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歌曲《长城谣》唱道:“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自从大难平地起……骨肉离散父母丧……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据此判断,“大难平地起”指的是( )
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九一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西安事变
2.“所谓抗日战争的起点,简言之,就是抗日战争的重大事件的开始时间问题。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是一个从小到大,由局部地区抗战逐渐发展到全国性抗战的历史过程。”据此观点,“抗日战争的起点”是( )
A.1931年,东北 B.1932年,上海
C.1935年,华北 D.1937年,北平
3.右图为1935年一位英国漫画家创作的一幅漫画。图中,身上标着“China”的人一半身子已被一只身上标着“JapGrab”的老虎吞下,他跟老虎比画着,说:“好啦,我同意,不过只能吃到这里!”据此可知,该漫画的主要意图是( )
A.争取国联的调停 B.号召国共合作抗日
C.讽刺不抵抗政策 D.抗议日本侵占东北
4. “东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亡国惨痛之中。马占山率部在嫩江桥抵抗多日,终因孤立无援而失败,成为民众心目中的抗日英雄。各族民众相继组织抗日义勇军,奋战在白山黑水之间。”这段文字表明( )
A.中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局部抗战
B.日军加强对广大占领区的经济掠夺
C.东北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D.学生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野心
5.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歌曲《露营之歌》唱道:“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这里的“壮士们”指的是( )
A.国民革命军 B.东北抗日联军
C.中国工农红军 D.人民解放军
6.1935年12月6日,清华大学刊物《怒吼吧》刊载了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文章发出振聋发聩的吼声:“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是因为( )
A.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 B.东北三省沦陷于敌手
C.日本策动“华北自治” D.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
7.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时,收集了以下图片。他们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
五四运动 一二·九运动
A.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 B.工人运动的发展
C.国民政府的黑暗统治 D.国共合作的形成
8.下面表格列举了两例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危机后所作的应对,由此可知当时( )
1935年8月 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底 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A.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取得胜利
B.华北五省已脱离中国版图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国共达成合作抗日的共识
9.电文是了解历史的重要媒介。下面电文的内容有助于了解( )
居今日而欲救亡图存,复兴民族,良以为除抗日外,别无他途。……良年来拥护统一,服从领袖……所日夜隐忍希冀者,惟在举国一致之抗日耳。 ——1936年9月电
A.辛亥革命的评价 B.南昌起义的结果
C.东北沦陷的过程 D.西安事变的背景
10.西安事变爆发后,有人主张将蒋介石“交付人民审判”,但中共中央认为应争取国民党亲英美派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为此制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这表现出中国共产党( )
A.消除了与国民党的矛盾 B.以民族利益为重的伟大胸怀
C.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D.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1.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材料中“这场军事政变”的意义在于( )
A.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保存了红军的基干力量 D.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12. 陶行知在其创作的《广明小学校歌》中写道:“广明!广明!天阴过了又天晴。帝国主义倒不倒?联合起来自分明。收回广大的东北,万众齐心。”该校歌诞生的特殊时代背景是( )
A. 八国联军侵华 B. 北洋军阀统治
C. 国民革命失败 D. 日军侵占东北
13.下面是《同胞快醒》的歌词。该歌词意在
同胞快醒 暴日凶蛮,乘我灾荒祸患,死亡离散。违反公理,将我东北河山,任意霸占。惨无人道,乱放无情弹。死伤逃避,无辜多被难。妻离子散,心伤肠断,毫无抵抗,尚被摧残。同胞快醒!一齐荷枪实弹!同赴国难!决死一战,若不收回锦绣河山,誓不生还!
