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复活(节选)
1.识记基础知识,了解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 2.梳理聂赫留朵夫“复活”的心理过程,分析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等人物形象。 3.分析并学习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以及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精妙刻画。 4.通过理解题目《复活》的意蕴,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1.[文本联读] 大卫·科波菲尔和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都是世界文学画廊中的著名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为什么令人如此难忘?这和作者运用了丰富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有关。请从下列角度比较一下这两组人物的塑造方法。 2.[学考对接] 分析动作描写 3.[读写联动] 阅读下面的材料,你认为“自省”对青年人有什么意义?请写一段话,表达你的体验和思考。200字左右。 4.阅读主题素材 主题:专心致志 5.吟诵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 ①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②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中庸·第十二章》)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出身贵族。1851年在高加索从军。1856年试图解放自己领地的农奴,但得不到农民的信任。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观发生激变,转到宗法制农民立场上,对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抗议。创作时期长达60余年,作品深刻反映出以宗法社会为基础的农民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无情揭露沙皇制度和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一方面宣传对恶不抵抗,想以“自由平等的”小农社会来代替沙皇制度。作品对世界文学有很大影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中篇小说《哈吉·穆拉特》,短篇小说《卢塞恩》。
《复活》是托尔斯泰根据一个法官的真实见闻创作而成的。19世纪80年代末构思,1899年完成。此时,沙皇专制下官僚制度的腐败和农奴制的破败暴露无遗,持续了一个世纪的反专制农奴制的社会变革运动全面激化,托尔斯泰的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民主倾向和社会批判倾向。同时,他的道德自我完善思想、博爱思想、勿以暴力抗恶思想,也越来越明显坚定。这两个方面的思想在《复活》中得到了全面集中的体现。
托尔斯泰主义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品。一方面,揭露当时社会和腐朽反动的国家、法律、教会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1.根据你对内容的理解,补充空缺部分。
《复活》(节选)一文,通过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恶,祈求宽恕,探讨了人的精神的“__________”之路,寄寓了作者的__________理想。
2.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活动一 聚焦细节,揣摩人物心理
1.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精妙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这个正处于心灵转变的关键时刻、内心激烈震荡的人物。请分析相关细节描写,梳理聂赫留朵夫“复活”的心理过程,把握人物性格特征。(见教材P72“学习提示”第2段)
细节描写 艺术手法 人物心理
“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 人称的选择 犹豫
用“并不比平时高”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着“我想见见您……我……”“我来是……” 语言描写 鼓起勇气
“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① ②
“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音调平得像背书一样” 语言描写 庄重
“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 神态描写 害臊
立刻想到“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于是又高声地说:“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 ③ ④
“竭力忍住翻腾着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神态描写 激动
望着玛丝洛娃那张变丑的脸,聂赫留朵夫感到一阵惶惑,不知该怎么办 全知视角,心理详述 惶惑
当问起玛丝洛娃为他生下的那个孩子时,聂赫留朵夫“感到脸红了” ⑤ ⑥
当玛丝洛娃突然向他要钱时,他“窘态毕露”,特别是看到“那双妖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盯着他“那只紧捏着钞票的手”,他不由得想到,“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 动作描写,心理详述 动摇
“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儿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 全知视角心理详述, ⑦
“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使他去同她接近”“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⑧ ⑨
活动二 分析人物,探究文章主旨
2.请结合整部小说,概括聂赫留朵夫的主要形象特征。联系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在他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见教材P72“学习提示”第2、3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见面后,接下来的故事会是怎样的?从文中看,你认为玛丝洛娃有“复活”的希望吗?请联系整部小说简要分析。(见教材P72“学习提示”第3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整部小说,探究小说标题《复活》的丰富含义。 (见教材P72“学习提示”第2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卫·科波菲尔和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都是世界文学画廊中的著名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为什么令人如此难忘?这和作者运用了丰富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有关。请从下列角度比较一下这两组人物的塑造方法。
人物 大卫·科波菲尔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用典型环境塑造人物形象 货行的环境衬托了大卫凄凉的处境以及绝望的心理 ①
用一系列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 童工的生活表现出大卫的痛苦和孤独;寄住和探监情节表现了大卫渴望关爱和重视友情的心理 二人见面的情节表现聂赫留朵夫精神的“复活”和玛丝洛娃的堕落
用其他人物映衬 ② 二人互为反衬,一方心灵“复活”,一方精神麻木
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 ③
分析动作描写
[从教材中学]
《复活》一文运用了精彩的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如:“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两个“瞧瞧”活画出玛丝洛娃像敏锐的赌徒般在捕捉稍纵即逝的机会的形象,而为的就是那区区十个卢布;而“伸”“抓”“塞”一连串的动作是那样熟练、迅捷,像极了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手,说明类似的情状在她身上肯定发生了很多次。一个狡诈、贪婪、世俗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到高考中去]
写人,免不了要描写人的动作,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性格和作风,往往能通过行为动作来表现。动作描写的作用主要有:(1)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2)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3)描摹人物的神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解答动作描写题“三步骤”
第一步,明确指出使用了动作描写。(如果题干已指出用了动作描写,此步骤可省略)
第二步,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运用了怎样的动作,表现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第三步,指出使用动作描写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迁移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这时候,探监的人纷纷出去。副典狱长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说探望的时间结束了。
“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聂赫留朵夫说着伸出一只手。“我还要来的。”
“话好像都已说了……”
她伸出一只手,但是没有同他握。
“不,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聂赫留朵夫说。
“好的,那您就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以上节选自教材71页结尾部分:第一次探监结束。)
…………
“您好!”她拖长声音说,脸上挂着微笑,使劲握了握他的手,这跟上次大不一样。
“喏,我给您带来了状子,您来签个字。”聂赫留朵夫说,对她今天见到他时表现出来的那副活泼样子,感到有点奇怪。
“行,签个字也行。干什么都行。”她眯缝着一只眼睛,笑嘻嘻地说。
他指点她该怎么签,签在什么地方。
她拿起笔,用心在墨水缸里蘸了蘸,抖掉一滴墨水,写上自己的名字。
“我有些话要跟您说。”聂赫留朵夫接过她手里的笔,说。
“好,您说吧。”她说。
典狱长站起来,走了出去,屋子里剩下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人。
他说:“要是这个状子不管用,那就去告御状。凡是办得到的事,我们都要去办。”
“唉,要是当初有个好律师就好了……”她打断他的话说,“要是当初人家知道我跟您认识,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
“我还有一件事要跟您说。我们那儿有个老婆子,人品挺好。可是有人控告她放火,她就坐了牢。她呀,说实在的,知道我跟您认识。怎么样?好人儿,您就给她帮个忙吧!”玛丝洛娃说,对他瞧瞧,又垂下眼睛笑笑。
“好的,我来办,我先去了解一下。”聂赫留朵夫说,对她的态度那么随便,越来越感到惊奇,“但我自己有事要跟您谈谈。您还记得我那次对您说的话吗?”他说。
“您说了好多话。上次您说了些什么呀?”玛丝洛娃一面说,一面不停地微笑。
“我说过,我来是为了求您的饶恕。”聂赫留朵夫说。
“嘿,何必呢,老是饶恕饶恕的,用不着来那一套。”
“我说过我要赎我的罪,”聂赫留朵夫继续说,“我决定跟您结婚。”
玛丝洛娃脸上顿时现出恐惧的神色。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发呆了,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这又是为什么呀?”玛丝洛娃愤愤地皱起眉头说。
“我觉得我应该在上天面前这样做。”
“怎么又弄出个上天来了?您说的话总是不对头,上天?什么上天?咳,当初您要是记得上天就好了!”
聂赫留朵夫这时闻到她嘴里有一股强烈的酒味,才明白她激动的原因。
“您安静点儿!”他说。
“我可用不着安静。你以为我喝醉了吗?”玛丝洛娃突然急急地说,脸涨得通红,“我是个苦役犯,是个……您是老爷,是公爵。还是找您那些公爵小姐去吧,我的价钱是一张红票子。”
“不管你说得怎样尖刻,也说不出我心里是什么滋味,”聂赫留朵夫浑身哆嗦,低声说,“你不会懂得,我觉得我对你犯了多大的罪!”
