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古代两河流域 过关练 2025-2026学年
上学期初中历史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楔形文字是已知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使用芦苇杆或木棒在泥板上刻写,其创造者是( )
A.古埃及人 B.苏美尔人 C.古印度人 D.古希腊人
2.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洪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业种植。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行奔流,为两河流域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材料强调了( )
A.各地区之间文明交流日益频繁 B.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特征
C.古代文明发展受自然条件影响 D.亚非文明不断延续和发展
3.下图“苏美尔人的战车”出自古代两河流域的乌尔王室陵,壁画描绘了苏美尔人战争的情景。下列描述反映这一地区文明发展的是( )
A.金字塔是该地区文明的象征 B.汉谟拉比完成了该地区中下游的统一
C.该文明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D.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该文明的鼎盛时期
4.下列图1、图2、图3中的文字分别是古代西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圣书体)和古代中国的甲骨文。经学者破译,发现三者构造方式都采用了会意、象形、表音等原则。这表明在古代( )
A.各地文明之间相互借鉴明显 B.文字的产生都源于字母文字
C.早期文明的发展具有相似性 D.文字的书写材料都是相同的
5.《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282条正文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这最能说明( )
A.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B.古巴比伦的奴隶制度相当发达
C.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D.法典主要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6.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排列事件的层次。下列选项符合如图所示的是( )
A.①古代两河流域②古巴比伦③《汉谟拉比法典》 B.①罗马法②《十二铜表法》③爱琴文明
C.①自治城市②大学③早期资产阶级 D.①大化改新②公民公地③幕府
7.《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重要的法律文献,里面明确了各种职业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医生、理发师、建筑师等,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 )
A.涉及内容广泛 B.条例规范全面
C.重视职业规范 D.解决社会纠纷
8.下表内容所反映的古代亚非文明的共同点是( )
金字塔 金字塔上刻有“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的铭文
《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上雕刻着太阳神向汉谟拉比授予权杖的浮雕
A.都起源于大河流域 B.都有高超建筑技艺
C.都是严格等级制度 D.都体现了君权神授
9.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该法典( )
A.保护奴隶的生命和安全 B.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C.确立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 D.成为近代欧洲各国法典的范本
10.大河流域是世界古代重要的文明发源地。世界某一地区的古代文明成就包括“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等,这一地区在下图中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下图是巴比伦古城遗址出土的一枚青金石滚印,其上先后刻有三段铭文,其文字一头粗,一头细,形状像木楔,笔画长短不一。此文物可以用于研究( )
A.尼罗河流域的文明 B.两河流域的文明
C.印度河流域的文明 D.黄河流域的文明
12.古代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土壤肥沃,人们培育出世界上最早的小麦;其地干旱少雨,人们为此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利工程。然而,长期的人工引流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分积累,人们逐渐培植了更耐盐、耐旱的大麦以取代小麦。上述现象说明( )
A.环境变化受制于生产活动 B.农业发展受制于技术手段
C.早期文明受制于地理条件 D.物种变异受制于水源灌溉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尼普尔城邑图》
发掘地点:两河流域绘制时间:公元前16世纪实物类型:楔形文字泥板地图
材料二 尼普尔城是古代两河流域延续时间最长久的城市……其历史开始于史前的欧贝德文化时期(约公元前5300年),结束于伊斯兰时期(约公元800年)。尼普尔自建城后其宗教地位便高于政治地位,它的主神庙埃库尔庙是两河流域最主要的神恩利勒的神庙。其特殊性还可能与它刚好位于两河流域不同民族和语言的交界地带有关。在西部土丘发掘了破坏严重的加喜特王朝王室宫殿,这说明该城还具有行政功能。
——摘编自鲁良快《两河流域千年圣城尼普尔》(刊载于《大众考古》201605期)
(1)据材料一,你能提取哪些有关尼普尔城的历史信息
(2)以上两种史料对我们了解尼普尔城的历史有何优缺点
(3)综上探究,谈谈你在运用史料进行历史研究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三、材料题
14.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孕育了古老的东方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雄才大略的国王】
材料一 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在一连串的战争中击败邻国,将古巴比伦的统治区域扩展至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从而使古巴比伦王国达到全盛。
(1)材料一描述的这位国王是谁?列举他的主要功绩。(举出两点即可)
【流传千古的法典】
材料二 序言:安努与恩利尔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者不凌弱。
第200条 倘自由民击落与之同等之自由民之齿,则应击落其齿。
第205条 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
(2)材料二中的内容出自哪部法典?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它具有怎样的价值?
