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图形的认识
4.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知识梳理
1.几何图形
(1)定义:我们把从各式各样的物体外形中抽象出来的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
(2)分类:
①立体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 ,它们是立体图形,例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
②平面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都在 ,它们是平面图形,例如点、线段、直线、三角形、四边形、圆等.
2.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
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往往会得到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
3.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有些立体图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的表面适当剪开,可以展开成 .
同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的方式剪开,得到的平面展开图不一定相同.
重难突破
重难点 认识立体图形
【典例】 下列几何体中,是圆锥的为( )
像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一些常见立体图形,可从生活中找出对应的实物,在对比中认识立体图形.
【对点训练】
1.下列物体的形状类似于球的是( )
2.下列几何体中,属于柱体的有 (填序号).
课堂10分钟
1.下列几何体中,属于棱柱的是( )
2.如图,下面两个几何体中含有相同的平面图形是( )
A.正方形 B.长方形
C.三角形 D.圆
3.如图正方体纸盒,展开后可以得到( )
4.正方体表面的平面图形是 .(填名称)
5.下列图形中,表示平面图形的是 .(填序号)
4.2 线段、射线、直线
第1课时 点和线
知识梳理
1.线段、射线和直线
名称 图形 表示方法 端点个数 延伸方向
线段 线段AB或线段BA 2个 无
射线 射线AB 1个 一方
直线 直线AB或直线l 0个 两方
2.两直线相交
当两条不同的直线 时,称这两条直线相交,这个公共点叫作它们的 .如图,直线l1与l2相交于点O.
3.直线的基本事实
过两点有且只有 条直线,简单说成: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当两条直线有两个及以上的交点时,则这两条直线一定重合成一条直线.
重难突破
重难点 线段、射线和直线
【典例】 如图,下列说法中:①线段AB与线段BA是同一条线段;②线段AB与线段BC是同一条线段;③直线AB与直线BC是同一条直线;④点A在线段BC上;⑤点C在射线AB上,正确的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端点相同的两条线段是同一条线段;(2)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点经过直线,说明点在直线上;②点不经过直线,说明点在直线外.
【对点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延长线段AB与延长线段BA表示同一种含义
B.延长线段AB到C,使得AC=BC
C.延长线段AB与反向延长线段AB表示同一种含义
D.反向延长线段AB到C,使AC=AB
2.如图中,有 条直线, 条射线, 条线段.
课堂10分钟
1.晚上,小明拿起手电筒射向远方,他发现手电筒光线是一条( )
A.线段 B.射线 C.直线 D.不能确定
2.下列各直线的表示法中,正确的是( )
A.直线ab B.直线Ab
C.直线AB D.直线A
3.如图,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点B在直线MC上 B.点A在直线BC外
C.点C在线段MB上 D.点M在线段BC上
4.如图,已知线段AB,点C在AB上,点P在AB外.
(1)根据要求画出图形:画直线PA,画射线PB,连接PC;
(2)写出图中的所有线段.
第2课时 线段的长短比较
知识梳理
1.线段
(1)比较方法:度量法和叠合法.
(2)基本事实:两点之间 最短.
(3)线段中点:
①定义:若点B在线段AC上,且把线段AC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B与BC,这时B叫作线段AC的 .
②表示方法:如图,B是线段AC的中点,则AB=BC=AC.
2.尺规作图
仅用圆规和没有刻度的直尺作图的方法叫尺规作图.
3.两点间的距离
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作这两点的距离.
两点间的距离是指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而不是指连接两点的线段.
重难突破
重难点 两点间的距离
【典例】 已知:如图,E,F为线段MN上的两点,点E为MF的中点,若MN=50,图中所有线段的和为160(不重复计),则线段NF的长是 .
求线段长度的常用方法:(1)利用几何的直观性,寻找所求量与已知量的关系,从而求得线段长度;(2)利用线段中点性质,进行线段长度变换,以求线段长度.
