等地关爱他人和事物。墨子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普遍的关爱,才能消除社会混乱,实现和谐与富足。
3.“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墨子·小取》)墨子以辩别同异、明是非,形成其独特的“墨辩学”。试分析《兼爱》一文在说理上的特点。(见教材P52“学习提示”第1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被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②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作者要阐述的是天下人只要“兼爱”就可以天下大治,也就是文中的“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句话在文章结尾处,也是对上文的总结。③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④综合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
活动二 分析作者文风形成的原因
4.墨子一方面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一方面又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联系相关背景,分析墨子为何这样表达。(见教材P52“学习提示”第2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与墨子自身的性格特点有关。他属于侠客,赞赏勇士;他是一个实践者,“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崇尚古圣人大禹。②与墨子的弟子身份有关。大都是底层出身,有不少勇士。(提示:钱穆先生说墨子要代表“苦似刑徒”的贱民阶层)③跟演说场合有关。不是在高大上的庙堂,而多在江湖之间。
儒家讲“爱人”,墨家讲“兼爱”;前者强调“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后者则主张爱无等级差别,不分厚薄亲疏。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有什么异同?(见教材P52“学习提示”第1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之处:①基本内涵一致。“仁爱”与“兼爱”,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二者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上显然是相通的。②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墨子的“兼爱”思想都是产生于社会动乱的春秋战国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不同之处:①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是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它要求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尊卑、亲疏、贵贱的差别,即“兼相爱”,借此达到利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利”的目的。②爱的倾向性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墨子的“兼爱”思想则是站在功利的角度上,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即“兼相爱,交相利”。
总体看来,儒家的“仁爱”是一种有差别和等级的爱,即要求以对父母兄弟之爱为同心圆的圆心,层层外推,逐渐扩展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而墨家的“兼爱”是一种无差别和等级的爱,它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爱人如己。
通假字的翻译
[从教材中学]
本课中有几个比较典型的通假字,如“当察乱何自起”,“当”同“尝”,尝试;“故不孝不慈亡”,“亡”同“无”;“故盗贼有亡”,“有”同“又”。
[到高考中去]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高考对通假字的考查,主要体现在文言句子的翻译中,有时体现在词语题中,甚至在断句题或文意理解题与判断题中都有所体现。在此,我们重点研究翻译句子中通假字的翻译方法。
(一)掌握判断是否通假的两个条件
1.通假字自身特点:(1)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的演变,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2)字形相似。
2.语境条件,在具体句子中,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通假。
(二)答题方法
1.联系语境法
在解释某个通假字时要将其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以声求义”,找出它的本字,而不能望文生义。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一句中,“蚤”字若按其本义“跳蚤”来理解,句子就解释不通,若能弄明白“蚤”在这里是通假字,同“早”,那么句意就豁然明朗了。
2.掌握规律法
通假字的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今音。由于古今语音变化较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代可能变得读音完全不同;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或相近。如“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这里的“趣”同“促”,意为“催促”,两个字古代同音,今天却不同音了。
3.联系所学法
一般考查的通假字,往往是以前曾经学过的。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进行推断验证。
[迁移应用]
1.(2024·新课标Ⅰ卷,节选)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
【注】 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当”,主持,引申为带领;“专乡”,可译为“专门针对”。
[答案] (我)希望能独立带领一队,到兰干山南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要让匈奴专门针对贰师将军的部队。
