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2025-2026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2025-2026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2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21:4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2025-2026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同步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北京时间2024年4月30日17时46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穿越黑障区(通讯暂时中断区域)后,成功降落在东风着陆场。据悉,黑障区一般出现在地球上空35~80千米的大气层间。返回舱穿越“黑障区”后到着陆过程中,大气( )
A.能反射无线电短波通信 B.空气密度逐渐减小
C.先平流运动再对流运动 D.气温先增加后降低
2.近年来,空气质量问题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对流层大气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图中最不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
A.
B.
C.
D.
下图为不同纬度大气温度垂直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据图可推测( )
A.①曲线气温垂直变化小
B.海拔升高太阳辐射减弱
C.②曲线气压随海拔上升
D.③曲线代表的纬度最高
4.图中曲线拐点所在高度( )
A.臭氧浓度最大
B.大气密度最大
C.为对流层顶部
D.出现极光现象
根据大气物理性质的差异,把地球上的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下图中甲、乙、丙为三个大气分层的气温垂直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示中甲、乙、丙所代表的三个大气分层( )
A.甲是平流层
B.乙是高层大气
C.丙是对流层
D.甲是臭氧层
6.图示中的甲所代表的大气分层( )
A.质量占大气圈质量的1/4
B.大气以水平运动形式为主
C.厚度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D.大气垂直方向上热交换少
7.乙代表的大气分层内常见( )
A.连绵的云层
B.浓绿的森林
C.飞行的客机
D.众多的流星
贝母云是指在高纬度地区20~30千米高空出现的一种色彩绚丽、薄而纤细的罕见云彩。其色彩排列如虹,因云中微小粒子衍射所形成。下图为北欧芬兰拉普兰地区上空的贝母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贝母云通常位于大气中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软流层
D.高层大气
9.贝母云形成所需的特殊条件最可能是( )
A.强烈对流运动
B.极地极昼现象
C.大气低温环境
D.水汽、杂质多
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含量因时因地而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0.下列同纬度的四地中,大气中水汽含量最高的是( )
A.近海面区域
B.内陆近地面
C.海面高空
D.内陆高空
11.通常,近地面大气中的杂质含量( )
①冬季少于夏季
②冬季多于夏季
③乡村少于城市
④乡村多于城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气象高空探测指利用气象气球携带探空仪,在飞升的过程中探测、收集周围环境的气象数据。2021年11月6日,某气象爱好者当天放飞的气象太空气球上升至约30km后,自行爆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探测气球在上升过程中( )
A.气压不断降低
B.气温先升后降
C.氧气含量升高
D.水汽含量增多
13.探测气球爆裂时所处的大气层的状况是( )
A.二氧化碳含量高
B.气流运动较平稳
C.水汽杂质含量高
D.臭氧的含量极低
据报道,美国华盛顿于当地时间2023年8月7日出现雷暴天气,部分地区出现风速超过每小时12.7千米的强风和冰雹,导致多地航班暂停起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关于低层大气中水汽说法正确的是( )
①海洋上空含量低于陆地上空
②近地面水汽的含量小于高空
③裸地上空含量低于森林上空
④存在固、液、气三态的转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飞机正常飞行时所处的大气层( )
A.存在电离层
B.存在臭氧层
C.主要组成是水汽
D.大气温度下高上低
如果对流层大气出现“上热下冷”(即随高度上升,气温也上升)现象时,空气对流运动减弱,这种现象称为逆温。有人说,逆温是雾霾的帮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读图,辐射逆温最强盛时一般出现在一天中的( )
A.正午过后
B.日出前后
C.日落时刻
D.子夜时分
17.考虑辐射逆温对大气污染的影响,一天中最不适合户外运动的时段是( )
A.清晨
B.中午
C.午后
D.傍晚
珠母云,又名贝状高层云,多出现在高纬地区离地面20~30km的高空。云体在阳光照射下常伴有较淡的紫、蓝、红、黄等近乎同心排列的光弧,犹如阳光下贝壳闪耀的色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珠母云常见于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
A.平流层
B.电离层
C.对流层
D.高层大气
19.有关珠母云表述合理的是( )
A.易形成降水天气
B.以垂直移动为主
C.彩色光弧与极光成因不同
D.极夜出现期间观察效果好
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时的地理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此时天气最可能为( )
A.晴、无风
B.雨、大风
C.晴、大风
D.雨、无风
21.下面四图中可能正确表示此时图示区域气温垂直变化状况的是( )
A.