“‘我觉得犯了多大的罪……’”玛丝洛娃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当初你并没有感觉到,却塞给我一百卢布。瞧,这就是你出的价钱……”
“我知道,我知道,”聂赫留朵夫说,“如今我决定再也不离开你了,”他重复说,“我说到一定做到。”
“可我敢说,你做不到!”玛丝洛娃说着,大声笑起来。
“卡秋莎!”聂赫留朵夫一面说,一面摸摸她的手。
“你给我走开!我是个苦役犯,你是位公爵,你到这儿来干什么?”她尖声叫道,气得脸都变色了,从他的手里抽出手来,“你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玛丝洛娃继续说,迫不及待地把一肚子怨气都发泄出来,“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这副又肥又丑的嘴脸。走,你给我走!”她霍地站起来,嚷道。
聂赫留朵夫站在她前面,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这时看守又走过来,提醒他们该分手了。玛丝洛娃站起来。
“您今天有点激动。要是可能,我明天再来。您考虑考虑吧!”聂赫留朵夫说。
玛丝洛娃一句话也没有回答,也没有对他瞧一眼,就跟着看守走出去。
“嘿,姑娘,这下子你可要走运了!”玛丝洛娃回到牢房里,柯拉勃列娃就对女人说,“看样子,他被你迷住了。趁他来找你,你别错过机会。他会把你救出去的,有钱人什么事都有办法。”
“怎么样,我的事你提了没有?”那个老婆子问。
玛丝洛娃没有回答同伴们的话,却在板铺上躺下来。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呆呆地望着墙角。她就这样一直躺到傍晚。聂赫留朵夫那番话使她回到了那个她无法理解而对之满怀仇恨的世界。她在受尽了折磨后离开了那地方。现在她已经无法把往事搁在一边,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而要清醒地生活下去又实在太痛苦了。到傍晚,她就又买了些酒,跟同伴们一起痛饮起来。
(以上节选自教材同译本《复活》第一部47-48章:第二次探监。有删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玛丝洛娃动作背后的人物心理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主题感悟与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你认为“自省”对青年人有什么意义?请写一段话,表达你的体验和思考。200字左右。
材料一:
和《复活》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类似,列夫·托尔斯泰在青年时期,曾有过一段放纵的生活,有一些不良习惯,如贪玩、赌博。但很快他便醒悟了。他认为,自己的放纵行为等同于禽兽,对自己十分不满。他又把错误的原因详细列出来,写在日记本上,共有8点:1.缺乏毅力;2.自己欺骗自己;3.有少年轻浮之风;4.不谦逊;5.脾气太躁;6.生活太放纵;7.模仿性太强;8.缺乏反省。这一次反省,好像晴天霹雳打在他的身上。他决心结束放纵生活,改正不良习惯,于是跟他哥哥尼古拉来到高加索,在炮兵队里当一个下级军官,并迈上文学创作之路。
材料二: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技法学习与写作
动作描写
《复活》一文运用了精彩的动作描写。如“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运用了“想”“夺眶而出”“哽住”“抓住”“控制”等动词,写出了聂赫留朵夫见到玛丝洛娃时激动而愧疚的心情。下文又写到“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着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运用“离开”“忍住”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
写人,免不了要描写人的动作,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性格和作风,往往能通过行为动作表现出来。那么,怎样写好人物的动作呢?要做到以下两点:
1.写出连贯的动作
将动作进行分解,也就是把一个大动作分解成几个小动作,一一进行描写,这样就能把人物动作写得具体。
2.准确运用词语
汉语语言十分丰富,在描写人物动作时,要准确使用词语,精选动词,力求把人物的动作描写得准确、具体、鲜明,这样才能把人物形象逼真地刻画出来。
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表现人物的品质
我们常说“行动从思想中来”,就是说人物的行动要符合人物的思想品质。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性格、感情、内心世界,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动作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更加鲜明。在描写人物动作时,不仅要写出他在做什么,更要写出他是怎样做的。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
2.穿插于写人叙事中
人物的动作描写不是孤立的,要放在具体的事件中进行描写,也就是说在叙事过程中,需要表现人物某方面的特点或品质时,可进行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使人物通过这些典型的、细致的动作描写,更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要分步骤写清楚
在对人物动作进行细致观察和分解后,既要把人物活动的全过程写清楚,又要把人物活动的每个步骤写具体,这样才能够使人物形象鲜明,使文章层次清楚。
[微点小练]
仔细观察一次班级打扫卫生的场景,注意同学的动作,运用动作描写,写一个片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1第9课 复活(节选)
1.识记基础知识,了解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 2.梳理聂赫留朵夫“复活”的心理过程,分析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等人物形象。 3.分析并学习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以及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精妙刻画。 4.通过理解题目《复活》的意蕴,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1.[文本联读] 大卫·科波菲尔和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都是世界文学画廊中的著名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为什么令人如此难忘?这和作者运用了丰富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有关。请从下列角度比较一下这两组人物的塑造方法。 2.[学考对接] 分析动作描写 3.[读写联动] 阅读下面的材料,你认为“自省”对青年人有什么意义?请写一段话,表达你的体验和思考。200字左右。 4.阅读主题素材 主题:专心致志 5.吟诵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 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②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中庸·第十二章》)
一、读准字音,写对字形。(括号内填字音,横线上写字形)
1.嫣然( ) 2.斜睨( )
3.擤鼻涕( ) 4.鬈发( )
5.赎罪( ) 6.瞟了一眼( )
7.啰________(suo) 8.步________(lǚ)
9.饶________(shù) 10.________(duó)步
11.________(jiǒnɡ)态 12.害________(sào)
[答案] 1.yān 2.nì 3.xǐnɡ 4.quán 5.shú 6.piǎo 7.唆 8.履 9.恕 10.踱 11.窘 12.臊
二、辨析下列近义词,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径自·径直
[辨词] 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强调不与别人商量便自作主张去做某事,多含贬义。径直:①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②表示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在事前费周折。
[运用] (1)“您是怎么找到我的?”她不理他的话,径自问。
(2)刚结束女子4×100米接力赛的她来不及休息和调整,径直跑向下一个比赛场地。
2.竭力·极力
[辨词] 二者都有“用尽力量”的意思。“竭力”指尽力地,常说尽心竭力。“极力”着重指极其用力,可说极力推崇,极力控制感情等。
[运用] (1)土木堡之变影响深远,纵使后人竭力挽回,明朝终究还是由盛转衰。
(2)这位出色的物理学家被认为极力否定了神的存在,理由是霍金研究宇宙和黑洞,解开了宇宙的秘密,证明宇宙不是神创造的。
3.堕落·腐化
[辨词] 二者都有“思想、行为变坏”的意思。“堕落”多指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变坏或日趋反动,如他堕落为人民的敌人,堕落为贪污分子,一直堕落下去等。“腐化”着重于思想行为变坏(多指过分贪图享乐),如贪污腐化分子。它们都是贬义词,“腐化”和“堕落”经常连用。
[运用] (1)20世纪40年代,这位红极一时的女作家虽然身处乱世,却不堕落,一次次坠入绝境,却仍能绝处逢生,活出自己的骄傲。
(2)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丧失理想信念,无视党纪国法,政治上蜕变、经济上贪婪、生活上腐化,将公权力变为权钱交易的砝码。
三、识记下列成语,在下面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成语积累]
1.嫣然一笑:形容女子笑得很美。嫣然,美好的样子(指女性)。
2.水火不容:比喻二者对立,绝不相容。
3.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风霜,比喻生活中的痛苦、挫折。
4.衣冠楚楚:形容穿戴整齐、漂亮。楚楚,鲜明整齐的样子。
5.一刀两断:一刀斩为两段。比喻坚决断绝关系。
6.无可救药: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7.截然不同: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
[成语填空]
1.那少女在离开时对大家(嫣然一笑),给大家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2.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分析腐败滋生的原因,阐明我们党与腐败(水火不容)的鲜明立场。
3.在百年奋斗中,中国青年始终葆有直面风险挑战、知难而进和迎难而上的勇气和魄力,砥砺历经磨难而百折不挠、(饱经风霜)而屹立不倒的恒心和毅力,以实实在在的工作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成绩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4.他作为公司高管,在外人面前(衣冠楚楚),对待家人却如此冷酷无情。
5.他和过去的经历(一刀两断),不久后在一家工厂找到了工作,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6.他虽然病得很重,但并不是(无可救药)。
7.土豆和红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农作物。
