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地球的圈层结构——2025-2026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同步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下图为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的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地球内部圈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厚度与海拔呈正相关
B.地球磁场形成可能与内核有关
C.火山喷发的火山灰来自岩石圈
D.地核主要由铁和镁等金属组成
2.关于图中D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地表能量转换中起到重要作用
B.是一个有机圈层
C.是连续但不规则的
D.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
2019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千米的海域,震源深度11千米,地震引发最高达10米的大海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核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
4.若地震发生时,震中附近有一艘船,则船上的人的感觉是( )
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地震波测量是人们了解地震的重要手段。图甲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图”。某次地震时,M、N、Q三地震台站测得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为半径作成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如图乙)。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能穿过地核的波是( )
A.W1
B.W2
C.W1和W2皆可
D.两者皆无法通过
6.依据M、N、Q三地震台站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为进一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我国利用激发的气枪震源作为陆地地壳结构探测和地球内部介质变化监测的人工震源,实施“地下明灯”计划。气枪震源激发的信号可探测深达60千米的地下结构。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7.气枪震源激发的信号最深能探测到的地球内部圈层是( )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
8.“地下明灯”计划主要应用的领域是( )
A.土地利用规划
B.地壳运动监测
C.矿产资源勘探
D.土壤肥力调查
下图示意地球各圈层的物质循环,图中①②③④代表地球的四大圈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 )
A.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B.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10.下列关于③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B.主体是海洋
C.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
D.表面高低不平
当地时间2023年9月8日23时11分,摩洛哥发生了6.9级强烈地震,建筑物大量倒塌,至11日统计已造成2862人遇难、2562人受伤,此次地震震源深度约18.5千米,震后联合国组织参与救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此次地震理论上该地居民的感觉是( )
A.只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C.只左右摇晃
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12.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B.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C.横波和纵波传播介质的差异
D.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由震中向外传播的地震波可以被设在远离震中的地震检波器记录下来。多年以来,无数次地震的地震波传播到世界各地所花的时间,都被检测器记录了下来,构成了时距曲线(左图),结合地震波的性质,科学家“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右图)。完成问题。
13.左图中曲线①②代表横波和纵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①为横波,传播速度慢
B.①为纵波,传播速度快
C.②为横波,传播速度快
D.②为纵波,传播速度慢
14.地球的内部圈层中( )
A.地壳与地幔构成岩石圈
B.地壳厚度最薄,地幔厚度最大
C.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所示A、B、C分别为(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16.下列关于A圈层的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①是有机圈层
②是厚度最小的圈层
③是质量最大的圈层
④是由生物组成的圈层
⑤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①⑤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7.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变化趋势大体为( )
A.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B.由北向南逐渐增大
C.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
18.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处为(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界面
D.软流层中部
图为“青岛—日喀则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图中如果③为地球内部圈层分界面,则②圈层为( )
A.地幔
B.地壳
C.地核
D.岩石圈
20.关于图中地理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浆主要发源于①圈层
B.横波经过③界面后消失
C.③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D.距海越近①圈层的厚度越薄
“桂林山水甲天下”,作为我国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景观的代表,桂林“山水”的形成是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下图示为四大圈层的相互作用对桂林“山水”形成的影响。完成下面小题。
21.图中①②③④序号分别代表( )
A.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B.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C.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22.关于①②③④四个圈层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圈中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B.①②③各圈层分界线明显
