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高三上学期九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高三上学期九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7 07:0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三9月质量检测卷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中国古代史约70%,其他内容约3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显示,绿松石多出士于大型墓葬,且该地区拥有大规模的绿松石作坊。 同时期周边地区的绿松石风格与二里头极为相似,但数量却远不及二里头遗址。据此可知, 当时
A.早期国家具有较强影响力 B. 祭祀仪式的成熟规范
C.手工业技术标准化程度高 D. 礼乐制度得以系统化
2.战国时期,楚国郡县制与封君制长期并存。封君的封地广袤,其在封地内的权力也较大。据
《韩非子 ·和氏》载,吴起曾言“封君太众”“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并提出“封 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的变法主张。吴起的这一主张旨在
A. 调整地方行政机构 B. 强化楚国君主集权
C. 实现开疆拓土目标 D. 巩固官僚政治基础
3.据《史记》记载,汉初天下既定,“复弛商贾之律”。富商大贾因积累财富,“转毂(车辆)百数,废 居居邑(操控物价)”,致使王侯“皆低首仰给(仰赖供给)”,常以低税或土地“诱之”。据此可判 断,当时
A. 政府试图掌握市场的主导权 B.商业政策的执行存在地区差异
C.商人成为集权强化核心阻力 D. 传统社会秩序遭到了一定冲击
4.《齐民要术》中引述了《四民月令》的记载,指出每年的三月“是月也,冬谷或尽,椹麦未熟,乃顺 阳(顺应春季阳气生发)布德,振赡穷乏,务施九族,自亲者始。无或蕴财,忍人之穷;无或利 名,罄家继富”。据此可知,该书
A. 强调基层治理以农事为主 B.主张农商协调以化义利之争
C.具有鲜明的人本关怀精神 D. 契合了顺天应人的治国模式
【高三9月质量检测卷 · 历史 第1页(共6页)】 26-X—004C
5.北魏道武帝时,拓跋仪任尚书令期间被视为“微不足道”,后其“以丞相入辅”方被“待之尤重”, 该职位在当时有别于秦汉“百官之首”,而是由宗室任职、类似部落时代的酋长“心腹”。这可 以用于印证当时
A. 官场风气受皇权恩宠的影响 B. 中枢权力运行呈双轨制特征
C. 政体顶层设计面临失序危机 D. 制度转型伴随鲜卑贵族抵制
6.在《唐六典》等唐朝律法中有“三审”制度的规定,除杀人、贼盗、逃亡等“每审皆别日受辞”,即 官司让告发人三次返回,审慎考虑所告之事,否则可能要承担“反坐”的后果。这一设计
A. 彻底根除审讯与判决不分之弊 B.旨在恪守隆礼量刑理念
C.利于优化司法领域的资源配置 D. 避免了冤假错案的频发
7.下面是宋朝书院创设、兴复、改造人物统计表。这折射出,宋朝
类别 统计 民 不明 地方官 督抚 京官 敕奏 其他 合计
院数 182 67 88 18 22 7 13 397
249 135
百分比 45.84 16.88 22.17 4.53 5.54 1.76 3.27 100
62.72 34
A. 社会文化教育发展活力凸显 B. 书院经营管理的资金来源充足
C. 思想融合促进教育的普及化 D. 儒学复兴的主导力量发生变化
8.唐宋以前,洛阳被视为“天下之中”,而幽燕地区则被视为“夷狄之域”。元明清时期,河洛地区 仅被视为《禹贡》九州的中心,在以经学与理学为体、天文历数与堪舆地理学为用的学术影响 下,至清一代“天子必居中(幽燕)以受四方朝觐”的思想正式确立。这种变化缘于
A. 经济重心持续向南迁移 B. 农牧分界线的频繁变动
C. 边疆与内地一体化发展 D. 政治统治中心发生转移
9.据《明经世文编》记载,明中叶以后“赋繁役重而力不能支,则其势不容于不逃”,逃亡者渐多致 使“一里之中二户在逃,则八户代偿(赋役)”,即使如此“公家之赋税日益不给矣”。据此可判 断,当时
A. 人地矛盾趋向失衡局面 B. 自耕农经济面临困境
C. 户籍管理政策全面放松 D. 地区间赋役负担不均
10.下面是据《户部则例》等统计所得的江、浙、闽、粤四海关关税定额情况表。导致这种关税格 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海关 时期 江海关 浙海关 闽海关 粤海关
税额(两) 指数 税额(两) 指数 税额(两) 指数 税额(两) 指数
雍正 25516 100 35780 100 73549 100 43750 100
乾隆 62608 245 89407 250 203335 276 271953 622
嘉庆 65980 259 79908 223 186549 254 899064 2055
A.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扩大 B. 财税主体发生结构性变化
C. 白银货币化的持续深人推进 D. 对外贸易政策的重塑调整
【高三9月质量检测卷 ·历史 第2页(共6页)】 26—X一004C
11.下图所示为1919~1928年天津四个纱厂纯利率的变化情况。这反映出
(
(%)
40
30
20
乙厂
10
丙厂
0
-10
1925192619271928192
9(年)
19221923
1924
191919201921
甲厂
丁广
)
A. 天津丧失了纺织业中心地位 B. 战时经济体制制约手工业转型