【参考译文】
李广有个孙子名叫李陵,担任侍中,擅长骑马射箭。汉武帝认为他有李广的风范,让他在酒泉、张掖一带教士兵射箭,以防备匈奴。等到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李陵叩头请求说:“我所率领屯垦戍边的人,都是荆楚地区勇敢的人和奇才剑客。(我)希望能独立带领一队,到兰干山南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要让匈奴专门针对贰师将军的部队。臣愿以少击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皇帝赞许李陵的豪情壮志,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2.(2023·全国乙卷,改编)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曰:“诺。”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反”同“返”,“返回”的意思;“诛”为“责罚”的意思。句中“首”是“第一”的意思;“其”为副词,表示推测,“大概”的意思。
[答案] 这人如果返回晋国,一定会责罚对他无礼的人,那么曹国就是第一个了。
【参考译文】
从前晋国公子重耳外出流亡,经过曹国时,曹国国君在行礼时偷看了重耳的骈肋。釐负羁与叔瞻侍候在曹君跟前。叔瞻对曹国国君说:“我看这晋公子,不是一般人。君主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果有机会回国当了君主而起兵,恐怕会对曹国有伤害。君主不如现在杀了他。”曹国国君不听。釐负羁回到家里闷闷不乐,他的妻子问道:“夫君从外面回来一脸不快,为什么呢?”釐负羁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主有福轮不到我,有祸会连累我。今天我们国君召见晋公子,对待他很没有礼貌。我当时也在跟前,才闷闷不乐。”他的妻子说:“我看那晋公子,将来是一个大国君主的样子;他身边的侍从,也是大国卿相的样子。如今穷途潦倒而逃亡,路过曹国,曹国却对他们无礼。这人如果返回晋国,一定会责罚对他无礼的人,那么曹国就是第一个了。你为什么不先把自己与曹君区别开来呢?”釐负羁说:“好吧。”
一、主题感悟与写作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一位十九岁戍边战士日记中的这句话令人动容。请你以《清澈的爱》为题,为这些战士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有感染力。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任泥水沾满汗湿的裤腿,任喘息打破清晨的宁静,你们的身影是这荒凉的边疆唯一的色彩。任高举的双臂已经发酸,任额头的血水已经淌下,你们的坚守是这鲜艳的红旗最美的誓言。你们以血肉之躯抵挡千军万马,你们以爱国之魂,高举着中华丰碑。永垂不朽的英雄!奋勇争先的栋梁啊!你们一定能够感受到,那繁花茂草,早在你们的驻地,恣意生长。
二、技法学习与写作
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
《兼爱》论证逻辑性强,善于用具体事例论证道理,并运用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方法,由小及大,层层推理,反复论证,说理透辟,把“兼相爱”的思想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本文虽是两千多年前的作品,但读起来仍显得明白晓畅。
一篇议论文说理能否让人信服,与其论证是否有力度是分不开的,而要做到论证有力度,须学会综合运用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法、引用论证法、比较论证法(类比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假设论证法、因果论证法、归谬论证法等。为强化说服力,在一篇文章中要根据文章论证的需要,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一般应综合运用两到三种。
[微点小练]
某诗人有一首一字诗——《生活》:网。这首特殊的短诗,蕴含了许多人生的哲理与玄机。请你以“网”为中心论题,至少运用三种论证方法,写一个300字左右的议论性片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缰利绳织就一张巨大的网,能激励人奋进,也会诱使人堕落。诸葛亮生逢乱世,感怀知遇之恩,“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如能正确把握,名利场不失为人生的一张好网。只有坚定信念,站稳立场,才能做合格的撒网者,主宰命运,建功立业。
可是,古往今来,也有不少人,心中只有自我,只有名利,只有怨恨。他们被邪恶网住了灵魂,于是利令智昏,不择手段。在官场上见风使舵,落井下石;在商场上见利忘义,坑蒙拐骗。这些人何曾逃脱道德之网的谴责?何曾逃脱法律之网的严惩?而另有一些人,即使是在举世污浊时,也能看破浊尘,跳出尘网,怡然于心灵自在。在“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后,复返自然,陶渊明不愿做别人网里的鱼,遵从自己心灵的召唤,从而得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当察乱何自起
B.故不孝不慈亡
C.恶施不孝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C [A项,“当”同“尝”,尝试。B项,“亡”同“无”。D项,“内”同“纳”,“内交”即“结交”。]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事:事务
B.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攻:治疗
C.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察:观察
D.恶施不慈 施:实行
C [C项,察:考察。]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虽至大夫之相乱家
B.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C.常于几成而败之
D.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D [A项,古义:卿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家庭的住所。B项,古义:鼓励。今义: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C项,古义:接近(差不多)成功。今义:相当于“多少分之一”。D项,古今意义都是“孝敬慈爱”。]