C.③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D.各圈层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喀纳斯湖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水是喀纳斯湖景区的灵魂,喀纳斯湖水来自奎屯、友谊峰等山的冰川融水和当地降水。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喀纳斯湖景区水圈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下图为喀纳斯湖景区局部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图示景观中,水圈( )
A.参与地表景观的塑造
B.在空间分布上不连续
C.与生物圈无联系
D.是生物圈存在的唯一媒介
24.全球气候变暖,该景区短期内水圈结构( )
①气态水增多
②固态水增多
③生物水减少
④液态水增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地球各个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地球四大圈层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5.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26.能正确表述图中各圈层关系的是( )
A.①圈层物质通过降水进入②圈层
B.②圈层通过光合作用为③圈层供氧
C.③圈层有机物会在④圈层中分解
D.④圈层的水来自①圈层的水汽蒸发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4日9时39分在台湾台东县海域发生5.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完成问题。
27.地震发生后,正在台湾岛附近航行的人感受到的震动是( )
A.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C.有水平晃动,无上下颠簸
D.有上下颠簸,无水平晃动
28.此次地震的震源所在圈层最有可能是( )
A.地壳
B.下地幔
C.内核
D.外核
29.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B.个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五大连池风景区总面积约1060平方千米,14座新老时期火山的喷发年代跨越200多万年,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将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形成了五大连池。完成问题。
30.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
31.五大连池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问题。
3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
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33.图4中的X处即为( )
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内核与外核交界
34.一般认为,地震发生时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12秒”。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的确定依据是( )
A.建筑物结构稳定抗震系数高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D.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读下面的两幅图,完成下面小题。
35.月球地震波与地球地震波相比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都是纵波速度始终大于横波速度
B.都在地壳以下有突然加速的过程
C.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大于地球表面的
D.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小于地球表面的
36.根据图乙所示内容,可以判断出( )
A.月球表面附近发生地震时某地只能探测到纵波,而不能探测到横波
B.月球内部结构中存在“软流层”
C.月球内部只能分为两层
D.通过图中地震波的变化,我们只能看出一个不连续界面
二、材料分析题
37.
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波,B表示波,波波速快。(填文字)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的内部圈层,D表示界面,该面以上C代表,该面以下E代表。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地震波B速度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液态,F面是界面。
(4)(填字母)层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的发源地。
3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右侧为局部放大图。
(1)在地球的内部圈层中厚度最小的是_______(写序号),该层在不同地域其厚度也有所差异,尤其是_______厚度更小。
(2)写出数字②③所代表的内部圈层部位,指出岩浆的发源地,并说明地球磁场的成因。
(3)指出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两个不连续界面的字母及其名称,并说出在这两个界面的地震波波速变化。
39.阅读地理模式图,完成下列各题。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地理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若该模式图示意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_______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①为_______的公转轨道,曲线④为_______的公转轨道。(填行星名称)
(2)若该模式图示意地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含有大量三叶虫化石,那么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_______代。
(3)若该模式图示意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___层,曲线③④之间的太阳大气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_______。
(4)若该模式图示意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___,目前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是地震波,请简要解析其研究原理。
参考答案
1.答案: A
解析: 地壳的厚度与海拔大致呈正相关,海拔越高的地方地壳厚度越大,A正确;地球的外核可能为液态,地球磁场的形成可能与外核有关,B错误;火山喷发的火山灰来自上地慢的软流层,C错误;地核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组成,D错误,故选A。