B.
C.
D.
2022年5月6日,科考人员完成了珠峰地区大气垂直探空实验,探空气球最高飞升至距离珠峰大本营地面39.1km处。图为刚放飞的氦气探空气球和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甲层大气的主要特点是( )
A.水汽杂质少且能见度高
B.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C.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D.大气平流运动显著
23.气球在上升过程中( )
A.测定的气压越来越大
B.气球不断膨胀变大
C.测定的紫外线变弱
D.测定的水汽含量增多
24.如图为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拍摄的图片。图中亮点为金星,它正从地球地平线和极光中升起。下列关于极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极光在地球各纬度地区上空均有出现
B.极光在地球高纬度地区上空经常出现
C.极光是对流层大气电离而发光
D.极光的产生与太阳活动无关
2021年11月10日,一名28岁的法国男子站在父亲驾驶的热气球顶部,随着气球缓缓上升,最终上升到1016米,打破了自己曾经创造的该项目世界纪录。下图为该男子当时自拍的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该名男子拍照时所在的大气层( )
A.臭氧含量较多
B.适合航空飞行
C.厚度大致均匀
D.天气复杂多变
26.大气中( )
A.氧是地球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B.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C.氮是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D.各种固体杂质均不参与天气变化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7.图中所示大气垂直分层可能位于( )
A.热带
B.北温带
C.北寒带
D.南寒带
28.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它们几乎全部集中在( )
A.A层
B.B层
C.C层
D.A层和B层
29.关于图中各垂直分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B.B层无云雨天气,适合航空飞行
C.C层大气密度为各层中最大
D.C层中的臭氧层是“地球生命保护伞”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30.在不同的大气层中,演绎着不同的自然现象。下列叙述与所在大气层对应正确的是( )
A.晴天为主,适合高空飞行A层
B.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B层
C.“地球生命的保护伞”C层
D.存在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C层
31.A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有( )
①该层大气对流上升时,温度降低
②水汽和固体杂质绝大部分集中在此层③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降温快
④二氧化碳和水汽绝大部分集中在此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材料分析题
32.
分析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
3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4月30日,载有三名中国航天员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降落在平均海拔约1km的内蒙古东风着陆场。图为地球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1)A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 (“升高”或“降低”),原因是 。
(2)有利于高空飞行的是 (写字母),原因是和 。
3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4月30日,载有三名中国航天员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降落在平均海拔约1km的内蒙古东风着陆场。图为地球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1)“神舟十七号”从宇宙空间返回地面时依次经过的大气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
(2)A层厚度因纬度而异,______(“低”或“中”或“高”)纬度最厚,平均厚度约为______km。
(3)A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______(“升高”或“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是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4)有利于高空飞行的是______(写字母),该层大气中的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______。
(5)C层中的______层,对无线电短波通讯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
1.答案: C
解析: 返回舱穿越“黑障区(地球上空35到80千米的大气层间)”后到着陆的过程中,指的是地球上空35千米到地表,即从平流层中部到对流层再到地表。反射无线电短波通信的电离层出现在高层大气中,A错误;
随着海拔降低,空气密度变大,B错误;
平流层中大气以水平流运动为主,对流层中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因此大气先平流运动再对流运动,C正确;
随着海拔降低,气温先降低后升高,D错误。
故选C。
2.答案: C
解析: 图A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显著,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排除A;图B、图C、图D中,均出现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逆温现象,逆温层会抑制大气对流运动,从而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三图比较,C图中逆温层最厚,B图逆温层刚生成不久,D图中近地面逆温现象正在消失,因此最不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应是C图所示情形,C符合题意,排除BD。故选C。
3.答案: D
解析: 据图可知:①曲线气温跨度由20°到-70°附近,气温垂直变化最大,A错误;
该图反映的是温度与海拔的关系,与气压、太阳辐射没有直接关系,BC错误;
对流层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且随纬度升高,气温降低,对流运动越不显著,对流层越薄,据图可知③曲线对流层最薄,纬度最高,D正确。
