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语文园地三》课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语文园地三》课件+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7 12:34:17

文档简介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运用:掌握观察方法(细致、连续、多感官),积累并准确运用动物住所名称、关键词及气象谚语。
思维能力:提升观察与分析能力,能迁移运用观察方法,理解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文化自信:感受气象谚语中的生活智慧,认同先民观察经验,增强文化认同。
审美创造: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激发主动探究生活细节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观察方法(细致、连续、多感官);准确匹配动物住所名称;积累气象谚语。
难点:理解关键词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将观察方法迁移到写作中,做到准确生动表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课文例句、动物住所图片、气象谚语情境图)。
学生预习:回顾本单元课文(如《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中体现“观察”的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导入——聚焦“观察”主题
回顾单元要素:
提问:“本单元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作者为什么能把事物写得这么生动?”(引导学生回答:细致观察、连续观察。)
板书单元语文要素:体会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连续细致的观察。
情境激趣:
出示图片:一只蚂蚁搬运食物的特写镜头。
提问:“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鼓励学生调动视觉、触觉等感官描述,如“蚂蚁用触角交流”“腿部有细毛”等。)
小结:“观察是发现的眼睛,今天我们通过‘语文园地三’继续学习‘如何观察’。”
第二板块:交流平台——梳理观察方法
回顾课文,提炼方法:
细致观察:
出示例句:“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蟋蟀的住宅》)
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准确?”(引导学生发现:观察到“前足”“大颚”等细节。)
连续观察:
出示例句:“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爬山虎的脚》)
提问:“‘逐渐’一词说明什么?”(明确:作者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颜色变化的过程。)
多感官观察:
出示例句:“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蟋蟀的住宅》)
追问:“‘弹琴’是用什么感官观察到的?”(听觉+想象,将声音转化为画面。)
小组合作,补充方法:
活动:“观察事物时,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结合生活经验,如“用鼻子闻花香”“用手摸树叶的纹理”等。)
教师总结并板书:观察方法=细致(看、听、闻、摸)+连续(长时间)+联想(用心想)。
第三板块:词句段运用——落实语言积累
(一)动物的“家”——准确运用词语
连线游戏,发现规律:
课件出示动物与住所名称(如:鸟-巢、狗-窝、马-厩、鱼-塘、虎-穴、猪-圈),学生独立连线后小组核对。
讨论:“这些名称有什么特点?”(有的带“穴、巢”,有的带“窝、圈”,体现动物习性差异。)
拓展:补充“蜜蜂-蜂巢、兔子-兔窟”等,鼓励学生用“谁的家叫什么”造句。
(二)体会句子的准确性
比较阅读,品析关键词:
例句1:
原句: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改句: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
提问:“‘逐渐’去掉后,意思有什么不同?”(明确:“逐渐”体现变化的过程,说明作者连续观察了几天。)
例句2:
原句: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
改句: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九寸深,一指宽。
追问:“‘最多’能否删去?”(不能,“最多”限定深度,体现观察的严谨性。)
仿写练习,迁移运用:
任务:用“逐渐”“最多”造句,描述一种事物的变化(如:“太阳下山后,天色逐渐暗了下来。”)。
第四板块:日积月累——传承观察智慧
学习气象谚语:
课件出示谚语,指名朗读并正音:
立了秋,把扇丢。
二八月,乱穿衣。
夏雨少,秋霜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理解与运用:
逐句解析:结合生活经验,用简单语言解释谚语含义(如“一场秋雨一场寒”:每下一场秋雨,天气就冷一些)。
情境运用:“如果九月初突然降温,我们可以用哪句谚语提醒家人?”(“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朗读背诵:
采用“拍手读、男女对读”等形式,配乐背诵谚语,感受韵律美。
第五板块:总结与拓展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观察方法、词语和谚语,强调:“观察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的小细节也值得我们用心记录。”
课后任务:
观察日记:选择一种事物(如植物、小动物),用“细致+连续”的方法观察3天,每天记录一个发现(100字左右)。
谚语收集:和家人一起收集更多气象谚语,下周分享。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三
观察方法:细致(看/听/闻/摸)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核心:生活处处皆学问,留心观察出真知
教学反思
需关注学生对“多感官观察”的理解,可增加现场观察活动(如观察教室绿植)。
谚语积累可结合季节特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记忆。
仿写句子时,对基础薄弱学生可提供句式支架(如“逐渐”)。
以上方案整合了统编版教材“观察”主题的核心要素,通过“回顾—实践—积累”的逻辑链,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语言素养。(共24张PPT)
(统编版)四年级