专心致志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相继发表以后,各种宴请、采访、签名就包围着他,使他极为苦恼。而这时,托尔斯泰正准备写一部揭露和抨击沙皇专制制度的长篇小说《复活》。为了专心致志地写好这本书,有一天,他把佣人叫到跟前,对他说:“从今天起,我‘死’了,就‘死’在我的房间里。不过别忘了给我送饭。”从此,托尔斯泰把自己锁在屋子里,集中精力写作。每当有人来拜访他时,佣人便显出十分悲痛的样子对客人说:“先生死了,死在谁也不知道的地方。”渐渐地,社会上都传说托尔斯泰神秘地死去,来访者因此绝迹了。10年过去了,1899年,世界文学史上的巨著《复活》脱稿,托尔斯泰也同时“复活”了。耐得住寂寞的托尔斯泰,以他的皇皇巨著长久占据着人类的精神领域。
[适用角度] 专心致志 耐得住寂寞 复活
1.名句识记
(1)君子专其心,则百过无所存。 (《论语》)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
(3)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礼记·大学》)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5)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孟子《弈秋》)
(6)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7)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王禹偁《清明》)
(8)心无旁骛,笃定前行。 (冰心《谈信纸信封》)
2.名段诵读
(1)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因专注于自己心爱之事,心无旁骛,最终有所收获,有所成就。童年时期的藤本弘性格内向,不喜交际,他将想象的世界画在纸上,后专心于漫画创作,即使经常食不果腹,依然将漫画玩得有声有色,最后创作出风靡全球的《哆啦A梦》。藤本弘之所以能成为行家,正是在于他对所玩之“物”的执着喜爱、百折不挠。他“沉溺”的过程,是学习钻研的过程,也是磨炼自身技艺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他对“物”的真心喜爱与投入,所以他才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不抛弃、不放弃,坚持下来,做到真正驾驭所“沉溺”之物,而不为外物——诸如名利之类——所累,从而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事,抱有纯正的“沉溺”的态度,倒更容易让人取得成功,因为热爱,所以能够坚持自己喜欢的事,且不觉得疲惫,这对于个人的发展来说是极好的。
(2)专注科研,需耐得住寂寞。像居里夫人,在简陋的实验室中,面对成吨的铀矿渣,日复一日地提炼镭元素。没有社交的热闹,没有外界的追捧,只有那冰冷的实验器材和未知的科学奥秘。她在寂寞中坚守,在孤独里探索,最终发现镭元素,为人类的科学进程带来了巨大飞跃。正是这种耐得住寂寞的专注,让她排除一切干扰,将精力纯粹地投入到科研之中,在科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3)专注科研,要扛得住压力。屠呦呦在研发青蒿素的过程中,面临着实验失败的沮丧、研究资源的匮乏以及外界的质疑声。疟疾的防治是全球性难题,她肩负着巨大的使命与期望。然而,她没有被压力击垮,而是将这些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不断尝试新的提取方法,在无数次的失败后依然坚定信念。正是因为她能扛住压力,专注于青蒿素的研究,才成功拯救了无数疟疾患者的生命,为全球健康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4)专注科研,得以守得住初心。南仁东先生为了“中国天眼”,耗费 20 多年心血。选址时,他踏遍千山万水;建设中,他攻克重重技术难关。期间,有商业利益的诱惑,有身体病痛的折磨,但他始终坚守探索宇宙奥秘、提升中国天文科研水平的初心。他专注于这一伟大工程,心无旁骛,最终让“中国天眼”成为世界瞩目的科研利器,开启了中国天文观测的新纪元。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明理知义] 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像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
[成长启示] 这句话告诉我们两个道理:一是说明个人在做学问上要善于研究、探讨。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共同研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为己之学,不求自满,要懂得人外有人,做学问只有超越,没有终点,学无止境。二是说明个人道德品行的修养需要像雕琢玉器一样,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2.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中庸·第十二章》)
[明理知义] 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
[成长启示] “道”有普遍的可适应性,放之四海而皆准,连普通男女都可以知道,可以学习,也可以实践。不过,一般性的实践是一回事,要进入其高深境界又是另一回事了。所以,道又必须有精微奥妙的一方面,供德行高、修养深的学者进行深造,进行创造性的实践。道是如此,世界上的许多事情也都是如此。凡事都有一知半解与精通的区别,一般人与“圣人”的分别也就在这里。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出身贵族。1851年在高加索从军。1856年试图解放自己领地的农奴,但得不到农民的信任。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观发生激变,转到宗法制农民立场上,对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抗议。创作时期长达60余年,作品深刻反映出以宗法社会为基础的农民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无情揭露沙皇制度和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一方面宣传对恶不抵抗,想以“自由平等的”小农社会来代替沙皇制度。作品对世界文学有很大影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中篇小说《哈吉·穆拉特》,短篇小说《卢塞恩》。
[名家评说] (教师用书独具)
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列宁
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高尔基
[人物逸事] (教师用书独具)
出身贵族,心向农民
托尔斯泰出身于贵族家庭,两岁丧母,九岁丧父,他由家里的亲戚抚养成人。作为宗法制社会贵族的他,却将目光投向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1847年,19岁的他就开始在自己的庄园里尝试农奴制度的改革,可惜因为农奴的不支持,很快就失败了。1856年,他又起草方案,准备以代役租的方法解放农民,同时在自己的庄园试行。此后他又开办学校,19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曾经开办了二十多所学校,并到法、意、英等国家考察教育,还创办了《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等教育杂志。可惜他的举措遭到了教会和政府的反对,他的学校一次次被取缔,他又一次次顽强地开创,直到1907年,他去世的前三年,他还最后一次开办了贫民学校。晚年,他不当贵族,穿着朴素的衣服和做工的长靴,下地劳动,持斋吃素,为农民盖房子,努力活得像个贫民。
《复活》是托尔斯泰根据一个法官的真实见闻创作而成的。19世纪80年代末构思,1899年完成。此时,沙皇专制下官僚制度的腐败和农奴制的破败暴露无遗,持续了一个世纪的反专制农奴制的社会变革运动全面激化,托尔斯泰的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民主倾向和社会批判倾向。同时,他的道德自我完善思想、博爱思想、勿以暴力抗恶思想,也越来越明显坚定。这两个方面的思想在《复活》中得到了全面集中的体现。
[故事梗概] (教师用书独具)
小说主人公玛丝洛娃原本是聂赫留朵夫姑姑家的女仆。她被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抛弃。由此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八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
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
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玛丝洛娃被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她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
本课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冤受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托尔斯泰主义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品。一方面,揭露当时社会和腐朽反动的国家、法律、教会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1.根据你对内容的理解,补充空缺部分。
《复活》(节选)一文,通过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恶,祈求宽恕,探讨了人的精神的“复活”之路,寄寓了作者的人性理想。
2.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眉头皱起,脸色阴沉 ②被唤醒的往事使她痛苦万分 ③聂赫留朵夫希望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
活动一 聚焦细节,揣摩人物心理
1.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精妙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这个正处于心灵转变的关键时刻、内心激烈震荡的人物。请分析相关细节描写,梳理聂赫留朵夫“复活”的心理过程,把握人物性格特征。(见教材P72“学习提示”第2段)
细节描写 艺术手法 人物心理
“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 人称 的选择 犹豫
用“并不比平时高”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着“我想见见您……我……”“我来是……” 语言描写 鼓起 勇气
“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① ②
“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音调平得像背书一样” 语言描写 庄重
“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 神态描写 害臊
立刻想到“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于是又高声地说:“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 ③ ④
“竭力忍住翻腾着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神态描写 激动
望着玛丝洛娃那张变丑的脸,聂赫留朵夫感到一阵惶惑,不知该怎么办 全知视角, 心理详述 惶惑
当问起玛丝洛娃为他生下的那个孩子时,聂赫留朵夫“感到脸红了” ⑤ ⑥
