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基础卷第三单元 连续观察(单元测试·基础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基础卷第三单元 连续观察(单元测试·基础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0.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7 12:3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第三单元 连续观察 单元检测 基础卷
考生注意: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题号 基础训练营 综合展示厅 课本直通车 阅读检阅台 习作百花园 总分
得分
本试卷围绕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连续观察”主题设计,通过基础积累、实践应用、课文回顾及读写训练,考查学生对连续观察方法的掌握与语文能力的运用,引导学生养成细致观察、持续记录的习惯。
一、基础训练营(46分)
“观察工具箱”里藏着语文基础知识,解开这些难题,就能掌握连续观察的“语言密码”!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骤雨(zòu) 倾斜(qīng) 布置(zhì) 侧面(cè)
B. 搜索(sōu) 蟋蟀(shuài) 弯曲(qǔ) 客厅(tīng)
C. 挖掘(jué) 痕迹(hén) 抛出(pāo) 毫米(háo)
D. 蜗牛(wō) 隐蔽(yǐn) 骚人(sāo) 琴瑟(sè)
2. 读拼音,写词语(10分)
(1)爬山虎的叶子铺得很jūn yún,nèn hóng的叶片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鲜亮,叶片之间留有小小的kòng xì,看起来很shū fu。
(2)经过连续观察,我发现蟋蟀建造住宅时很shèn zhòng,会仔细xuǎn zé地址,还会用前足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留下淡淡的hén jì。
(3)长时间的观察让我有些pí láo,但看到蟋蟀的住宅从无到有,那种成就感让我忘记了疲惫。
3. 先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完成练习(14 分)
无( )无( ) 半( )半( ) 自( )自( ) 忽( )忽( )得( )扬( ) 垂( )丧( ) 兴( )采( ) 焦 ( )不( )
(1)第一行词语的共同特点是 ,照样子再写两个: 、 。
(2)第二行词语都是描写人物 的,这样的词语我还知道: 、 。
(3)观察发现,“半 ( ) 半 ( )” 式词语常表示两种相反或相近的状态,像这样的词语还有: 、 。
(4)选词填空(填序号):
①观察绿豆芽生长时,我每天都去查看,可它前几天变化很小,我急得 。
②当看到绿豆芽终于冒出嫩白的芽尖时,我 地跑去告诉妈妈这个发现。
③远处的山峦在云雾中 ,我站在山顶仔细观察,才慢慢看清它的轮廓。
4. 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4分)
(1)( )我们连续观察几天,( )能发现蜗牛爬过的地方会留下黏液。
(2)蟋蟀的住宅( )选址隐蔽,( )内部结构也很精巧。
(3)( )没有仔细观察,( )很难发现蒲公英种子上的绒毛。
(4)法布尔( )观察昆虫,( )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最终写出了《昆虫记》。
5. 句子万花筒(按要求改写句子)(10分)
(1)爬山虎把墙覆盖得严严实实。(改成“被”字句)
(2)我在草地上发现了一只正在搬运食物的小蚂蚁。(缩句)
(3)这便是我连续观察两周才发现的昆虫秘密。(用“这便是”造句)
(4)你坚持连续观察。你能发现大自然的更多奥秘。(用关联词合并句子)
(5)品析句子,完成练习。
①经过观察,我知道了蚕蜕皮的过程。
②经过半个月的连续观察,我终于知道了蚕蜕皮的完整过程。
我认为句______表达更准确,因为 。
6. 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的画“√”,错的画“×”(5分)
(1)《蟋蟀的住宅》一文,作者通过长期观察,详细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过程。( )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我们,只有连续观察,才能看清事物本质。( )
(3)观察日记需要记录观察的时间、地点和事物的变化,不需要写自己的感受。( )
(4)《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的“可怜”是“可爱”的意思,体现了诗人对秋夜的喜爱。( )
(5)连续观察时,我们可以用文字、图画或表格等多种方式记录。( )
二、综合展示厅(5分)
小明发现家里的绿豆发芽了,却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连续观察。请你帮他解决问题吧!