【对点训练】
1.如图,C,D是线段AB上的两点,若AB=10 cm,BC=4 cm,D是线段AC的中点,则AD的长为( )
A.2 cm B.3 cm C.4 cm D.6 cm
2.如图,点C,D,E在线段AB上,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AC的中点,CE=2BE,AB=12,则DE= .
课堂10分钟
1.在线段MN上,分别以点M,N为圆心,c为半径画弧,交线段MN于点E,F,如图所示,则线段MF与NE的大小关系是( )
A.MF>NE B.MF<NE
C.MF=NE D.不能确定
2.下列两种现象:
①用一个钉子把一根细木条钉在木板上,用手拨木条,木条能转动;
②过马路时,行人选择横穿马路而不走人行天桥.
其中可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解释的现象是( )
A.① B.② C.①② D.都不可以
3.小亮正确完成了以下两道作图题:①“延长线段AB到C,使BC=AB”;②“反向延长线段DE到F,使D是线段EF的一个三等分点”.针对小亮的作图,小莹说:“B是线段AC中点”.小轩说:“DE=2DF”.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莹、小轩都对 B.小莹不对,小轩对
C.小莹、小轩都不对 D.小莹对,小轩不对
4.点A,B,C是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若AB=8 cm,BC=3 cm,则AC= cm.
5.如图,线段AC上依次有D,B,E三点,AD=DB,E是BC的中点,BE=AC=2.
(1)求线段AB的长;
(2)求线段DE的长.
4.3 角
4.3.1 角与角的大小比较
知识梳理
1.角的有关概念
(1)角:我们把一条射线绕着它的 从一个位置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到另一位置时所成的 称作角.射线的端点O叫作角的 ,射线原来所在的位置OA叫作角的 ,旋转后的位置OB叫作角的 ,角的始边和终边统称为角的 .从始边旋转到终边所扫过的区域,叫作 .如图.
(2)角也可以看做是由具有 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2.特殊角
(1)当射线绕着端点旋转到与原来的位置在同一直线上但方向相反时,所成的图形叫作 .
(2)当射线绕着端点旋转一周,又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时,所成的图形叫作 .
平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只不过这两条射线的方向刚好相反,而直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周角是角的两条边重合,不是一条射线.
3.角的表示方法
如图:
4.角的比较方法
度量法和叠合法.
5.角的平分线
以一个角的顶点为端点的一条射线,如果把这个角分成两个 的角,那么这条 叫作这个角的平分线.如图,若OC是∠AOB的平分线,则∠AOC=∠BOC=∠AOB.
重难突破
重难点 角的表示方法
【典例】 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与∠BOC表示同一个角
B.∠1=∠2
C.∠2与∠AOB表示同一个角
D.图中只有两个角,即∠1和∠2
角的表示方法:(1)用“一个大写字母”或“三个大写字母”表示,其中顶点字母要写在中间,唯有在顶点处只有一个角时,才可用顶点处的一个字母来记这个角;(2)用一个希腊字母(如∠α,∠β,∠γ,…)表示;(3)用阿拉伯数字(∠1,∠2,…)表示.
【对点训练】
1.下列图形中,能用∠1,∠A,∠BAD三种方法表示同一个角的图形是( )
2.如图所示,∠α还可以表示为 .
课堂10分钟
1.下列关于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两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B.角的边越长,角越大
C.角的两边是射线,所以角不可以测量
D.角可以看作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
2.如图,用同样大小的三角板比较∠A和∠B的大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B
B.∠A=∠B
C.∠A>∠B
D.没有量角器,无法确定
3.下列关于平角和周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平角是一条线段
B.周角是一条射线
C.周角小于平角
D.反向延长射线OA,就形成一个平角
4.如图,已知∠1=∠2,∠3=∠4,则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为 .
①AD平分∠BAF;②AF平分∠DAC;③AE平分∠DAF;④AE平分∠BAC.
