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第八单元综合素养评价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同学们,一年一度的校园故事会即将拉开序幕,让我们开启美妙的故事之旅吧!
活动一 故事片段我摘抄
一、我能正确、规范地抄写故事片段。(3分)
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活动二 故事细节我回顾
二、阅读人物小记,根据拼音写词语。(6分)
西门豹揭穿了河神qǔ xí fu( )的piàn jú( ),叫卫士把官绅头子rēng( )进漳河。官绅们见状纷纷跪地qiú ráo( )。他又发动百姓开凿水渠, guàn gài( )庄稼,解决了土地gān hàn( )的问题。
三、照样子完成练习,解决生字疑难。(5分)
例:冈—(纲)提纲 专—( )
云—( ) 建—( )
宗—( ) 普—( )
四、选一选,梳理故事信息。(1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是哪一项 ( )
A.戎装(lóng) 王侯(hóu) 扎针(zhā)
B.官绅(shēn) 骨髓(suí) 挨揍(zòu)
C.磕头(kē) 传授(shòu) 泡沫(mò)
D.纪昌(jì) 开凿(záo) 巫婆(wū)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是哪一项 ( )
A.管理 裤子 胸怀 B.淹没 拔打 严厉
C.唯独 迎接 幕色 D.拜见 出塞 竞争
3.下列词语不能用来形容老年人的是哪一项 ( )
A.鹤发童颜 B.眉清目秀
C.白发苍苍 D.老态龙钟
4.“( )纪昌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飞卫觉得他的眼力还不够。”填在括号内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 )
A.因为……所以…… B.不但……而且……
C.虽然 但是 D.即使……也……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
A.《扁鹊治病》这则故事警示人们不能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B.《西门豹治邺》是一则神话故事,通过写西门豹惩治恶人、破除迷信、造福百姓的故事,表现了西门豹的神机妙算。
C.复述课文时要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其他内容可以适当省略。
D.《纪昌学射》告诉我们在良师的指导下,只要刻苦学习,终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五、补全词语,并选词填空,积累相关词语。(11分)
( )( )玉立 ( )眸皓( )
( )( )彬彬 ( )( )堂堂
( )( )精悍 ( )( )凛凛
( )( )焕发 慈( )善( )
1.这个姑娘 ,犹如刚盛开的水仙花。
2.奶奶脸上总是挂着笑,看起来 的。
3.李老师平日里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他白净的脸上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 的。
六、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完善讲述语言。(6分)
1.西门豹说:“下一回河神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改为转述句)
2.纪昌勤学苦练,怎能不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呢 (改为陈述句)
3.干将攀上一座又一座的高山,找齐了五块精铁,又走访山川大地,冒死找回六块上好的青铜,终于备齐了铸剑的材料。(长话短说)
活动三 准备故事我用心
七、校园故事会正在火热进行中,快来展示你精心准备的故事吧。(7分)
1.同学们准备了很多历史人物故事,其中哪一项的故事与主人公对应不正确
( )(2分)
A.立木取信(商鞅) B.望梅止渴(刘备)
C.凿壁借光(匡衡) D.卧薪尝胆(勾践)
2.小语要根据课文内容给大家讲《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她拿出了自己制作的故事卡片,下列哪一项是小语卡片上的内容 ( )(2分)
A.摸清底细——兴修水利——惩治巫婆和官绅
B.摸清底细—惩治巫婆和官绅—兴修水利
C.兴修水利——摸清底细——惩治巫婆和官绅
[讲述故事]终于轮到你上场了,你打算给大家讲《 》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 ,主要内容是 。(3分)
活动四 精彩故事我品读
八、品读少年的故事,学习美好品德。(12分)
选文一: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 ,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不取道旁李》
选文二:张元南邻,有二杏树。杏熟,多坠元园中。群儿欲取食之,元独谓不可。群儿问其故,元曰:“是邻家之果,非我所宜取也。”乃与群儿收果,送还邻家。 ————《张元还果》