4.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活用方式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故亏父而自利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
B.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
C.欲速则不达 形容词作动词,快速完成
D.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形容词作动词,彰明
B [B项,应为“名词的使动用法”。]
5.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焉:怎么
B.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弗:不
C.故亏父而自利 而:连词,表目的
D.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以:介词,把
A [A项,焉:于是。]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墨子宣传“非攻”与“兼爱”,其学说与孔子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影响极大,韩非子将其与儒学并称为“显学”。
B.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C.“圣人”有多种解释,在“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中,“圣人”指的是孔子。
D.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被称为“平民哲学家”,他的思想学说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平民的愿望,代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利益和要求。
C [C项,“‘圣人’指的是孔子”错误,“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中的“圣人”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故选C。]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疗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从哪里产生,于是才能对它进行医治。
(2)是由不相爱产生的。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混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20分)
材料一: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何以知尚贤之为政之本也?曰: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
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
故古圣王以审以尚贤使能为政,而取法于天。虽天亦不辩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节选自《墨子·尚贤中》)
材料二: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节选自《墨子·兼爱上》)
8.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是以而不肖者寡
[解析] 句意:因此百姓都因渴望赏赐而勉励自己,畏惧惩罚而争相做贤人,因为贤能的人多而没有才能的人少。“是以”是连词,引出结论,后面紧跟“民皆劝其赏”,“民”是主语,“劝”是谓语,“赏”是宾语,结构完整,其后断开,故C处断开;“劝其赏”“畏其罚”结构相同,语意完整,中间断开,故D处断开;“相率而为贤者”,“相率”为状语,“贤者”作“为”的宾语,语意完整,其后停顿,故F处断开。
[答案] CDF
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乎”为介词,相当于“于”,与《五石之瓠》中“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的“乎”用法相同。
B.“党”意为“偏袒、偏私”,与《论语·卫灵公》中“群而不党”的“党”意义不同。
C.“焉”表反问,意为“哪里,怎么”,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焉用亡郑以陪邻”的“焉”意义相同。
D.“恶”,意为“不善良,不好的”,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恶其声而然也”的“恶”意义不同。
C [A项,正确。句意:由愚昧且低贱的人去治理高贵且有智慧的人,国家就会混乱。/为什么不考虑把它作为大的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呢?B项,正确。偏袒、偏私/结党营私。句意:不偏袒父亲和兄弟。/与人合群而不结党营私。C项,错误。意义不同。连词,于是/表反问,哪里,怎么。句意:于是才能去治理。/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D项,正确。仇恨/厌恶。句意: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人们相爱呢?/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故选C。]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圣人尊贤而任能,对于选拔上来的贤人则给予高官富贵,对于无能之人则免去其职位,由此,竞相为贤之风日起。
B.贤者治理城邑的时候早出晚归,翻耕种植,栽种果木,收聚豆粟等,使得民众能够拥有足够的食物。
C.墨子在论证上追求语言浅显、逻辑严谨和结构清晰,表达观点时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
D.材料二第二段从反面立意,指出如果大家将心比心、以己度人,做到互相爱护,就能消除乱象,使天下大治。
D [D项,“从反面立意”错,根据“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可知,是从正面进行假设。]
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蚤”,同“早”;“晏”,晚;“狱”,案件。
(2)“以……为”,把……作为;第一个“恶”,怎么;“劝”,鼓励;第二个“治”,安定。
[答案] (1)贤人治理国家,早上上朝而晚上退朝,审理案件处理政务,因此国家安定并且刑法公正。
(2)所以圣人既然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人们相爱呢?所以天下之人互相亲爱天下就会安定,互相仇恨就会发生祸乱。
