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草原》 过关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草原》 过关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5 15:5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草原》 过关练 2025-2026学
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一、基础知识综合
新题型 读语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小河如一条迂(yú yū)回的玉带飘向远方,几座蒙(méng měng)古包点缀在lǜ tǎn( )般的草地上,就像一幅只用绿色渲(xuàn xuān)染,不用墨线勾勒(lēi lè)的中国画。草原儿女穿着绚丽如hóng( )的yī shang( ),策马疾驰,迎接远客。接待我们的小姑娘shāo( )有点儿羞涩(sè shè),她为我们端来了奶dòu fu( ),又给我们唱起了民歌。
1.用“ ”画出语段中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2.读拼音,在括号里写字词。
3.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与语段中画“﹏﹏﹏”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声疾呼 B.积劳成疾 C.疾恶如仇 D.民间疾苦
二、选择题
4.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勾勒(lè)  渲染(xuàn) B.好客(hào)  迂回(yú)
C.疾驰(jí)  蒙古包(měnɡ) D.拘束(shù)  目的地(dì)
5.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高歌 喧染 柔美 一碧千里
B.奇丽 回味 洒脱 翠色欲流
C.礼貌 拘束 摔跤 群马急驰
D.天崖 偏西 热乎乎 襟飘带舞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是哪一项?( )
A.辽阔的草原一碧千里,远远望去绿油油的一片,美丽极了。
B.森林里树木郁郁葱葱,翠色欲流,好似人间仙境。
C.日暮途穷,谁也不肯走。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D.盛大的节日到了,广场上的人们个个襟飘带舞,欢聚一堂。
三、语言表达
7.假设你变成草原上的一棵树,用第一人称写一段文字,描述你眼中的草原四季或某次主客相聚的场景。
8.根据图片,完成练习。
(1)看到上面的图片,我能想到描写草原的成语: 、 、 。
(2)草原旅游已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热门选择,请你为草原写一则宣传语,吸引大家到草原旅游,并提醒大家注意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
四、综合性学习
新素材 下面是王老师搜集的一段素材,请阅读素材完成相关练习。
素材 2024年2月17日,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盛大开幕,这场冰雪运动盛会不仅展现了“更快、更高、更强 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更彰显了中华民族亲如一家、共同繁荣的精神风貌。呼伦贝尔历史上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建美好家园,孕育了多姿多彩的特色地域文化。全国各地的其他民族亦是如此,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时,也积极促进团结与发展。
9.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节日,请你把下列少数民族和对应的节日连一连。
傣族 蒙古族 壮族 苗族 芦笙节 三月三歌节 那达慕大会 泼水节 鄂伦春族 佤族 侗族 朝鲜族 花炮节 回甲节 篝火节 贡象节
10.新思维 作为小学生的你可以为民族团结做哪些事情?
五、句子训练
11.热情好客的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缩写句子)
12.那里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用加点词造句)
13.歌声似乎好像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修改病句)
14.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1)这个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把 比作 。这样写的好处是 。
(2)运用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展开想象,融入感情,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草原上一个个散落的蒙古包,就像 。仰头看,天变成了海。那云,就是 ;那鸟,就是 。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草原》节选,回答问题。
①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②我们的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③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446字)
15.第①段画线句描写了草原 、天空晴朗、 的特点,表达了“我”初见草原的 心情。
16.“白色的大花”指的是
17.第②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感官角度描写的?
18.体会第②段画线句子的特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9.第③段运用了什么描写?表达了什么?
20.类文阅读,完成练习。
【文段一】迷人的春天来临时,乘上六根棍马车来到伊犁草原,首先沁人心脾的是那弥漫天地的嫩草的清香。闭上眼睛,尽量扩大肺叶,陶醉吧!这香味不像北京陶然亭玫瑰园的玫瑰那么浓郁,也不像杭州西湖的桂花那么淳厚。它,是那么淳朴,夹着泥土的芳香,裹着大地的慈爱,叫你一闻就爱上它。睁开眼睛,蓦地,眼前出现一片片畜群。那马群,由带头的公马扬鬣(liè)在前边领着,几十匹小马驹跟在母马群后边,追着向前奔驰;那羊群,静静的,就像是被牧人用笛声从天上引诱下来,飘落在草原上的白云;那驯养在草库伦里的梅花鹿,则圆睁着眼睛,在不远不近处好奇地望着过路的人。
——《伊犁草原漫记》
【文段二】
①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而又美丽的。
②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到处都覆盖着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③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④矫健的雄鹰在自由地飞翔,百灵鸟在欢快地歌唱。成群的牛羊安闲地嚼着青草。小马驹蹦蹦跳跳地撒欢儿,跟着马群从这边跑到那边。偶尔还会看到成群的黄羊,它们跑起来快极了,像一阵风。一碧千里的草原上,还散落着一个个圆顶的蒙古包。牧民骑在高高的马背上,神气地挥舞着鞭子,放声歌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锡林郭勒大草原》
(1)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①两个文段都写草原,除了写草无边无际之外,文段一还写了草 的特点,文段二还写了草 的特点。
②读了文段二第2自然段,我们不由得想起《草原》中的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 ,又叫人 ,既愿 ,又想坐下低吟一首 。
(2)两个文段都是先写植物,再写动物,请用“ ”在文中画出两文的过渡句。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文段都写了自然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B.两个文段都将描写、记叙、抒情融为一体,表达方式丰富多样。
C.文段一将伊犁草原的草与玫瑰和桂花作对比,突出了草香浓郁、淳厚的特点。
D.文段二第2自然段描写草原的动态美,第4自然段描写草原的静态美。
(4)文段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引起了我们美好的遐想。请写一写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一群年轻的牧民骑在高高的骏马上,时而 ,时而 ,时而 ,是多么 !
