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4)科学七上 1.3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课件(19页ppt)+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2024)科学七上 1.3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课件(19页ppt)+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08 09:12:22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1.3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新知导入
屠呦呦是怎么发现青蒿素的?
怎么像科学家一样解决问题?
新知讲解
一、生活中的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利用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对手持小电扇不会转动的原因进行探究。
你一定想知道电扇不转动的原因,你思考或探究过程是怎样的?
观察:手持小电扇不会转动了。
提问:手持小电扇为什么不转动了?
假设:可能是电池没电了。
预测:如果这个假设是成立的,对其进行充电或换上新的电池,手持小电扇应该会转动。
新知讲解
验证:手持小电扇正常转动起来了。
结论:假设正确,手持小电扇没电了!
实验:对手持小电扇充电或换上新的电池。
过程:
观察
提问
假设
设计方案
实验
验证
结论
若换充电电池之后依旧无法运转,你应该怎么做?
不支持假设,
修改或提出新假设
除此之外,我们经常会假设几种可能的情况,再对每一种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探究。
新知讲解
科学探究是获得科学知识的一种基本方式。
它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寻求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达成共识的过程。
回到刚上课时候的问题,屠呦呦是怎样发现青蒿素的,下面是我国科学家一次成功的探究活动——发现青蒿素。
阅读书本P26-27青蒿素的发现历程
新知讲解
过程:
观察
提问
假设
设计方案
实验
验证
结论
不支持假设,
修改或提出新假设
新知讲解
科学探究的方法
控制变量法
探究栗子成熟与光照时间的关系,控制变量法使用时,注意:
对照组
实验组
新知讲解
例:某小组在“探究环境条件对叶绿素形成的影响”的活动中,作出的假设是:光照能影响叶绿素的形成。据此假设该小组设计如表实验方案:
(1)全班同学们讨论后认为:按上述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不能对“光照能影响叶绿素形成”的假设进行探究,因为该实验方案中变量有______个。
(2)请根据“光照能影响叶绿素形成”的假设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①环境条件的设计:甲组环境条件是 ;乙组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_。
②实验材料选择 。
3
适宜温度,光照充足
同样多株韭苗或蒜苗
适宜温度,阴暗环境
新知讲解
①探究型实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②测量型实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多个参与/多次实验原则:
采取多个个体参与实验或者多次重复实验的原因:
例:蚂蚁过的是群居生活,它们都有自己的“家”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它们常常要走出家门,在地面上寻找食物。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蚂蚁寻找到食物后是如何回家的,进行了以下实验:
选择1只正要回家的蚂蚁,用剪刀剪掉蚂蚁的左右侧触角,然后把它放回原地。观察它的运动情况。
(1)该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
(2)该小组的实验设计还不够完善,请你提出改进意见: 。
蚂蚁可能靠触角寻找回家的路
每组中的蚂蚁太少,偶然性大,应多放几只数量相同的蚂蚁;
没有设置对照组,应多选择几只健康、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蚂蚁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
新知讲解
科学家在探索自然规律时进行科学探究,我们在学习科学知识时也要进行科学探究。让我们共同来做一个科学探究活动吧!
警察常根据脚印的长度来推断犯罪嫌疑人的身高;考古学家也会根据古代人脚印的长度来推测古代人的身高。
探索活动:
新知讲解
1.提出问题: 。
人脚印的长度与身高有什么关系?
2.建立假设: 。
人脚印的长度与身高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正)比例关系
3.制定计划:选择不同人群,用刻度尺分别测出人的身高对应的脚印长度。
过程:
观察
提问
假设
设计方案
实验
验证
结论
不支持假设,
修改或提出新假设
新知讲解
同学 A B C D E F G H
脚印长度/cm
身高/cm
脚印长和身高记录表
21.6
148
22.6
156
23.8
162
26
178
22.1
150
22.5
159
24
165
24.9
170
4.收集事实与证据:收集证据需要记录,表格和图像是很好的记录方式。将你获得的数据填在下表中。
身高与脚印的长度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身高约是脚印长的7倍。
数据处理:
求出脚印长度与身高的比值,约为1:7。
5.得出结论:
这个结论支持自己的假设。
新知讲解
6.交流与评价:
把你探究的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用科学结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如由人的脚印长可推测身高。
观察图片,同桌讨论,选择一个角度进行科学探究(限时5分钟)。
迁移应用:
课堂总结
科学探究过程:
观察
提问
假设
设计方案
实验
验证
结论
不支持假设,
修改或提出新假设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对照组
实验组
a.单一变量原则
b.多个参与/多次实验原则:
采取多个个体参与实验或者多次重复
实验的原因:①探究型实验,多次实
验的目的是 ;
②测量型实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
实验原则:
探究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课堂练习
1.学会科学探究是为了---( )
A.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当科学家
C.提高解题能力,得到好成绩 D.提高智商
A
2.同样的一杯热水,室温高时冷却得慢,室温低时冷却得快。
老师要求同学们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个问题。下面是四位
同学的发言,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
A.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吗?