5.如图,在∠AOD内引射线OB和OC.
(1)比较∠AOB与∠AOC,∠BOC与∠BOD,∠AOD与∠BOC的大小;
(2)∠AOC,∠BOD,∠AOD分别是哪些角的和?
4.3.2 角的度量与计算
知识梳理
1.角的分类
平角的一半(即90°的角)叫作 .小于直角(即小于90°)的角叫作 .大于直角但小于平角(即大于90°但小于180°)的角叫作 .
2.角的基本度量单位及换算
(1)1°的角:把一个周角(即它的旋转量)分为 ,每一等份叫作1度,记作1°.
(2)1′的角:把1°的角分成 ,每一等份叫作1分,记作1′.
(3)1″的角:把1′的角分成 ,每一等份叫作1秒,记作1″.
(4)1度=60分,即 ;1分=60秒,即 .
3.余角和补角
(1)余角
①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一个 ,那么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也说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②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 .
(2)补角
①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一个 ,那么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也说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②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 .
两个角是否互余(或互补),只要求这两个角的和是90°(或180°),与两角的位置无关.
重难突破
重难点 角的计算
【典例】 如图,点O在直线AB上,过点O作射线OC,OP平分∠AOC,ON平分∠POB.若∠AOC=38°,求:
(1)∠BOP的度数;
(2)∠CON的度数.
若所求角与已知角(或已求出的角)相邻,通常采用平角减去邻补角求解.
【对点训练】
如图所示,若点A,O,B在一条直线上,OM平分∠AOC,∠BON∶∠CON=1∶4,当∠AOM=20°时,∠CON等于( )
A.112° B.132° C.28° D.140°
课堂10分钟
1.下列各角中,是钝角的为( )
A.周角 B.平角
C.平角 D.2倍直角
2.小明在学习基本平面图形中角的知识后,学会了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的换算.课后小明仿照例题给同学们出了一道填空题,计算:0.2°= ′= ″,以下四名同学的答案正确的是( )
A.12,720 B.12,200
C.20,72 D.2,20
3.如图,将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摆放,若∠1=67°32′,则∠2的度数为( )
A.23°68′ B.22°68′
C.23°28′ D.22°28′
4.已知∠1=50°,∠1与∠2互余,则∠2的补角度数为 .
5.计算:
(1)24°18′×2+60°24′;
(2)85°23′-138°40′÷4.第4章 图形的认识
4.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知识梳理
1.几何图形
(1)定义:我们把从各式各样的物体外形中抽象出来的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
(2)分类:
①立体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 同一平面内 ,它们是立体图形,例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
②平面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都在 同一个平面内 ,它们是平面图形,例如点、线段、直线、三角形、四边形、圆等.
2.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
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往往会得到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
3.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有些立体图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的表面适当剪开,可以展开成 平面图形 .
同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的方式剪开,得到的平面展开图不一定相同.
重难突破
重难点 认识立体图形
【典例】 下列几何体中,是圆锥的为( )
解析:观察可知,C选项图形是圆锥.
答案:C
像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一些常见立体图形,可从生活中找出对应的实物,在对比中认识立体图形.
【对点训练】
1.下列物体的形状类似于球的是( C )
2.下列几何体中,属于柱体的有 ①②③⑤ (填序号).
课堂10分钟
1.下列几何体中,属于棱柱的是( D )
2.如图,下面两个几何体中含有相同的平面图形是( B )
A.正方形 B.长方形
C.三角形 D.圆
3.如图正方体纸盒,展开后可以得到( A )
4.正方体表面的平面图形是 正方形 .(填名称)
5.下列图形中,表示平面图形的是 ①② .(填序号)
4.2 线段、射线、直线
第1课时 点和线
知识梳理
1.线段、射线和直线
名称 图形 表示方法 端点个数 延伸方向
线段 线段AB或线段BA 2个 无
射线 射线AB 1个 一方
直线 直线AB或直线l 0个 两方
2.两直线相交
当两条不同的直线 只有一个公共点 时,称这两条直线相交,这个公共点叫作它们的 交点 .如图,直线l1与l2相交于点O.
