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贵阳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分班检测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已经掌握水稻种植技术的原始居民是( )
A.仰韶文化的居民 B.河姆渡文化的居民
C.大汶口文化的居民 D.龙山文化的居民
2.下图为良渚遗址的考古发现历程。这些考古发现( )
A.增进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 B.印证早期奴隶制国家的诞生
C.表明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D.证实中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
3.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文化遗存发现了成堆的稻谷、谷壳、稻秆,最厚处达七八十厘米;发掘出的夹碳黑陶则是掺有碎叶、稻壳的陶土烧制而成;该遗存还发现了成排颇具工艺的卯榫结构的木构建筑。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
A.人们生活逐渐稳定 B.良渚文化已经初具规模
C.稻粟种植开始出现 D.居民财富分化已经形成
4.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其《汉书》中品评历史人物时,把防民之口的周厉王、丧身辱国的周幽王、父狱君的周平王列“下下愚人”,而把素有“暴君”之称的秦始皇列为“中下”之人。这说明班固在治史中
A.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淡化了帝王的神秘色彩
C.评判历史人物侧重道德品格 D.揭露了专制制度的弊病
5.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
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 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 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
6.《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最后定型于东汉时期。从土地的测量与计算、粟米折换、体积计算、赋税摊派等问题中,选出246个例题,按解题的方法和应用的范围分为九章,以此来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由此可知,古代数学( )
A.是对前代经验的总结 B.注重实际应用
C.得到统治者高度重视 D.重视试验计算
7.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后世尊他为“亚圣”。下列思想观点中,孟子提出的是
A.“为政以德” 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 D.行“仁政”治国
8.西周时期,周王经常在王畿之外开展巡行活动。周王在巡行过程中处理涉及地方邦伯的诉讼,并召集邦伯、诸侯举行祭祀、大射等礼仪活动,由此检验邦伯和诸侯的能力,考察方国势力的忠顺程度。王巡活动体现了( )
A.宗法关系走向瓦解 B.王权对地方的控制
C.地方诸侯势力崛起 D.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9.据史书记载,商鞅变法先是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倍其赋”;后又规定,“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即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室居住。这些规定( )
A.促进了秦国人口的增长 B.强化了宗法血缘关系
C.鼓励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10.秦朝时,道路多为石板路或泥土路,在关隘之间运输货物的马车遵循同一个标准,来回都驶同一条道,经年累月,在路上压出了重重的痕迹。当痕迹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对行驶的车轮有-定的固定作用,也会形成一条条轨道(如下图所示)。这反映了秦朝( )
A.修筑驰道的必要性 B.统一车轨的合理性
C.大兴土木的破坏性 D.中央集权的艰巨性
11.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省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省试者的比例。对表中各项理解正确的是( )
A.从赴试人数看,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影响越来越大
B.从录取比例看,科举考试录取人数越来越少
C.从地区来看,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
D.从分配名额看,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
12.唐朝进士科,不仅要考查考生的诗文写作才能,还有“时务策”。初任官还要进行入职考试,且与任期结束等待新职位的前任官员的考试同时进行。考试内容包括身(身体条件)、言(言谈表现)、书(书法水平)、判(处理复杂政务和案件的能力)四个方面。由此可知,唐朝的选官制度( )
A.维护了门阀士族的政治利益 B.有利于提升官员的综合素养
C.注重考试程序的公正和严谨 D.放宽了人才选拔的录取标准
13.《汉书。食货志》载:“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五分钱)。”公元前144年,景帝颁布了“定铸钱伪黄金弃市律”,禁止民间私铸钱币。公元前113年,武帝下令:“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这从侧面反映出
A.政府放弃无为而治政策 B.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C.社会对货币需求量增多 D.国家治理能力增强
14.据学者统计,唐代官员科举出身的大约占15%,而北宋这一比例大概为40%。范仲淹、欧阳修等不少名臣将相都出身于普通平民家庭。这反映出北宋时期
A.官僚制度比唐代高效 B.阶层的流动相对频繁
C.科举考试始设进土科 D.重文抑武的风气明显
15.下表是南宋嘉定(宋宁宗年号)六年(1213年)“四选”官员(吏部铨选的四类官员)人数统计表。据此可得出的史实是,南宋
A.冗官现象最终得以解决 B.平民入仕受到一定阻碍
C.科举制发展到成熟阶段 D.士大夫阶层的日益固化
16.汉代画像砖的画面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画面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生产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桑园、放牧等,有描绘社会风俗的,如宴乐、杂技、舞蹈等,有神话故事如西王母、月宫等,还有表现统治阶级车马出行等。据此可知汉代画像砖( )
A.雕刻艺术水平领先世界 B.兼具艺术美和史料功用
C.反映了社会的奢靡风气 D.如实描绘汉代生活场景
17.有学者指出.在东汉农书《四民月令》的记载中,完全看不到官方在商业交易上的存在与作用.无论是商品交易的种类还是时间、地点.皆由商品所有者自行确定.商品交易往往以民间立场为出发点。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
A.农学著作的丰富 B.官方贸易的消亡 C.抑商政策的废除 D.交易活动较灵活。
18.《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
A.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 B.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
C.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
19.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长沙春秋楚墓出土漆棺、漆木车、涂漆皮甲 漆器是楚国对外作战的主要工具
B 秦“新郪虎符”铭文记载军队调动需用兵符 秦国君主对军队形成了严密控制
C 河南战国魏墓中发现能破土划沟的铁制农具 战国铁农具的使用可提高生产力
D 郑州碧沙岗郑国遗址发现有贮藏粮食的窖穴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快速发展
