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词三首》第2课时 课件+教学设计+学习单+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3《古诗词三首》第2课时 课件+教学设计+学习单+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7 12:45:18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3、《古诗词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3、古诗词三首 单元 一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
学习 目标 1.了解词的作者。 2.学习词《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理解词句大意,体会词人的情感。
重点 学习词《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理解词句大意,体会词人的情感。
难点 学习词《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理解词句大意,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达羁旅愁思的《宿建德江》。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回想一下夏日的暴雨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看看苏轼是怎么来写夏日暴雨的吧! 2.助学资料:【课件出示】 3.写作背景:【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教师的问题也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下面的教学活动。】
二、总结学法 总结学习方法: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三、初读感知 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生按步骤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出示课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设计意图: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作为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一定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学古诗的方法。】
四、检查回馈,点拨指导。 1.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2.再读全诗,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你能准确地感受全诗的意境吗? 3.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感悟遣词用句的技巧: (1)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即打翻的墨汁,形象逼真。 (2)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3)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4.提问后,明确: 这首诗的大意是:黑色的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入船中。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望湖楼下的湖面平静得好似蓝天。 【设计意图:品味词语的精妙是学习古诗的难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领悟作者用词的精妙,体会古诗的巧妙,更一步加深了对古诗的欣赏。】
五、主旨提炼 这首诗描写盛夏时节西湖天气从阴到雨又到晴的变化过程,展现了西湖的奇丽美景,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课件出示】
六、课外拓展【课件出示】
七、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八、课后作业【课件出示】 1.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预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6张PPT)
3.古诗词三首
第二课时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

课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达羁旅愁思的《宿建德江》。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回想一下夏日的暴雨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看看苏轼是怎么来写夏日暴雨的吧!
助学资料
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苏轼(1037—1101)
生平介绍: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写作背景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偶遇一场大雨后,即兴写下了这首诗。
总结学法
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初读感知
juǎn
zhē
sàn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
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
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品读鉴赏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动的珍珠,形容雨点大,杂乱无序。
诗意: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花花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
打翻的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翻墨
白雨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势猛,雨点大
比喻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形容湖面像天空一样开阔明净。
诗意: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
指狂风席地卷来。
卷地风来
水如天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试着分析这两句诗。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从“忽”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诗人笔下这场雨的特点是什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黑云翻墨图
白雨跳珠图
风吹乌云图
雨过湖净图
(课后第3题)
◎黑云翻墨图
黑云翻墨未遮山:夏天,天空中变化不定,霎时间乌云滚滚,像泼翻的墨水一样扩散开来,开始时,并未遮遍青山。
◎白雨跳珠图
白雨跳珠乱入船:黑云继续扩展,不多会儿,倾盆大雨就下起来。白色的雨点打在船面上,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往船里乱滚。
◎风吹乌云图
卷地风来忽吹散: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
◎雨过湖净图
望湖楼下水如天: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主旨提炼
这首诗描写盛夏时节西湖天气从阴到雨又到晴的变化过程,展现了西湖的奇丽美景,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课外拓展
描写急雨狂风的诗句: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宋)陆游《大风雨中作》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明)李攀龙《广阳山道中》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一、默读古诗,想想每行诗分别描绘了什么景物?快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出来。
课堂练习
前两句中的“未遮山”“ ”
“ ”,写出了雨下得很急,
乌云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
雨点便好似珍珠一般乱蹦乱跳地蹿入
船中的情景。
跳珠
乱入船
二、再读诗歌,回答问题:
诗歌分别从“ ”“ ”
“ ”等方面,写出了乍雨还
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云黑
雨跳
风急
课后作业
1.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预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3、《古诗词三首》第二课时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3、古诗词三首
教科书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版本:统编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 学习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运用查工具书、结合注释、借助资料、想象画面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3.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培养学生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和传承。
课前学习任务
1. 预习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练习朗读古诗 。
2. 查阅诗人的生平经历,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
2. 读了古诗,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读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我想提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在学习伙伴的提醒及老师的指导下能把古诗读准确、读通顺、读出节奏 。
【学习任务二】
综合运用古诗学习方法,读一读古诗,理解诗意。展开想象,梳理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的学习资源
推荐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余四首古诗,在读中想象画面之美,体会诗词之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2、《丁香结》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一、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的上阕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写的季节是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声音看得出,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把黄沙道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表明词人畅谈丰收的欢快之情,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二、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三、夏季 鸣蝉、稻花香、蛙声 充满生机
四、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