3.直线的基本事实
过两点有且只有 一 条直线,简单说成: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当两条直线有两个及以上的交点时,则这两条直线一定重合成一条直线.
重难突破
重难点 线段、射线和直线
【典例】 如图,下列说法中:①线段AB与线段BA是同一条线段;②线段AB与线段BC是同一条线段;③直线AB与直线BC是同一条直线;④点A在线段BC上;⑤点C在射线AB上,正确的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解析:①线段AB与线段BA是同一条线段,正确;②线段AB与线段BC不是同一条线段,原来的说法错误;③直线AB与直线BC是同一条直线,正确;④点A不在线段BC上,原来的说法错误;⑤点C在射线AB上,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有3个.
答案:B
(1)端点相同的两条线段是同一条线段;(2)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点经过直线,说明点在直线上;②点不经过直线,说明点在直线外.
【对点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延长线段AB与延长线段BA表示同一种含义
B.延长线段AB到C,使得AC=BC
C.延长线段AB与反向延长线段AB表示同一种含义
D.反向延长线段AB到C,使AC=AB
2.如图中,有 1 条直线, 8 条射线, 6 条线段.
课堂10分钟
1.晚上,小明拿起手电筒射向远方,他发现手电筒光线是一条( B )
A.线段 B.射线 C.直线 D.不能确定
2.下列各直线的表示法中,正确的是( C )
A.直线ab B.直线Ab
C.直线AB D.直线A
3.如图,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A.点B在直线MC上 B.点A在直线BC外
C.点C在线段MB上 D.点M在线段BC上
4.如图,已知线段AB,点C在AB上,点P在AB外.
(1)根据要求画出图形:画直线PA,画射线PB,连接PC;
(2)写出图中的所有线段.
(1)如图,直线PA,射线PB,线段PC为所作;
(2)图中的所有线段为:PA,PC,PB,AC,AB,CB.
第2课时 线段的长短比较
知识梳理
1.线段
(1)比较方法:度量法和叠合法.
(2)基本事实:两点之间 线段 最短.
(3)线段中点:
①定义:若点B在线段AC上,且把线段AC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B与BC,这时B叫作线段AC的 中点 .
②表示方法:如图,B是线段AC的中点,则AB=BC=AC.
2.尺规作图
仅用圆规和没有刻度的直尺作图的方法叫尺规作图.
3.两点间的距离
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作这两点的距离.
两点间的距离是指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而不是指连接两点的线段.
重难突破
重难点 两点间的距离
【典例】 已知:如图,E,F为线段MN上的两点,点E为MF的中点,若MN=50,图中所有线段的和为160(不重复计),则线段NF的长是 .
解析:由题意得ME+MF+MN+EF+EN+FN=160,所以(ME+EF+FN)+MN+MF+EN=160,所以MN+MN+MF+FN+EF=160,所以3MN+EF=160.因为MN=50,所以EF=10.因为点E为MF的中点,所以MF=2EF=20,所以NF=MN-MF=50-20=30.
答案:30
求线段长度的常用方法:(1)利用几何的直观性,寻找所求量与已知量的关系,从而求得线段长度;(2)利用线段中点性质,进行线段长度变换,以求线段长度.
【对点训练】
1.如图,C,D是线段AB上的两点,若AB=10 cm,BC=4 cm,D是线段AC的中点,则AD的长为( B )
A.2 cm B.3 cm C.4 cm D.6 cm
2.如图,点C,D,E在线段AB上,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AC的中点,CE=2BE,AB=12,则DE= 7 .
课堂10分钟
1.在线段MN上,分别以点M,N为圆心,c为半径画弧,交线段MN于点E,F,如图所示,则线段MF与NE的大小关系是( C )
A.MF>NE B.MF<NE
C.MF=NE D.不能确定
2.下列两种现象:
①用一个钉子把一根细木条钉在木板上,用手拨木条,木条能转动;
②过马路时,行人选择横穿马路而不走人行天桥.