2.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D圈层不单独占有圈层,而是渗透到其他圈层,可知D圈层应为生物圈。生物圈是一个有机圈层,是各个圈层中最活跃的圈层,B正确;自然界中的风能、水能都是由太阳辐射能转换而来,是通过大气的运动实现的,因此大气圈在地表能量转换中起到重要作用,A错误;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错误:大气圈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D错误。故选B。
3.答案: B
解析: 考察地球的圈层结构特点,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平原、岔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平均厚度只有5-6千米,由于此次地震发生在海洋上,且震源深度11千米,那么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上地慢。故本题选择B。
4.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地震波,地震波分为纵波(P)和横波(S)。纵波可以通过固、液、气体。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波速比横波快。地震发生时,附近船上的人的感觉是上下颠簸,而无左右摇晃。故本题选择B。
5.答案: B
解析: 据图可知,震中距为2000km时,纵波、横波时距差约为3.5分钟;震中距为3000km时,纵波、横波时距差约为4.8分钟:震中距为4000km时,纵波、横波时距差约为5.5分钟:震中距为4500km时,纵波、横波时距差约为6分钟。
6.答案: B
解析: 以M、N、Q三地震台站为中心,以三地震台站各自测得的震中距为半径绘成的三个圆的交点,应是本次地震震中所在地,①②③④四地中,②地为三个圆的交点,因此此次地震震中位于②地。
7.答案: B
解析: 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气枪震源激发的信号最深能探测到地下60千米,故判断其最深能探测到的地球内部圈层是地幔。
8.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地下明灯”计划主要用于陆地地壳结构探测和地球内部介质变化监测。在不同介质中地震波的波速不同,故其主要应用的领域是矿产资源勘探,C项正确。
9.答案: D
解析: 图中④圈层为①圈层提供水蒸气、向③圈层提供水、向②圈层提供水和无机盐,因此④为水圈;①主要提供降水,接受了氧气等气体、尘埃和水蒸气,因此①为大气圈;②输出氧气等气体、有机物,接受水和二氧化碳,可确定②为生物圈;③输出尘埃、矿物质和无机盐,接受来自水圈的水、来自生物圈的有机物,因此为岩石圈。所以①②③④分布表示为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0.答案: D
解析: 由上题可知,③圈层为岩石圈,主要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受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其表面高低不平,D正确;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A错误;水圈的主体是海洋,B错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为生物圈,C错误。
11.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地震波中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所以当地震发生后人们会先感觉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排除ACD。故选B。
12.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原因是在地震波传递过程中,由于纵波快于横波,纵波和横波速度的差异大约为12秒,A正确,排除BCD,故选A。
13.答案: A
解析: 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读图可知,横坐标表示震中距,越往右越远,左边纵坐标表示传播时间。相同的震中距,曲线坡度越大,说明用时越短,地震波速度越快,据此判断,①速度慢、②速度快,②为纵波,①为横波。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答案: C
解析: 地球的内部圈层中,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C正确;地壳与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构成岩石圈,A错误;地壳厚度最薄,地核厚度最大,B错误;地核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核主要呈现熔融状态,而内核主要是铁和镍组成的密度比较大的固态结构,D错误,故选C。
15.答案: D
解析: 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与其他圈层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岩石圈位于各圈层的底部,水圈位于大气圈和岩石圈之间。
16.答案: D
解析: A圈层(生物圈)是有机圈层,同时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17.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变化趋势大体为由东向西逐渐增大,A项正确。
18.答案: C
解析: 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被称作地壳,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应以莫霍界面为0千米起点,海平面是海拔0千米的起点,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部分,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故A、B、D错误,C正确。
19.答案: A
解析: 如果图中③为地球内部圈层分界面,图中显示该分界面处于地表以几十千米,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分界面应是莫霍界面,它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则其上的①圈层为地壳,其下的②圈层为地幔,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20.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岩浆发源地一般认为是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对应图中的②圈层,A错误;根据③界面的深度可判断③界面为莫霍界面,莫霍界面两侧均为固态物质,因此横波经过此界面后不会消失,BC错误;①圈层为地壳,地壳厚度不均,陆地较厚、海洋较薄,且图中显示,①圈层厚度距海越近,厚度越薄,D正确。故选D。
21.答案: B
解析: ①提供CO2,存在降水现象,为大气圈;生物可以分泌有机酸,因此②为生物圈;石灰岩位于岩石圈,因此④为岩石圈;降水进入水圈,因此③为水圈。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2.答案: B
解析: 由上题可知,①圈为大气圈,大气中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A正确;①②③分别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各圈层没有明显的分界线,B错误;③为水圈,是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正确;各圈层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构成了地理环境,D正确。本题要求选择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故ACD不符题意,选B。