当玛丝洛娃突然向他要钱时,他“窘态毕露”,特别是看到“那双妖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盯着他“那只紧捏着钞票的手”,他不由得想到,“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 动作描写, 心理详述 动摇
“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儿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 全知视角, 心理详述 ⑦
“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使他去同她接近”“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⑧ ⑨
[答案] ①动作描写 ②激动 ③音调的变化 ④又鼓起勇气 ⑤神态描写 ⑥不安、内疚、羞耻 ⑦挣扎 ⑧心理详述 ⑨觉醒
活动二 分析人物,探究文章主旨
2.请结合整部小说,概括聂赫留朵夫的主要形象特征。联系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在他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见教材P72“学习提示”第2、3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内心矛盾、灵魂痛苦,艰难迈出忏悔第一步的青年贵族形象。他青年时期单纯善良,追求真挚的爱情。后来在上层腐朽社会的熏染下,他由“精神的人”堕落为“动物的人”,为寻求自己的快乐而牺牲别人的幸福。当他在法庭上重遇玛丝洛娃时,他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因此想要忏悔,从而为玛丝洛娃辩护、奔波、上诉,请求宽恕。这是一个从正直青年变成花花公子,进而转变为忏悔贵族的人物形象。
(2)寄寓的人性理想:《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品,托尔斯泰在聂赫留朵夫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的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博爱”思想,亦即人们所说的“托尔斯泰主义”。
3.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见面后,接下来的故事会是怎样的?从文中看,你认为玛丝洛娃有“复活”的希望吗?请联系整部小说简要分析。(见教材P72“学习提示”第3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接下来的故事:(示例)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见面后,回到家中,他的内心仍然久久不能平静。眼前的玛丝洛娃,已经沦落风尘,酗酒享乐,又被投入监狱中,她已经不再是往日自己深爱的那个纯洁可爱的卡秋莎。可这一切是谁造成的呢?自己就是那个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啊,是自己引诱了玛丝洛娃,随后又抛弃她,才让她一步步变成现在的样子啊。想到这里,聂赫留朵夫的眼前又出现了人满为患、臭气熏天、阴森可怕的监狱:那里男女犯人混杂在一起大小便,拥挤不堪,走路无法下脚,竟有人睡在流淌臭水的粪桶旁。监狱看守随意毒打犯人,稍有不满就会将其打死……聂赫留朵夫不敢再想下去了,他觉得自己必须要尽全力把她从监狱里救出来,来赎自己的罪。
(2)玛丝洛娃有“复活”的希望。①玛丝洛娃原是一个农奴的私生女,她天真、善良、真诚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但这个腐化堕落的贵族少爷却诱奸了她,把她抛弃,使她陷入种种悲惨遭遇,最后沦为妓女。②本文写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她这时候还处于深深的堕落之中。见到了聂赫留朵夫这个毁了她的人,她不痛骂,不拼命,连最起码的谴责都没有。令人惊讶的是她还向聂赫留朵夫讨了十个卢布。但聂赫留朵夫的第一次探监仍然有效,他的出现使玛丝洛娃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诸如聂赫留朵夫为她打开的那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聂赫留朵夫难以理解的残酷,她遭受的接二连三的屈辱和苦难,使她觉得将她面前的聂赫留朵夫同她“一度爱过的那个青年”联系起来太痛苦了。唯其痛苦,才说明她没有彻底麻木,也就有疗治的可能,也就有“复活”的希望。
4.结合整部小说,探究小说标题《复活》的丰富含义。 (见教材P72“学习提示”第2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就是托尔斯泰描写的玛丝洛娃的“复活”的精神内核——完全为别人着想,为此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感情、个人幸福,从而求得道德的自我完善。②人性的复活。聂赫留朵夫曾经是一个沉迷声色的花花公子,每天的生活看似光鲜,实则内心空虚。直到他再次看到玛丝洛娃,那个曾经因为他的欲望而被毁掉的女孩,那一刻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经历,开始直面过去的错误。那一刻,他内心中善良的一面在压迫中终于开始苏醒!③道德的复活。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过的玛丝洛娃,他放下自己的贵族身段,向她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乞求获得宽恕。这一刻,他曾经沦丧的道德感再次回归,这是他道德的复活!④玛丝洛娃的灵魂在聂赫留朵夫道德光辉的照耀下的“复活”。在以后的故事发展中,卡秋莎对聂赫留朵夫的认识和态度发生了质的变化。青年时期她同聂赫留朵夫确实有过一段真挚的恋情,以及她对少年时代美好生活的回忆,再加上聂赫留朵夫悔改的诚意,玛丝洛娃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她不仅跟聂赫留朵夫和解了,原谅了他,而且她竟然又一次爱上了他。玛丝洛娃正是按照自己的认识和情感,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最初的认识和态度。
大卫·科波菲尔和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都是世界文学画廊中的著名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为什么令人如此难忘?这和作者运用了丰富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有关。请从下列角度比较一下这两组人物的塑造方法。
人物 大卫·科波菲尔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用典型环境塑造人物形象 货行的环境衬托了大卫凄凉的处境以及绝望的心理 ①
用一系列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 童工的生活表现出大卫的痛苦和孤独;寄住和探监情节表现了大卫渴望关爱和重视友情的心理 二人见面的情节表现聂赫留朵夫精神的“复活”和玛丝洛娃的堕落
用其他人物映衬 ② 二人互为反衬,一方心灵“复活”,一方精神麻木
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 ③
[答案] ①监狱混乱嘈杂的环境衬托出玛丝洛娃的绝望和堕落 ②米考伯夫妇盲目乐观反衬了大卫的年少成熟 ③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分析动作描写
[从教材中学]
《复活》一文运用了精彩的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如:“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两个“瞧瞧”活画出玛丝洛娃像敏锐的赌徒般在捕捉稍纵即逝的机会的形象,而为的就是那区区十个卢布;而“伸”“抓”“塞”一连串的动作是那样熟练、迅捷,像极了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手,说明类似的情状在她身上肯定发生了很多次。一个狡诈、贪婪、世俗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到高考中去]
写人,免不了要描写人的动作,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性格和作风,往往能通过行为动作来表现。动作描写的作用主要有:(1)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2)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3)描摹人物的神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解答动作描写题“三步骤”
第一步,明确指出使用了动作描写。(如果题干已指出用了动作描写,此步骤可省略)
第二步,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运用了怎样的动作,表现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第三步,指出使用动作描写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迁移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这时候,探监的人纷纷出去。副典狱长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说探望的时间结束了。
“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聂赫留朵夫说着伸出一只手。“我还要来的。”
“话好像都已说了……”
她伸出一只手,但是没有同他握。
“不,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聂赫留朵夫说。
“好的,那您就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以上节选自教材71页结尾部分:第一次探监结束。)
…………
“您好!”她拖长声音说,脸上挂着微笑,使劲握了握他的手,这跟上次大不一样。
“喏,我给您带来了状子,您来签个字。”聂赫留朵夫说,对她今天见到他时表现出来的那副活泼样子,感到有点奇怪。
“行,签个字也行。干什么都行。”她眯缝着一只眼睛,笑嘻嘻地说。
他指点她该怎么签,签在什么地方。
她拿起笔,用心在墨水缸里蘸了蘸,抖掉一滴墨水,写上自己的名字。
“我有些话要跟您说。”聂赫留朵夫接过她手里的笔,说。
“好,您说吧。”她说。
典狱长站起来,走了出去,屋子里剩下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人。
他说:“要是这个状子不管用,那就去告御状。凡是办得到的事,我们都要去办。”
“唉,要是当初有个好律师就好了……”她打断他的话说,“要是当初人家知道我跟您认识,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
“我还有一件事要跟您说。我们那儿有个老婆子,人品挺好。可是有人控告她放火,她就坐了牢。她呀,说实在的,知道我跟您认识。怎么样?好人儿,您就给她帮个忙吧!”玛丝洛娃说,对他瞧瞧,又垂下眼睛笑笑。
“好的,我来办,我先去了解一下。”聂赫留朵夫说,对她的态度那么随便,越来越感到惊奇,“但我自己有事要跟您谈谈。您还记得我那次对您说的话吗?”他说。
“您说了好多话。上次您说了些什么呀?”玛丝洛娃一面说,一面不停地微笑。
“我说过,我来是为了求您的饶恕。”聂赫留朵夫说。
“嘿,何必呢,老是饶恕饶恕的,用不着来那一套。”
“我说过我要赎我的罪,”聂赫留朵夫继续说,“我决定跟您结婚。”
玛丝洛娃脸上顿时现出恐惧的神色。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发呆了,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这又是为什么呀?”玛丝洛娃愤愤地皱起眉头说。
“我觉得我应该在上天面前这样做。”
“怎么又弄出个上天来了?您说的话总是不对头,上天?什么上天?咳,当初您要是记得上天就好了!”