参考答案
题号 4 5 6
答案 B B C
1.yū měng xuàn lè sè 2.绿毯 虹 衣裳 稍 豆腐 3.A
【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需结合汉字的常见读音及语境来判断。“迂” 读 “yū” ,形容曲折、绕远;“蒙” 在 “蒙古” 中读 “měng” ,是专有名词读音;“渲” 读 “xuàn” ,如 “渲染” ,是绘画技法相关表述;“勒” 在 “勾勒” 中读 “lè” ,表示用线条描绘轮廓;“涩” 读 “sè” ,“羞涩” 体现难为情、不自然的状态 。
2.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要依据拼音和语境准确书写汉字。“lǜ tǎn” 对应 “绿毯” ,形象描绘草地如绿色毯子;“hóng” 是 “虹” ,“如虹” 展现色彩形态;“yī shang” 为 “衣裳” ,指服饰;“shāo” 是 “稍” ,“稍有点儿” 表程度轻微;“dòu fu” 是 “豆腐” ,是常见食物名称 。
3.本题考查多义字。
A .“大声疾呼” 里 “疾” 是 “快、迅速” ,指大声快速呼喊,与题干中 “疾” 字义相同;
B .“积劳成疾” 中 “疾” 是 “疾病” ,因劳累积累引发疾病;
C .“疾恶如仇” 中 “疾” 是 “痛恨” ,对恶行痛恨像对仇人;
D .“民间疾苦” 中 “疾” 是 “痛苦、困苦” ,指百姓生活的艰难痛苦 。
故选 A 。
4.B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A.勾勒,读音gōu lè;渲染,读音xuàn rǎn;
B.好客,读音hào kè;迂回,读音yū huí;
C.疾驰,读音jí chí;蒙古包,读音měng gǔ bāo;
D.拘束,读音jū shù;目的地,读音mù dì dì。
5.B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易错字、形近字辨析的能力。
A有误,“喧染”中的“喧”应为“渲”;
B正确;
C有误,“群马急驰”中的“急”应为“疾”;
D有误,“天崖”中的“崖”应为“涯”。
6.C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使用。
A.正确。一碧千里: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形容在一个十分广阔的范围内全是绿色。此处形容草原,恰当。
B.正确。翠色欲流: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此处形容郁郁葱葱的树木,恰当。
C.有误。日暮途穷:天快黑了,路也走到尽头了。比喻已到了没落、灭亡的阶段。此处是说明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不恰当。
D.正确。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此处形容在节日里,广场上的人们高兴时的样子,恰当。
7.我是草原上的一棵树,枝桠间挂着四季的风。春到了,嫩叶绿得淌汁,远处羊群像撒落的珍珠,牧人的长调裹着草香缠上我的枝。夏夜里,暴雨捶打我的脊背,雨后的月光在叶尖滚成银珠,篝火在不远处噼啪响,醉汉的歌声惊飞了树梢的夜鸟。秋霜染黄我的叶,马群踏过枯草时,蹄声里带着离别的凉。冬雪压弯枝桠,天地只剩白与黑,唯有马头琴的呜咽,从雪堆后钻出来,在我冻裂的树皮上刻下暖。 昨夜又有篝火升起,奶茶香混着笑声飘来,我抖落几片枯叶,当作给他们的回信。
【详解】本题考查想象写话。
这道题目要求以第一人称视角,想象自己是一棵草原上的树,通过树的“眼睛”观察并描述草原的四季变化或某个主客相聚的场景。需要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结合,赋予树木以生命和感知,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展现草原的生机与人类活动的温情。在写作时,可以抓住四季更替中草原的典型特征(如春草萌发、夏花绚烂、秋霜染黄、冬雪覆盖),或聚焦于某个具体场景(如牧人迁徙、那达慕盛会、旅人休憩),通过树的“感官”传递风的气息、光的温度、声音的远近,以及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语言风格上宜用诗意的散文笔调,避免平铺直叙,可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让静止的树木成为有情感的叙事者。
如:某次主客相聚的场景:当马蹄声踏碎晨露,我知道他们来了。蒙古包像白蘑菇般绽开,炊烟与我的枝叶缠绕。穿红袍的姑娘们捧着奶酒穿梭,银铃般的笑声惊飞了栖息的云雀。醉醺醺的汉子们围着我摔跤,树影在他们古铜色的脊背上跳动。夜深时,马头琴声钻进我的年轮里,把星星都摇落在篝火中。
8. 绿草如茵 风景如画 一碧千里 大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保护草原,利国利民!
