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科学 1.1-1.3.1综合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 1.1-1.3.1综合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08 09:4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第一次讲义(1.1-1.3.1)
一、选择题
1. 下图是浙江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制作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仙居无骨花灯 B.绍兴黄酒
C.临海剪纸 D.东阳木雕
2.2023年三位科学家因“量子点”而获诺贝尔化学奖,同时他们的贡献还在于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纳米晶体材料。该材料具有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密度小 B.耐磨损 C.导电性强 D.抗氧化性
3. 宏观与微观辩证统一研究物质世界是科学常用的方法。如图所示为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的微观示意图(“●”代表碳原子,“○”代表氧原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过程Ⅰ的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B.排列再紧密的分子之间也有间隙
C.参加反应的物质分子个数比为1:1
D.过程Ⅱ发生了物理变化
4.下列各说法中的“一定”,你认为正确的是(  )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物理变化中一定不生成新物质
C.由固体变为气体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化学变化中一定有放热、发光现象
5. 下列食物中酸性最强的是(  )
A.苹果pH=3.4 B.葡萄 pH=4.5
C.荔枝pH=5.0 D.西瓜 pH=6.3
6.某同学想用pH试纸测定一些物质的pH,下列做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湿润的pH试纸测稀硫酸的pH
B.用干燥的pH试纸测出胃液的pH为2
C.用干燥的pH试纸测定浓硫酸的pH
D.用干燥的pH试纸测出酸雨的pH为5.3
7.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常需经历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如对酸的认识就是如此。下列各项是不同时期对酸的认识,其中与我们现在所学酸的定义最相近的是(  )
A.有酸味的物质
B.一切酸中都含有氧
C.只有氢才是酸不可缺少的元素
D.与碱作用时失去原有性质的物质
8.小科发现几种写“密信”的方法:用无色溶液在白纸上写字,干燥后不见字迹,收到密信的人用特殊液体与之反应、显字。下列组合不能用来传密信的是 (  )
A.用白醋写信,用酚酞试液显字
B.用稀米汤写信,用碘酒显字
C.用石灰水写信,用酚酞试液显字
D.用酚酞试液写信,用纯碱溶液显字
9.实验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硝酸溶液使石蕊变红,某同学想探究"是氢离子还是硝酸根离子的作用使石蕊变红",他设计的下列实验中,不能证明是使得石蕊变红的是(  )
A.向硝酸中滴加石蕊后,再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红色是否消失
B.向硝酸中滴加石蕊后,再滴加盐酸,观察红色是否消失
C.向硝酸钠溶液中滴加石蕊,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D.向硝酸中滴加石蕊后,再加入适量的碳酸钾溶液,观察红色是否消失
10.m克a%的烧碱溶液与n克a%的稀硫酸溶液混合后滴入石蕊试液仍为紫色,则m和n的数值关系正确的是(  )
A.m=n B.m>n C.m11.在①氧化铁 ②金属锌 ③氢氧化铜 ④氯化钡溶液四种物质中,跟稀硫酸、稀盐酸都能发生反应且反应中表现了“酸的通性”的组合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天平的左盘和右盘分别放着盛有等质量的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敞口烧杯,此时天平平衡,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天平会(  )
A.左端下沉 B.右端下沉 C.仍处于平衡 D.无法判断
13.天平两托盘上的烧杯中,分别放有50克,溶质质量分数7.3%的稀盐酸,调整天平平衡后,向左端烧杯中加入5.6克氧化钙,若要保持天平平衡,应向右端的烧杯中加入碳酸钙质量为(  )
A.5.6克 B.10克 C.7.8克 D.无法确定
14.若将浓盐酸和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可以肯定的是(  )
A.溶质质量都减小 B.溶剂质量都增大
C.溶液质量都增大 D.溶质质量分数都变小
15.将一定量稀硫酸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充分反应,若要检验反应后的溶液中是否含有稀硫酸,可行的操作是(  )
A.取样,滴加少量无色酚酞试液 B.取样,加入少量粉末
C.取样,滴加少量溶液 D.取样,滴加少量溶液
16.图像能直观体现化学中的各种变化关系,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向盛有一定量氧化铁粉末的烧杯中不断加入稀盐酸,下列图像与烧杯中相关量的变化不相符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17.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视频展示了在无容器材料实验柜中进行的“锆金属熔化与凝固”实验。金属锆具有抗腐蚀性强、熔点高、硬度大等特性,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军工、原子能等领域。
(1)金属锆熔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如图所示是锆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其中“40”是锆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序号,也是锆原子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由此可知锆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3)在850℃条件下,镁(Mg)与四氯化锆()发生置换反应获得金属锆。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8.中国古代科学历史悠久、成就卓越,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1)《天工开物》记载: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用以砌墙、石。文中讲述了通过煅烧石灰石制取氧化钙过程,此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2)《蜀都赋》中有“火井沈荧于幽谷,高焰飞煽于天垂。”描写的是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燃烧时的现象,这体现了CH4具有   (填化学性质)。
19.氨气是没有颜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解于水Ⅱ溶解得快,水溶液呈弱碱性,氨气(NH3)作为一种零碳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工业上常用氮气和氯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生成氨气。
(1)氮气的物理性质有   (写出一条即可).