1. 你会建议小明从哪些方面观察绿豆芽的生长?(2分)
2. 请你为小明设计一个简单的观察记录表(至少包含3项观察内容)(3分)
观察时间
第一天
第三天
第五天
三、课本直通车(6分)
“观察知识库”带你回顾单元知识,巩固连续观察的方法与课内积累。
1. 古人通过长期观察总结出许多农谚,如“立了秋, ”“八月暖,九月温, ”,体现了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
2. 《暮江吟》中“ ,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人白居易通过观察,用生动的比喻写出了秋夜的美景;《题西林壁》中“ ,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我们只有多角度观察,才能全面认识事物。
3. 《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叶圣陶通过连续观察,发现爬山虎的脚长在 ,触着墙的时候会变成 ,牢牢抓住墙壁。
四、阅读检阅台(18分)
“观察阅读馆”为你准备了两篇与连续观察相关的短文,一起学习观察方法,感受观察的乐趣!
(一)蚕的生长日记
①3月10日:我把蚕卵放在纸盒里,它们像一颗颗黑色的小芝麻,紧紧贴在纸上。我每天都去看,可它们一动不动,真让人着急。
②3月15日:今天早上,我惊喜地发现蚕卵变成了白色,有几只细小的蚕宝宝钻了出来,身体像细线一样,大概2毫米长,正慢慢蠕动着找东西吃。我赶紧撒了点切碎的桑叶,它们凑过来,小口小口地啃着,叶子上留下了 tiny 的缺口。
③3月20日:蚕宝宝长大了不少,身体变成了灰白色,一节一节的,摸起来软软的。它们吃桑叶的速度变快了,一片桑叶很快就被啃出大洞。我发现它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停下来,一动不动——妈妈说这是在准备蜕皮,蜕皮后会长大一圈。
④3月28日:蚕宝宝已经有我的小拇指粗了,身体变得胖乎乎的,通体雪白。它们吃桑叶时会发出“沙沙”的声音,盒子里很快就堆起了一层蚕沙。今天有一只蚕宝宝开始吐丝了,它在盒子的角落绕来绕去,蚕丝像透明的细线,慢慢织成一个椭圆形的茧。
⑤4月5日:茧的颜色从白色变成了淡黄色。我知道,蚕宝宝正在里面变成蛹,过段时间就会变成蚕蛾飞出来。这段时间的观察,让我亲眼看到了蚕从卵到茧的变化,真神奇!
1. 作者观察蚕的生长过程,记录了哪些时间点的变化?(2分)
2. 不同阶段的蚕宝宝有什么特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3. 作者在观察中运用了哪些感官?(2分)
4. 读了短文,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二)牵牛花的秘密
①我家阳台的花盆里种了一株牵牛花,我每天都会观察它。刚开始,它只是细细的藤蔓,沿着栏杆慢慢爬,叶子像小小的爱心,颜色是嫩绿色的。
②一周后,藤蔓上长出了小小的花苞,像一个个绿色的小喇叭,紧紧闭着嘴巴。我发现,花苞总是在早上慢慢张开,紫色的花瓣层层叠叠,像小喇叭开始“吹奏”;到了中午,太阳变得强烈,花瓣就会慢慢合拢;傍晚的时候,花苞又会稍微张开一点,好像在跟我打招呼。
③又过了几天,我发现牵牛花的藤蔓很聪明——它们会朝着有阳光的方向爬,要是栏杆挡住了阳光,藤蔓就会绕着栏杆转个弯,继续向光亮处生长。而且,每片叶子的叶柄处都会长出细细的卷须,这些卷须像小手一样,抓住栏杆或绳子,帮助藤蔓向上爬。
④通过连续观察,我还发现牵牛花的颜色会变:刚开的花是深紫色,中午变成浅紫色,傍晚又会变成淡粉色。妈妈告诉我,这是因为花瓣里的色素会随着温度和光照变化。原来,小小的牵牛花里藏着这么多秘密!