A.A B.B C.C D.D
20.下列农具最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
A. B. C. D.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六国后,在郡内设置“监”这一官职。汉初,各地方不定期派遣御史去监察。经过汉初数十年的休养生息,至武帝时则"民则人给家足,都鄙縻间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颁布“推恩令”,还三次大规模地出击匈奴,使匈奴远遁漠北。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这样,充分调动了中央与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了监察权与行政权相分离,基本摆平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此完全意义上的纯监察制度是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六条察州制,故清顾炎武称"刺史六条为百代不易之良法"。
——摘编自史云贵《汉代刺史制度述论》
材料二 秦中央监察机关为御史府,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佐丞相之职,御史府附从于相府之内。汉初承用秦制,御史大夫既为副丞相,又是监察长官。汉朝中央监察机关由司直、司隶校尉和御史府组成。司直属于丞相府官员,主要负责行政系统内的监察,集行政与监察于一身。西汉后期至东汉,御史大夫转为三公之一、御史中丞不再履行相应的行政职责成为独立的最高监察长官。
——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汉时期中央监察体制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为中国史学界和考古提供了依据,证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距今约7000—5000年前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并能够种植水稻,B项正确;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排除A项;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一群特点鲜明的陶器为主要特征,排除C项;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为汉族先民创造的远古文明,以黑陶为主要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新石器时代(中国)。良渚遗址发现大量宫殿遗址、古城遗址和水利系统,这些考古发现丰富了人们对良渚遗址的认识,增进了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A项正确;良渚文明并未进入奴隶社会,排除B项;材料没有将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对比,无法表明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排除C项;良渚文明属于长江流域,并不在中原地区,通过材料并不能证明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A
【详解】材料突出强调河姆渡遗址有厚实的谷类作物遗存,有结构复杂的木构建筑,这些都说明此地当时的居民定居性比较强,A项正确;良渚文化与河姆渡文化不属于同一时代,排除B项;粟的种植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居民财富分化出现的时间晚于河姆渡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B
【详解】班固在《汉书》中把防民之口的周厉王,丧身辱国的周幽王、杀父弑君的周平王列为“下下愚人”,把秦始皇列为“中下”之人,这说明班固在品评历史人物时,着重于历史人物的功业,这一品评历史人物的标准对当时汉代流行的“君权神授”的思想起到了冲击的作用,淡化了帝王的神秘色彩,B正确,C排除;A错误,儒学的统治地位在西汉时已经确立;D项误读材料。故选B。
5.【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百姓‘三百里皆观’”“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等信息可知,这时期的角抵表演雅俗共赏,受到不同阶层的欣赏,说明角抵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不同阶层的人都欣赏角抵表演,没有强调对川剧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A项错误;根据材料“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可知,角抵表演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但不能完整体现材料内容,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角抵表演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没有体现其渊源,无法得出源于民间劳动技能的结论,D项错误。
6.【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以此来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知,古代数学注重实际应用,B项正确;《九章算术》不仅总结了春秋战国的数学成绩,更是对前代知识的突破和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统治者的重视”,排除C项;材料内容未涉及“试验”,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提出“仁政”主张,D项正确;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排除A项;B项是墨子主张,排除B项;C项是老子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由周王分封产生,周王通过巡行活动检验邦伯和诸侯的能力,考察方国势力的忠顺程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春秋战国,宗法关系逐渐走向瓦解,排除A项;王巡活动体现王权对地方的控制,对诸侯势力的控制,排除C项;中央集权体制形成是在秦朝,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商鞅变法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室居,推行一家一户的小家庭制度,符合小农经济的发展需求,C项正确;“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室居住”与促进了秦国人口的增长无直接关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这些规定鼓励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并未强化宗法血缘关系,排除B项;商鞅变法强化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而非削弱,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在关隘之间运输货物的马车遵循同一个标准,来回都驶同一条道,经年累月,在路上压出了重重的痕迹。当痕迹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对行驶的车轮有一定的固定作用,也会形成一条条轨道(如下图所示)。”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为六尺,车轮的轨道相同,统一车轨后使得车轴以及其它配件可以标准化生产,交替使用方便,也保护了路面,提高了道路的使用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统一车轨具有合理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修筑驰道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大兴土木的破坏性,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中央集权的艰巨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A