B.热水冷却的快慢与它的环境的温差有什么关系?
C.为什么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呢?
D.为什么热水的质量越大冷却得越慢
B
课堂练习
3.小明种了一些绿植,有一次他发现一盆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色的花,母亲认为可能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明经过一段时间连续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不符合,此时小明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修改假说,重新实验
B.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
D.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
A
4.当你感冒到医院看病时,医生通常问你是否头痛、鼻塞,然后给你测体温,医生采取这些行动从科学探究的角度看,他直接目的是为了(  )
A.交流 B.获取事实和证据 C.制定计划 D.检验与评价
B
课堂练习
5.一天饭后孙青同学帮妈妈收拾桌上的碗筷时不小心将一杯水碰倒。他忙拿于抹布去擦,却很难将水擦干。妈妈见状拿了另一块干抹布擦,很快就将桌上的水擦干了。他感到有些奇怪,忙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只是告诉他:“我拿的抹布是棉布做的,你里的抹布是涤纶做的。”他不禁想到了一个问题并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1)提出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猜想与假设: 。
(3)所需的器材:三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烧杯,重量相同的棉布、麻布和涤纶布各一块,足够的水。
布料种类 涤纶 麻 棉
杯中所剩水量 最多 较少 最少
布块所含水量 最少 较多 最多
(4)主要步骤:向三个烧杯中倒入_______
的水,分别将三块布放入各个烧杯中让水
浸透,然后将三块布分别取出。从方便和
准确的角度看,应观察和比较 ,
将现象记入表。
(5)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炎热的夏天,从吸水多少这个角度说,应尽量采用_______类的布料来制作夏装。
布的吸水能力跟什么因素有关。
布的吸水能力可能跟布料的种类有关。
相同质量(体积)的水
烧杯中所剩下的水
布的吸水能力跟布料的种类有关,棉布的吸水能力强
棉布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后小练
选择题:
1.到商店购买乒乓球时,陈明同学总要将几只乒乓球从选定的位置放手,观察乒乓球反弹的高度,选择反弹较高的乒乓球。陈明的行为类似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发现并提出问题 B. 做出猜想和假设
C. 观察、实验收集证据 D. 交流合作、评价证据
2.保存不当的食品表面很容易发霉,霉菌的生活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呢 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实验探究,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甲 乙 丙
实验处理 将烤干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25℃环境里 将新鲜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25℃环境里 将新鲜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0℃环境里
实验结果 不发霉 发霉 不发霉
A.甲与乙两组实验探究的问题是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B.该实验提示我们,低温和干燥有利于食品的储存
C.甲与丙两组实验的结论是霉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
D.乙与丙两组实验的结论是霉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水分
3..某科研小组计划检测一种新研制的环保型除草剂是否能有效地除草,他们选用了三块相似的草地进行实验。第一块草地喷洒传统的除草剂,第二块草地喷洒与第一块等量的新型除草剂,第三块草地不喷洒任何除草剂。几天后,发现第一块草地的除草效果良好,而第二块草地与第三块草地长势相似。下列判断中合理的是( )
A. 实验失败 B. 对照组设置不合理
C. 新型除草剂能投入使用 D. 新型除草剂可能没有除草效果
4.为了研究铝对鱼类的毒性及解毒方法,有人设计了以下5组实验:第①组将鱼放在正常的池水中,其余四组分别将鱼放在含铝的池水中,其中在②③④组中分别加入从不同树叶中提取出的汁液。定时观察,结果如图所示,依据图示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三种叶的汁液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铝对鱼类的毒害
B.三种叶的汁液对鱼都有毒性,且不同的汁液的毒性不同
C.叶的汁液加速了鱼的死亡
D.松的汁液解毒效果最好
5.二氧化碳气体既是温室效应的元凶, 又是一种潜在的碳资源。实验室里,科学家已成功利用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 一种简单有机物)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 二氧化碳塑
料” 。该新型塑料在投入工业生产前, 以下不是科学家重点考虑的问题是( )
A.如何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效率 B.新型塑料是否可降解
C.新型塑料的化学性质是否稳定 D.新型塑料生产是否影响碳循环
二、填空题
6.某小组在“探究环境条件对叶绿素形成的影响”的活动中,作出的假设是:光照能影响叶绿素的形成。据此假设该小组设计如表实验方案:
(1)全班同学们讨论后认为:按上述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不能对“光照能影响叶绿素形成”的假设进行探究,因为该实验方案中变量有______个。
(2)请根据“光照能影响叶绿素形成”的假设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①环境条件的设计:甲组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_____;乙组环境条件是 o
参考答案
1.C
2.B
3.B
4.D
5.A
6.(1)3
(2)适宜温度,光照充足 适宜温度,阴暗环境
(3)同样多株韭苗或蒜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