1.根据课文内容将选文一补充完整。(2分)
2.“群儿问其故”中“故”的意思是( )。(1分)
A.故事 B.原因 C.故乡
3.将画“ ”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4.下面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哪一项 ( )(2分)
A.群/儿欲取食之,元/独谓不可。
B.群儿欲/取食之,元独/谓不可。
C.群儿/欲取食之,元/独谓不可。
5.面对挂满果实的果树,王戎和张元分别有什么表现 请填写表格并分析人物形象。(5分)
人物 王戎 张元
表现 唯戎不动
原因
人物形象
九、品读苏轼的故事,感受智慧乐观。(10分)
苏 轼
二十一岁那年,苏轼和弟弟苏辙进京考试。
当时,主考官是大文豪欧阳修。阅卷时,他看到一篇文章写得非常精彩。他本想把这名考生定为头名,但疑心这篇文章是自己的门生曾巩写的,怕别人说长道短,就将这名考生定为第二名。直到发榜后,他才知道这是苏轼写的。
欧阳修与苏轼会面交谈后,感叹说:“苏轼十分善于读书,也善于用书,将来他的文章一定独步天下。我应该赶快退避,让他出人头地。”大家读了苏轼的诗文,也觉得他的诗文出众。“出人头地”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苏轼出任杭州知州时,发现西湖因疏于治理,已荒草丛生、湖水干涸,到处都是淤泥。他下决心治理西湖,恢复它往日的秀丽风光。
然而,朝廷下拨的经费远远不够工程开支。苏轼灵机一动,想到了“以工代赈”的方式。他召集了数千名生活困难的百姓参与治理工程,用工钱代替政府对他们的救济,这样既使百姓获得一定收入,也大大节省了工程开支。
为了使湖中的水草不再滋生,苏轼又想了一个办法——以湖养湖。他将湖面租给农民种植菱角。每年春天,农民除尽杂草才能下种,年年有人种菱就等于年年有人清除杂草。此外,所得的租金还可以用来维护西湖环境。
五十八岁时,苏轼被贬往岭南。
当时的岭南鲜有人烟且条件恶劣。尽管物资匮乏,苏轼却依然在这片土地上自得其乐。他酿了名为“万家春”的美酒,还发现了美味的荔枝,写下了著名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1.“出人头地”的意思是 。(1分)
2.文章记叙了苏轼不同时期的故事。请你简要概括,制作一张历史人物故事卡。(5分)
时期 地点 事件
二十一岁 京城 苏轼进京考试,受到欧阳修赏识。
出任杭州知州
3.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了无数经典的诗词。比如赞美西湖美景的“水光潋滟晴方好, ”,又比如身处庐山引发的哲思“不识庐山真面目, ”。(2分)
4.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2分)
A.苏轼十分善于读书,也善于用书。
B.“以工代赈”“以湖养湖”等举措体现了苏轼治理西湖的智慧。
C.画线句的意思是“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不愿意长久地做岭南的人”。这句话写出了苏轼的豁达与乐观。
活动五 生活故事我记录
十、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你的故事吧。(30分)
题目:想起那件事,我就
生活中,总会有很多事情让我们高兴、伤心、感动……请回忆一下,哪件事让你记忆犹新,把作文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习作。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写清楚,写出当时的感受,不少于350字。
第八单元综合素养评价
一、略。
二、娶媳妇 骗局 扔 求饶 灌溉 干旱
三、示例:砖砖头 尝 品尝键 键盘 综 综合 谱 乐谱
四、1. C 2. A 3. B 4. C 5. B
五、亭亭 明 齿 文质 相貌短小 威风 容光 眉 目
1.亭亭玉立 2.慈眉善目
3.文质彬彬
六、1.西门豹说,下一回河神娶媳妇,请告诉他一声,他也去送送新娘。
2.纪昌勤学苦练,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示例:干将历尽千辛万苦备齐了铸剑的材料。
七、1. B 2. B 3.示例:三顾茅庐刘备 东汉末年,刘备请隐居在隆中草舍的诸葛亮出来运筹划策,去了三次才见到
八、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取之 2. B
3.这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4. C
5.王戎: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善于观察和思考 张元:元独谓不可 是邻家之果,非我所宜取也。坚守原则、尊重他人财物
九、1.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等
2.杭州 苏轼想到了“以工代赈”“以湖养湖”的办法治理西湖。
五十八岁 岭南 苏轼在岭南自得其乐,寻找美食。
3.山色空蒙雨亦奇 只缘身在此山中4. C
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