(2)NH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3)合成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氨气可用于处理酸性废水。用氨气处理含有HCl质量分数为0.73%的酸性废水1000千克,反应原理为:。论上需要氮气   千克。
20.中国古代科学历史悠久、成就卓越,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1)《天工开物》记载: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用以砌墙。文中讲述了通过反应制取氧化钙,此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2)《蜀都赋》中有“火井沈荧于幽谷,高焰飞煽于天垂。”描写的是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燃烧时的现象,这体现了CH4具有   (填化学性质)。
21.酸碱理论的发展经历了长期的过程:
(1)根据朴素的酸碱理论,有些盐会被定义为碱,请写出一例:   。
(2) 已知 则根据酸碱质子理论 NH3属于   (填“酸”或“碱”)。
(3)根据以上酸碱理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____。 (填选项,可多选)
A.在朴素的酸碱理论中,某物质可能既是酸,又是碱
B.根据酸碱电离理论,酸性物质不一定是酸,碱性物质不一定是碱
C.根据酸碱质子理论,酸是带正电的,而碱是带负电的
D.酸碱质子理论扩大了酸和碱的范围
22.如图所示是稀硫酸与40克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溶液的pH随加入溶液的质量m的变化关系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借助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反应进程,则当观察到得实验现象为    时,反应获得的溶液pH恰好为7。
(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P点处溶液中的溶质为    (用化学式表示)。
23.学了酸的化学性质后,小嘉向学以稀盐酸为主题,绘制了“多彩酸世界”思维导图。若用Cu(OH)2实现过程②,会得到蓝色溶液。小嘉认为该溶液一定含有CuSO4,该溶液中可能有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为验证该物质是否存在,你认为可以用以下哪些物质可用来进行实验验证   。
A.碳酸钠溶液 B.金属铜 C酚酞试液 D.氯化钡溶液 E.氧化铜粉床
三、实验与探究题
24.某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了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溶液(如图甲所示),为确认其中的溶质,他设计并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猜想与假设】其溶质可能为NaCl、NaOH、Na2CO3和 中的一种。
【资料查阅】
资料1:上述四种物质的相关信息如下表。
物质 NaCl NaOH
常温下的溶解度/g 36 109 21.5 9 6
常温下某稀溶液的pH 7 13 11 9
资料2: HCl和 反应的产物与 反应产物相同。
资料3:强酸和强碱反应所得的盐呈中性。
(1)如图甲所示,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可确定溶质不是   。
(2)如图乙所示,在操作①后,观察到石蕊试液变成蓝色,可确定溶质不是   。
(3)如图乙所示,在进行操作②时有无色无味得到气体产生,可确定溶质不是   。
(4)另有同学猜想其中的溶质还可能是 ,但又没有 的上述表列信息。请你根据以上实验操作的相关现象,判断该溶液中的溶质是不是 并叙述理由:   。
25.利用如图实验装置制取氧气。
(1)本实验利用双氧水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
(2)若需要一瓶干燥的氧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   (填“B” “C”或“D”)。
(3)E装置称为洗气瓶,在实验室常用于除去气体中的杂质,若用它来干燥氧气,E中应装入的是   。
(4)某同学用排水法收集了一瓶氧气,测得纯度偏低,原因可能有____(填字母)。
A.收集气体前,集气瓶没有注满水
B.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立刻收集
C.收集气体后,集气瓶中仍有少量水
26.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压强差。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也可以形成美丽的喷泉。
(1)在甲图的装置中,倒置于铁架台的圆底烧瓶中充满干燥的O2气体,连接在瓶塞上的导管伸入到装有水的烧杯中(此时止水夹关闭)。不久即可看到白磷自己燃烧起来。待白烟消失,烧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可以观察到的现象:   。