聂赫留朵夫这时闻到她嘴里有一股强烈的酒味,才明白她激动的原因。
“您安静点儿!”他说。
“我可用不着安静。你以为我喝醉了吗?”玛丝洛娃突然急急地说,脸涨得通红,“我是个苦役犯,是个……您是老爷,是公爵。还是找您那些公爵小姐去吧,我的价钱是一张红票子。”
“不管你说得怎样尖刻,也说不出我心里是什么滋味,”聂赫留朵夫浑身哆嗦,低声说,“你不会懂得,我觉得我对你犯了多大的罪!”
“‘我觉得犯了多大的罪……’”玛丝洛娃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当初你并没有感觉到,却塞给我一百卢布。瞧,这就是你出的价钱……”
“我知道,我知道,”聂赫留朵夫说,“如今我决定再也不离开你了,”他重复说,“我说到一定做到。”
“可我敢说,你做不到!”玛丝洛娃说着,大声笑起来。
“卡秋莎!”聂赫留朵夫一面说,一面摸摸她的手。
“你给我走开!我是个苦役犯,你是位公爵,你到这儿来干什么?”她尖声叫道,气得脸都变色了,从他的手里抽出手来,“你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玛丝洛娃继续说,迫不及待地把一肚子怨气都发泄出来,“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这副又肥又丑的嘴脸。走,你给我走!”她霍地站起来,嚷道。
聂赫留朵夫站在她前面,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这时看守又走过来,提醒他们该分手了。玛丝洛娃站起来。
“您今天有点激动。要是可能,我明天再来。您考虑考虑吧!”聂赫留朵夫说。
玛丝洛娃一句话也没有回答,也没有对他瞧一眼,就跟着看守走出去。
“嘿,姑娘,这下子你可要走运了!”玛丝洛娃回到牢房里,柯拉勃列娃就对女人说,“看样子,他被你迷住了。趁他来找你,你别错过机会。他会把你救出去的,有钱人什么事都有办法。”
“怎么样,我的事你提了没有?”那个老婆子问。
玛丝洛娃没有回答同伴们的话,却在板铺上躺下来。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呆呆地望着墙角。她就这样一直躺到傍晚。聂赫留朵夫那番话使她回到了那个她无法理解而对之满怀仇恨的世界。她在受尽了折磨后离开了那地方。现在她已经无法把往事搁在一边,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而要清醒地生活下去又实在太痛苦了。到傍晚,她就又买了些酒,跟同伴们一起痛饮起来。
(以上节选自教材同译本《复活》第一部47-48章:第二次探监。有删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玛丝洛娃动作背后的人物心理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聂赫留朵夫第一次探监临别时,当聂赫留朵夫说下次还要来的时候,“她伸出一只手,但是没有同他握”,“伸出手”表现了玛丝洛娃此时对聂赫留朵夫是恭敬而疏远,出于礼貌或者讨好而伸手告别。“没有握”,则表现出她对这个曾经伤害自己的贵族的抗拒甚至嫌恶。所以,她才会说“话好像都已说了……”
第二次握手是在第二次探监刚开始,对话中可以看出,对于聂赫留朵夫果真来探监,她比较兴奋,感到愉悦,还有有求于人的谄媚和虚荣的得意。因为她在说“您好”时,拖长声音,脸上挂着微笑,然后使劲握了握他的手,跟上次大不一样。“那副活泼样子”让聂赫留朵夫也感到吃惊。“行,签个字也行。干什么都行。”她眯缝着一只眼睛,笑嘻嘻地说,甚至显出轻浮的意思。
[答案] ①“伸出手”表现了玛丝洛娃此时对聂赫留朵夫的恭敬,出于礼貌或讨好而伸手告别;“没有握”,则表现出她对这个曾经伤害自己的贵族在心理上的疏远、怀疑、抗拒甚至嫌恶。②第二次玛丝洛娃“使劲握了握他的手”,对于聂赫留朵夫果真来探监,她比较兴奋,感到愉悦,还有有求于人的谄媚和虚荣的得意。
一、主题感悟与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你认为“自省”对青年人有什么意义?请写一段话,表达你的体验和思考。200字左右。
材料一:
和《复活》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类似,列夫·托尔斯泰在青年时期,曾有过一段放纵的生活,有一些不良习惯,如贪玩、赌博。但很快他便醒悟了。他认为,自己的放纵行为等同于禽兽,对自己十分不满。他又把错误的原因详细列出来,写在日记本上,共有8点:1.缺乏毅力;2.自己欺骗自己;3.有少年轻浮之风;4.不谦逊;5.脾气太躁;6.生活太放纵;7.模仿性太强;8.缺乏反省。这一次反省,好像晴天霹雳打在他的身上。他决心结束放纵生活,改正不良习惯,于是跟他哥哥尼古拉来到高加索,在炮兵队里当一个下级军官,并迈上文学创作之路。
材料二: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青年人需要经常察己、自省,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审视自己,如同对镜自照。照镜子难能可贵的是,看得到自身的亮点,更细览自身的瑕疵。一个人唯有无止境地自我追问,对自己的观察才能不断深入,对自身现状的把握才会理性、客观。穿越表象与迷雾、精准认识自己,有利于真正看清环境,进而避免被美言欺瞒,也才能克己之短、扬己之长,从容校准自己的人生坐标。
二、技法学习与写作
动作描写
《复活》一文运用了精彩的动作描写。如“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运用了“想”“夺眶而出”“哽住”“抓住”“控制”等动词,写出了聂赫留朵夫见到玛丝洛娃时激动而愧疚的心情。下文又写到“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着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运用“离开”“忍住”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
写人,免不了要描写人的动作,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性格和作风,往往能通过行为动作表现出来。那么,怎样写好人物的动作呢?要做到以下两点:
1.写出连贯的动作
将动作进行分解,也就是把一个大动作分解成几个小动作,一一进行描写,这样就能把人物动作写得具体。
2.准确运用词语
汉语语言十分丰富,在描写人物动作时,要准确使用词语,精选动词,力求把人物的动作描写得准确、具体、鲜明,这样才能把人物形象逼真地刻画出来。
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表现人物的品质
我们常说“行动从思想中来”,就是说人物的行动要符合人物的思想品质。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性格、感情、内心世界,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动作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更加鲜明。在描写人物动作时,不仅要写出他在做什么,更要写出他是怎样做的。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
2.穿插于写人叙事中
人物的动作描写不是孤立的,要放在具体的事件中进行描写,也就是说在叙事过程中,需要表现人物某方面的特点或品质时,可进行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使人物通过这些典型的、细致的动作描写,更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要分步骤写清楚
在对人物动作进行细致观察和分解后,既要把人物活动的全过程写清楚,又要把人物活动的每个步骤写具体,这样才能够使人物形象鲜明,使文章层次清楚。
[微点小练]
仔细观察一次班级打扫卫生的场景,注意同学的动作,运用动作描写,写一个片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别看张敏的个子矮,可是每次大扫除,她擦得玻璃最干净了!为了看看她到底有什么绝招,我仔细观察了她擦玻璃的过程。只见她敏捷地踩着椅子上了桌子,又从桌子迈上窗台。她先用一块干布掸了掸玻璃,然后再换一块潮湿的抹布,踮着脚,一只手抓住窗棂,另一只手用抹布从上到下来回地擦着,接着又从左到右擦了一遍。玻璃上有污点,她就使劲擦几下,还不干净,她又用手指抠几下,啊,玻璃上的污点终于被她消灭了。她从窗台上下来,站在地上,端详着被她擦得一尘不染的玻璃,美滋滋地笑了。原来她擦玻璃这样细致,还真有两下子呢!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7分)
“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音调平得像背书一样。
他大声说出这句话,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于是他高声说下去:
“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他又叫道。
她一动不动地站着,①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②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和语段中加点的“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B.在异地他乡,适逢中秋佳节,更增加旅人的思乡思亲的情怀。
C.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D.张明同学,这支笔我暂时先不还给你,因为我想留做他用。
C [文中加点的“他”是特指聂赫留朵夫;A项,“他山”指别的山,“他”表示别的。B项,“异地他乡”的“他”泛指除故乡以外的其他地方。C项,“他”特指某个人,由末一分句“最是风流袁隆平”可知,特指“袁隆平”。D项,“他用”指别的用处,“他”表示别的。]
2.小说在刻画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时,主要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细节描写。(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玛丝洛娃“斜睨的目光”,从这一神态可以看出她对人的冷漠,而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她遭遇的不幸,所以也暗示了她的不幸。②“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是玛丝洛娃在得知聂赫留朵夫想要赎自己的罪恶后的神态描写。“嫌恶”是对聂赫留朵夫的厌恶、讨厌,是她心中的真实情感。“妖媚”显出她的轻佻妩媚,“可怜”表现了她装出值得怜悯的样子,“微微一笑”,是她流落之后的习惯性表情。这一细节描写可以看出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既厌恶又取悦,既看不起,不相信,又卑贱地讨好的心理。
[答案] ①神态描写,“斜睨的目光”刻画出玛丝洛娃现在对人的冷漠和敌视,也暗示了她生活的不幸。②神态描写,表现玛丝洛娃的鄙夷不屑、不信任,“嫌恶”是真情流露,“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则是有意的献媚、讨好。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11分)
那个房间里有一个姑娘,头戴毡帽,身穿皮袄,脸容消瘦,脖子上露着青筋,不算漂亮,只有她的眼睛和眼睛上面扬起的两道眉毛却好看。
“喏,薇拉·叶夫列莫夫娜,你跟他谈吧,”年老的女主人说,“他就是公爵。我走了。”
①“我能在哪方面为您效劳吗?”聂赫留朵夫说。
“我……我……您要知道,您有钱,您却把钱花在无聊的事情上,花在打猎上,我知道,”那个姑娘极其忸怩地开口说,“可是我只希望一件事,只希望做一个对人们有益的人。而我什么也不会做,因为我什么也不懂。”
她的眼睛真诚而善良,脸上又果断又胆怯的整个表情那么动人,②聂赫留朵夫像他常有的情形那样,忽然觉得自己处在她的地位上,了解她,怜悯她了。
③“可是我能为您出什么力呢?”
“我是教员,可是我有心到高等女校去读书,却又进不去。倒不是人家不许我进去,人家是许我进去的,然而得有钱才成。请您给我一笔钱,等我毕业了,就还给您。我认为有钱人打熊,供农民喝酒,这都不好。④他们何不做点好事呢?我只要八十卢布。不过要是您不愿意,那在我也没关系。”她生气地说。
“刚好相反,我很感激您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我马上就把钱取来。”聂赫留朵夫说。
他走出去,到外面的门道上,在那儿碰见他的一个同伴,正在偷听他们讲话。他没有回答同伴的取笑,从他自己的钱夹里取出钱来,然后交给她。
⑤“您千万千万不要道谢。我倒应该向您道谢才是。”
现在聂赫留朵夫想起这件事的经过,感到心情愉快。
3.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别说明文段中画横线句子中的省略号有怎样的表现力。(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处,根据“‘我……我……您要知道,……’那个姑娘极其忸怩地开口说”,这是薇拉在聂赫留朵夫面前说的话,此处的省略号表示她说话的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表现出了姑娘说话时的语无伦次和忸怩情态。第二处,语境说的是姑娘向聂赫留朵夫借钱后,聂赫留朵夫的答话,根据话语内容可知,此处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表现了聂赫留朵夫此时丰富的心理活动。
[答案] 第一处省略号表示说话的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表现出了姑娘说话时的语无伦次和忸怩情态;第二处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表现了聂赫留朵夫此时丰富的心理活动。
4.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①③两句都是问句,但句末语气词“吗”“呢”不能互换。
B.②句中的“忽然觉得自己处在她的地位上”,表达的是“设身处地”的意思。
C.④句中的“他们”可以换成“你们”,表意上没有什么不同。
D.⑤句中的“千万千万”是“千万”的重叠形式,比“千万”更能表现聂赫留朵夫的真诚。
C [C项,表意上有不同,使用“他们”语气更委婉。]
5.请分别说明文中加点的两个“倒”字在表意上的不同。(4分)
(1)倒不是人家不许我进去,人家是许我进去的,然而得有钱才成。
(2)我倒应该向您道谢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根据“倒不是人家不许我进去”,此处的“倒”表示让步,进而引出后面的话,表明自己不能进女校读书的原因。(2)根据“您千万千万不要道谢。我倒应该向您道谢才是”,此处的“倒”表达的是与上文意思相反,应该道谢的是“我”,突出了聂赫留朵夫对姑娘的感激之情。
[答案] 第(1)个“倒”字表示让步,引出自己不能进女校读书的原因;第(2)个“倒”字表示与上文意思相反,增强了聂赫留朵夫对姑娘的感激之情。
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6分)
复活(节选)[注]
[俄]列夫·托尔斯泰
阴森森的监狱。门前站着岗哨,门口点着风灯,尽管蒙着一层洁白的雪幕,使大门、屋顶和墙壁都显出一片雪白,尽管监狱正面一排排窗子灯火通明,它给聂赫留朵夫的印象却比早晨更加阴森。
威风凛凛的典狱长走到大门口,凑近门灯,看了看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的通行证,困惑不解地耸耸强壮的肩膀,但还是执行命令,邀请这两位来访者跟他进去。他先领他们走进院子,然后走进右边的门,沿着楼梯走上办公室。他请他们坐下,问他们有什么事要他效劳。
他听说聂赫留朵夫要跟玛丝洛娃见面,就派看守去把她找来,自己则准备回答英国人通过聂赫留朵夫的翻译向他提出的问题。
“这座监狱照规定可以容纳多少人?”英国人问,“现在监禁着多少人?有多少男人,多少女人,多少儿童?有多少苦役犯,多少流放犯,多少自愿跟着来的?有多少害病的?”聂赫留朵夫随口翻译英国人和狱长所说的话,没有深究那些话的含义。他想到马上就要跟玛丝洛娃见面。完全出乎他的意外地心慌起来。他给英国人翻译到一半,听见脚步声越来越近,办公室的门开了,像以往历次探监那样,先是一个看守走进来,接着是身穿囚服、头包头巾的玛丝洛娃。他一见玛丝洛娃,立刻感到心情沉重。
“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和儿女,我要过人的生活,”正当她垂着眼睛,迈着快步走进房来时,这样的念头掠过他的脑海。他站起来,迎着她走出几步,他觉得她的脸色严肃而痛苦,就像上次她责备他时那样。她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手指头揉搓她衣服的边缘,时而看他一下,时而低下眼睛。
“您知道减刑的事成功了吧?”聂赫留朵夫说。
“是的,看守已经告诉我了。”
“那么,只要公文一到,您就可以出去,在您愿意住的地方住下来。我们要考虑一下……”
她赶紧打断他的话说:“我有什么可考虑的?西蒙松到哪儿去,我就跟着他到哪儿去。”
尽管她非常激动,她却抬起眼睛来瞧着聂赫留朵夫,把这几句话讲得又快又清楚,倒好像事先准备好了似的。
“哦,是这样!”聂赫留朵夫说。
“喏,这是说如果他要我跟他一块儿生活的话。”她惊慌地停住嘴,然后又纠正自己的话说,“这是说如果他要我留在他身边的话。对我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我得把这看作幸福才是。我还图个什么呢?”