(3)从材料二的序言中可以看出这部法典制定的目的是什么?请在材料二中找出具体的内容证实你的观点。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C C A C D B B
题号 11 12
答案 B C
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的古老文明创造者,约公元前 3000 年左右,他们用芦苇杆或木棒在泥板上刻写楔形文字,因笔画形状酷似楔子而得名,这是人类最早的文字体系之一,B项正确;古埃及人创造的是象形文字,用图形符号记录语言,与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属于不同文明的文字体系,排除A项;古印度早期文字如婆罗米文等,形成时间晚于楔形文字,且书写材料和形式与楔形文字无关,排除C项;古希腊文字(如线性文字 A、B 及后来的希腊字母)受腓尼基字母影响,书写材料多为石刻或羊皮纸,并非泥板刻写的楔形文字,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尼罗河定期泛滥留下肥沃黑土利于农业种植,两河流域的河流为农业提供充足水源,都体现了自然条件(河流 )对古代文明(农业生产是文明发展基础 )发展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中仅提及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对各自流域农业的影响,未涉及各地区文明交流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重点是河流等自然条件对农业及文明发展的作用,并非强调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如不同文明在政治、文化、社会结构等多方面的差异 ),排除B项;材料没有阐述亚非文明延续和发展的过程,主要围绕自然条件对文明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下图‘苏美尔人的战车’出自古代两河流域的乌尔王室陵,壁画描绘了苏美尔人战争的情景”和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中下游,建立中央集权奴隶制国家,符合两河流域文明发展,B项正确;金字塔是古埃及是尼罗河流域文明象征,并非两河流域,排除A项;欧洲文明发祥地是古希腊,不是两河流域,排除C项;孔雀王朝是古印度的王朝,和两河流域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根据题干“三者构造方式都采用了会意、象形、表音等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在文字创造中独立发展出相似的构造原则,反映出人类对事物符号化的共同思维模式,体现了人类早期文明发展过程中对符号表达的共同需求,说明早期文明的发展具有相似性,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不同文明间存在直接的借鉴关系,且古代西亚、埃及与中国的文字基本独立发展,排除A项;文字的产生并不是都源于字母文字,而是有着多种不同的起源和发展路径,如甲骨文不属于字母文字,排除B项;楔形文字用泥板、象形文字多铭刻于石碑或纸草,甲骨文则契刻于兽骨龟甲,书写材料差异显著,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据题干“《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282条正文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和所学知识可知,法典中大量涉及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条款,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中商品交易的频繁性和复杂性,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C项正确;无法通过题干中具体的经济条款直接推导得出“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排除A项;法典中确实包含奴隶制的相关内容(如奴隶的法律地位),但题干聚焦的租赁、借贷等条款与奴隶制度无直接关联,而是反映社会经济的运作模式,排除B项;虽然法典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但题干强调的是经济类条款的占比,这些条款更多指向经济活动的活跃性,而非直接体现阶级利益维护,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制定的法典,古巴比伦国王发源地是古代两河流域,A项正确;古希腊最早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属于③爱琴文明;《十二铜表法》属于古罗马文明成果,古罗马从意大利半岛一个小城邦,与爱琴海文明无关,排除B项;自治城市是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组织形式,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壮大,以及他们对自身利益和权利的抗争,也为中世纪大学的兴起提供了政治条件,大学是城市中的机构,早期资产阶级是城市的社会组成部分,而非大学的子项,事件的层次错误,排除C项;公民公地是大化改新改革内容之一,幕府幕府是后期军事政权,与大化改新无直接隶属关系,非大化改新的子项,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 是古巴比伦重要的法律文献,其中明确了各种职业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医生、理发师、建筑师等,这些规定反映了当时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对职业道德的重视 ,C项正确;涉及内容广泛 是指某个主题或概念所涵盖的范围广泛,涉及多个领域或方面,与题干信息“包括医生、理发师、建筑师等”不符,排除A项; 条例规范全面 主要体现在其内容的全面性和对各个方面工作的详细规范,与题干内容不符,题干内容反映的是“明确了各种职业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医生、理发师、建筑师等”,排除B项;解决社会纠纷是指通过多种途径和机制,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而题干内容反映的是“明确了各种职业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医生、理发师、建筑师等”,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金字塔铭文“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体现法老权力来自上天,具有神授色彩。《汉谟拉比法典》石柱雕刻太阳神向汉谟拉比授予权杖浮雕,表明汉谟拉比权力由太阳神授予,也是君权神授的体现。