【详解】本题考查看图写成语和宣传语。
(1)考查的是观察图片内容,写描写草原的成语,由图片中草原的风光。可以想到的成语有:翠色欲流、沃野千里等。
(2)给草原写宣传语。拟写宣传语应注意:①内容具体,指问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希望别人做什么,不做什么,表述必须具体明确。②语言简洁,朗朗上口,宣传语是面向大众的,太长不容易记住,一定要做到语言简洁,还可以话当运用修辞,力求语句生动活泼易记易诵。③构思新颖,富有创章,要用艺术的手法把话说到人的心上。④语气亲切温馨,充满人文关怀,好的宣传语都尽可能用“美”和“善”进行人格诱导,激起人们的崇高情感。注意标语要能体现草原特点及环保主题。如:蓝天似海,绿草无边,让我们一起守护它!
9. 10.了解、学习和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提高思想觉悟;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不做伤害民族情感的事情;与少数民族平等相处,与他们建立真诚的友谊。
【解析】9.本题考查重要节假日。
这道题要对不同少数民族特色节日的了解,需要准确记忆各民族对应的传统节日。
傣族: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人们相互泼水祝福,所以傣族对应泼水节。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有赛马、摔跤等活动,蒙古族对应那达慕大会。
壮族:三月三歌节是壮族的特色节日,壮族同胞会对歌、赶歌圩,壮族对应三月三歌节。
苗族:芦笙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期间会演奏芦笙、跳芦笙舞等,苗族对应芦笙节。
鄂伦春族:篝火节是鄂伦春族的重要节日,人们会燃起篝火,歌舞欢庆,鄂伦春族对应篝火节。
佤族:贡象节是佤族特色节日,蕴含着独特民族文化,佤族对应贡象节。
侗族:花炮节是侗族的传统节日,有抢花炮等活动,侗族对应花炮节。
朝鲜族:回甲节是朝鲜族为 60 岁老人举办的寿辰节日,朝鲜族对应回甲节。
10.本题考查综合实践能力。
本题要从小学生的视角出发,思考能为民族团结做的事,要贴合小学生的能力与生活实际。
思想层面:了解、学习民族政策,能让自己明白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国家对民族工作的要求,提升维护团结的思想自觉 。
行为层面: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是避免伤害民族情感,营造和谐共处氛围的基础;和少数民族同学平等相处、建立友谊,能从日常交往中促进民族间的交融,以小力量汇聚民族团结大能量 。 这些做法从认知、行动等维度,引导小学生践行民族团结。
11.主人欢迎远客。
【详解】本题考查缩写句子。
缩写句子就是去掉句子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枝叶”,保留使句子意思完整的“主干”部分,把句子缩写成一个最简单的句子。
本题中去掉修饰主人的形容词和修饰客人的形容词。本题保留主干:主人欢迎远客。
即:主人欢迎远客。
12.我们的生活是那么幸福,那么快乐。
【详解】本题考查用词造句。
结合例句可知,是用加点词“那么……那么……”来写一句话,首先要判断所给词语表示的关系,“那么……那么……”是并列关系,表示同一主语的不同动态,据此创设情境,答案合乎逻辑,句意通顺即可。
如:今晚的月亮是那么明亮,星星是那么璀璨。
13.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歌声好像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
【详解】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语病:语义重复,“似乎”和“好像”语义重复,把“似乎”和“好像”去掉其一即可。
故改为: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或者:歌声好像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
14.(1) 比喻 羊群 白色的大花 草原 绿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的美
(2) 散落在棋盘上的颗颗棋子 海上的点点白帆 海里的条条游鱼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修辞手法和补充句子。
比喻:即用跟甲事物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说明甲事物。比喻的作用:①能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②能使人物形象鲜明。③能使景物形象化。④能给人丰富的想象。⑤能使语言简练、明快、生动。⑥能使标题醒目、动人。
(1)结合“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可知,将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草坪比作绿毯。这样写的好处是使美景更有画面感。
(2)需用比喻修辞,结合草原、天空特点,找与本体(蒙古包、云、鸟)特征契合的喻体,融入对草原的喜爱。
示例:草原上一个个散落的蒙古包,就像夜空中散落的颗颗星辰。仰头看,天变成了海。那云,就是海里游动的朵朵浪花;那鸟,就是海里穿梭的尾尾银鱼。
15. 空气清鲜 一碧千里 愉快 16.羊群 17.小鸟、河、牛羊、马群;视觉和听觉。 18.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牧民骑马飞奔速度之快,表达了他们迎接我们的热切心情。 19.动作描写,表达了草原人民(牧民)热情好客(的性格)。
【导语】这篇《草原》节选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草原的壮美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如“白色的大花”“翠色欲流”)和动态描写(如“襟飘带舞”“群马疾驰”),将草原的辽阔与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文章运用多感官描写(视觉、听觉),由景及人,层层递进,从静态美景过渡到动态人文场景,最后以热闹的欢迎场面收尾,表达了作者对草原自然之美和人文之情的深切感动。
