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一、文意理解
1.三十辐( )共一毂( ),当其无( ),有车之用( )。埏( )埴( )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企( )者不立( ),跨( )者不行,自见( )者不明,自是( )者不彰( ),自伐( )者无功,自矜( )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 )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四章)
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 )者有志( )。不失其所( )者久,死而不亡( )者寿( )。(第三十三章)
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 )安( )易持( ),其未兆( )易谋( ),其脆( )易泮( ),其微( )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 )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 )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 )不学,复( )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基础梳理
(一)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2.其脆易泮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二)请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虚词的含义。
1.伐
(1)自伐者无功 ( )
(2)伐竹取道(《小石潭记》) ( )
(3)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 )
2.足
(1)知足者富 ( )
(2)始于足下 ( )
(3)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 )
(4)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 ( )
3.强
(1)自胜者强 ( )
(2)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 )
4.之
(1)有车之用 ( )
(2)故有之以为利 ( )
(3)为者败之 ( )
(4)民之从事 ( )
(三)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跨者不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2.民之从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投身于某种活动或事业中去。
(四)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是以圣人欲不欲 ( )
2.常于几成而败之 ( )
(五)请辨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自矜者不长。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之于未有。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四章》中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问题在没有显露时就提前解决,防患于未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辐条和轮毂等三个例子中的“有”与“无”是就现象而言的,之后老子总结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这和老子说的“富”的情形“________________”一致。
5.只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人,才算是有志者,正如老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一、1.车轮的辐条 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车毂的中空处 功用 揉和 黏土 陶器 门窗 讲了“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2.踮起脚 不能久立 跨大步 自我显露 以……为是 彰显 夸耀 夸耀 长久。一说读zhǎnɡ,意思是得到敬重 赘瘤 同“形” 为,做 阐述了有道者不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道理。
3.勤勉而行 意志 地方、位置,指立身之基 不朽 长寿 本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4.代指后面动词所涉及的对象 安然 持守 显露迹象 解决 脆弱 同“判”,分离 细微 散失 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同“蔂”,土筐 接近 以……为欲 以……为学 弥补、补救 本章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
二、(一)1.行 形 形体 2.泮 判 分离 3.累 蔂 土筐
(二)1.(1)动词,夸耀 (2)动词,砍伐 (3)动词,讨伐 2.(1)形容词,满足 (2)名词,脚 (3)副词,值得,配 (4)副词,足够,充 3.(1)形容词,刚强 (2)形容词,有余 4.(1)助词,的 (2)代词,代指车子、器皿、屋室 (3)助词,无实义 (4)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三)1.行走不稳。 2.行事,做事。
(四)1.意动用法,以……为欲 2.使动用法,使……失败
(五)1.被动句 自我夸耀的人得不到敬重。 2.宾语前置句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 3.状语后置句 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 4.状语后置句 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
(六)1.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2.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3.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4.知足者富 5.强行者有志
坚持不懈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高的高台由一筐又一筐的土堆积起来,千里远的行程得从脚下开始。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得从头一步一步做起,经过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和坚持不懈之后,事物必然会发生质的变化,我们也一定会有所收获。
[适用角度] 坚持不懈 积累 小与大 量变与质变
1.名句识记
(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庄子·渔父》)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罗大经《鹤林玉露》)
(4)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郑燮《竹石》)
(5)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
(6)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张孝祥《论治体札子》)
(7)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
(8)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贾岛《剑客》)
2.名段诵读
(1)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面对这些困难,有人选择放弃,有人选择逃避,但也有人选择坚持和努力。体育健儿在训练场上咬紧牙关再多坚持一会儿,比赛时便能从容夺冠;大国工匠甘坐冷板凳,下绣花功夫,终于提升了技艺水平;科研人员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破解了“卡脖子”的技术难题。这些人的成功,都离不开他们的坚持和毅力。这启示着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坚持不懈、精益求精是迈向成功的关键。坚持不懈与精益求精便是那通往成功的双翼。唯有锲而不舍、精益求精,才能跨越障碍,抵达梦想的彼岸。
