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七上历史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课件(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2026学年七上历史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课件(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5 17:4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距今约160万年
蓝田人
史前时期发展:
距今约170万年
元谋人
距今约100万年
郧县人
距今约3万年
山顶洞人
距今约70-20万年
北京人
距今约1万年
原始农业产生





旧石



旧石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1.通过阅读教材、研读材料、观察图片,归纳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的过程,概括原始农业起源和发展的意义,说明我国有一万年的文化史。
2.通过阅读教材、研读材料、识读地图、观察图片,说出河姆渡人生活的时间、地点,描述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3.通过阅读教材、研读材料、观察图片,准确说出半坡人生活的时间、地点,概述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说明仰韶文化的社会形态,简述大汶口文化的基本情况。
4、通过总结本课的内容,认同我国先民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杰出智慧与取得的卓越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
靠采集、狩猎为生。
有什么弊端?
住所无法固定
食物极不稳定
生存相当危险
平均寿命较低
肚子咕咕叫,也没有地方好好睡觉觉!郁闷死了!!
回顾:旧石器时代人类获取食物来源的两种方式?

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任 务 一(指向目标1)
阅读教材p9正文内容,研读史料、观察图片,归纳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的过程,概括原始农业起源和发展的意义,说明我国有一万年的文化史。
要求:1.完成练习册自主导学。
2.独立完成 时间3分钟。
自主·探究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任 务 一(指向目标1)
阅读教材p9正文内容,研读史料、观察图片,归纳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的过程,概括原始农业起源和发展的意义,说明我国有一万年的文化史。
要求: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并在课本上标画。
时间2分钟
合作·研学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1、农业起源和发展
(1)地位: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
(2)过程:
据今约2万年
人们开始对野生植物进行管理
据今约1万年
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
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浙江义乌桥头遗址 出土的炭化稻粒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
粟粒和黍粒
(3)贡献:
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
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
稻(去壳后称大米)
粟(俗称小米)
黍(去皮称黄米)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①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②为古代文明社会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
一万年的文化史
(4)表现:
(5)意义:
农作物的出现,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
定居生活
磨制石器
饲养家畜
制作陶器
农作物的出现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任 务 二(指向目标2)
阅读教材p11正文内容,研读史料、识读地图、观察图片,说出河姆渡人生活的时间、地点,描述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要求:1.完成练习册自主导学。
2.独立完成 时间5分钟。
自主·探究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任 务 二(指向目标2)
阅读教材p11正文内容,研读史料、观察图片,说出河姆渡人生活的时间、地点,描述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要求:独立完成后,徒弟与师傅交流并在课本上准确标画。时间2分钟
合作·研学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1.稻作农业
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1)概念:
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经济被称为“稻作农业”
(2)地区:
(3)代表性遗址:
河姆渡遗址
舞阳贾湖遗址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2、河姆渡遗址
(1)地点:
(2)时间:
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距今约7000年
(3)建筑:
干栏式房屋、木结构水井
河姆渡人干栏式房屋复原图
草棚木质结构水井复原图
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之一
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构筑成屋。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4)粮食作物:
水稻
河姆渡遗址发掘出土的碳化水稻
河姆渡遗址出土
陶器上的稻穗纹
(5)生产工具:
骨耜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6)家畜饲养:
猪、狗
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猪下颌骨、
(7)手工业:
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运用雕刻技术用象牙兽骨制成艺术品。(出土了目前已知最早象牙雕刻器)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黑陶钵
河姆渡人的骨哨
河姆渡人的玉器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
双鸟朝阳纹牙雕
体现了朴素的审美观念
贾湖遗址出土的猪下颌骨
贾湖遗址出土的刻符龟甲
贾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
淮河上游地区
河南中部
距今约9000-7500年
种植水稻
饲养家畜
我国已发现的最早文字符号
相关史事:舞阳贾湖遗址
贾湖遗址骨笛
出土的骨笛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能够吹奏的笛子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任 务 三(指向目标3、4)
阅读教材p12-13正文内容,研读材料、观察图片,准确说出半坡人生活的时间、地点,概述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说明仰韶文化的社会形态,简述大汶口文化的基本情况。
要求:1.完成练习册自主导学。
2.独立完成 时间3分钟。
自主·探究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任 务 三(指向目标3)
阅读教材p12-13正文内容,研读材料、观察图片,准确说出半坡人生活的时间、地点,概述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说明仰韶文化的社会形态,简述大汶口文化的基本情况。
要求:独立完成后,徒弟与师傅交流并在课本上准确标画。时间2分钟
合作·研学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1.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1)时间:
据今约7000——5000年
(2)地区:
(3)农作物:
半坡遗址
(6)代表性遗址:
(4)生活方式:

定居生活
(5)重要特征:
彩陶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
人面鱼纹陶盆
船形彩陶壶
小口尖底陶瓶
鲵鱼纹彩陶瓶
波折纹彩陶细颈壶
2、半坡遗址
(1)地点:
(2)时间:
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
距今约6000年
(3)建筑:
半地穴式房屋 屋内有灶炕
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半坡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
为什么半坡人与河姆渡人的房屋不同?
自然地理环境不同
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北方气候寒冷干燥。
(4)粮食作物:
粟、黍
(5)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6)家畜饲养:
猪、狗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半坡遗址出土的菜籽和粟的朽粒
半坡遗址石器
(8)手工业:
使用装饰品,会制作陶器(陶彩)、乐器陶埙、会纺纱、制衣。
陕西半坡出土的
人面鱼纹彩陶盆
(7)生产活动:
种植粟、黍,饲养家畜、渔猎、采集。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半坡遗址陶埙
半坡遗址
陶纺轮
骨箭头
骨渔叉
半坡遗址装饰品
陕西半坡陶器刻画的符号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蚕
考古学家在山西、河南的仰韶文化遗址中相继发现了蚕茧、丝织品残片,以及骨雕、牙雕或石雕的蚕、蚕形象遗物,表明仰韶先民已经能够养蚕缫(sāo)丝,制作丝绸。丝绸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
相关史事: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
(距今约5500年)
大房屋发掘场地
大房屋复原建筑>200平米
公共墓地
3.社会形态:
①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大房子面积超过200平方米,位于成组房屋的中心位置,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
②还发现多处公共墓地。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原始氏族社会
4.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地区和淮河中下游地区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1)时间:
据今约5900——4400年
(2)地区:
(3)手工业:
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发展,出土较为精致的陶器。
(4)墓葬:
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有的一无所有
成套陪葬玉器
成套陪葬陶器
大汶口文化
出现了贫富分化
山东日照东海峪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磨光黑陶杯
龙山文化继承了大汶口文化的制陶技术,人们能够制作更为精美的陶器。其中的一种陶杯,表面深黑色,通体锃亮,器壁最薄处不足1毫米,称为“蛋壳陶”。制作这种陶杯需要使用稳定且能够高速旋转的快轮加工技术,表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相关史事:
感悟历史
学习完本课,你有什么感想?
新石器时代,生活在华夏大地的先民们,在生产和劳动中,用杰出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卓越的中华文明,中国灿烂的史前文化也为世界文明得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距今约1万年
早期农业出现
总结
距今约7000年
河姆渡遗址
距今约6000年
半坡遗址
距今约
5900-4400年
大汶口文化遗址
距今约2万年
野生植物管理
距今约7000-5000年
仰韶文化
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西坡遗址
距今约6000年,住半地穴式房屋,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黍、饲养家畜,制作乐器、陶器,会纺织制衣。
饲养家畜
磨制石器
制作陶器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河姆渡文化的河姆渡遗址
距今约7000年,住干栏式建筑,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饲养家畜,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乐器、雕刻。
北方农业代表
南方稻作农业
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
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6300-4500年,制陶技术发展
出现贫富分化。
农业产生
定居生活
课堂小结
归纳·堂测
“三找”解题法:
找关键词
找答案
找知识点
直击中考
1.(2024·辽宁·中考真题)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下面文物反映出我国原始居民已经学会( )
A.烧制陶器 B.种植水稻 C.建造房屋 D.制作乐器
A
2.象牙雕刻制品作为商品在我国有悠久历史,《诗经·鲁颂·泮(pàn)水》:“元龟象齿,大赂南金。”《左传》曰:“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制品应出土在( )
A.陕西西安市B.北京房山区 C.云南元谋县 D.浙江余姚市
3.中国原始农耕文明具有差异性特点。河姆渡人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半坡人种植粟,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饮食习惯的迥异 B.生产技术水平的不同
C.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D.历史发展程度的区别
D
C
归纳·堂测
“三找”解题法:
找关键词
找答案
找知识点
直击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