所以二者都体现了君权神授,D项正确;表格中未提及金字塔和《汉谟拉比法典》相关的起源于大河流域的信息,不能从所给内容得出该共同点,排除A项;《汉谟拉比法典》主要体现的是法律规范,表格中未突出其建筑技艺相关内容,“高超建筑技艺”不是共同点,排除B项;表格里没有关于金字塔和《汉谟拉比法典》体现严格等级制度的表述,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B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保护奴隶的生命和安全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古巴比伦王国是一个奴隶制国家,排除C项;成为近代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法典的范本是《拿破仑法典》,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据题干“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和所学知识可知,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巩固中央集权,他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B项正确;①是尼罗河流域,属于古埃及文明,代表成就是金字塔、象形文字等,与“楔形文字”无关,排除A项;③位于印度河流域,属于古印度文明,代表成就是阿拉伯数字、佛教等,与“楔形文字”无关,排除C项;④位于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与“楔形文字”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文物出自巴比伦古城遗址,文字是“一头粗,一头细,形状像木楔,笔画长短不一”,这是楔形文字的典型特征。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苏美尔人创造的文字,所以此文物可用于研究两河流域的文明,B项正确;尼罗河流域的文明主要代表是古埃及文明,其文字是象形文字,与材料中的楔形文字特征不符,排除A项;印度河流域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印章文字等,和楔形文字不是同一类型,排除C项;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文明使用的汉字有着独特的演变历程 ,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等,汉字的笔画、结构、造字法等与楔形文字毫无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据题干“其地干旱少雨,人们为此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利工程。然而,长期的人工引流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分积累,人们逐渐培植了更耐盐、耐旱的大麦以取代小麦”和所学知识可知,大麦取代小麦与当地气候干旱和修建水利工程引发土质的改变相关,这说明早期文明受制于自然地理环境,C项正确;材料强调农业生产活动受制于自然地理环境,A项因果倒置,排除A项;材料涉及农业发展,但是与技术手段无关,排除B项;小麦取代大麦是人类选择和培育的结果,并不是物种变异,排除D项。故选C项。
13.(1)历史信息:尼普尔城依靠河流而建;城市注重防御设施建设,有城壕等;城市建造受宗教影响,有神龛、神庙。
(2)材料一是实物史料,优点是真实、形象、直观,可信度高; 缺点是信息单薄、较少,可能出现缺失或破损。材料二是文献史料,优点是信息丰富,较为全面,也便于传播;缺点是带有主观性,也受时代的影响。
(3)要多关注实物史料的使用;关注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的相互印证。
【详解】(1)历史信息:根据图片可以得出尼普尔城修建在幼发拉底河附近,体现出的历史信息是尼普尔城依靠河流而建;图片中尼普尔修建有城墙和城门,体现出的历史信息是城市注重防御设施建设,有城壕等;根据图片可以得出,尼普尔城修建有神庙、神龛,体现出的历史信息有城市建造受宗教影响,有神龛、神庙。
(2)材料一:根据材料《尼普尔城邑图》可以得出这属于发掘出土的文物,属于实物史料,实物史料的点是真实、形象、直观,可信度高; 缺点是信息单薄、较少,可能出现缺失或破损。材料二:根据材料二《两河流域千年圣城尼普尔》可以得出这属于是文献史料,优点是信息丰富,较为全面,也便于传播;缺点是带有主观性,也受时代的影响。
(3)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在历史研究领域应坚持使用二重证据法,也就是要多关注实物史料的使用;关注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的相互印证。
14.(1)国王:汉谟拉比。
主要功绩: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任答两点即可)。
(2)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价值:通过该法典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的社会状况;它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3)目的:维持正义,消灭一切罪与恶,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事实并非如此。论证观点:“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说明奴隶的地位极其低下。
【详解】(1)人物:根据根据材料一“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在一连串的战争中击败邻国,将古巴比伦的统治区域扩展至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从而使古巴比伦王国达到全盛时期。”并结合所学可知,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治时期使得古巴比伦王国达到全盛。、
主要功绩:根据所学可知,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的贡献有: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
(2)法典:根据材料二法典的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是古巴比伦王国制定的《汉谟拉比法典》,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价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它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3)目的:根据材料二“序言:安努与恩利尔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者不凌弱。”可知,制定《汉谟拉比法典》是为了维持正义,消灭一切罪与恶,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但事实并非如此。
论证观点:根据材料二“第205条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说明奴隶的地位极其低下;因此,这部法典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而制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