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济南的冬天》 修辞拟人表达效果+内容梳理 专题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修辞·拟人
一、常见考查形式
结合具体语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二、答题思路
答题时,点明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指出该拟人句突出的内容;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物形象等等,简单的说:拟人+内容+情感。答题的重难点在于“内容”“情感”方面的表述要结合这句话以及上下文,语言要准确具体。“内容”的表述要结合语句,也就是说要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把该事物人格化呢?作者把它人格化想要突出它的什么特点?“情感”的表述不但要结合题目所给的句子,还要结合上下文,以及整篇文章的主题。
三、答题术语
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物)……(特点),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表现了……。
四、教材习题
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句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答案示例: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老城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城暖和安静的情态,表现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定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答案示例: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济南三面环山的地形,这一特殊地形使得济南的冬天比较温暖,表达了对小山的喜爱赞美之情。
3.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答案示例: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薄雪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腰上薄雪在夕阳下的娇美的情态,表达了对雪后夕晖的喜爱之情。
梳理内容
一、常见考查形式
1. 概括段落大意: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某一自然段或文段的主要内容。
2. 梳理文章结构:要求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3. 提取及整合关键信息: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提取特定的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整合信息后形成完整的概述。
二、答题思路
1. 概括段落大意
(1)提取关键句: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或总结句。
(2)整合信息:将分散的信息整合成完整的句子。
(3)简洁表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避免冗长。
2. 梳理文章结构
(1)划分层次:根据文章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并列、递进等)划分层次。
(2)概括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
(3)组织答案:按顺序列出各层次的内容。
3. 提取及整合关键信息