故选D。
4.答案: C
解析: 结合已学知识,根据海拔高度和气温变化:大气的垂直分层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主要在海拔12千米附近,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平流层(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因此曲线拐点所在高度为对流层顶部,C正确;
臭氧主要位于平流层,A错误;
对流层底部大气密度最大,B错误;
极光现象出现在高层大气,D错误;
故选C。
5.答案: B
解析: 甲图气温随高度增加明显下降,为对流层;乙图气温随高度增加先下降后上升,为高层大气;丙图气温随高度增加而缓慢上升,为平流层。故选B。
6.答案: C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甲为地球大气的对流层,对流层占地球大气圈质量的3/4,A错误;对流层大气垂直对流运动显著,B错误;对流层厚度受地球表面不同区域热量差异的影响,厚度空间变化和时间变化较为显著,C正确;受下热上冷大气结构的影响,对流层对流运动显著,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热交换较多,D错误。故选C。
7.答案: D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乙图表示的是地球的高层大气,云层集中在大气的对流层,森林也出现在地球大气的对流层,A、B错误;飞行的客机多出现在地球大气的对流层或平流层,C错误;流星现象在地球的高层大气出现频率较高,D正确。故选D。
8.答案: B
解析: 对流层的平均高度约为12千米,最高在赤道地区可达17-18千米,贝母云出现在20-30千米高空,不在对流层,A错误。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范围大约从对流层顶部至50-55千米高空,20-30千米属于平流层范围,所以贝母云通常位于平流层,B正确。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深度在80-400千米左右,不属于大气分层,C错误。
高层大气是指平流层以上的大气,D错误。故选B。
9.答案: C
解析: 强烈对流运动主要发生在对流层,而贝母云位于平流层,平流层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A错误。贝母云在高纬度地区出现,极昼现象与贝母云的形成没有直接关联,B错误。
高纬度地区平流层大气温度低,水汽易凝结成微小粒子,这些微小粒子在特定条件下发生衍射形成贝母云,所以大气低温环境是贝母云形成的特殊条件之一,C正确。平流层水汽、杂质含量少,D错误。故选C。
10.答案: A
解析: 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在水平方向上,海洋上空高于陆地上空,湿润地区上空高于干旱地区上空:垂直方向上,一般自地面向高空逐渐减少。故选项同纬度的四地中,近海面区域大气中水汽含量最高,A正确。
11.答案: C
解析: 通常,夏季降水多,近地面大气中的杂质含量少;冬季较为干燥,地表多扬尘,风沙天气较多,近地面大气中的杂质含量多,①错误、②正确。城市经济活动密集,近地面大气中的杂质含量多于乡村,③正确、④错误。故选C。
12.答案: A
解析: 气球在上升过程中,空气密度越来越低,大气气压不断降低,A正确;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大而降低,B错误;气球在上升过程中,空气越来越稀薄,氧气浓度也会越来越低,C错误;空气中的水汽几乎集中在对流层,当探空气球上升至平流层后,水汽含量下降,D错误。故选A。
13.答案: B
解析: 此次实验探空气球上升至最大高度为3万米,此时所在的大气层为平流层,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平稳,利于航空飞行,B正确;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A错误;氧气、杂质含量高、天气多变的大气层为对流层,C错误;大气密度最大的大气层是在对流层,D错误。故选B。
14.答案: C
解析: 联系已学可知,海洋上空蒸发多,水汽较陆地上空含量高,①错;水汽来源于下垫面,所以近地面水汽的含量大于高空,②错;森林上空由于蒸腾较强,水汽的含量较裸地上空的高,③对;低层大气中的水汽随着温度的变化,存在着固、液、气三态的转化,④对。综上所述,C正确,排除ABD。故选C。
15.答案: B
解析: 飞机正常航行时位于平流层。平流层上部内存在臭氧层,臭氧层能够吸收紫外线而升温,所以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不断上升,下低上高,B正确,D错误;电离层主要位于高层大气,A错误;平流层海拔高,来源于下垫面的水汽和固体杂质极少,C错误。故选B。
16.答案: B
解析: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辐射逆温一般始于日落,随着夜深地表温度不断下降,逆温逐渐向上扩展,日出前后时达最强。日出后,地面受太阳辐射而增温,逆温自下而上逐渐地消失,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7.答案: A
解析: 由上一题可知,辐射逆温在日出前后最厚(最强盛)。当逆温层出现时,密度大的冷空气在下,密度小的暖空气在上,无法形成对流,阻碍了污染物向上扩散到更高的高度,逆温层越厚,近地面污染物浓度越大,因此最不适合户外运动的时间为清晨,A正确,排除BCD。故选A。
18.答案: A
解析: 对流层的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具体来说:在低纬度地区,对流层的平均高度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对流层的平均高度约为10-12公里。在极地地区,对流层的平均高度约为8-9公里。珠母云出现在20-30km高度,应在平流层,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9.答案: C
解析: 彩色光弧是太阳照射形成,极光是太阳活动形成,成因不同,C正确;平流层的水汽少,难以形成降水,A错误;平流层以水平运动为主,B错误;极夜没有太阳光,无法观察,D错误。故选C。
20.答案: A
解析: 由图中的烟雾笼罩可知,此时图示地区无风,远山清晰可见,不可能为雨天。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1.答案: D
解析: 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由图可知,烟柱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而是转为水平方向向四周扩散,这是典型的逆温现象,A、B图中,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没有明显逆温现象,排除A、B;
C图中,底层和上层为逆温,中层为正常,不符合题意,排除C;
D图中,中间有明显逆温现象,与题意相符,D正确。
故选D。
22.答案: B
解析: 图中甲层大气为对流层,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集中在对流层,A错;由于对流层水汽和固体杂质多,对流运动旺盛,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B正确;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大气对流运动显著,CD错。故选B。