C. 民族工业发展呈现曲折态势 D. 民族企业家普遍缺乏风险意识
12.某一时期,美国记者斯特朗报道了中共司法机关审判的一件土地纠纷案。在该案件中缺少 土地的牛光家,将“财主”牛扬家无力耕种的山地耕种了,后牛扬将其诉至法院,最终法院判 决牛光向牛扬“借种”十八英亩耕地,为期五年,不交租子或象征性少交。据此判断,该纠纷 案最有可能发生在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 全民族抗战时期 D.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13.下表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国际合作举办的部分农业研讨会相关情况。这表明,我国致 力于
时间 会议 参与方 主要内容
1979年 杂交水稻国际研讨会 国际水稻研究所、中国农科院、菲律宾 代表、印度代表等 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制种技 术、高产栽培经验
1985年 矮秆小麦国际研讨会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代表、中国农 科院、墨西哥及巴基斯坦代表 矮秆小麦遗传育种、抗倒伏 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
1990年 木薯产业化国际研 讨会 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专家、广西农科 院、泰国及越南等国代表 木薯高产品种选育、淀粉提 取技术、木薯叶饲料化利用
A. 以农业为抓手推进区域一体化 B.通过技术交流保障粮食安全
C.借助合作互动以提升国际地位 D. 引进外资促进农村经济改革
14. 公元前520年左右,大流士一世规定官方铸纯度极高的金币和银币于各行省发行,但只在帝 国统治阶层流通,用于大宗国际贸易;另外,允许行省自行铸造纯度在90%左右的银币,面 向外族和本地,用于日常交易。这体现出波斯帝国
A. 统治政策具有务实灵活性 B.地方行省拥有高度财政自主权
C.商业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 D. 民族交融保障了经济持续繁荣
5. 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交易广场上的搬运工、理发店里的理发匠 … … 都在根据自己的激 情和偏见谈论政治”。受到贵族私人赞助的艺术作品多为“表现威尼斯人战争胜利”“歌颂共 和国”及“宣传‘威尼斯神话’”等主题。这可用于说明,文艺复兴运动
A. 渗透着强烈的公共意识 B. 营造了抒情与理性并重的风尚
C. 注重提升平民社会地位 D. 迎合了多元化的艺术审美旨趣
【高三9月质量检测卷 ·历史 第3页(共6页)】 26—X-004C
16.右图是创作于1934年5月的英国漫画《谁害怕大坏熊》。漫画中 的法兰西女士一边抚摸着代表苏联的大熊,一边说道:“它是只 好好熊,乖乖熊,善良熊!我们必须给它一个我们的日内瓦(国 际联盟所在地)小圆面包!”远处树后的希特勒则一脸惴惴不安。 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 德法矛盾因形势变化而加剧
B. 法国绥靖政策走向破产
C. 苏联在地缘战略中地位凸显
D. 反法西斯成为国联共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 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书 ·韩安国传》载:“蒙恬为秦侵胡,辟数千里,以河为竟(境),累石为城,树榆为塞, 匈奴不敢饮马于河。”王莽专政时,曾经规定“城郭中宅不树艺者为不毛,出三夫之布”。居延 汉简载:“建武四年(公元28年)五月辛巳朔戊子,甲渠塞尉获行候事,敢言之。诏书曰:吏民 毋得伐树木,有无,四时言。谨案(经核查):部吏毋伐树木者,敢言之。”龚遂任渤海太守时, “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汉政府还专设有“木官”,巴郡朐忍等县设“有橘官”,则是以 橘林的生产作为管理的官吏。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
材料二
明清徽州山林保护碑刻是由所在乡村宗族或乡约向当地官府禀请、并由官府颁示执行 的,山林依据“黄册”所载明确归属,严禁盗伐,同时对积极种植者“免差役”。下面为祁门环 砂村现存的碑刻部分内容。
永禁碑 环砂地方山多田少,向赖蓄养山材,河通江右,以活民生。……所有界内山场,无问众己 蓄养成材,自后入山烧炭、采薪,如有带取松、杉二木,并挖柴桩及纵火烧山者,准目睹之人指 名鸣众。违禁者,罚戏一台。如目睹存情不报者,查出,与违禁人同例。
——摘编自卞利《明清时期徽州森林保护碑刻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护林育林制度的角度,归纳秦汉时期国家治理的主要特 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秦汉时期,明清林业保护发展的表现,并说明推动 其发展的因素。(8分)
【高三9月质量检测卷 ·历史 第4页(共6页)】 26-X-004C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一