【详解】
苏州与福州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都有了很大的增加,表明科举考试在宋代已经是读书人实现“治国平天下”理想的重要途径,对士人的影响越来越大,故选择A;材料只反映了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省试者的比例,不能反映出整个科举考试录取人数的比例,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排除C;没有材料没有反映出“人口增长”的情况,排除D。
12.【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不仅要考查考生的诗文写作才能,还有‘时务策’”“初任官还要进行入职考试”“考试内容包括身(身体条件)、言(言谈表现)、书(书法水平)、判(处理复杂政务和案件的能力)四个方面”可知,唐朝时期注重选拔比较全面的人才处理政务,这样有利于提升官员的综合素养,B项正确。唐代的科举制度以考试选官,使寒门出身的庶族地主子弟也可入仕参政,触及了门阀士族的政治利益,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时期重视官员的全面发展,“考试程序的公正和严谨”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放宽了人才选拔的录取标准,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中汉初高祖允许民间铸钱到景帝、武帝逐渐禁止民间铸钱可知,汉代逐渐收回各郡国的钱币铸造与发行权。这是因为汉初国家财政匮乏,中央朝廷无力统一铸币,但随着社会经济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国家治理能力增强,从而掌握了货币铸造与发行权,D项正确;汉景帝时期,政府没有放弃无为而治政策,排除A项;秦朝时期,国内已经形成统一市场,排除B项;铸币权的变化无法体现社会对货币需求量增多,排除C项。
14.【答案】B
【详解】
北宋官员科举出身的比例远远大于唐代,范仲淹、欧阳修等不少名臣将相都出身于普通平民家庭。这反映出北宋时期阶层的流动相对频繁,B项正确;材料没有官僚制度效率的信息,排除A项;隋代科举考试始设进土科,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重文抑武,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B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南宋时期恩补出身的官员数量明显大于科举出身的数量,这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说明平民入仕受到一定阻碍,因此B正确;冗官问题贯穿于整个宋朝,A排除;CD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B。
16.【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汉代的画像砖表现形式有多种,而且画面内容也非常丰富,可以用来研究汉代画像砖的雕刻方式,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所以汉代画像砖兼具艺术美和史料的功能,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体现领先世界,排除A项;画像砖反映的多是当时的社会生活,并不能说当时的社会具有奢靡的风气,排除C项;画像砖具有一定的艺术创作的成分,“如实”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无论是商品交易的种类还是时间、地点,皆由商品所有者自行确定,商品交易往往以民间立场为出发点”可知,东汉时期商品交易的种类、时间、地点等均由商品所有者自行确定,这说明东汉时期交易活动较为灵活,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时期交易活动的灵活性,并未涉及农学著作的丰富,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时期交易活动的灵活性,并不能说明官方贸易的消亡,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时期交易活动的灵活性,并不能说明抑商政策被废除,排除C项。故选D项。
18.【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就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东汉时期。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东汉时期,“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反映了豪强势力的发展,形成了世家大族,成为地方州郡的长官,A项正确;材料反映豪强势力的发展,而不是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排除B项;材料反映地方豪强的势力而没有反映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C项。材料反映地方豪强势力,而题干看不出对皇权的制约,排除D项。故选A项。
19.【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河南战国魏墓中发现能破土划沟的铁制农具”可知,铁农具的发现直接反映了生产工具的进步,而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能提高生产力,C项正确。漆器主要是生活用品和装饰品,而非作战的工具,排除A项。虎符制度体现了君主对军队调动的控制,但调兵只是军队控制的一方面,此外还有军队统帅权、军官选拔任免权等,仅凭一方面不足以断定形成了严密控制,排除B项。根据出现贮藏粮食的窖穴无法直接得出小农经济快速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
20.【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引发了当时社会的大变革,C项正确;骨耜和石犁在春秋战国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AB项;耧车是西汉时期的播种工具,排除D项。故选C项。
21.【答案】(1)背景:汉初经过休养生息,西汉经济恢复发展;汉武帝采取积极有为的措施以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变化:中央监察机关从不独立到逐步独立(或答“从依附于丞相到发展为独立的监察机构”)监察官员逐渐走向专职化。
影响:有利于监察官员履行监督职责和监察机制的规范化;有利于强化皇权专制。(意思相近即可)。
【详解】(1)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汉武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经过汉初数十年的休养生息,至武帝时则‘民则人给家足,都鄙縻间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可知汉初经过休养生息,西汉经济恢复发展;根据材料“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颁布‘推恩令’,还三次大规模地出击匈奴,使匈奴远遁漠北”可知汉武帝采取积极有为的措施以巩固统治;根据材料“充分调动了中央与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了监察权与行政权相分离”可知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本题为对比、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秦汉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司直属于丞相府官员,主要负责行政系统内的监察,集行政与监察于一身”“西汉后期至东汉,御史大夫转为三公之一”得出中央监察机关由依附于丞相发展至独立的监察机构,监察官员逐渐走向专职化。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西汉后期至东汉,御史大夫转为三公之一、御史中丞不再履行相应的行政职责成为独立的最高监察长官”可知有利于监察官员履行监督职责和监察机制的规范化;结合监察制度的影响可知有利于强化皇权专制。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