23.答案: A
解析: 结合材料和图示可知,喀纳斯湖的补给水源来自高山冰川融水和当地降水,地表径流在由高地向低地流动的过程中,参与了地表形态的塑造,A正确;气态水、液态水及生物水体等连续地分布在地球表面,水圈在空间分布上分布连续,B错误;水圈为生物直接提供水源,为水生类生物提供生存空间,C错误;图示表层岩石圈有植被分布,因此,水圈不是生物存在的唯一媒介,D错误。故选A。
24.答案: B
解析: 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剧,气态水会增多,①正确;冰川融化,固态水变少,②错误;气温升高,液态水增多,区域生物数量增多,生物水会增多,③错误;湖区面积增大,因此,液态水会增多,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5.答案: B
解析: ①圈层有水蒸气输出,降水输入,应为水圈;④输入的是水和有机物,输出的是矿物质和无机盐,应为岩石圈;②输入氧气、水蒸气等气体,输出二氧化碳等气体,为大气圈;③为生物圈,输入二氧化碳,输出氧气。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6.答案: C
解析: ①圈层是水圈,物质进入②圈层大气圈主要依靠蒸发和植物蒸腾,A错误;③圈层是生物圈,②圈层是大气圈,生物圈通过光合作用为大气圈提供氧气等气体,B错误;③圈层是生物圈,④圈层为岩石圈,生物圈通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从岩石圈中获取无机物,将有机物释放至岩石圈中,并改造岩石圈,C正确;④圈层的水来自①圈层的下渗,D错误。故选C。
27.答案: D
解析: 地震波传播方式主要为横波和纵波,纵波可以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类型的介质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态介质中传播。地震发生时,处于水面上的人只能感受到纵波带来的上下晃动而感受不到横波带来的水平晃动,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8.答案: A
解析: 此次地震发生在台东县海域,震源深度10千米,大洋地壳厚度一般为5-10千米,A 正确;下地幔深度660-2900千米左右,B错误;地核包括内核和外核,其深度约为2900-6371千米,CD错误。故选A。
29.答案: A
解析: 地震波的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不同,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纵波先到达地表,横波后到达地表,题目中的“黄金12秒”是由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差异造成的,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0.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一般认为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地幔,B正确,排除ACD。故选B。
31.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五大连池景观图中有草木、水体、山以及天空,共涉及了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个圈层,C正确,排除ABD。故选C。
32.答案: B
解析: 根据深度和波速的大小和变化可知,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③为内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乙波为横波,在地幔中也可以通过。故选B。
33.答案: B
解析: 根据X的深度可以判定其为地幔和地核的交界面,即古登堡面。故选B。
34.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横波传播速度慢于纵波,二者到达地面的时间会有所差异,且横波对地面建筑的破坏力更强,故有“黄金12秒”之说。故选C。
35.答案: C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月球地震波P波速度始终大于S波,根据所学知识,地球地震波P波速度也始终大于S波,A说法正确;都在月壳以下有突然加速的过程,B说法正确;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小于地球,C说法错误,D说法正确。故选C。
36.答案: D
解析: 月球表面附近没有气体、液体存在,所以无法找到一地只能探测到P波,而没有S波,都可以探测到,A不对;“软流层”从图中地震波变化上无法显示出来,B不对;从题干可知,这只是表示月壳与月幔,故只能看出一个不连续界面,但是不代表月球内部只能分为两层,C不对,D对。故选D。
37.答案:
(1)横;纵; 纵
(2)莫霍;地壳;地幔
(3)消失;减小;固;古登堡
(4)E;岩浆
解析:
(1)从左图中可以看出,A波传播速度慢,B波传播速度快,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为横波,B为纵波。
(2)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可知,D界面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为莫霍界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莫霍界面以上的C层为地壳,莫霍界面以下的E层为地幔。
(3)图中显示,A波为横波,A波在F处波速完全消失,B为纵波,在F处波速突然下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横波只能通过固态,纵波可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波速在F处发生变化,说明E物质状态为固态(横波可以通过),G物质状态为液态(横波无法通过,同时,该处深度深、压力大,物质状态不可能为气态,所以为液态),其中F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4)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图中E表示地幔。
38.答案: (1)①;海洋地壳
(2)②:岩石圈。③:软流层。岩浆的发源地在软流层(或③)。成因: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3)A:莫霍界面。随着深度的增加,纵波和横波速度突然增加。
解析:
39.答案: (1)土星;地球
(2)古生
(3)日冕(太阳);黑子
(4)地壳原理: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解析: (1)太阳系八大行星自内向外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的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2)三叶虫生于寒武纪,至奥陶纪最盛,消亡于二叠纪末期的二叠纪大灭绝事件,主要生活于古生代时期。
(3)太阳大气层自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不同的太阳大气层会发生不同的太阳活动:光球层上有黑子、色球层上有耀斑和日珥、日冕层上有太阳风。
(4)地球内部圈层自上而下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分别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之中传播,使地面物体产生水平晃动;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能在固体、液态、气体之中传播,使地面物体产生上下震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