其中可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解释的现象是( B )
A.① B.② C.①② D.都不可以
3.小亮正确完成了以下两道作图题:①“延长线段AB到C,使BC=AB”;②“反向延长线段DE到F,使D是线段EF的一个三等分点”.针对小亮的作图,小莹说:“B是线段AC中点”.小轩说:“DE=2DF”.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小莹、小轩都对 B.小莹不对,小轩对
C.小莹、小轩都不对 D.小莹对,小轩不对
4.点A,B,C是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若AB=8 cm,BC=3 cm,则AC= 11或5 cm.
5.如图,线段AC上依次有D,B,E三点,AD=DB,E是BC的中点,BE=AC=2.
(1)求线段AB的长;
(2)求线段DE的长.
(1)因为BE=AC=2,所以AC=5BE=5×2=10.因为E是BC的中点,所以BC=2BE=2×2=4,所以AB=AC-BC=10-4=6.
(2)因为AD=DB,所以DB=AB=×6=4,所以DE=DB+BE=4+2=6.
4.3 角
4.3.1 角与角的大小比较
知识梳理
1.角的有关概念
(1)角:我们把一条射线绕着它的 端点 从一个位置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到另一位置时所成的 图形 称作角.射线的端点O叫作角的 顶点 ,射线原来所在的位置OA叫作角的 始边 ,旋转后的位置OB叫作角的 终边 ,角的始边和终边统称为角的 边 .从始边旋转到终边所扫过的区域,叫作 角的内部 .如图.
(2)角也可以看做是由具有 公共端点 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2.特殊角
(1)当射线绕着端点旋转到与原来的位置在同一直线上但方向相反时,所成的图形叫作 平角 .
(2)当射线绕着端点旋转一周,又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时,所成的图形叫作 周角 .
平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只不过这两条射线的方向刚好相反,而直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周角是角的两条边重合,不是一条射线.
3.角的表示方法
如图:
4.角的比较方法
度量法和叠合法.
5.角的平分线
以一个角的顶点为端点的一条射线,如果把这个角分成两个 相等 的角,那么这条 射线 叫作这个角的平分线.如图,若OC是∠AOB的平分线,则∠AOC=∠BOC=∠AOB.
重难突破
重难点 角的表示方法
【典例】 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与∠BOC表示同一个角
B.∠1=∠2
C.∠2与∠AOB表示同一个角
D.图中只有两个角,即∠1和∠2
解析:A.∠1与∠BOC表示同一个角,该选项正确,故符合题意;B.∠1=∠2不一定成立,该选项错误,故不符合题意;C.∠2与∠AOC表示同一个角,该选项错误,故不符合题意;D.图中有三个角,分别为∠1,∠2和∠AOB,该选项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答案:A
角的表示方法:(1)用“一个大写字母”或“三个大写字母”表示,其中顶点字母要写在中间,唯有在顶点处只有一个角时,才可用顶点处的一个字母来记这个角;(2)用一个希腊字母(如∠α,∠β,∠γ,…)表示;(3)用阿拉伯数字(∠1,∠2,…)表示.
【对点训练】
1.下列图形中,能用∠1,∠A,∠BAD三种方法表示同一个角的图形是( C )
2.如图所示,∠α还可以表示为 ∠CAD或∠DAC .
课堂10分钟
1.下列关于角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由两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B.角的边越长,角越大
C.角的两边是射线,所以角不可以测量
D.角可以看作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
2.如图,用同样大小的三角板比较∠A和∠B的大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C )
A.∠A<∠B
B.∠A=∠B
C.∠A>∠B
D.没有量角器,无法确定
3.下列关于平角和周角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平角是一条线段
B.周角是一条射线
C.周角小于平角
D.反向延长射线OA,就形成一个平角
4.如图,已知∠1=∠2,∠3=∠4,则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为 2 .