1. 作者观察到牵牛花的藤蔓有什么特点?(2分)
2. 文中画“______”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2分)
3. 作者通过连续观察,发现了牵牛花的哪些秘密?(3分)
4. 作者能发现这些秘密,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2分)
五、习作百花园(25分)
“观察习作坊”邀请你记录一次连续观察的经历。题目:《______观察记》
提示: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如“绿豆芽”“小仓鼠”“牵牛花”等;②写清楚连续观察的过程,包括事物的变化(如颜色、形状、动作等)和你的发现;③语句通顺,用上合适的修辞手法,表达出观察的收获与感受;④不少于400字。
第三单元 连续观察 单元检测 基础卷参考答案
一、基础训练营(46分)
1. 选择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3分)
答案:C
解析:A项“骤雨”的“骤”应读“zhòu”;B项“弯曲”的“曲”应读“qū”;D项“蜗牛”的“蜗”应读“wō”。
2. 读拼音写词语(10分)
(1)均匀;嫩红;空隙;舒服 (2)慎重;选择;痕迹 (3)疲劳
3. 补充词语并完成练习(14分)
无(边)无(际);半(信)半(疑);自(言)自(语);忽(明)忽(暗)
得(意)扬(扬);垂(头)丧(气);兴(高)采(烈);焦(急)不(安)
(1)共同特点:都为ABAC式词语;示例:自由自在、自言自语
(2)描写对象:神态;示例:眉飞色舞、忧心忡忡
(3)示例:半真半假、半推半就
(4)①焦急不安 ②兴高采烈 ③忽明忽暗
4. 填写关联词语(4分)
(1)只要……就…… (2)不仅……而且…… (3)如果……就…… (4)一边……一边……
5. 句子万花筒(10分)
(1)墙被爬山虎覆盖得严严实实。(2分)
(2)我发现了小蚂蚁。(2分)
(3)示例:这便是我连续观察一周,才找到的蜗牛藏身的石头缝。(2分)
(4)只要你坚持连续观察,就能发现大自然的更多奥秘。(2分)
(5)②;“半个月的连续观察”体现了观察的持续性,“终于”和“完整”准确写出了观察的成果,比句①更具体、严谨,符合“连续观察”的主题。(2分)
6. 判断对错(5分)
(1)√ (2)×(诗句强调“多角度观察”,而非“连续观察”) (3)×(观察日记可以记录自己的感受) (4)√ (5)√
二、综合展示厅(5分)
1. 观察建议:①观察绿豆芽的长度变化;②观察豆苗的颜色(如茎、叶的颜色);③观察根部的生长情况(如根的长度、数量);④观察叶片的形状和数量变化。(2分,答出3点即可)
2. 观察记录表 (3分,观察内容合理即可)
观察时间 豆芽长度(厘米) 颜色(茎/叶) 根部情况(长度/数量)
第一天 0.5| 茎:嫩白;叶:未长出 根:0.3厘米,1-2条细根
第三天 2 茎:淡绿;叶:嫩绿,2片小叶 根:1厘米,3-4条根
第五天 4 茎:翠绿;叶:深绿,4片小叶 根:2厘米,5-6条根,根须明显
三、课本直通车(6分)
1. 把扇丢;十月还有小阳春
2. 可怜九月初三夜;不识庐山真面目
3. 茎上;小圆片
四、阅读检阅台(18分)
(一)《蚕的生长日记》
1. 3月10日、3月15日、3月20日、3月28日、4月5日。(2分)