(1)审题:明确题目要求提取的信息类型。
(2)查找信息:在文本中找到相关的信息点。
(3)简洁列举:用简洁的语言列举提取的信息。
(4)整合内容:按照逻辑顺序将信息整合成完整的句子。
三、教材习题
认真阅读课文,小组合作,梳理文章结构,将下面的结构图补充完整,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
针对训练
日 子
严风华
①早晨,天未亮,山里便嘈杂起来了。
②那是鸟叫声。
③不知是什么鸟,也不知有多少,个头有多大,就在屋边的树丛里叽叽喳喳地叫。叫声很快,很清脆,也很灵动。每天清嚣,我在鸟叫声中醒来,神清气爽。
④天亮后,鸟儿轻盈地从这边枝头飞到那边枝头,啼鸣声便像风一样从这儿飘到那儿,旋转个不停。
⑤土育树,树生风,风生雨,雨生云。云为鹤家乡,树为鸟天地。
⑥这里树多,老伯上山时种了很多树。
⑦老伯在这里种了两棵很漂亮的树。
⑧一棵是牛甘果树。
⑨这棵树,就像一个看守寨门的卫士,立在屋下那道坡中段的路边。树干已有手臂粗了,有些弯曲。树身上有寄生虫,树皮被咬出了一个个伤疤,伤疤又长成了瘤,树身便疙疙瘩瘩的,有一种古老、苍劲的神韵。
⑩这种树,滥生、贱生,广西南方荒山野岭到处可见。一般有一两米高,春天长叶,七月结果。一张枝叶,丫权纷繁。丫杈上的叶子,只有蛾翅般大小,到深秋,转青变黄。所结之果,如小孩就的玻璃球般大小,浑圆,青中泛黄,如润玉般有透明的质感。
另一棵是柠檬树。
它就长在老伯的厨房门口。树皮灰黑,带白斑点。树茎挺直,有手臂粗。从树根到树顶两米多高,直溜溜竟无枝丫,但到了树顶,枝丫繁茂,亭亭如盖,像一把绿伞。所结之果,初呈色,熟后呈黄色,如乒乓球般大小,煞是好看。
这棵漂亮的树,无论远看近看貌其形其神其态,皆如盆景,有缩龙成寸、以小见大之妙。这样的树,若长在庭院,便显富贵;而长在山野,则显慧雅,有幽幽仙气,令人心生敬意。
柠檬树终日伴着老伯,老伯与人言无二三,却能与树倾心交谈。树下嗅雨,孤屋御风,与鹿为群,同草木为伴,这就是老伯的日子。老伯的日子清淡,却不乏诗意。
只是,仅过了一年多,那棵柠檬树就死了。
张岱的《陶庵梦忆》,有一篇《朱文懿家桂》,记载了朱文懿家的后院里,种有一棵桂树,“干大如斗,枝叶溟蒙(茂盛),樾荫(树荫)亩许,下可坐客三四十席。”此树之所以能如此壮观,是因为主人在树下“不亭、不屋、不台、不栏、不砌……”,“花时不许人入看,而主人亦禁足勿往,听其自开自谢。”也就是说,这颗树始终保持原生状态,没有受到人为干扰。老伯种的柠檬树,正好就在厨房门口,火烟熏扰,枯死就不足为奇了。
同样,人不能太热闹,太热闹的日子会乱心;心乱则惘。
山多草木,亦多草虫。热天住在山间,虫子让人备受困扰。晚上刚躺下,刚盖上被子,手脚、身上就痒痒的。先是有一两个小虫不知从哪儿偷袭上来,轻手轻脚的,然后就是闲庭信步,悠然自得,实在是胆大妄为。我轻轻伸出手往痒痒的地方捏,想把那虫子捏住,却总也捏不到。不一会儿,这儿也痒,那儿也痒。一抓,便起疙瘩。一折腾,睡意全消。
我把对虫子的厌烦与老伯说了,希望老伯能把这些虫子灭了。可老伯却说:“唉,别跟它们计较,我吃鸡,鸡吃虫,虫咬我,过日子就是这样的啦……”
至此,我渐渐明了,我到山里偶作闲居的原因了。在山里,草木也罢,蛇虫也罢,都是山的公民,彼此相依相偎,当可善待……
这个理,我们这些所谓的文化人,未必比老伯明白。
(选自(一座山,两个人),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 段中的“闲庭信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小虫对“我”的肆意侵扰。
B.文中那位老伯虽然多年独居山中,生活清贫,但他为人纯朴平和,精神也很充盈。
C.在山中居住的这段日子,作者虽因为远离了闹市而苦恼,但也感悟到了许多人生哲理。
D.文章语言清新深邃,恰到好处,简约而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充满意趣的水墨山水画。
文章主要叙写了两类景物和一个事件,请梳理全文内容,将下图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莲花塘到万古堂
刘汉俊
①我是含着眼泪看完电影《我本是高山》的。乡村教师张桂梅的故事,让我回到了从前,回到母亲在万古堂小学教书的日子,回想起了那些日子里的人和事。
②母亲原籍在城里,后来选择了父亲的原籍,拖儿带女到山乡,落户在贫瘠的莲花塘刘家。莲花塘村坐落在山坳之中,和我生活过的万古堂小学紧邻,中间隔一道山岗。