(2)坚持不懈,是那漫长征途中的马拉松精神。“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的这句名言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坚持不懈的意义。体育健儿在训练场上咬紧牙关,再多坚持一会儿,便能在比赛时从容夺冠。这 “一会儿” 可不得了,那是无数汗水与泪水的累积。据统计,一位优秀运动员一年的训练时长可达上千小时,他们在这漫长的时光里与疲惫和伤痛斗争,只为了那赛场上的荣耀一刻。就如跑马拉松,过程枯燥又艰辛,但唯有坚持到底的人才能穿过终点线。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就是坚持不懈的典型例证。他尝试了上千种材料做灯丝,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最终成功发明了电灯。如果把成功比作一座宝藏,那坚持不懈就是那把挖宝的铲子,一铲又一铲,永不放弃。
(3)坚持作桨,提供持续动力。目标虽明确,但若无坚持不懈的努力,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科研人员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持续钻研。比如芯片研发,面对国外技术封锁,我国科研人员没有退缩,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投入到艰苦的研发工作中。他们像划船的桨手,凭借顽强的毅力,持续划动,为前行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若没有这份坚持,即便有再好的目标,也无法突破重重困难,实现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4)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当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可现实是,许多人只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意志力太过薄弱,目标不明确,做事半途而废,往往会遭遇失败。如果每个人都能像黄大发、林俊德那样,用一生时间只为做好一件事情,最终会有所收获。坚持是一份巨大的力量,自古以来,人们对这种宝贵的精神,无不赞美。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还有近代的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现代的航空精神、工匠精神等等。这些精神都有个特点,那就是坚持不懈、砥砺前行,激励着每个时代的人民,使人民更加团结,国家更加富强!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第八章》)
[明理知义] 最高尚的品格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成长启示] 水以最柔软的方式,使得鸟兽、树木、花草受益,它无所求取,也不带任何自私的意味。这是非常高尚的行为,我们应该像水一样,学会尊重他人以及自己的处境,不去争抢别人的资源,也不让自己陷入无尽的纷争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和谐相处,共创美好的未来。
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老子·第二十二章》)
[明理知义] 不自我显露,便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得到敬重。
[成长启示] 当人们摆脱了自我陶醉和虚荣心后,才能真正看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努力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长久地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一、文意理解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 )我大瓠( )之种,我树( )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 )瓢,则瓠落( )无所容( )。非不呺然( )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 )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 )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 ) ( )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 )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 )而封( )之。能不龟手一( )也,或( )以( )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 )以为大樽而浮乎( )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 )也夫!”
二、基础梳理
(一)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2.世世以洴澼为事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二)请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虚词的含义。
1.固
(1)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 )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 )
2.举
(1)其坚不能自举也 ( )
(2)吾力足以举百钧(《齐桓晋文之事》) ( )
(3)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 )
(4)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促织》) ( )
(5)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 ( )
3.以
(1)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 )
(2)剖之以为瓢 ( )
(3)客得之,以说吴王 ( )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 )
4.为
(1)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 )
(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 )
(三)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其坚不能自举也 ( )
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 )
3.越有难 ( )
4.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 )
5.与越人水战 ( )
6.大败越人 ( )
(四)请辨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买其方百金。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则所用之异也。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五石之瓠》中惠子借以讽刺庄子的思想大而无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石之瓠》中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一、赠送 葫芦 种植 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 把……做成 宽大空廓的样子 可盛受的东西 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 击破 同“皲”,皮肤冻裂 漂洗 同“纩”,丝绵絮 职业 卖 带兵 割地 封赏 相同,一样 有人 凭借 用绳结缀。一说,考虑 于,在 比喻不通达的见识。蓬,一种草,弯曲不直
二、(一)1.龟 皲 皮肤冻裂 2. 纩 丝绵絮
(二)1.(1)副词,本来 (2)动词,巩固 (3)形容词,固执,顽固 2.(1)动词,提举 (2)动词,举起,抬起 (3)动词,攻克,占领 (4)副词,全,合 (5)副词,尽 3.(1)介词,用来 (2)介词,把 (3)介词,凭着,凭 (4)介词,因为 4.(1)介词,因为 (2)动词,制造
(三)1.形容词作名词,坚固 2.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 3.形容词作动词,发动战争 4.树,名词作动词,种植;实,形容词作动词,容得下 5.名词作状语,在水上 6.使动用法,使……失败
(四)1.定语后置句 宋国有一个善于制造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人。 2.省略句 为什么不把(它)系结在腰间来充当大的腰舟而在江湖之上浮游。 3.状语后置句 请求用百金来买他制药的方子。 4.判断句 那么这是使用它的方法不同啊。
(五)1.以盛水浆 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 则瓠落无所容 2.能不龟手一也 或以封 或不免于洴澼纟光 则所用之异也
打破常规
庄子和惠子就“大瓠之种”展开辩论。惠子认为特别大的葫芦不能盛水,又占地方,是大而无用。庄子完全不赞同。在他看来,用大葫芦做瓢,只是一般人的常规做法,如果能够突破常规,大胆创新,何不用葫芦来做腰舟?大葫芦空间大,浮力好,做腰舟不仅省时省力,而且可以高效利用,岂不是一举多得,化“无用”为“大用”?