语文园地三
“~”
核心素养目标
1
语言运用:掌握观察方法(细致、连续、多感官),积累并准确运用动物住所名称、关键词及气象谚语。
2
思维能力:提升观察与分析能力,能迁移运用观察方法,理解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3
审美创造: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激发主动探究生活细节的兴趣。
4
文化自信:感受气象谚语中的生活智慧,认同先民观察经验,增强文化认同。
第一板块:导入--聚焦“观察”主题
回顾单元要素:
提问:“本单元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作者为什么能把事物写得这么生动?"(引导学生回答:细致观察、连续观察。)
单元语文要素:体会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连续细致的观察。
交流平台
情境激趣:
出示图片:一只蚂蚁搬运食物的特写镜头。
提问:“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是发现的眼睛,今天我们通过‘语文园地三’继续学习‘如何观察'。”
第二板块:交流平台--梳理观察方法
出示例句:“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蟋蟀的住宅》)
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准确?”(引导学生发现:观察到“前足”“大颚”等细节。)
细致观察:
出示例句:“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爬山虎的脚》)
提问:“‘逐渐’一词说明什么?”(明确:作者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颜色变化的过程。)
连续观察:
交流平台
多感官观察:
出示例句:“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蟋蟀的住宅》)
追问:“‘弹琴’是用什么感官观察到的?”(听觉+想象,将声音转化为画面。)
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中的片段,感受他细致的观察。
这真是一个壮观美丽的建筑啊!它大得简直像一个大南瓜。除去顶上的一部分以外,各方面全都是悬空的,顶上生长有很多的根,其中多数是茅草根,穿透了很深的“墙壁”进入墙内,和蜂巢结在一起,非常坚实。
从“各方面”看出作者观察很全面;这些顶上的根“多数是茅草根”,可见作者观察的真细致。
螳螂的巢,大小约有一两寸长,不足一寸宽。巢的颜色是金黄色的,样子很像一粒麦子。这种巢是由一种泡沫很多的物质做成的。但是,不久以后,这种多沫的物质就逐渐变成固体了,而且慢慢地变硬了。
作者从巢的大小、颜色、样子、材质等多方面进行描写,介绍得真详细。
活动:“观察事物时,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结合生活经验,如“用鼻子闻花香”“用手摸树叶的纹理”等。
观察方法=细致(看、听、闻、摸)+连续(长时间)+联想(用心想)。
小组合作,补充方法:
第三板块:词句段运用--落实语言积累
(一)动物的“家”--准确运用词语
鸟窝
猪圈
蚁穴
词句段运用
狗 鼠 鸟 猪 马 鱼 牛 虎
窝 洞 巢 圈 塘 厩 穴 棚
词句段运用
鸡的住处称( ) 蜜蜂的住处称( )
兔的住处称( ) 蚕的住处称( )




(二)体会句子的准确性
比较阅读,品析关键词:
例句1:
原句: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
成灰色。
改句: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
提问:“‘逐渐’去掉后,意思有什么不同?”
明确:“逐渐”体现变化的过程,说明作者连续观察了几天。
例句 2:
原句: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
改句: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九寸深,一指宽。
追问:“‘最多’能否删去?”(不能,“最多”限定深度,体现观察的严谨性。)
词句段运用
仿写练习,迁移运用: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隧道的状态
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日积月累
第四板块:日积月累--传承观察智慧
学习气象谚语:
立了秋,把扇丢。
二八月,乱穿衣。
夏雨少,秋霜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日积月累
◎立了秋,把扇丢。
◎二八月,乱穿衣。
◎夏雨少,秋霜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立秋以后,天气转凉,不再需要用扇子。
形容初春和初秋时天气冷热多变,人们穿衣服没有一定之规,有的人捂得严实,有的人则穿得轻薄。
如果夏天的雨水少,秋天的霜期就会提前。
◎立了秋,把扇丢。
◎二八月,乱穿衣。
◎夏雨少,秋霜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到了农历八月份,大雁就开始向南飞去,大雁一旦南飞,就表示要下霜了。
每下一场秋雨,天气就会变冷一些;下了多场秋雨后,天气就冷得该穿棉袄了。
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农历八九月还很暖和,甚至十月天气还温暖如春,俗称“小阳春”。
选择所学的谚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1)我今天跟奶奶上街,看到人们穿什么衣服的都有:有穿羽绒服的,有穿毛衣的,还有穿短袖的。奶奶说:“ 。”
(2)秋天到了,外面不停地在下雨,妈妈说天凉了要穿毛衣,我却想穿裙子,奶奶语重心长地说:“ 。”
二八月,乱穿衣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3)秋天一到,妈妈就把扇子收起来了,说:“ 。”
(4)所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农历十月,早晨的太阳仍旧是暖和的。
立了秋,把扇丢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第五板块:总结与拓展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观察方法、词语和谚语,强调:“观察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的小细节也值得我们用心记录。“
课堂小结:
观察日记:选择一种事物(如植物、小动物),用“细致+连续”的方法观察 3 天,每天记录一个发现(100字左右)。
谚语收集:和家人一起收集更多气象谚语,下周分享。
课后任务: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三
细致观察
连续观察
调动感官
眼看
耳听
心想
再见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