③从莲花塘到万古堂的山腰,隐约有四条小路。其实,不止这四条山路。简陋的万古堂小学,是山里孩子观望外界的唯一窗口、联通世界的唯一平台,是他们的唯一出路。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看得清这条路。于是,就有了家访。
④老师们白天教课,晚上常常要走村串户,跟家长们说说孩子的事,让家长少给孩子们派重活、多给时间写作业。孩子们则害怕老师告状,挨家长揍,提心吊胆。不少老师像张桂梅老师那样,费尽周折地追回逃学、失学的孩子。天晴不怕路远,落雨不怕泥深,常常是苦口婆心一晚上,深更半夜才回家。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归的是老师们。
⑤这样的夜晚,我就和妹妹、弟弟小手牵小手,牵着家里的狗,站在漆黑的山头等妈妈。仲夏的夜,蛙声如鼓,山蚊子凶猛,伸手不见五指,抬头不见月牙。兄妹仨越等越害怕,默不作声。思念在恐怖的夜海里挣扎,等待在巴望的夜风中硬撑。偶尔有光,分不出是近处的萤火虫在闪跃,还是远处的手电筒在寻路。等到光亮渐近渐大了,兄妹仨壮着胆大声哭喊“妈——”,有回应了,却是男声,也是家访的老师,“我从程家回来,你妈妈到高井畈刘家去家访了!”这样的夜晚,这样的等待,常有。
⑥后来,条件改善了。老师、学生多起来,路远的学生和老师开始住校。
⑦有自习课的晚上,孩子们在教室里或悄无声息地做作业,或叽叽喳喳地争个不休;谁家的狗儿跟进教室趴在课桌底下,老老实实地不吭声。老师们聚在隔壁大屋里备课,灯光如白昼,门窗漏着风。屋外是雪光辉映的天,寒风呼呼地吹。人往团里缩,拿粉笔的指头僵得有些不听话。冻得住呵气,冻不住思维和话语。面黄饥瘦的老师们热闹争论着的,似乎是一道方程式。认真、执拗,直率、幽默,不时夹杂几句乡俚粗话。屋中央一盆塌炉,噼噼啪啪地迸着炭火星儿。偶尔有烟冒出来呛人,便有人抢了火钳扒扒捅捅。黑板旁有一煤炉,直角拐弯的烟筒直接伸到屋外,炉上吊一铜壶,壶盖嘟嘟地奏着欢快与生机。
⑧一批批一代代学生走出万古堂小学,走向广阔的田野和工矿企业,走向县城、市里、省城,到了沿海、京城;老师们依旧守着那一道山沟,山沟里的那一片校舍,校舍的那一角寒风苦雨。
⑨语文老师任豫章是万古堂小学的创办人,是所有老师的老师。记得他当时经常犯胃疼,不得不偎在学校的灶膛边烤火取暖。但他很长寿,他84岁高龄那年,我去看望他,给老人家带了一件宁夏产的羊毛坎肩。他穿上像个老羊馆。
⑩李传海老师是老校长,得了一种佝偻病,背驼了一辈子,像个问号。李校长在学校工作时间最长,一辈子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恪尽职守。有一次,狂风暴雨把屋顶的瓦刮坏了,教室漏雨,李校长爬长梯上屋顶捡瓦,一脚踏空,从屋顶滚落下来,昏了过去。我妈和老师们都哭了。当时我天真地想,这一跤要是把他的腰背摔直了,那该多好啊。
陈俊德老师是公办教师,家住很远,只能周末回家。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乐天派,成天笑容满脸,好像不曾有过生活的苦,俏皮话一肚子,在轻轻松松中把难事就办妥了。
边一山老师是城里人,长得面大耳阔白白净净,他是从县文工团下放到这的。他喜欢我弟弟,弟弟还没上学,但心算很厉害。边一山老师时不时地把我弟弟捉到跟前,两腿一夹,加减乘除地出题,让弟弟口答。弟弟的“母算家”外号就是他给起的。
……
我的这些老师们,大多出身农家,家世寒微,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过硬的学历。他们在学生面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知无不言、倾其所知,但见到城里人,却有些腼腆甚至自卑;见到上级领导、干部,想提自己的难处,却难于启齿,舍不下脸面。
只有回到三尺讲台,往学生面前一站,一切都放下了。
放不下的,是两个字:责任。
最在乎的,是两个字:斯文。
他们或许在心里默念,我本是高山。
他们都是张桂梅,是任桂梅、李桂梅、陈桂梅、边桂梅……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是张桂梅老师教给学生的誓言,是天下老师对学生的期许。我想说,老师是真正的高山。没有桂梅馨香,何来桃李芬芳。师恩如山,恩高义广,情深谊长。春晖不以时过,铭恩不以境迁。
万古堂作证。
(摘编自《人民文学》2024年第3期,有删改)
