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章末闯关试题
2025-2026学年地理高一年级必修一(2019)
一、单选题
2025年5月,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搭乘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首个整轨互联的太空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将构建天地一体化网络,推动“天数地算”向“天数天算”的转变。完成下面小题。
1.与“天数地算”相比,“天数天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
A.提高处理效率 B.降低运营成本
C.减少人力投入 D.延长使用寿命
2.太空计算卫星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是( )
①易氧化腐蚀②流星体撞击③雷暴天气④太阳风干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火星被认为是太阳系内除地球以外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2021年5月,我国天问一号航空探测器实现了着陆火星。9月,太阳运行到地球和火星之间,天问一号与地球“失联”一个月。下图为太阳系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3.图1中表示火星的是( )
A.②天体 B.③天体 C.④天体 D.⑤天体
4.天问一号与地球“失联”,原因可能是( )
A.太阳风强度大,干扰电子设备 B.太阳风使高纬出现极光,影响短波通信
C.耀斑爆发使全球气温升高,阻碍信号传输 D.耀斑爆发干扰地磁稳定,影响轨道运行
约1.8亿年前,桫椤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但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地球上的大部分桫椤都已消亡。因此,现存桫椤被誉为科学研究的“古生物活化石”。读表完成下列小题。
5.桫椤最繁盛的地质年代是( )
A.寒武纪 B.泥盆纪 C.侏罗纪 D.第四纪
6.现存桫椤属于地球外部圈层中的( )
A.大气圈 B.岩石圈 C.水圈 D.生物圈
中华鲟最早出现在1.5亿年前,是一种稀有的“活化石”,作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和长江珍惜特有鱼类保护的旗舰型物种,它被成为“水中大熊猫”。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结合地质年代表,中华鲟出现的地质年代及同时期生物正确的是( )
A.中生代 恐龙 B.新生代 银杏
C.中生代 蕨类 D.新生代 剑齿虎
8.当时地壳活跃,板块运动和岩浆活动频繁剧烈。岩浆发源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1年5月15日我国自主研发的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表面,开展巡视探测工作。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9.祝融号火星车着陆的行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祝融号在火星上运行所需的能量来源于( )
A.天然气 B.水能 C.太阳能 D.核能
11.与火星相比,下列关于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正确的是( )
A.有充足的液态水 B.地壳由岩石组成
C.安全的宇宙环境 D.有稳定的光和热
2025年2月20日,我国首口超万米科学探索井——深地塔科1井,在塔里木盆地完成了最大深度10910米的钻探工作,并在寒武纪地层钻到优质的能够产生油气的古老烃源岩。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局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该钻井最大钻探深度所在圈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古老烃源岩形成时期( )
A.哺乳动物盛行 B.裸子植物兴盛
C.蕨类植物繁生 D.无脊椎动物繁盛
在北半球最容易看到的是仙女星系,它距地球260万光年,直径为银河系的2倍多,有上亿颗恒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与仙女星系级别相同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可观测宇宙
15.仙女星系中是否存在生命取决于( )
A.恒星质量的大小 B.行星与恒星的距离 C.恒星数量的多少 D.行星表面是否为陆地
16.假如仙女星系中某行星存在生命,我们与之交往最大的障碍是( )
A.人类与其语言不通 B.与该行星距离过远
C.飞行器的容积不足 D.受太阳活动影响大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因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导致年太阳辐射总量地区差异很大(图甲)。图乙示意全球地表太阳辐射总量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1)简述我国M和N两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差异的形成原因。
(2)简述全球地表太阳辐射总量随纬度的变化特点及成因。
(3)简要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物质特性对地震波的传播、板块运动、地幔对流等地质活动有重要影响,这些活动直接关联到地震、火山活动的发生和发展。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4年12月12日09时51分在斐济群岛东北部海域(14.95°S,178.15°E)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下图为部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1)指出图中②和③分别代表的地球圈层,并描述④在地球内部圈层中的具体情况。
(2)判断此次地震震源所在地球内部的圈层的名称,并说明其主要特征。
(3)地震发生时,相较于震中附近船上的渔民,岛上居民体会到震感的时间较迟,先感觉到地面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1月22日有媒体报道,科学家发现太阳表面连续出现新的黑子,这些黑子共同形成比地球宽15倍的巨大“太阳黑子群岛”。下图示意“太阳黑子群岛”。
(1)说出太阳活动进入活跃期时太阳黑子的变化。
(2)简述太阳黑子出现时伴随的太阳活动。
(3)推测“太阳黑子群岛”的出现给地球带来的影响。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A C D A B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A D C B B
1.A 2.D
【解析】1.“天数天算”直接在太空完成计算,省去数据传输到地面的时间,处理效率更高,故A正确;太空计算需更复杂设备,成本未必降低,B错误;两种方式均需人力维护,减少人力非主要优势,C错误;使用寿命与硬件相关,与计算方式无关,D错误。故选A。
