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4、《花之歌》作业设计
一、辨字组词。
冠( ) 增( ) 凝( )
寇( ) 赠( ) 疑( )
浆( ) 仰( ) 孤( )
桨( ) 抑( ) 狐(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礼品 ( )的风光 ( )的眼睛
( )的琼浆 ( )的小草 ( )的叫声
三、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我在原野上 ,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 ,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 ;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 。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句子中的括号里。
2.用“ ”画出这段话中写花的作用的句子。
3.用“ ”画出这段话中写外界关注花的句子。
四、发挥自己的想象,模仿下面句子的形式写句子。
例: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冠军 日寇 增加 赠予 凝视 可疑 泥浆 船桨 仰望 压抑 孤单 狐狸
二、贵重 美丽 明亮 美味 顽强 动听
三、1.摇曳 呼吸 察看 凝视
2.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四、示例:春天,我同小草一起将太阳拥抱;夏天,我和大树一道为火热作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9张PPT)
4.花之歌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
上
导入课题
1.人们都喜欢花,那五颜六色、清香四溢的鲜花装点了人们的生活。我们随时随地可见那些美丽的鲜花:生日宴会上的康乃馨,婚礼现场的红玫瑰,校园花坛里的白牡丹……人们赋予鲜花许许多多的含义。今天我们就来加深对花的认识,让我们来看看黎巴嫩的纪伯伦是怎样看待鲜花的。
2.纪伯伦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与印度的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其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远大的理想,并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
作者简介
主要代表作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组歌》共五首:《浪之歌》《雨之歌》《美之歌》《花之歌》和《幸福之歌》。
作者简介
《组歌》的写作背景与他的生平有关。
1883年1月6日,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赋予他艺术的灵感。12岁时,因不堪忍受奧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到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898年,15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进入首都贝鲁特的希克玛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其间,曾创办《真理》杂志。1908年,他因发表态度激进的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而遭到驱逐。与故土的被迫别离,生活的困顿潦倒,并没有冷却他对祖国的赤子之情,淡化他对理想的追求。他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对理想寄寓深切的依恋之情。《组歌》便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写作背景
自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多读几遍,弄清词语的意思。
初读课文
苍穹 孕育 冠冕 赠予
摇曳 芬芳馥郁 硕大
琼浆 鸣啭 婆娑
苍穹 孕育 冠冕 赠予
摇曳 芬芳馥郁 硕大
琼浆 鸣啭 婆娑
qiónɡ
yùn
miǎn
shuò
qiónɡ
zhuàn
suō
yǔ
fù
yè
初读课文
我会读
冠
ɡuān(桂冠)
ɡuàn(冠军)
饮
yìn(饮马)
yǐn(饮茶)
初读课文
多音字
盘旋舞动的样子。
柔和美好。
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
自命清高,自我欣赏。
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旖旎
孕育
婆娑
顾影自怜
心驰神往
孤芳自赏
我会连
课文中的“我”指谁?
在文中,作者将花比作了什么?
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按要求自读课文:
品读课文
课文中的“我”指谁?
花
在文中,作者将花比作了什么?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
“我是星星”
“我是诸元素之女”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
第1~4自然段
这部分以一系列“我是什么”的句式对花的形象展开描绘。
第二部分( ):
第5~7自然段
这部分主要以“我在做什么”的句式继续描绘花的形象。
比喻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花
大自然的话语
花开、花谢
大自然在说话、沉默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从另一角度写花的诞生。
比喻
花
从天上落下的星星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比喻
排比
冬 春 夏 秋
孕育——开放——成长——入眠
花的生长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排比
花的用途及美好寓意。花是世间之美、人间真情的象征。花奉献了自己,使人生更美丽。
礼品
冠冕
祭献
自由读5—7自然段,想一想:“我”每天在做什么?
时间顺序
清早
花朵开放,宣报光明的到来。
昼夜更替
花朵闭合,告别光明。
傍晚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写花的理想、花的追求。以花喻人,以花寓理,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时告诉我们:要乐观,要善待生命,不要停止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
《花之歌》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写的一首充满哲理的散文诗。诗人以花自喻,运用第一人称,从花的视角描绘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落的现象,表现了花的日常生活和品质追求,塑造了花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鲜明形象,抒发了其对人生态度的独特感悟:人生要像花一样,失意时不顾影自怜,得意时不孤芳自赏。无论处于哪种境遇,总是积极地向往和追求光明。
主旨概括
【描写花的成语】
花枝招展 繁花似锦 柳暗花明
花团锦簇 春暖花开 国色天香
鸟语花香 奇花异草 花红柳绿
百花齐放 姹紫嫣红 含苞待放
拓展一
拓展延伸
杨柳与水莲
晓风里的杨柳对残月下的水莲说:
“太阳起来了,你睡醒了吗?你花苞似的眼里为什么含了清泪?”
“他是我昨夜恐惧悲哀的泪,也是我今朝欢欣感激的泪。”
拓展二
“你恐惧些什么?你悲哀些什么?”
“啊,夜的黑暗啊,污泥的冷湿啊!”
“你不曾看到夜的美吗?”
“我含泪的眼和悲哀的心,一届黄昏,就深藏到绿叶的沉梦里。”
“夜的幕上有繁星织就了的花园,园中有月神在徘徊着,有牛童织女在恋爱着,有夜莺啼着,有花香绕着,你何不从那绿叶的帘里,来到碧夜的幕中!”