12.墨子在《尚贤》中对“贤者”的行为作了具体阐释,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治国方面:根据“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可知,贤者治国时早朝晚退,察听案件,处理政务。②治官方面:根据“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可知,贤者治官时晚睡早起,征收关市、山林、川泽的税利,充实官家府库。③治邑方面:根据“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可知,贤者治邑时早出晚归,翻耕种植,多聚豆粟。
[答案] ①治国:早朝晚退,察听案件,处理政务。②治官:晚睡早起,征收关市、山林、川泽的税利,充实官家府库。③治邑:早出晚归,翻耕种植,多聚豆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墨子说:“现在王公大人统治人民、主持社稷、治理国家,想要长久保持而不失去,所以不明白崇尚贤能是为政的根本!”凭什么知道崇尚贤能是为政的根本呢?回答是:由高贵且有智慧的人去治理愚昧且低贱的人,国家就会安定;由愚昧且低贱的人去治理高贵且有智慧的人,国家就会混乱。因此知道崇尚贤能是为政的根本。
所以古代的圣王非常尊崇贤人并且任用有才能的人,不偏袒父亲和兄弟,不偏向富贵之人,不宠爱美色。把贤能的人选拔上来并且提拔他们,使他们富有并且尊贵,让他们担任官职;对没有才能的人就抑制并且罢免他们,使他们贫困并且低贱,让他们做仆役。因此百姓都因渴望赏赐而勉励自己,畏惧惩罚而争相做贤人,因为贤能的人多而没有才能的人少,这就叫作举荐贤人。然后圣人听他们的言论,考察他们的行为,察看他们的能力而谨慎地授予官职,这就叫作任用贤能。所以可以让他们治理国家的,就让他们治理国家;可以让他们担任长官的,就让他们担任长官;可以让他们治理城邑的,就让他们治理城邑。凡是所任用治理国家、官府、城邑的人,这些都是国家的贤人。
贤人治理国家,早上上朝而晚上退朝,审理案件处理政务,因此国家安定并且刑法公正。贤人担任长官,晚睡早起,征收关市、山林、川泽的税利,来充实官府,因此官府充实并且财物不流失。贤人治理城邑,早出晚归,耕种种植、积聚豆类和粮食,因此豆类和粮食多而百姓有足够的食物。所以国家安定那么刑法就公正,官府充实那么百姓就富足。
所以古代圣王审慎地把崇尚贤能任用有才能的人作为治理政事的原则,并且取法于上天。即使上天也不分辨贫富、贵贱、远近、亲疏,对贤能的人就推举并且尊崇他们,对没有才能的人就抑制并且罢免他们。
材料二:
略。
2/2第7课 *兼 爱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理解“兼爱”的内涵,把握其与“仁爱”的区别。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说理的写法,体会《墨子》“意显而语质”的行文风格。 4.思考墨家的“兼爱”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1.[学考对接] 通假字的翻译 2.[读写联动]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一位十九岁戍边战士日记中的这句话令人动容。请你以《清澈的爱》为题,为这些战士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有感染力。不少于100字。 3.阅读主题素材 主题:兼爱互利 4.吟诵国学经典 [文化常识] 大夫、家、诸侯 [国学经典] ①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修身》) ②是名也,止于是实也。 (《墨子·经说上》)
墨子,名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
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他出身于“贱人”,甘愿与下层人民为伍,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子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烦苛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主要的反对派之一。墨子思想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主张简朴节俭,反对礼乐繁饰;主张勤劳刻苦,反对声色逸乐。他的尚同、尚贤、非攻、尊天等思想,与儒家大致相同;他的兼爱、节用、非乐、非命等思想,则与儒家对立。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一书是记录墨子思想政治主张的文献,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今仅存五十三篇。书中极力主张“兼爱”和“非攻”,宣扬“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主张不分贫富贵贱,大家都“兼相爱,交互利”。
[名家评说]
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是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
——毛泽东
假若墨学不绝,汉以来的历史绝不会如此。
——陈独秀
墨子是中国的脊梁,传奇式的伟大英雄。
——鲁迅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时代,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
1.《墨子》
《墨子》自战国中后期成书之后,屡遭变故,先秦的完本现已不可考见。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整理先秦诸子之书时,《墨子》有七十一篇,但传世本只剩下五十三篇。一般认为,今本《墨子》的前两篇,即《亲士》和《修身》,应当是墨子自己的著作;接下来的五篇,即《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是墨子逝世后他的弟子根据他中年时期讲学的记录增益而成,是墨子思想的纲要。《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堪称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墨子》一书,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就此而言,它在中国散文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2.孝慈
孝慈,意思是指对上孝敬,对下慈爱。孝敬父母、慈爱子女、亲善兄弟姊妹,这不仅是我国传统道德规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
1.根据你对内容的理解,补充空缺部分。