2.太空近乎真空,无氧气,氧化腐蚀不可能发生,故①错误;太空存在流星体,可能撞击卫星,故②正确;雷暴发生于大气层内,卫星在太空不受影响,故③错误;太阳风为带电粒子流,可能干扰卫星设备,故④正确。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错误。故选D。
【点睛】宇宙空间具有超高度真空;温度极端,受太阳光直接照射可产生极高温度,背向太阳光则接近绝对零度;强辐射等特点。
3.C 4.A
【解析】3.结合所学知识,太阳系八大行星位置距离太阳由近及远顺序依次是:①水星、②金星、③地球、④火星、⑤木星、⑥土星、⑦天王星、⑧海王星,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结合材料信息可知,9月份,太阳运行到地球和火星之间,天问一号与地球失联一个月,主要原因由于太阳活动爆发,太阳风释放高能带电粒子,强度较大,影响电子设备通讯,A正确;太阳风使高纬地区出现极光现象,与天问一号与地球失联关联性不大,B错误;耀斑爆发对全球气温影响不大,且气温升高对天问一号与地球之间的联系也影响不大,C错误;耀斑爆发会干扰地球磁场,但对轨道运行影响较小,且不会引起天问一号与地球失联,D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引发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水旱等。
5.C 6.D
【解析】5.根据材料“约1.8亿年前,桫椤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读图结合选项,1.8亿年前处于侏罗纪时期,寒武纪、泥盆纪、第四纪对应的距今时间均与题意不符,C正确,排除ABD。故选C。
6.大气圈是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桫椤是植物,不属于大气圈,A错误;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桫椤不是岩石,不属于岩石圈,B错误;水圈是地球表面和接近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的水的总称,桫椤不是水,不属于水圈,C错误;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桫椤是现存的植物,属于生物,所以现存桫椤属于地球外部圈层中的生物圈,D正确。故选D。
【点睛】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由氮氧组成的气体层,垂直分对流层、平流层等)、水圈(海洋、河流、冰川等液态与固态水体)及生物圈(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三者相互渗透并持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大气圈调节气候,水圈塑造地表形态,生物圈驱动碳氧循环,共同构成地表生命支持系统,其界面活动是地理过程研究核心。
7.A 8.B
【解析】7.结合材料信息可知,中华鲟最早出现在1.5亿年前,结合地质年代表可知,中华鲟出现在侏罗纪,属于中生代时期,BD错误;中生代也被称为恐龙的时代,此时恐龙繁盛,A正确;蕨类植物繁盛于古生代,C错误。故选A。
8.结合所学知识,岩浆发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结合图中信息可知,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因此岩浆发源于②处,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9.D 10.C 11.A
【解析】9.据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在太阳系行星排列顺序中,由近及远顺序为:①水星、②金星、③地球、④火星,火星是第四颗行星;题干明确指出祝融号着陆的是“火星”表面,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0.火星大气稀薄,缺乏天然气的形成条件和储存环境,A错误;火星无法像地球一样利用水力发电,B错误;太阳能电池板是深空探测器的常规能源方案,祝融号配备了高效太阳能帆板,利用火星表面的太阳光发电,C正确;祝融号以太阳能为主要能源,核能不是首要选择,D错误。故选C。
11.因为液态水是地球存在生命的最关键条件之一,火星表面目前缺乏液态水,而地球有大量液态水,为生命提供了必需的环境,A正确;火星地壳也是岩石构成,这不是地球独有的优势,B错误;火星和地球同处太阳系,宇宙环境相似,并非差异主因,C错误;火星和地球均能接收太阳光热,D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宇宙环境:太阳光照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得地面有适宜的温度,水以液态存在)、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年变化都较小,适合生物生长)。
12.A 13.D
【解析】12.根据所学知识,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图中①为地壳,②③④位于地幔(②为上地幔顶部,③一般认为是软流层,④为软流层以下的地幔部分)。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该钻井最大深度10910米,即10.91千米,小于大陆地壳平均厚度,所以钻探深度所在圈层是地壳,对应图中①圈层,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材料提及古老烃源岩位于寒武纪地层,所以其形成于寒武纪,寒武纪属于早古生代,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无脊椎动物繁盛,D正确;哺乳动物盛行是在新生代,A错误;裸子植物兴盛是在中生代,B错误;蕨类植物繁盛是在晚古生代,D错误。故选D。
【点睛】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其中地壳和地幔之间的不连续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和地核之间的不连续界面为古登堡界面,岩石圈主要指的是软流层之上的地幔和地壳部分。
14.C 15.B 16.B
【解析】14.仙女星系距地球260万光年,银河系直径约为10万光年,所以仙女星系位于银河系之外,且有上亿颗恒星,与银河系同级别,C正确,D错误;地月系和太阳系都位于银河系,AB错误。故选C。
15.恒星自身会发光,且温度过高,生命不能生存,在其周围的行星中可能存在生命;行星与恒星的距离决定行星表面的温度,对生命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B正确;生命存在更依赖行星的位置(宜居带),而非恒星的绝对质量,A错误;生命取决于单一行星的环境,与恒星数量的多少无关,C错误;陆地是生命的一种可能载体,但非唯一或决定性因素,D错误。故选B。
16.由材料可知,仙女星系距地球260万光年,距离过于遥远,目前人类尚无法与其进行接触,B正确;语言、飞行器容积不是最大的障碍,AC错误;该行星位于河外星系,受太阳活动影响小,D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球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适宜的太阳照和温度范围。 原因:地球本身具有日地距离适中、体积质量适中、自转公转周期适中等。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方面的条件:太阳光照比较稳定、行星际空间比较稳定和安全。
17.(1)M位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且晴朗天气多,年太阳辐射总量高。