①AD平分∠BAF;②AF平分∠DAC;③AE平分∠DAF;④AE平分∠BAC.
5.如图,在∠AOD内引射线OB和OC.
(1)比较∠AOB与∠AOC,∠BOC与∠BOD,∠AOD与∠BOC的大小;
(2)∠AOC,∠BOD,∠AOD分别是哪些角的和?
(1)∠AOB<∠AOC,∠BOC<∠BOD,∠AOD>
∠BOC;
(2)∠AOC=∠AOB+∠BOC,∠BOD=∠BOC+∠COD,∠AOD=∠AOB+∠BOC+∠COD.
4.3.2 角的度量与计算
知识梳理
1.角的分类
平角的一半(即90°的角)叫作 直角 .小于直角(即小于90°)的角叫作 锐角 .大于直角但小于平角(即大于90°但小于180°)的角叫作 钝角 .
2.角的基本度量单位及换算
(1)1°的角:把一个周角(即它的旋转量)分为 360等份 ,每一等份叫作1度,记作1°.
(2)1′的角:把1°的角分成 60等份 ,每一等份叫作1分,记作1′.
(3)1″的角:把1′的角分成 60等份 ,每一等份叫作1秒,记作1″.
(4)1度=60分,即 1°=60′ ;1分=60秒,即 1′=60″ .
3.余角和补角
(1)余角
①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一个 直角(90°) ,那么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也说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②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 相等 .
(2)补角
①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一个 平角(180°) ,那么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也说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②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 相等 .
两个角是否互余(或互补),只要求这两个角的和是90°(或180°),与两角的位置无关.
重难突破
重难点 角的计算
【典例】 如图,点O在直线AB上,过点O作射线OC,OP平分∠AOC,ON平分∠POB.若∠AOC=38°,求:
(1)∠BOP的度数;
(2)∠CON的度数.
解析:(1)根据OP平分∠AOC,∠AOC=38°,可得∠AOP=∠COP=19°,再根据邻补角即可求出∠BOP=161°;(2)根据ON平分∠POB,∠BOP=161°,可得∠PON=80.5°,再结合条件∠COP=19°,即可得出∠CON=61.5°.
解:(1)因为OP平分∠AOC,∠AOC=38°,所以∠AOP=∠COP=∠AOC=×38°=19°,所以∠BOP=180°-∠AOP=180°-19°=161°.
(2)因为ON平分∠POB,所以∠PON=∠BOP=×161°=80.5°,所以∠CON=∠PON-∠COP=80.5°-19°=61.5°.
若所求角与已知角(或已求出的角)相邻,通常采用平角减去邻补角求解.
【对点训练】
如图所示,若点A,O,B在一条直线上,OM平分∠AOC,∠BON∶∠CON=1∶4,当∠AOM=20°时,∠CON等于( A )
A.112° B.132° C.28° D.140°
课堂10分钟
1.下列各角中,是钝角的为( B )
A.周角 B.平角
C.平角 D.2倍直角
2.小明在学习基本平面图形中角的知识后,学会了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的换算.课后小明仿照例题给同学们出了一道填空题,计算:0.2°= ′= ″,以下四名同学的答案正确的是( A )
A.12,720 B.12,200
C.20,72 D.2,20
3.如图,将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摆放,若∠1=67°32′,则∠2的度数为( D )
A.23°68′ B.22°68′
C.23°28′ D.22°28′
4.已知∠1=50°,∠1与∠2互余,则∠2的补角度数为 140° .
5.计算:
(1)24°18′×2+60°24′;
(2)85°23′-138°40′÷4.
(1)24°18′×2+60°24′=48°36′+60°24′=108°60′=109°;
(2)85°23′-138°40′÷4=85°23′-136°160′÷4=85°23′-34°40′=84°83′-34°40′=5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