23.答案: B
解析: 气球在上升过程中,海拔升高,空气密度减小,外部气压降低,测定的气压越来越小,气球内气压较气球外气压更大,气球不断膨胀变大,B正确,A错。随着海拔升高,紫外线增强,水汽含量减少,CD错。故选B。
24.答案: B
解析:
25.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意男子拍摄照片的高度为4016m,而对流层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所以男子拍照时所在的大气层为对流层,对流层天气现象最复杂,D正确;对流层的厚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C错误;臭氧层位于平流层,A错误;平流层适合航空飞行,B错误。故选D。
26.答案: B
解析: 氧是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A错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B正确;氮是地球生物体的基本成分,C错误;大气中的杂质是降水形成中的凝结核,参与了天气变化,D错误。故选B。
27.答案: B
解析: 图中A为对流层,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图中A层高度约为12公里,因此最可能位于中纬度地区,结合选项,最可能位于北温带,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
28.答案: A
解析: 图中A为对流层,B为平流层,C为高层大气,对流层集中了75%大气质量和90%的水汽,平流层中水汽、尘埃含量少,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
29.答案: B
解析: 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5℃,A项错误;平流层随髙度上升是气温上升,气流运动相当平稳,并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航空飞行,B项正确;C层为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为各层中最小,C项错误;臭氧层主要存在于平流层中,即B层,D项错误。故选B。
30.答案: D
解析: 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B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有臭氧层,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被称作地球生命的保护伞C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能反射短波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D符合题意。故选:D。
31.答案: A
解析: 根据大气分层可以判断A层为对流层,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对流运动显著,大气对流上升时,温度降低,易成云致雨,所以①②正确。故选:A。
32.答案: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气对流显著,而且大气中的水汽,约有80%存在于对流层,越接近地面水汽含量越高,固体杂质也越多,故容易成云致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解析:
形成云、雨、雾等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必须具备:有足够的水汽、适量的凝结核、空气的上升运动。平流层气温是上热下冷,无空气对流运动,且缺乏水汽和固体杂质,因而无复杂的天气现象。只有对流层既有空气对流运动,又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因而形成了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
33.答案:
(1)降低;近地面为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2)B;气流以平流为主天气晴朗
解析:
(1)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运动等特征,大气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图中A层位于最下部,为对流层。据图片信息可知,对流层的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尘埃等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少,反而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多,所以对流层的热量来源于地面。近地面为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2)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运动等特征,大气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下冷上热,气流平稳,以水平运动为主,又因缺少水汽和杂质,多晴朗天气,故平流层有利于高空飞行。有利于高空飞行的是B。原因是气流以平流为主和天气晴朗。
34.答案: (1)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
(2)低;12
(3)降低;地面;地面辐射
(4)B;紫外线
(5)电离
解析: (1)联系已学可知,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运动等特征,大气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故“神舟十七号”从宇宙空间返回地面时依次经过的大气层是C高层大气、B平流层、A对流层。
(2)读图可知,图中A层位于最下部,为对流层,对流层厚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17-18km、中纬度10-12km、高纬度8-9km。低纬度最厚,对流层的平均厚度为12km。
(3)联系已学可知,A层为对流层,由于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所以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4)读图可知,B层为平流层,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下冷上热,气流平稳,以水平运动头主,又因缺少水汽和杂质,多晴朗天气,故平流层有利于高空飞行。该层大气中的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被喻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5)读图可知,C层为高层大气,高层大气中有若干电离层,电离层中的带电粒子受到太阳活动等因素干扰时,会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