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狼牙山五壮士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6 狼牙山五壮士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8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8 21:5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这是一场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的悲壮史诗
马宝玉! 葛振林! 宋学义! 胡德林! 胡福才!
回顾
“壮”之底色
分析解读出了五位战士怎样的精神底色?
毫不畏惧
英勇顽强
宁死不屈
1.交流收获
执行命令是勇敢战士;
主动选择绝路、以死诱敌,行为悲壮可歌,故称“壮士”。
视死如归、舍身为国、舍生取义
英勇跳崖、掩护群众,不惜牺牲生命
2.探究“壮士”内涵
称呼从‘战士’ 变为‘壮士’,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背后的深意
“壮士精神密码”的核心是什么?
他们的‘壮’究竟体现在何处?
聚焦“壮”之举
破译“写”之法
默读课文第3-9自然段,完成以下任务:
圈画关键:
批注解码:
留意写法:
哪个场面让你对‘壮’的感受最强烈?圈
画出最能体现‘壮举’的词句。
在旁边写下你的阅读体会。
注意作者是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
来刻画这些场面的。
场景一:引上绝路—“抉择之壮”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如果你是当时的战士,会如何选择?为什么?
场景一:引上绝路—“抉择之壮”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如果你是当时的战士,会如何选择?为什么?
主力的方向
狼牙山顶峰
聚焦“点”
关注“面”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坚决果断
毫不犹豫
掷地有声
场景二:顶峰歼敌——“不屈之壮”
沉着指挥
英勇奋战
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非写实,乃写意,强调决心与仇恨的力量
这是否是作者用了‘夸张’的写作?
对比朗读
顿时,一块块石头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打去。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小结
比喻与动词‘砸’,让看似‘夸张’的描写,比真实更饱含情感,更具冲击力!这正是文字的力量!
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场景三:英勇跳崖——“永恒之壮”
情境沉浸
点击播放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经典的力量
精神的传承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五位普通战士做出如此壮举?
是对党的忠诚!
是对人民的责任!
是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壮士”精神的时代传承
在党和人民需要时,挺身而出,担当奉献,乃至牺牲!
黄继光
邱少云
王进喜
雷锋
钱学森
黄大年
陈祥榕
钟南山
张伯礼
联系自身:
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该如何传承这份精神?
爱国
责任
勇敢
奉献
解密“点面结合”之力
小组合作:聚焦‘点面结合’,解析其写法
解密写法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撤退,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一颗手榴弹就把胳膊抡一圈儿,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战斗进行了很久,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分析:“面”(整体战斗)与“点”(个体表现)如何配合,好处何在?
解密写法
分析:“面”(整体战斗)与“点”(个体表现)如何配合,好处何在?
既有群体气势,又有个性光辉,画面立体丰满
默读课文3、4、6自然段
班长“点”的决断 + 战士“面”的呼应;
班长“点”的指挥 + 群体“面”的奋战;
个体“点”的跳崖 + 群体“面”的口号;
顶峰歼敌:
跳崖:
引上绝路:
分析:每个场面中“点”与“面”是如何配合运用的?
默读课文3、4、6自然段
分析:每个场面中“点”与“面”是如何配合运用的?
点面结合使场面描写既宏阔又有细节,既展现团队精神又凸显个体英雄,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与表现力。
默读课文3、4、6自然段
狼牙山五壮士的名字与精神,已烙印在我们心中。愿这份‘壮士’密码,化作我们前行路上勇于担当、热爱祖国的力量!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作业布置
择学校一次集体活动,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进行描写。既要写出整体的场面气氛(面),也要聚焦一两个典型人物的表现(点)。
“画”说感悟:为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中你感受最深的一个场景画一幅插图,并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构图思路,简要说明你的设计。
基础性作业:“点面”妙笔
拓展性作业
阅读《小英雄雨来》,感受另一位少年英雄的故事。
阅读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