根据提示概括事件,完成对文章内容的梳理。
开篇 乡村教师张桂梅的故事,让我想起母亲在万古堂小学教书时的人和事。
回忆从前 ③~⑤段 老师们白天教课,①
⑥~⑦段 后来条件改善了,②
⑧~ 段 学生成才远走高飞,③
结尾 ~20段 抒写“我”对万古堂小学老师们的④ 之情。
本文语言生动细腻而富有情味。请按要求赏析下列语句。
①黑板旁有一煤炉,直角拐弯的烟筒直接伸到屋外,炉上吊一铜壶,壶盖嘟嘟地奏着欢快与生机。(从修辞的角度)
走过村庄
胡启涌
①风把我与一地的落叶吹向村庄,步履窸窣,叶子窸窣。
②河流紧贴着村庄,娴静的河水湛蓝如练。风拂过时,河中清波粼粼,两岸也随着波纹荡漾开去。几棵有些年数的柳树,痴守着河岸,风急柳乱,河风任意侍弄着柳树的长发,河面也变得影影绰绰起来。
③这个隐在山间的小村庄,现在只剩下一片宁静了,人们离开了这里,集体迁到了远处更为便利的小镇。我无数次走过这里,欣赏过这里的草木人间,我在这里能快速地找到内心的故乡。现在,河边没了挑水的人,没了洗衣的人,没了放牛的人……整条河流已交给了几只黑水雉,黑水雉是一种文静的水鸟,如一串草甸子浮在水面,时而将藏在翅膀下的头抬起,看一下四周后又把头埋下。它熟悉这条河流,只需要抬头一瞥,就会读懂河流的每一个细节。
④整个村庄都是青瓦木房,石墙护院,推开虚掩的木门,屋里的烟火已远去,抬手触摸旧物件,润润的凉凉的,就像受潮的记忆,时时处于破壳发芽的状态。只要随意一摸,手印就会真实地印上去,指纹与木纹清晰地重叠着,一个完整的村庄顿时在心中温暖起来。
⑤瓦房一间挨着一间,沉默得像一群闲坐院边的老人,坐姿各异,满是沧桑。房顶上,道道瓦沟和排排瓦垄上的湿湿印迹告诉我,一场小雨刚刚来过。排排青瓦,是村庄一架铺陈开去的大号钢琴,风吹过,琴声响起,轻时如低诉,急时似号鸣。檐角上的一撮松土上,一根蒿草在风中时俯时仰,指挥着村庄的露天音乐盛会。
⑥瓦檐下的木房已无人居住,一码一码的柴火堆在房前房后。曾经奔忙在田间的铁铧光亮不再,在岁月的销蚀中斑驳暗沉。挂在木梁上的一把锄头,紧紧贴着墙壁,与脱了齿的犁耙、断了柄的钉耙,在时光中保持着一致的静谧。一个完整的背篼搁在屋角,还配有一对精致的棕丝背带,里面装着一些包谷壳,算是对屋里残缺旧物的一个补充。门外一口石水缸,底部已陷在了泥土中,古意苍苍。在曾经的时光里,这座瓦房主人的每一餐饭,每一次浆洗,都从这口水缸开始演绎。还有随处可见的石猪槽,没入瓦砾中的石磨盘,干爽如昔的地窖……待到春天,草芽陆续冒出地面,几阵春雨后,疯长的绿意就会再次把它们覆盖,会将这些故园中的旧物件,精心做成一个又一个的绿色包裹,存放在村庄这里,耐心地等待取件人的到来。
⑦一堵半人高的老墙,像村庄的一道浓眉,由脸盆大小的砾石摆砌而成,大约是村民们从村外河里拾来,光滑的表面有水流的痕迹,也有村民的体温。石缝中生长着坠盆莲和金边吊兰,缀有水珠,透明喜人。满墙缠绕的枯瘦南瓜藤,恰似一幅章草书法作品中的几道焦墨,恣意地交织在墙上。几个南瓜无人摘回,如几滴硕大的墨点滴落在墙头。南瓜上有几个小洞,走近探看,里面的瓜子和瓜瓤早被松鼠和鸟儿啄去,只剩下一个个空壳,写意地悬挂在墙头。一群麻雀在墙头翻飞,蹦上跳下,叽喳不休。一只流浪猫突然出现,麻雀“噗”的一声飞向瓦房。瓦房是鸟儿最安全的家,麻雀总能在檐下的檩条间找到舒惬住处。它们与燕子为邻,同在屋檐下,燕子的旧日泥巢还空着,一个挨一个的“挂”在檐下。等到草绿花开的日子,燕子归来,它们就会同守屋檐下,共话杏花春雨。
⑧我披着轻寒,一个人走过村庄。这里的瓦房依山而建,一条青石满铺的路,顺着山势随弯就弯地穿过村庄。其实村庄不大,就十几户人家,人们离开后也很少回来了,把带不走的瓦房和过去留在了这里,交给了四季的风雨管理。时间愈久这里就愈安静,适合一个人孤独地走过。
⑨还好,河流不会离开这里,始终以母性的温情拥抱着村庄。我与瓦房、石板,还有那些静躺在光阴里的旧物件,一起依偎在河流的臂弯里,用最暖心的语言慰藉彼此,想起沈从文那一句:我就这样一边看水一边想你。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11月2日版)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写“步履窸窣”,暗含了“我”走向村庄时的孤独;“叶子窸窣”则写出了村庄的冷寂与落寞。
B.“我无数次走过这里”并“在这里能快速地找到内心的故乡”,从中可看出“我”对村庄的熟悉与眷恋。
C.结尾引用沈从文的话,作者“看水”不仅是凝视河流,更是回望村庄消逝的时光,“想你”则是作者对故乡亲友的深切思念。