“也许她真的爱上西蒙松,根本不要我为她作什么牺牲;也许她仍旧爱我,拒绝我是为了我好,不惜破釜沉舟,把自己的命运同西蒙松结合在一起。二者必居其一。”聂赫留朵夫想,不禁感到害臊。他觉得自己脸红了。
“如果您爱他……”他说。
“什么爱不爱的?这种事我早就丢掉了。不过,西蒙松是个十分特殊的人。”
“是啊,当然,”聂赫留朵夫开口说,“他是个非常好的人,我想……”
她又打断他的话,仿佛生怕他会说出什么多余的话,或者生怕她没机会把她要说的话说完似的。
“要是我做得不合您的心意,您要原谅我才好,”她说着,用神秘的、斜睨的目光瞅着他的眼睛,“看起来就该这么办。您也得生活啊。”
她说的恰好是刚才他所想的。然而现在他已经不这样想,他的想法和他的感情已然不同了。他不但感到羞愧,而且舍不得失去由于她的决定而要失去的一切。
“我没有料到会这样。”他说。
“您何必在这儿生活和受苦呢。您已经受够苦了。”她说着,古怪地微微一笑。
“我并没有受苦,我过得挺好。要是可能的话,我还想为您出力。”
“我们,”她说到“我们”的时候,看了聂赫留朵夫一眼,“我们什么也不需要了。您为我出力已经够了。要不是您……”她本想说什么,可她的嗓音发抖了。
“您总不能对我道谢。”聂赫留朵夫说。
“那么我该走了吧?”她发现英国人在等他,就说道。
“我不想告别,我还要跟您见面的。”聂赫留朵夫说。
“那我们就分手了。”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清。他们的目光相遇了,聂赫留朵夫听着她说,“那我们就分手了”而没有说一般的告别话,看着她那古怪的、斜睨的目光和凄凉的笑容,心里明白过来,在他刚才对她的决定的原因所做的两种推测当中,第二种才是正确的:她爱他,认为同他结合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而她跟西蒙松一块儿走掉,就会使得他自由。
现在她想到他办成了她所要办的事,不由得暗暗高兴,不过转念想到她就要跟他分手,又不免心里难过。她握一下他的手,慌忙转身走出办公室。
聂赫留朵夫回过头去看英国人一眼,准备跟他一块儿走,可是英国人正在他的笔记本上记什么。聂赫留朵夫不愿意打断他,就在靠墙的木榻上坐下,忽然感到很疲倦。他之所以疲倦,不是因为昨夜失眠,也不是由于旅途劳顿,更不是由于激动,而是他感到对全部生活厌倦极了。他靠着小木榻的靠背,闭上眼睛,立刻睡着了,而且睡得又熟又酣畅。
(有删改)
【注】 本文节选自《复活》第三章第二十五节,记叙了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最后一次见面。在此之前的内容是,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争取到了减刑,并决心和玛丝洛娃结婚,但是他前往探监,却遭到了狱长的拒绝。聂赫留朵夫只能求助于当地的长官,在那里他得到了允许,作为一位翻译,陪同前来采访的英国人进入了监狱。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聂赫留朵夫随口翻译英国人和狱长所说的话,没有深究那些话的含义”,敷衍的态度表明他此刻恐慌的心态。
B.聂赫留朵夫在见到玛丝洛娃时,立刻感到无比喜悦,认为他们即将迎来幸福的未来。
C.聂赫留朵夫在听到玛丝洛娃决定跟随西蒙松后,感到羞愧并意识到自己无力改变现状。
D.文中画波浪线处“古怪”和“凄凉”,虽然都在写玛丝洛娃的“笑”,但是却透露出人物截然不同的心理。
C [A项,“敷衍的态度表明他此刻恐慌的心态”错误。聂赫留朵夫随口翻译并不是因为敷衍,而是因为他的注意力完全被即将与玛丝洛娃见面的事情所占据,他的心情是盼望、忐忑、心不在焉,而非恐慌。B项,“立刻感到无比喜悦,认为他们即将迎来幸福的未来”错误。从文中“他一见玛丝洛娃,立刻感到心情沉重”及后文一系列的纠结来看,他并没有立刻感到喜悦,认为他们即将迎来幸福的未来。D项,“但是却透露出人物截然不同的心理”错误。画波浪线的句子透露的是玛丝洛娃复杂的心理状态,既有对聂赫留朵夫的深情,也有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悲哀,而不是截然不同的心理。故选C。]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的环境描写虽然简洁,但有效地烘托了故事的氛围,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监狱的阴森和冷酷。
B.本文通过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直接展现了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之间复杂微妙的情感变化。
C.小说的人物语言平实而且精彩,让人物性格鲜明、突出,虽然都是扁平人物,也给读者以栩栩如生之感。
D.本文在叙述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对话时,没有采用直接引语,而是全部通过聂赫留朵夫的视角进行转述,这削弱了对话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A [B项,“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错误,文中虽然有心理描写,但更多的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来展现复杂微妙的情感变化,并非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C项,“虽然都是扁平人物”错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丰满立体的,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情感变化以及性格特点,并不是扁平人物。D项,“没有采用直接引语,而是全部通过聂赫留朵夫的视角进行转述,这削弱了对话的真实性和感染力”错误。文中大部分对话是对二人语言的直接引用,而非转述。故选A。]
8.与玛丝洛娃见面,聂赫留朵夫的心情也逐步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盼望、忐忑:文中提到“他想到马上就要跟玛丝洛娃见面。完全出乎他的意外地心慌起来”,即将与玛丝洛娃见面,他心里紧张,同时又怀着期待,毕竟两人之间有着复杂的过往和情感纠葛,所以会有忐忑心慌的情绪产生。这种心理体现出他对这次见面的重视以及内心的不平静。②沉重:“他一见玛丝洛娃,立刻感到心情沉重”,见到玛丝洛娃本人时,往昔的回忆涌上心头,曾经他对玛丝洛娃造成的伤害,还有玛丝洛娃如今身处监狱这样糟糕的处境等因素交织在一起,让他的心情变得压抑沉重,这种沉重反映出他对过去的愧疚以及对玛丝洛娃现状的痛心。③羞愧且不舍:当玛丝洛娃表明要跟随西蒙松后,“他不但感到羞愧,而且舍不得失去由于她的决定而要失去的一切”。他羞愧可能是觉得自己之前的想法有些一厢情愿,也意识到自己或许并没有真正理解玛丝洛娃的心意;同时又舍不得,因为他内心深处还是在乎玛丝洛娃的,不想就此失去她,这体现出他内心复杂矛盾的情感状态。④失落、厌倦:最后在玛丝洛娃离开后,“他感到对全部生活厌倦极了”,这次见面中经历的情感起伏,从期待到沉重,再到羞愧不舍等一系列复杂情绪的冲击,加上过往种种经历带给他的精神压力,让他身心俱疲,进而对整个生活都产生了深深的厌倦情绪,反映出这次见面给他带来的极大影响以及他内心的迷茫与痛苦。
[答案] ①心慌:在等待玛丝洛娃到来时,对即将与玛丝洛娃见面感到紧张和期待。 ②沉重:见到玛丝洛娃后,昔日的情感纠葛以及玛丝洛娃如今的处境等因素让他心情压抑。 ③羞愧且不舍:当玛丝洛娃表明要跟随西蒙松后,聂赫留朵夫意识到可能要失去玛丝洛娃,内心既有羞愧又有不舍。 ④疲倦与厌倦:最后,在玛丝洛娃离开后,这次见面带来的复杂情感以及过往经历等让他身心俱疲,对生活产生了深深的厌倦情绪。