汉朝:西汉初年流传的《鲁论》和《齐论》,以隶书写成,侧重训诂和实用政治伦理。西汉 景帝时鲁恭王在孔子故宅墙壁中发现《古论》,以战国文字书写,篇章结构不同。东汉末年, 郑玄兼采《古论》校勘,融合今古文经学,注重名物训诂和礼制考证。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时期何晏汇集汉儒八家注,删繁就简,并引入“无为”“自然”思想 解释儒家伦理。南朝梁代皇侃以“虚豁”“忘形”释仁,用“体用”“本迹”框架阐发义理。
唐朝:唐太宗命孔颖达编《五经正义》,虽未涵盖《论语》,但推动经学注疏标准化。《论语 笔解》重释“性相近”为“性本善”,开宋儒性理之学先河;以“正心诚意”解“吾道一以贯之”,强 调内在道德修养。
——摘编自肖永明《汉唐<论语>〈孟子>学流变及特点》
材料二
汉唐诸儒解《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将其中的“和”解为“和谐”,消解了 君子与小人的道德对立。朱熹的解读从心性层面讲“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并进一步讲由公私义利而有“和”与“同”的对立。朱熹之后,不少儒者既从心性层面强调君 子与小人在道德品质上的对立,又凸显西周末年史伯的“和而不同”。
——摘编自乐爱国《历代对<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解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唐时期《论语》学核心特征的流变。(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历代《论语》学流变研究的价值。(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一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漕粮“海运”与“河运”之争
文渊阁大学士丘溶等人认为“财富之入,皆自东南而来,会通一河,譬则人身之咽喉也”, 河道泛滥频发,且运河“运粮士卒,艰苦万状”。同时,“河漕视陆运之费,省什三四;海运视陆 运之费,省什七八”。若行海运,其运军行于海上,必然要加强军卒水战能力的训练。丘溶主 张采用沈括《梦溪笔谈》中观天象的方法来预测天气,克服海运的未知风险。
河道都御史于湛认为河运仍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漕运形式,他讽刺元代海运政策,“而 元因以亡,是元人不得会通河之利也”,“河运”实乃“民心所向”。民众以为运河开道“南北商 贾,舶胪络绎,往来不绝,百货骈集,贸迁有无,远迩获利矣”。
——摘编自王丹妮《论明代漕粮海运、河运之争》
【高三9月质量检测卷 ·历史 第 5 页 ( 共 6 页 ) 】 26-X-004C
材料二
明中后期的河、海之争必然以罢停海运为结局。利玛窦对运河作为当时主要南北运道 的人工河道的存在和维系,颇有不解,他认为“从地图上判断,人们可以采取一条既近而花费 又少的从海上到北京的路线”。
——摘编自解扬《“利玛窦难题”与明代海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海运”与“河运”之争双方的依据。(6分)
(2)有学者认为“利玛窦的困惑恰恰反映了16世纪中西社会发展的不同路径”,结合所学知 识,说明该观点中“不同路径”的主要内涵。(8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不同学者从深层次思考欧洲文明的触发机制,都有其合理性。然而在抽象地思考欧洲 文明之“魂”时,须给“魂”有个安放之处。“魂”只有附着在实体上,才能诞生出鲜活的生命, 绽放强大的生命之花。下面是欧洲文明成型的思维导图。
(
商品货币意识
市场意识和进取精神
财富追逐和增殖意识
信用原则
风险意识
市民阶级壮大,现代国家雏
形形成
复式记账法
汇票
银行
保险
商人公司和资本合作
共同体与自治
自由与平等
民主与法治
)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选取“欧洲文明成型”之外的任一主题,参照上面的思维导图,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 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选主题,史观正确,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 述清晰。)
n 尝 ,历 中 第 6 页 ( 共 6 页 】 26·-X-004C
2025~2026学年高三9月质量检测卷 · 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
2.B
3.D
4.C
5.B
6.C
7.A
8.D
9.B
10.A
11.C
12.C
13.B
14.A
15.A
16.C
17. (1)主要特征:以诏令与法律为保障(制度化管理);中央与地方协同执行;发挥地方教化功能;军事与生态相 结合(重视发挥军事、社会、经济等多种战略价值);注重治理的社会动员力;呈专业化发展趋势。(6分,任 答三点即可)
(2)表现:管理主体上从国家主导到官民协同;产权明晰化与法制化;奖励机制上从政治主导到经济驱动;治 理理念上从资源管控到生态与经济并举。(4分,任答两点即可)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山林资源价值提 升;人口压力与人地矛盾的加剧;赋役制度的变革和户籍制度的发展;基层治理体系的成熟化(宗族与乡约 组织的崛起);生态保护知识的积累与实践;官府与地方协作机制发展与完善。(4分,任答两点即可)