(2)某同学积极思考后,设计了如图乙的装置,也同样形成了喷泉。已知该同学在广口瓶中装入的是稀盐酸和另一种固体物质,待它们反应完全后,打开止水夹,在上方的烧瓶内也形成喷泉。该同学加入的固体物质不可能是   
A.锌粒(Zn) B.碳酸钙(CaCO3) C.木炭(C) D.镁(Mg)
(3)比较甲、乙两套装置,从产生喷泉的原理来分析,甲装置是   (填“增大”或“减小”)上部烧瓶内气体压强;乙装置是   (填“增大”或“减小”)下部广口瓶内气体压强。
(4)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以及自然界的火山爆发原理与上述   (填“甲”或“乙”)装置的原理相似。
27.甲酸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有较强的腐蚀性。某同学想知道甲酸溶液是否具有酸性,做了如下探究:
(1)A、B、C三个实验设计能检测出甲酸具有酸性的是   。
(2)根据题干信息,写出甲酸除酸性外的另外一条化学性质是   。
(3)甲酸是有机物,浓硫酸能将有机物中的氢元素和氧元素按照水分子中氢原子、氧原子个数比"脱出"生成水,这就是浓硫酸的   性。实验室里将甲酸和浓硫酸混合加热进行反应,该反应中甲酸脱水后会生成   气体。
四、综合题
28.硫酸盐的结晶水合物通常称为“矾”,我国多部古籍都有记载。
(1)明代《天工开物》记载,绿矾可用黄铁矿为原料制得。绿矾的化学式为FeSO4·7H2O,绿矾受热失去结晶水的过程属于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唐代《千金翼方》记载,明矾可入药用。明矾的化学式为KAl(SO4)m·l2H2O,其中m=   。
(3)东汉《神农本草经》记载,胆矾能“化铁为铜”。胆矾的化学式为CuSO4·5H2O,某同学为测定胆矾中结晶水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中称量得到如下数据:
加热前坩埚的质量/g 加热后坩埚的总质量/g
m1(坩埚) m2(坩埚+晶体) m3
胆矾中结晶水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H2O%=   (请用字母表示)。胆矾加热完全后,不能将坩埚放在空气中直接冷却而是需要放到干燥器中冷却的原因是   。
29.在用稀盐酸和氢氧化钡溶液进行中和反应实验时,反应过程中溶液酸碱度变化及相关数据如图所示。
(1)根据此变化曲线,你认为实验操作是将   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2)当加入溶液的质量是a克时,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   色,此时溶液中溶质是   (写化学式)
(3)求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多少?
30.每年5、6月是蓝莓丰收的时节,蓝莓中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化学式为C15H11O6)。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色素,颜色与细胞液的酸碱性有关,细胞液酸性时呈红色,碱性时呈蓝色。
(1)在白醋中滴加花青素,溶液变   色。
(2)一个花青素分子中共有   个原子。
(3)28.7克花青素中含有多少克碳元素?(请列式计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C
4.【答案】B
5.【答案】A
6.【答案】B
7.【答案】C
8.【答案】A
9.【答案】B
10.【答案】C
11.【答案】B
12.【答案】B
13.【答案】C
14.【答案】D
15.【答案】B
16.【答案】B
17.【答案】物理;40;
18.【答案】(1)分解反应
(2)可燃
19.【答案】(1)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2)-3
(3)
(4)3.4
20.【答案】(1)分解
(2)可燃性
21.【答案】(1)碳酸钠
(2)碱
(3)B;D
22.【答案】(1)溶液由红色刚刚变为无色;
(2)2NaOH+H2SO4═Na2SO4+2H2O;Na2SO4、NaOH
23.【答案】硫酸;AE
24.【答案】(1)NaHCO3
(2)NaCl
(3)NaOH
(4)因滴加石蕊试液变成蓝色, 溶液呈碱性, 则不是硫酸钠(或在进行操作②时有无色无味得到气体产生,则不是硫酸钠)
25.【答案】(1)分解反应
(2)C
(3)浓硫酸
(4)A;B
26.【答案】圆底烧瓶内有液体喷出;C;减小;增大;乙
27.【答案】(1)C
(2)有较强的腐蚀性
(3)脱水;CO
28.【答案】(1)化学
(2)2
(3);无水硫酸铜在冷却过程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重新变成胆矾晶体
29.【答案】(1)稀盐酸
(2)红;Ba(OH)2和BaCl2
(3)41.6g
30.【答案】红;32;28.7克花青素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28.7g××100%=18g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