N位于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地势低,地形较为封闭,水汽不易扩散,多云、雨、雾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年太阳辐射总量低。
(2)特点:从副热带地区向高、低纬度逐渐降低。
成因:副热带地区受高压控制,气候干燥,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赤道附近地区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均较高,但阴雨天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使太阳辐射有所减弱;高纬度地区因正午太阳高度角小,甚至出现极夜现象,所以太阳辐射很弱。
(3)形成煤炭、石油等能源;提供丰富的、清洁的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光照条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可以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分析】本题以太阳辐射的分布为情境材料,涉及太阳辐射的分布、影响因素等知识,考查学生调用地理知识,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等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1)此题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M 地区(青藏高原)年太阳辐射总量高,因其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且晴朗天气多,日照时间长,接收太阳辐射多。N 地区(四川盆地)年太阳辐射总量低,因盆地地势低,地形封闭,水汽不易扩散,多云、雨、雾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2)结合材料,太阳辐射从副热带向高、低纬度降低。成因方面,副热带地区受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天气晴朗,干燥少雨,太阳辐射强。赤道附近地区虽然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均较高,但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阴雨天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使太阳辐射有所减弱。高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小,还有极夜,所以辐射弱。
(3)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可知,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能量,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驱动水循环、大气环流等;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能量,促进生物活动,维持生态系统;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提供丰富、清洁的太阳能,如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水器等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具有消毒杀菌作用等。
18.(1)②—岩石圈;③—软流层。情况:④为古登堡面,位于地下2900km处,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
(2)①—地壳。主要特征:具有连续性,是由岩石构成的坚硬外壳;平均厚度约为17km,但厚度分布不均,陆壳较厚,洋壳较薄;位于莫霍面和地面之间等。
(3)岛上居民距离震中位置较远,受地震响应(影响)的时间相对较晚;地震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传播,因此岛上居民先感觉到地面上下颠簸;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物质传播,因此岛上居民后感觉到地面左右摇晃。
【分析】本题以部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地球内部圈层的分布及特征、地壳的厚度、地震波的传播特征等知识,考查学生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区域认知力、体现地理综合学科素养。
【详解】(1)③位于上地幔上部,是软流层,③以上是岩石圈②,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和①地壳。④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线古登堡面,位于地下2900km处。
(2)斐济群岛东北部海域较为接近陆地,地壳厚度较大,震源深度10km依然是在地壳①范围之内。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坚硬外壳,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地壳位于莫霍面和地面之间,平均厚度约为17km,但厚度分布不均,陆壳较厚,洋壳较薄。
(3)震中远离岛屿,岛上居民距离震中位置较远,震中距远,受地震响应(影响)的时间相对较晚;地震波纵波传播速度较横波快,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传播,因此地震波纵波先到达地面,岛上居民先感觉到地面上下颠簸;横波传播速度较纵波慢,只能通过固体物质传播,不能通过液态物质,因此横波较纵波更晚到达地面,岛上居民后感觉到地面左右摇晃。
19.(1)黑子数量增多;面积增大;生命周期延长。
(2)耀斑、日珥、日冕物质抛射。
(3)“太阳黑子群岛”的出现标志太阳活动增强,太阳向地球释放大量的高能粒子流,引起大气电离层的电磁扰动磁暴;中断或削弱无线电短波通信;给在轨运行的航空航天器和卫星导航功能等带来灾难性影响;两极地区出现极光现象。
【分析】本题太阳黑子为材料,涉及太阳活动类型、周期及对地球的影响,考查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太阳活动进入活跃期 是指太阳表面上的各种活动现象变得更加频繁和剧烈,太阳黑子变得频繁和剧烈的表现为数量增多,面积增大,黑子生命存在周期延长。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黑子的大小和多少,反映了太阳活动的强弱。太阳黑子越多越大,太阳活动越强,其他太阳活动也随之增强,故当太阳黑子出现时,耀斑、日珥、日冕物质抛射也随之出现。
(3)根据前面题目分析可知,“太阳黑子群岛”的出现标志太阳活动增强,太阳风变得强劲,会扰动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产生磁暴、极光等现象。当这种扰动足够强烈时,还会对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电网、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产生灾害性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