A. 鼓励北伐将士,消灭军阀 B. 讴歌红军长征,会师陕甘
C. 呼吁广大军民,驱逐日寇 D. 主张国共谈判,和平建国
14.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从建立到1937年,在东北三省同日、伪军进行大小几千次战斗,粉碎敌人一次次“讨伐”。这表明( )
A. 东北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B. 国民政府始终坚持不抵抗的政策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形成 D. 中国共产党为抗战发挥重要作用
15. 北平学生悲愤地喊出:“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这里描述的爱国运动的主要口号是( )
A.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C.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D. “废除二十一条”
16. 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这一做法得到全国各界的支持,一些国民党将领也表现出对日强硬态度和抗日决心。这说明( )
A.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B. 十年内战局面正式结束
C. 蒋介石已经放弃“围剿”红军 D.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7.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各派针对时局发表自己的看法,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当时,中共的态度是( )
A. 扰乱形势,积极救蒋 B. 讨伐张杨,震慑中共
C. 扩大事态,挑起内战 D. 和平解决,联蒋抗日
18. 《红星照耀中国》指出:“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这场军事政变”的意义在于( )
A. 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B. 十年内战基本停止
C. 保存了红军的基干力量 D. 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
19.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证据,以下是某学生收集的历史资料,该资料反映了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呈送密奏称:“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 ——《田中奏折》
A. 日本已经占领东北三省 B. 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C. 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D. 日本军队炮轰中国北大营
20. 日本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期间,日伪当局要求女子既要注重自身品德修养,又要处理好家庭中的各类关系,还要为“国家”尽“国民”的义务。日伪政府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 规范妇女的行为举止 B. 奴化伪满洲国的民众
C. 推动家庭结构的革新 D. 促进家庭内部的和谐
2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发表文章说,从1935年起,“民族解放大学校”已经开学,这个大学没有围墙,学生至少也有四万万,学校功课只有一门,叫“民族解放教学”,等到一切失地
收回,就举行毕业典礼。这表明,陶行知意在( )
A. 改变传统社会习俗 B. 鼓励兴办新式学校
C. 号召全体国民积极抗日 D. 呼吁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二、非选择题
22.面对危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转机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蒋介石把70万军队投入“围剿”共产党的战争中,迫使他们从农村据点走上著名的长征之路。天天行军打仗,加上连续不断的政策失误,使得红军损失惨重。长征开始时,各根据地红军的总数,达到三十万人;一年后,人数仅剩下了三万人……在危急关头,共产党召开会议牢固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正确领导,最终取得了军事和政治两方面的巨大胜利……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从鸦片战争到解放》
材料二 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 况汉卿(张学良)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
——《桂林日报》(1936年12月)
(1)材料一中的“会议”指的是什么 简述这次会议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根据材料二,分析“陕变事起”的背景。“陕变”的和平解决有何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人能成功应对危机的原因有哪些
23、承载历史的媒介多种多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
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
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
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穷的宝藏。流浪!流
浪!……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打回老家去》 打走日本帝国主义,东北地方是我们的。他杀死我们
同胞,他强占我们土地。东北同胞快起来,我们不做亡国
奴隶。 打回老家去!打回老家去! 打走日本帝国主义,华北地方是我们的。他杀死我们
同胞,他强占我们土地。华北同胞快起来,我们不做亡国
奴隶。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民意检测(抽查1 244人)。
把东三省让给
日本 去打日
本 依赖国联处
理 抵制日
货 外交、武力结合
处理 其
他
38 1 098 21 56 21 10
——《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周年纪念特刊》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1933年版
材料三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的三份报纸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报道。
图1 《西北文化日报》(杨虎城为主任的西安绥靖公署机关报) 图2 《中央日报》
(国民党机关报,直
接对国民党中央宣传
部负责) 图3 《申报》(被称
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
的“百科全书”,重视
新闻的真实性)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首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九一八事变后民意检测趋向所反映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用抗战初期(1931—1937年)的史实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三份报纸对所报道的历史事件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闻报道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
答案
1-5BACAB 6-10CACDB 11-15BDCDC 16-21ADBCDC
(1)①会议:遵义会议。②影响: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①背景:1935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历史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
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②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探索;③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1935年,华北危急,日本在华北策动“华北自治运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现象:抗日救亡情绪高涨,民族意识增强。史实: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各抗日部队改编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作战。
(3)态度:《西北文化日报》认为西安事变是救国行为,持肯定态度;《中央日报》认为西安事变是叛变行为,持否定态度;《申报》认为是重大事变,持中立态度。(6分)作用:新闻报道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史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但由于编写者立场、见解等的不同,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