“兼爱”是墨家的核心主张之一。本文认为天下之乱起源于“________”。父与子、兄与弟、君与臣,都是更加爱自己而不爱对方,亏人而自利的,因此天下混乱;盗贼自爱而不爱他人,因此行窃和残害别人;诸侯、大夫自爱其国与家,而不爱他人之国与家,故相互攻伐与侵害。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如己,则所有窃夺攻伐的现象都会消除,天下就会太平安定。
2.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活动一 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1.墨子是如何论述兼爱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的?(见教材P52“学习提示”第1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墨子所论述的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分析。(见教材P52“学习提示”第1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墨子·小取》)墨子以辩别同异、明是非,形成其独特的“墨辩学”。试分析《兼爱》一文在说理上的特点。(见教材P52“学习提示”第1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分析作者文风形成的原因
4.墨子一方面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一方面又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联系相关背景,分析墨子为何这样表达。(见教材P52“学习提示”第2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儒家讲“爱人”,墨家讲“兼爱”;前者强调“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后者则主张爱无等级差别,不分厚薄亲疏。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有什么异同?(见教材P52“学习提示”第1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假字的翻译
[从教材中学]
本课中有几个比较典型的通假字,如“当察乱何自起”,“当”同“尝”,尝试;“故不孝不慈亡”,“亡”同“无”;“故盗贼有亡”,“有”同“又”。
[到高考中去]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高考对通假字的考查,主要体现在文言句子的翻译中,有时体现在词语题中,甚至在断句题或文意理解题与判断题中都有所体现。在此,我们重点研究翻译句子中通假字的翻译方法。
(一)掌握判断是否通假的两个条件
1.通假字自身特点:(1)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的演变,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2)字形相似。
2.语境条件,在具体句子中,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通假。
(二)答题方法
1.联系语境法
在解释某个通假字时要将其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以声求义”,找出它的本字,而不能望文生义。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一句中,“蚤”字若按其本义“跳蚤”来理解,句子就解释不通,若能弄明白“蚤”在这里是通假字,同“早”,那么句意就豁然明朗了。
2.掌握规律法
通假字的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今音。由于古今语音变化较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代可能变得读音完全不同;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或相近。如“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这里的“趣”同“促”,意为“催促”,两个字古代同音,今天却不同音了。
3.联系所学法
一般考查的通假字,往往是以前曾经学过的。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进行推断验证。
[迁移应用]
1.(2024·新课标Ⅰ卷,节选)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
【注】 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3·全国乙卷,改编)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曰:“诺。”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主题感悟与写作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一位十九岁戍边战士日记中的这句话令人动容。请你以《清澈的爱》为题,为这些战士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有感染力。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技法学习与写作
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
《兼爱》论证逻辑性强,善于用具体事例论证道理,并运用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方法,由小及大,层层推理,反复论证,说理透辟,把“兼相爱”的思想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本文虽是两千多年前的作品,但读起来仍显得明白晓畅。
一篇议论文说理能否让人信服,与其论证是否有力度是分不开的,而要做到论证有力度,须学会综合运用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法、引用论证法、比较论证法(类比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假设论证法、因果论证法、归谬论证法等。为强化说服力,在一篇文章中要根据文章论证的需要,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一般应综合运用两到三种。
[微点小练]
某诗人有一首一字诗——《生活》:网。这首特殊的短诗,蕴含了许多人生的哲理与玄机。请你以“网”为中心论题,至少运用三种论证方法,写一个300字左右的议论性片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