9.文章最后画横线句子是:“他靠着小木榻的靠背,闭上眼睛,立刻睡着了,而且睡得又熟又酣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他的“复活”之路有何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复活”是心灵觉醒与自我救赎: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之路起始于他意识到曾经对玛丝洛娃犯下的过错,所以积极去帮助玛丝洛娃争取减刑,甚至决心和她结婚,这一系列行为体现出他救赎自己的开始。而当他在这次见面中发现玛丝洛娃的决定并非如自己所想,自己的救赎方式可能并不是玛丝洛娃所需要的时候,他内心产生了羞愧、无力、疲倦、厌倦等情绪。其实是他在精神层面更加深入地审视自我、剖析自我的过程,也是“复活”过程中不断面对内心真实想法、认识自我的重要阶段。②艰难与矛盾挣扎:他的“复活”之路充满了艰难,从最初想要为玛丝洛娃做些事的坚定,到面对玛丝洛娃选择时的各种复杂情绪,他陷入了迷茫之中。这种迷茫意味着他原有的认知和计划被打乱,他需要重新去思考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有意义,去探寻生命的真正意义以及自我存在的价值。但这种迷茫和挣扎恰恰是“复活”路上必经的心灵拷问,只有经过这样的挣扎,不断反思、调整,他才有可能真正从灵魂深处完成“复活”,实现自我精神境界的升华,彻底摆脱过去的错误和迷茫,走向新的人生阶段。
[答案] ①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之路是一个心灵觉醒和自我救赎的过程。他帮助玛丝洛娃争取减刑,决心和她结婚,这是他良心的觉醒。当发现自己的救赎并不是玛丝洛娃所需要的时候,他感到羞愧、无力、疲倦、厌倦,这是他在精神层面不断审视、剖析自我的过程。②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之路是艰难的,充满了矛盾和挣扎的,他陷入了迷茫,但这种迷茫也是“复活”路上必经的心灵拷问,意味着他需要进一步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自我存在的价值,以真正完成“复活”。
(教师用书独具)
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7分)
“又可耻又可憎,又可憎又可耻。”聂赫留朵夫沿着熟悉的街道步行回家,一路上反复想着。刚才他同米西[注]谈话时的沉重心情到现在始终没有消除。他觉得,他对她并没有什么过错:他从没有对她说过任何对自己有约束力的话,也没有向她求过婚。但他觉得实际上他已经同她联系在一起,已经答应过她了。然而今天他从心里感觉到,他无法同她结婚。“又可耻又可憎,又可憎又可耻。”他反复对自己说,不仅指他同米西的关系,而且指所有的事。“一切都是又可憎又可耻。”他走到自己家的大门口,又暗自说了一遍。
“晚饭我不吃了,”他对跟着他走进餐厅的侍仆柯尔尼说,“你去吧。”“是。”柯尔尼说,但他没有走,却动手收拾桌上的东西。聂赫留朵夫瞧着柯尔尼,觉得他很讨厌。他希望谁也别来打扰他,让他安静一下。他走到客厅——三个月前他母亲去世的地方。这会儿,他走进这个灯光明亮的房间,不禁想起了他同母亲最后一段时间的关系。他觉得这关系是不自然的,令人憎恶的。这也是又可耻又可憎。他想到,在她生病的后期,他简直巴不得她死掉。他对自己说,他这是希望她早日摆脱痛苦,其实是希望自己早日摆脱她,免得看见她那副痛苦的模样。
“不行,不行,必须摆脱,摆脱这些虚伪的关系,抛弃遗产,抛弃一切不合理的东西……对,要自由自在地生活,到国外去,到罗马去,去学绘画……”他想到,“必须赶快辞去陪审员职务,还得同律师商量好这个案件。”
(节选自《复活》第一部第二十八章,有删改)
【注】 米西:公爵小姐,聂赫留朵夫此时的恋人。
1.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的第一个“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生活是文艺的土壤,文艺是人类生活长出的禾苗、结出的硕果。
B.“是。”柯尔尼说,但他没有走,却动手收拾桌上的东西。
C.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
D.一筐咸菜是可以用数字来计算的,一个共产党员爱党的心怎么能够计算呢?
D [画波浪线句“他这是希望她早日摆脱痛苦”中“是”有“虽然”的意思。A项,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有判断的意思。B项,表示答应。C项,表明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具有判断的意思。D项,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故选D。]
2.“又可耻又可憎,又可憎又可耻”这句话和“可憎!可耻!”相比,在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方面效果更佳,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找到“又可耻又可憎,又可憎又可耻”和“可憎!可耻!”这两个句子的不同点。
形式上不同。原文“又可耻又可憎,又可憎又可耻”运用了回环、反复、顶真的修辞手法,句子表达富有表现力,更加生动形象。改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缺少生动的表现力。
情感表达上不同。回环、反复、顶真手法,能充分展示主人公内心挣扎的回环往复;重复“可耻”“可憎”,表现了作者内心强烈的心理活动,对自己所作所为的强烈不满,对自己的错误行为和内心虚伪的强烈反思。改句虽然简短有力,但缺少强烈的情感表达。
[答案] ①“又可耻又可憎,又可憎又可耻”这句话用了回环、反复、顶真的修辞手法。②更能充分展示主人公内心挣扎的情感回旋,体现出他强烈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污秽和虚伪。③相比“可憎!可耻!”更具有表现力,能让读者的印象更加深刻。
3.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把“对”单独隔开,表现出主人公对找到救赎之路的强烈肯定,改变现状的强烈盼望。“到国外去,到罗马去,去学绘画”几个动作单独隔开,形成几个短句,强化了动作性,强化了主人公摆脱现状,离开现有生活的渴望,改变现有状态的急切,也是作者真正向“复活”即将迈出的重要的一步。
[答案] ①逗号让画横线句成为几个独立的短句。②增强了动作性。③强化了主人公渴望摆脱现状,渴望走上精神复活之路的迫切心理。
4.分析下面评价文中人物的句子,指出其中事理逻辑上的错误并说明原因。(4分)
聂赫留朵夫没有对米西有过任何承诺,也没有向她求过婚,因而他不同她结婚是无可厚非的,由此可见他并不是一个可耻可憎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原句“聂赫留朵夫没有对米西有过任何承诺,也没有向她求过婚,因而他不同她结婚是无可厚非的”中,隐含前提错误,即如果他“有过承诺”“求过婚”,就必须“同她结婚”,前提条件和结果之间,不存在必然关系,不合事理。
原句中的前提条件是“聂赫留朵夫没有对米西有过任何承诺,也没有向她求过婚”,是说聂赫留朵夫在婚姻中的具体表现,对待婚姻的态度。
结论是“他并不是一个可耻可憎的人”,扩大到对于他个人品格的评价上,以偏概全,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用片面的根据、局部的现象来推论整体,结论不一定正确。
[答案] ①隐含前提错误,隐含的前提是“有过承诺,求过婚就要结婚”。即如果他“有过承诺”“求过婚”,就必须“同她结婚”,前提条件和结果之间,不存在必然关系,不合事理。②以偏概全,由对婚姻的态度得出对人品的判定是不全面的。
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