18. (1)流变:从经学实证化到义理化、哲学化再到回归心性。(6分)
(2)价值:理解儒学自我更新能力(梳理儒学应对挑战的转型路径);深化对中华文明连续性的认识;深化对 传统文化核心概念的理解(增强对民族精神内核的理解与自信);透视不同时代诉求对经典解读的塑造作 用;探究早期儒学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区域文化特点;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方法论启示。(6分,任答三点,其 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 (1)依据:“海运”:“河运”弊端丛生(泛滥频发、运军困境);海运的经济效率优势显著;海运具有军事与海防 价值;海运风险应对策略的提出。(3分,任答两点即可)“河运”:历史教训及对海运的反思;“河运”体系成 熟;运河对沿岸商贸具有巨大价值;民众对“河运”的支持。(3分,任答两点即可)
(2)主要内涵:中国:重农抑商政策下,运河漕运强化农业经济基础;专制集权体制依赖稳定运输体系;海禁 政策阻碍航海技术发展。(4分,任答两点即可)西方:重商主义推动海洋探索;殖民扩张的现实需要;近代 自然科学革命推动航海技术的提升。(4分,任答两点即可)
20.示例一:
论题:工业革命塑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肌理与外在形态。(3分)
阐释:蒸汽机的轰鸣声中,传统手工业的个体生产模式被机器大工业的工厂制度所取代。曼彻斯特棉 纺织厂的标准化生产流程,打破了行会垄断下的封闭式作坊,确立了以资本为中心的开放式生产体系。这 种生产方式的变革催生了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公司的兴起使资本得以快速积聚。在这种生产组织形式的 巨大变革中,催生了现代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掌握工厂与机器的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经 济实力远超旧贵族与金融资产阶级;与此同时,失去土地与生产工具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涌入城市,在严酷环 境中形成了庞大的无产阶级。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迫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政治层面做出调整。1832年英国 议会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1833年《工厂法》的出台则标志着国家开始介入劳资关系,这些 调整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为维持自身统治而进行的自我完善。工业革命实为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关 键熔炉,它以工厂制度重塑经济基础,以阶级重组引爆社会矛盾与制度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在机器的轰鸣与 劳资的博弈中,逐渐褪去早期重商主义的印记,锻造出以工业资本为主导、市场机制为核心的现代制度形 态。(9分)
示例二:
论题:思想解放推动中国现代化文明发展。(3分)
阐释:思想解放不断冲破传统观念的桎梏,为中国现代化文明发展开辟道路。从近代到当代,思想解放 浪潮通过重塑经济基础,最终推动上层建筑变革,构建起中国现代化文明的独特路径。新文化运动以“德先 生”与“赛先生”为旗帜,彻底动摇了“天朝上国”的陈旧观念。当《新青年》杂志传播的民主科学思想与马克 思主义相结合,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这种思想觉醒直接推动土地革命与工业化探索,为新中国成 立后的计划经济体制奠定了思想基础。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在意识形态领域确立了包容创新的原 则,为后续经济建设提供思想准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犹如思想领域的春风,吹散了“两个凡是”的阴霾。 1978年,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铺平了道路。新时 代思想解放呈现出更深刻的理论自觉,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新发展理念,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双循 环”格局,中国正以思想创新引领全球治理变革。历史证明,思想解放始终是中国现代化文明发展的先导, 从打破封建枷锁到突破计划经济思维,再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每次思想跃升都是通过经济基础的变革, 最终实现上层建筑的现代化转型。这种“思想一经济一政治”的螺旋式上升,正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 密码。(9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