[适用角度] 打破常规 大胆创新 有用与无用
1.名句识记
(1)改变必须借助创新,创新必须突破传统。 (毛泽东)
(2)同是不满于现状,但打破现状的手段却不同:一是革新,一是复古。 (鲁迅)
(3)保守是舒服的产物。 (高尔基)
(4)人生不是等待风暴过去,而是学会在风雨中翩翩起舞。 (维克多·雨果)
(5)致富的秘诀,在于“大胆创新、眼光独到”八个大字。 (陈玉书)
(6)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 (阿西莫夫)
(7)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会是惊人的。 (卓别林)
2.名段诵读
(1)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奋斗的基点是自力更生,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创新。”创新不分早晚,英雄不问出身。用日积月累的奋斗,换来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用滴水穿石的决心和毅力,换来聚沙成塔的创新突破。保持开拓创新的姿态,坚定革故鼎新的意志,展示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我们就一定能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
(2)生活中的我们,有着无数梦想,然而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去走别人走过的路,我们不会去创新,只是一味地重复下去,没有见到曙光。我们就像旋转的陀螺一样, 踏着千篇一律的节奏,不停地旋转,旋转,总以为自己会转得很好,那怕转得许多人来围观,那都是徒然,因为它并没有看到自己想看到的美好远方,而前来围观的人只是来看它笑话的。所以,我们要看清现实,适时改变努力方式,打破常规,挑战自我,转出绚丽人生。
(3)可能有人会质疑,如果少了规则来约束行为,那么这个社会乃至这个世界不都乱了么?就此,我想说,打破规则不代表就可以为所欲为,打破规则的目的是在于寻找更好的方法走向成功。与此同时,再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的世界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将是怎样的场景,那将会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打破规则的目的不是破坏秩序,其意义在于铸就成功。就像冲破黑暗走向光明,就如同挣脱束缚飞向蓝天,又仿佛渡过难关坎坷到达终点。打破规则就像是一双无形的手,引领我们走向胜利,走向辉煌。
五石之瓠
石:古代计算容量的单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容量单位也各成系统。齐、鲁等诸侯国用的是升、豆、区、釜、钟。四升为一豆,四豆为一区,四区为一釜,十釜为一钟。另一系统以周、秦等为主,在秦统一中国后被推广到全国,汉代将其完善称为五权,即龠、合、升、斗、斛。一龠容千二百黍,二龠等于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宋以后一斛为五斗),也叫一石。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庄子·秋水》)
[明理知义] 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在一个夏天就完成生死过程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
[成长启示] 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不懂大道理。当一只四季虫在侃侃而谈的时候,夏虫很难理解夏天之外的景色,就像哥白尼或者伽利略在有了新的科学发现后,四周却很难有理解他们的人,于是盲目嘲之。
2.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 (《庄子·达生》)
[明理知义] 道处在不张扬跋扈有分寸的控制状态,藏身于无形的规律之中。
[成长启示] 庄子名言启示我们要适度地生活,不要过度放纵,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从容。生命真谛在于自我管理,而非被外界所左右。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