15.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从文中“空气是那么清鲜”可得出空气清鲜的特点;“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可得出一碧千里的特点;“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能看出“我”愉快的心情。
16.本题考查分析字词的意思。
文中第①段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那么相应地,白色的大花自然就是指羊群了,这样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草原上羊群与绿色草原相互映衬的美丽画面。
17.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由“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这些语句可以明确看出描写的景物有:小鸟、河、牛羊、马群。
“远远地望见……”“看到了……”等表述属于视觉角度,让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则是通过声音来描写,属于听觉角度,丰富了读者对草原场景的感知,从多个感官角度展现了草原的特色。
18.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修辞及作用。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把穿着各色衣裳、群马疾驰的男女老少比作彩虹,所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彩虹色彩绚丽、给人美好的感觉,将蒙古族同胞比作彩虹,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他们服饰色彩鲜艳的特点;“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表现出他们行动敏捷,急切地来迎接客人;同时也充分体现出蒙古族同胞迎接远客时的热情好客,以及这种热烈欢快的氛围。
19.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情感分析。
“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这些都是对蒙古族同胞迎接客人时的动作描写。
通过这些动作,如拨转马头、欢呼、飞驰、引路等,生动地展现出蒙古族同胞对远客的热烈欢迎,体现出他们真诚的情谊和热情好客的民族特点。
20.(1) 香 高 惊叹 舒服 久立四望 奇丽的小诗
(2)睁开眼睛,蓦地,眼前出现一片片畜群。 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3)A
(4) 环顾四周 策马奔腾 引吭高歌 惬意、悠闲啊
【详解】(1)①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段一主要描写了草的香味和美丽,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草地的嫩、香、美。“沁人心脾的是那弥漫天地的嫩草的清香。”
而文段二则主要描写了草地的深度和绿色,“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②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默写。
书写时注意“舒”“望”的正确写法。
(2)本题考查过渡句。
通过分析两个文段的内容,可以发现它们都是先写植物,再写动物。在文段一中,过渡句是“睁开眼睛,蓦地,眼前出现一片片畜群。”,而在文段二中,过渡句是“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通过这些过渡句,作者成功地引导读者从对植物的描写转向对动物的描写,使文章更加连贯和流畅。
(3)本题考查表现手法,思想主旨。
A.通过阅读两个文段,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描述草原时,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还表达了对草原的深厚感情。在文段一中,作者通过描写嫩草的清香、畜群的和谐景象以及大地的慈爱,表达了对伊犁草原的喜爱;在文段二中,作者通过描述锡林郭勒草原的美丽景色和欢腾的世界,表达了对这片草原的热爱;
B.通过分析两个文段的写作手法,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描述草原时,不仅运用了描写,还融入了抒情的元素。在文段一中,作者通过描写嫩草的清香、畜群的活动等细节,表达了对伊犁草原的热爱;在文段二中,作者通过描写锡林郭勒草原的美丽景色和欢腾的世界,表达了对这片草原的喜爱。但是没有运用记叙;
C.通过阅读文段一,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描述伊犁草原的草香时,确实与北京陶然亭玫瑰园的玫瑰和杭州西湖的桂花进行了对比。然而,这个对比并没有突出草香浓郁、淳厚的特点,而是强调了草香的淳朴、夹着泥土的芳香以及大地的慈爱等特点;
D.通过阅读文段二,我们可以发现第②自然段主要描述了锡林郭勒草原的美丽景色,如满眼绿色、清亮的湖水等;而第④自然段则主要描述了草原上动物的活动。
故选A。
(4)本题考查情景写话。
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牧民们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三个“时而”后面的活动都要体现出自由的状态。
示例:一群年轻的牧民骑在高高的骏马上,时而眺望远方,时而俯身轻抚马背,时而与同伴高声谈笑,是多么自由、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