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1.1 物质的分类
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
化学
物质组成
物质性质
物质结构
物质用途
一、物质分类方法
(1)树状分类法—单一标准
(2)交叉分类法—多个标准
Na2CO3
Na2SO4
K2SO4
K2CO3
钠盐
钾盐
硫酸盐
碳酸盐
标准一:阳离子
标准二:阴离子
二、物质分类
(1)单质的分类
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
稀有气体单质
单质
根据元素种类
[同素异形体]是指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
金刚石、石墨、C60
红磷(P)、白磷(P4)
O2、O3
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换一般是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不同
化学性质相似
(2)氧化物的分类
氧化物
按组成元素(组成)
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按性质(性质)
碱性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
不成盐氧化物
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CO2、Mn2O7、SO2、SO3
CaO、CuO、K2O、Na2O
[达标检测1]
①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②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③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④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氧化物的性质
①酸性氧化物的化学通性
②碱性氧化物的化学通性
+水 → 酸(部分)
+碱 → 盐 + 水
+碱性氧化物 → 盐
+水 → 碱(部分)
+酸 → 盐 + 水
+酸性氧化物 → 盐
(3)酸分类
酸
按是否含有氧(组成)
含氧酸
无氧酸
按酸性强弱(性质)
强酸
弱酸
按电离出的H+数目(性质)
一元酸
二元酸
三元酸
不能依据化学式中H数目,如:次磷酸(H3PO2)属于一元酸
按是否有挥发性
易挥发:浓HCl、浓HNO3、HAc等
难挥发:H2SO4等
酸的性质
酸 → H++酸根离子
+ 酸碱指示剂,如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 活泼金属 → 盐 + 氢气
+ 碱性氧化物 → 盐 + 水
+ 碱 → 盐 + 水
+ 盐 → 新酸 + 新盐
(4)碱分类
碱
按是否溶于水(性质)
可溶性碱
难溶性碱
按碱性强弱(性质)
强碱
弱碱
按电离出的OH-数目(性质)
一元碱
二元碱
三元碱
碱的性质
+ 酸碱指示剂,如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
+ 酸性氧化物 → 盐 + 水
+ 酸 → 盐 + 水
+ 盐 → 新碱 + 新盐
难溶性碱受热会分解
碱 → OH-+金属离阳子()
(5)盐分类
盐
按是否溶于水(性质)
可溶性盐
难溶性盐
正盐
按酸根是否含有氧(组成)
含氧酸盐
无氧酸盐
按组成成分(组成)
酸式盐
碱式盐
盐的性质
+ 酸 → 新盐 + 新酸
+ 碱 → 新盐 + 新碱
+ 盐 → 新盐 + 新盐
复分解
反应
二、物质的相互转化
写出具体的
化学方程式
质量守恒定律: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单质到盐的转化]
金属
单质
碱性
氧化物
碱
盐
O2
H2O
酸或酸性氧化物
非金属单质
酸性
氧化物
酸
盐
O2
H2O
碱或碱性氧化物
Ca
CaO
Ca(OH)2
CaSO4
C
CO2
H2CO3
CaCO3
思考讨论
①
2Ca+O2=2CaO(化合反应)
CaO+H2O=Ca(OH)2 (化合反应)
Ca(OH)2+CO2=CaCO3↓+H2O
②
C+O2=CO2(化合反应)
CO2+H2O=H2CO3(化合反应)
H2CO3+Ca(OH)2=CaCO3↓+2H2O(复分解反应)
[制取某物质的可能方法及优化]
①酸的制备:
②碱的制备:
酸性氧化物+H2O
碱性氧化物+H2O
酸+盐(强酸制弱酸)
碱+盐(均可溶)
③盐的制备:
盐
非金属氧化物
酸性
氧化物
酸
金属单质
碱性
氧化物
碱
工业上要考虑反应的可能性、原料来源、成本高低、设备要求。
化学与职业
化学科研工作者是指从事与化学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主要工作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相互关系;研究物质转化的规律和控制手段;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实现物质的人工转化,以及如何对生活、生产和生命中的化学过程实现按需调控;对科研工作具有浓厚的兴趣,具备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具有创新精神等是成为化学科研工作者的必要条件。化学科研工作者的就业单位很多,如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相关企业等。化学科研工作者在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尽可能多的写出制取MgCl2、CuSO4的方法。
[达标检测2]
[达标检测3]
1.Na2SO4
2.KHSO4
3.NaCl