水莲说:“啊,是啊!”
太阳落后,明月起时,可怜的水莲,抱着她悲哀的心,含泪的眼,婷婷地立在黑暗的深处。
——本文作者宗白华,选用时有改动
1、读一读纪伯伦的《组歌》中的另外两首《浪之歌》和《雨之歌》。
2.试着用第一人称拟人化的写法写一篇“草”的自述。
课后作业/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4、《花之歌》教学设计
课题 4 、花之歌 单元 一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
教材分析 《花之歌》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略读课文(部分版本为精读),单元主题为“触摸自然”或“亲近自然”。本单元语文要素聚焦“从阅读内容想开 去”和“发挥想象描写细节”,旨在通过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学习 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花的爱恋与赞美。 2.想象文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花的美丽。
重点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花的爱恋与赞美。 2.想象文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花的美丽。
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奇特的想象。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人们都喜欢花,那五颜六色、清香四溢的鲜花装点了人们的生活。我们随时随地可见那些美丽的鲜花:生日宴会上的康乃馨,婚礼现场的红玫瑰,校园花坛里的白牡丹……人们赋予鲜花许许多多的含义。今天我们就来加深对花的认识,让我们来看看黎巴嫩的纪伯伦是怎样看待鲜花的。 板书课题:花之歌 2.纪伯伦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设计意图:谈话环节可以创设一个氛围,使学生兴趣被激发,能够集中精力到新的学习任务中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苍穹 坠落 孕育 冠冕 赠予 祭献 摇曳 旖旎 馥郁 凝视 琼浆 婆娑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3.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设计意图:出示本课的难理解的词语,便于学生用较短的时间掌握这些词语,为理解课文打基础。同时,还可以学到一些学习词语的方法。】 (二)读懂文意 1.在文中,作者将花比作了什么? 师引导: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板书:大自然的话语 星星 诸元素之女 礼品 婚礼的冠冕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在这首为花儿唱的赞歌里,花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师引导:花儿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 【设计意图:以问题方式来引导学生读懂文意,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明确,注意力集中。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课文的大意也就明确了。】
三、品读课文,深入分析。 1.同学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感性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教师范读课文。 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 【出示课件】 师引导:花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变黄,冬天枯萎。等到春天来临,鲜花又重新开放。在自然界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出示课件】 师引导:“我”是野地里的花,“我”在晨风中看着太阳升起来,光明降临;傍晚时分,群鸟归林,我看着太阳一点一点地从西山头落下去。“我”是属于自然的,我享有和自然界其他生命同样的生活。 本文想象奇特,综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来说一说。【出示课件】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师总结: 文中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美丽和谐的图画。 预设: ①“我是大自然的话语”“我是星星”“我是诸元素之女”“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这些句子都是比喻句。 ②“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这些句子都是拟人句。 ③“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这组句子是排比句。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感知一些优美句子的特点,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
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教师指导,使学生能够从更深层次来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
主旨概括(出示课件) 《花之歌》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写的一首充满哲理的散文诗。诗人以花自喻,运用第一人称,从花的视角描绘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落的现象,表现了花的日常生活和品质追求,塑造了花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鲜明形象,抒发了其对人生态度的独特感悟:人生要像花一样,失意时不顾影自怜,得意时不孤芳自赏。无论处于哪种境遇,总是积极地向往和追求光明。
六、拓展延伸(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既能梳理学生的思路,检验学生的所得,又能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提高写作能力。】
七、课后作业(出示课件) 1、读一读纪伯伦的《组歌》中的另外两首《浪之歌》和《雨之歌》。 2.试着用第一人称拟人化的写法写一篇“草”的自述。
【板书设计】 26 、花之歌
教学反思
《花之歌》通过花语的倾心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美丽和谐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既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又袒露出了花的凋谢命运,纪伯伦的诗有着哲理寓意深邃,是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人生的。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重点语句。我在教学中能够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文本中充分品味挖掘语言的魅力内涵。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过渡到感悟作者蕴藏在句子中的情感,小组讨论阶段,学生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认识上就更深一层次,对今后阅读纪伯伦的作品帮助很大。 最后通过对比阅读总结写作方法,为今后的习作奠定基础。由于注重了写作方法的学习,对朗读的指导就比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学习任务单
4、《花之歌》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4、花之歌
教科书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版本:统编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结合“学习提示”自主学习课文,感受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2.运用本单元习得的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对花各种形象的理解。 3.感受并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课前学习任务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纪伯伦。 2.阅读《花之歌》,提出不懂的问题。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默读课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一边思考一边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完成小组问题的梳理。我们组的问题:我们组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组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 2.梳理疑问,通过交流,聚焦最核心的问题: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学习任务二】自主默读课文,借助共学单,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结构整齐的句式 摘录文中相关关键语句 你的发现
我是......
我在......
1.自主默读,出示共学单。 2.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过程。 3.畅谈发现,交流感受。选取你觉得印象非常深刻的语句,说说感受和发现。 【学习任务三】发散思考,延伸阅读 1.这篇课文的课题可以换成《咏花》吗 谈谈你的理由。 2.默读“阅读链接”中的《杨柳与水莲》,说说这段文字与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推荐的学习资源
推荐阅读《纪伯伦散文诗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