2. ①3月15日:细小,身体像细线(2毫米长),灰白色,吃桑叶慢;②3月20日:身体变粗(一节一节),灰白色,吃桑叶速度变快,会蜕皮;③3月28日:小拇指粗,通体雪白,吃桑叶发出“沙沙”声,会吐丝结茧;④4月5日:茧从白色变淡黄色,蚕在茧中变蛹。(3分,答出3个阶段即可)
3. 视觉(看蚕的颜色、形状变化)、触觉(摸蚕的身体)、听觉(听蚕吃桑叶的“沙沙”声)。(2分)
4. 作者是一个有耐心、善于观察、热爱自然的人。从“每天都去看”“连续观察”“仔细记录变化”等细节能看出。(2分)
(二)《牵牛花的秘密》
1. ①会朝着有阳光的方向爬,遇到障碍物会绕弯;②叶柄处会长出细卷须,像小手一样抓住支撑物帮助攀爬。(2分)
2. 修辞手法:比喻;好处:把卷须比作“小手”,生动形象地写出卷须帮助藤蔓攀爬的样子,体现牵牛花藤蔓的“聪明”。(2分)
3. ①花苞早上张开、中午合拢、傍晚稍张;②藤蔓向光生长,用卷须辅助攀爬;③花色随温度和光照变化(早:深紫、中:浅紫、晚:淡粉)。(3分)
4. 关键原因是作者坚持“每天观察”,通过连续、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牵牛花的细微变化和秘密。(2分)
五、习作百花园(25分)
评分标准
1. 内容(12分):
10-12分:紧扣“连续观察”,明确观察对象(如“绿豆芽”“小仓鼠”),详细写出不同时间事物的变化(颜色、形状、动作等),能体现“连续”(如按天记录),并融入自己的发现与感受。
7-9分:符合主题,能写出观察对象的基本变化,但“连续”体现不明显(如只写两个时间点),细节较简略,感受表达少。
6分以下:偏离“连续观察”主题(如写一次性观察),或内容空洞,未写清事物变化。
2. 语言表达(8分):
7-8分:语句通顺流畅,能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绿豆芽像害羞的小姑娘,慢慢探出脑袋”),无明显语病。
4-6分:语句基本通顺,偶有语病(如“豆芽长了,变绿了”),用词较平淡。
3分以下:语句不通顺,语病多,影响理解(如“我观察豆芽,它变了”)。
3. 格式与书写(5分):
4-5分:题目补充恰当(如《绿豆芽观察记》),开头空两格,分段合理(如按“观察开始→中期变化→后期结果”分段),字迹工整,无错别字。
2-3分:题目较恰当,格式基本正确(偶有开头未空两格),有2-3个错别字,字迹较工整。
1分以下:无题目或题目不当(如《我的观察》),格式混乱(不分段、标点错误),错别字多(5个以上),字迹潦草。
例文参考
绿豆芽观察记
上周,科学老师让我们观察绿豆发芽,我赶紧找了个浅盘,开始了我的观察之旅。
9月1日早上,我把绿豆放进盘子,倒了点温水。绿豆穿着深绿色的“外套”,上面还有一道白缝,像系了条小腰带。我把盘子放在窗边,期待它们的变化。到了晚上,绿豆喝足了水,“肚子”圆滚滚的,外套被撑得皱巴巴的,有的还裂开了小缝,露出白白的“小肚皮”,真可爱!
9月3日,绿豆的变化更大了!裂开的缝里钻出了嫩白的芽,像小鸡的尖嘴,有的长1厘米,有的才刚冒头。我轻轻碰了碰,芽儿软软的,生怕弄断。我赶紧倒掉盘子里的水,铺了层湿纱布——妈妈说这样豆芽不容易烂根。
9月5日,绿豆芽已经长到3厘米高了!茎变成了淡绿色,顶端还长出了两片嫩黄的小叶,像张开的小剪刀。根部也变长了,细细的根须缠在一起,牢牢抓住纱布。我凑近闻了闻,还有淡淡的豆香味呢!
看着绿豆芽一天天长大,我明白了:原来小小的绿豆里藏着这么强的生命力!连续观察不仅让我看到了植物的变化,更让我学会了耐心等待、细致发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