4.BaSO4
5.NaHCO3
A.含氧酸盐
B.无氧酸盐
C.钠盐
D.硫酸盐
E.酸式盐
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下列变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
A.Na2CO3→NaOH B.BaCl2 →Ba(OH)2 C.FeCl3→Fe(OH)3 D.CaCO3→CaCl2
[达标检测3]
[达标检测4]
下列变化不能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实现的是( )。
A.BaCl2→BaSO4
B.CuO→Cu(OH)2
C.NaOH→Na2SO4
D.MgSO4→Mg(OH)2
[达标检测5]选取适当的反应物,按要求各写出一个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①没有气体产生的置换反应;
②有沉淀生成的复分解反应;
③有气体生成的复分解反应;
④有稀硫酸参与的化学反应。
供选择的物质有(每种物质只允许用一次):
Fe、FeCl3、FeO、HCl、H2SO4、Na2CO3、CuSO4、NaOH
[达标检测6]现有下列物质:
①H2O ②空气 ③Mg ④CaO ⑤H2SO4 ⑥Ca(OH)2 ⑦CuSO4·5H2O ⑧碘酒 ⑨C2H5OH和 ⑩NaHCO3
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酸的是__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__;属于有机物的是______;
[达标检测7]下列每组中的两种物质之间的关系为同素异形体的一组是( )
A.CaO和CaS B.Na和Na+ C.C60和C70 D.HCNO和HOCN(共16张PPT)
§1.2 分散系及其分类
CuSO4溶液
泥水
油水
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或多种)中形成的混合物。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剂]分散分散质的物质
分散质+分散系=分散系
[提 醒]分散系一定是混合物。
分散质
分散剂
气态
气态
液态
液态
固态
固态
溶液、乳浊液、悬浊液—分散剂都是液态
[溶 液]如CuSO4溶液
[乳浊液]如油水
[悬浊液]泥水、石灰浆、涂改液
[分散系分类]
1 nm
100 nm
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分类:
溶液
浊液
胶体
[溶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
[胶体] 分散质粒子直径在 1nm-100nm 的分散系。
[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
胶体的本质特征
气
溶
胶
[分散剂是气体]云、雾、烟
液
溶
胶
[分散剂是液体]牛奶、血液、蛋清、淀粉胶体、Fe(OH)3胶体
固
溶
胶
[分散剂是固体]有色玻璃、水晶、珍珠
[演示实验-Fe(OH)3胶体制备]
[注意事项]
①蒸馏水
②饱和溶液
③不能搅拌
④加热煮沸但不超时
FeCl3+3H2O = Fe(OH)3(胶体) + 3HCl
不能用沉淀符号“↓”
[方法]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
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胶体的性质]
①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
[实质]
胶体微粒对光线散射。
溶液
d﹤1nm
胶体
1浊液
d>100nm
生活中的丁达尔效应现象
②胶体是呈电中性的。但有的胶体粒子(1-100nm)是带电荷的。
如:Fe(OH)3胶粒带正电
淀粉胶粒不带电
硅酸胶粒带负电
③介稳定性
浊液
溶液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稳定性
中和胶粒所带的电荷, 胶粒就会聚集成大颗粒沉淀
聚
沉
加热
搅拌
加酸碱盐
稳定
介稳性
不稳定
易分层
[胶体的应用]
明矾净水
KAl(SO4)2·12H2O(十二水硫酸铝钾),俗称明矾,溶于水可形成Al(OH)3胶体,胶体能够使水中的悬浮的固体颗粒凝聚而沉降下来
豆腐制作
墨水混合使用易堵塞
[小结]不同分散系的比较
溶液 胶体 浊液
胶粒直径(nm)
稳定性
丁达尔效应
滤纸(d=100nm)
半透膜(d=1nm)
<1
1-100
>100
稳定
介稳定
不稳定
无
有
无
能
能
不能
能
不能
不能
[达标检测1]某混合液中含泥沙、淀粉、氯化钠三种成分,如何将它们分离?提示:淀粉溶液是胶体
[达标检测2]胶体和其他分散系(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是 ( )
A.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B.是不是一种稳定的体系
C.会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D.粒子有没有带电荷
[达标检测3]将下列分散系与所属类别连接起来。
(1)食盐水 A.浊液
(2)泥水 B.溶液
(3)豆浆 C.胶体
[达标检测4]根报道,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沿江或沿海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
A. 溶液 B. 悬浊液 C.乳浊液 D. 胶体
[达标检测5]区别溶液和胶体的最简单的方法是( )
A. 观察外观 B. 丁达尔效应 C. 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