D.“指纹与木纹清晰地重叠着,一个完整的村庄顿时在心中温暖起来”一句,暗示了“我”与村庄旧物之间的情感联结。
结合全文概括文中村庄的特点并简要分析。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瓦房一间挨着一间,沉默得像一群闲坐院边的老人,坐姿各异,满是沧桑。”
答案
《 日 子》
1.C
命运不同的两棵树 备受小虫困扰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
C.从文中第 段“至此,我渐渐明了,我到山里偶作闲居的原因了。在山里,草木也罢,蛇虫也罢,都是山的公民,彼此相依相偎,当可善待……”,作者虽被虫子困扰,但更多是从山中生活获得感悟,未提及因远离闹市而苦恼,选项“作者虽因为远离了闹市而苦恼”的分析不正确;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及概括。
第一空,根据第⑦段“老伯在这里种了两棵很漂亮的树”,可知老伯种了两棵树。第⑧-⑩段细致描写了牛甘果树,突出其树干疙疙瘩瘩等特点;第 - 段描写柠檬树,强调它树顶枝丫繁茂、亭亭如盖的形态以及一年多柠檬树死去的命运。据此可概括①处景物为:命运不同的两棵树;
第二空,根据第 段“热天住在山间,虫子让人备受困扰。晚上刚躺下,刚盖上被子,手脚、身上就痒痒的……”、第 段“我把对虫子的厌烦与老伯说了,希望老伯能把这些虫子灭了”,“我”不堪山间夜间虫子侵扰向老伯抱怨,据此可概括②处事件为:备受小虫困扰。
《 从莲花塘到万古堂》
①晚上家访劝学 ②师生住校,晚上老师备课、学生自习 ③老师们坚守学校教书育人 ④感恩和赞美(或崇敬和赞美)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壶盖人的动作和情感,生动地表现冬日夜晚老师们办公的大屋里的温暖与活力。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梳理与理解概括。
①结合第④段“老师们白天教课,晚上常常要走村串户……追回逃学、失学的孩子”可知,老师们夜晚奔波于山路,苦口婆心劝说家长支持孩子读书,甚至深更半夜才归家。由此可知,③~⑤段主要围绕老师们“晚上家访劝学”的场景展开,体现其育人的执着。
②结合第⑥段“老师、学生多起来,路远的学生和老师开始住校”和第⑦段“有自习课的晚上,孩子们在教室里做作业……老师们聚在隔壁大屋里备课”可知,条件改善后,师生住校,夜晚形成“学生自习、老师备课”的场景,屋内有争论声、炭火星和铜壶的声响。由此可知,⑥~⑦段主要描述“师生住校,晚上老师备课、学生自习”的日常。
③结合第⑧段“老师们依旧守着那一道山沟……校舍的那一角寒风苦雨”和⑨~ 段对任豫章、李传海等老师扎根乡村、带病工作、培育学生的具体描写可知,学生走向广阔天地,而老师们始终坚守山区学校。由此可知,⑧~ 段重点表现“老师们坚守学校教书育人”的奉献精神。
④结合第 段“老师是真正的高山……师恩如山,恩高义广”和第 段“万古堂作证”可知,作者以“高山”比喻老师,用“桂梅馨香”“桃李芬芳”等意象,直抒对老师们坚守与奉献的感激与崇敬。由此可知,结尾部分集中表达了“我”对老师们的感恩和赞美之情。
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
结合第⑦段“黑板旁有一煤炉,直角拐弯的烟筒直接伸到屋外,炉上吊一铜壶,壶盖嘟嘟地奏着欢快与生机”可知,作者将壶盖发出的声响描述为“奏着欢快与生机”,把壶盖当作人来写,赋予其演奏的动作和欢快的情感,这是典型的拟人修辞手法。由此可知,通过拟人,生动地描绘出冬日夜晚老师们办公环境中,铜壶发出的声响打破了寒冷与寂静,为简陋的屋子增添了温暖与活力,展现出老师们在艰苦条件下依然充满工作热情的氛围。
《 走过村庄》
1.C
2.①宁静荒芜:村民迁离,只剩自然与旧物,充满静谧氛围;②古老沧桑:青瓦木房、石墙旧物等体现岁月痕迹;③自然和谐:河流、柳树、水鸟、草木与村庄相融,富有生机;④充满怀旧:旧物件触发回忆,承载着对过去生活的温情。
3.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瓦房比作“闲坐院边的老人”,“沉默”“坐姿各异”“沧桑”赋予瓦房以人的形态与情感,生动展现村庄的寂静与岁月的痕迹,表达作者对村庄的怀旧与怜惜。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