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二单元复习
一、课文内容梳理
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题:感念亲情。亲情是母亲声声的嘱托,亲情是家人间的互敬互爱,亲情是母子间快乐的嬉戏,亲情是荷叶为荷花遮风挡雨……亲情是一种最平常而又最珍贵的情感。让我们在这一篇篇亲情流溢的文章中,一起去感受至真至纯的亲情,在接受爱中也学着爱他人。
任务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文章中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等人物描写方法以及借物抒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在文章中感悟平凡而无私的母爱,学会感恩,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健康高尚的美好情趣。
课文篇目 内容主旨 考点解析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文章通过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还有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 一、体会人物描写的写作方法及作用人物描写方法,主要包括外貌、语言、心理和动作描写。其作用主要有: 1.外貌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特点。 3.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4.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它通过揭示人物内心,来刻画人物性格。 二、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以小见大指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便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它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通过小细节来突出表现人物形象; 2.用生活中的小题材来表现重大主题。
《散步》 莫怀戚 文章通过一次全家三代四口人散步的事件,引发了作者一种“生命的感慨”,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
散 文 诗 二 首 《金色花》 泰戈尔 通过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而又稍带顽皮的孩子形象,含蓄而巧妙地表达了孩子热爱妈妈的深厚感情,也表现了母子情深这个主题。
《荷叶·母亲》 冰心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托荷叶赞美母亲的散文诗,也是一篇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从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
《 世 说 新 语 》 二 则 刘 义 庆 《咏雪》 文章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语言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
《陈太丘与 友期行》 故事通过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二、语文知识梳理与运用
朗读设计(单元语文要素,重点)
【列表梳理】
类型 例句
语调 1. 在叙述性语句中,采用平稳的语调,保持声音的自然起伏,不做过多夸张。 2. 描写优美景色的语句,语调可略微上扬,展现出轻松愉悦与欣赏的情感,读时声音轻柔、明亮。 3. 表达强烈情感(如激动、赞叹、悲伤等)的语句,根据情感强度调整语调高低与起伏程度。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语速 1. 一般性的描述和铺垫部分,语速适中,使听众能清晰地跟上内容节奏。 2. 情节紧张或情感激动处,加快语速以增强紧迫感与激情。 3. 抒情性强、需要回味体会的部分,放慢语速,给听众留下感受情感的时间。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停顿 1.语法停顿:依据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停顿,如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等。 2. 逻辑停顿:为了突出句子的逻辑关系、表达特定语义而停顿,如转折、递进、因果关系处,以增强表达效果。 3. 情感停顿:根据情感表达需要设置停顿,通常在情感强烈或需要酝酿情感的地方,让情感得以充分展现。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试题演练】朗读设计
2024年江苏苏州中考题第17题:记叙文《大河出深山》
(1)真题讲解:请你为文章中画线句子设计朗读,并阐述理由。(可从重音、停连等角度设计)(3分)
只有河能走出重重叠叠的山。河呼啸着冲撞而去,山门轰然打开,前面是一马平川。
【参考答案】示例:重读“只有”“冲撞”“轰然”,“重重叠叠”“一马平川”语音延长。因为“只有”强调河的唯一性,突出对河的赞美。“冲撞”强调走出大山的艰难性,“轰然”展示出大河冲出深山的浩大气势,“重重叠叠”语音延长凸显山的阻碍之大。“一马平川”语音延长展示出大河冲出深山后的美好图景,令人向往,给人激励与鼓舞。(言之成理即可)
答题要点:
(1)重音
……等词应该重读,(这些词语)写出了……,突出了……,(表现了……)
(2)停连
XX与XX之间停顿,为了强调……。XX与XX之间连读,读出……的感觉。
(3)语气和节奏
XX的语气是……,节奏……,表现出……。
注:答题时具体看题目要求,具体从哪方面进行朗读设计。如果题干没有提示,要综合重音、停连、语气等答题。
【学情分析及方法总结】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在朗读方面有一定基础,但对于第二单元的朗读脚本设计仍存在特定情况:
知识储备:学生对记叙文有初步了解,但在把握本单元情感浓郁、篇幅较长文章(如《秋天的怀念》)的情感脉络时可能有困难,难以精准定位重音与停顿来体现情感变化。
朗读技巧运用:虽知晓基本朗读技巧,但在综合运用如语调的升降起伏以契合不同情境与人物情感方面尚不成熟。例如在朗读《散步》中不同角色的话语时,难以通过声音鲜明区分人物性格与当时心境。
创造力与整合能力:设计朗读脚本需要整合文本分析、朗读技巧、创意设计等多方面能力。初一学生思维较活跃,但在将对文本的理解有条理地转化为脚本,如确定场景音效、设计多人配合朗读的角色安排等方面缺乏经验,且个体在创意和逻辑组织上差异较大。
方法总结
深度剖析文本,划分层次与段落大意,明确文章情感走向。如在《荷叶·母亲》中,标注出作者由对荷叶护莲的描写到对母亲感激之情的升华部分。
找出关键词句,确定重音。像《金色花》中“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暗暗”“匿笑”可加重音以表现孩子的调皮。
依据文章情境调整语调。在《秋天的怀念》中,回忆母亲关爱的段落用温柔、舒缓的语调;表达悔恨之处则语调低沉、凝重。
(二)朗读设计的符号标志(列表梳理即可,不需要真题演练)
三、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一)生字词列表梳理及运用
课文 读读写写 重点字词造句 小组合作
《秋天的怀念》 瘫痪、暴怒、沉寂、侍弄、捶打、憔悴、央求、絮叨、诀别、淡雅、高洁、烂漫、翻来覆去、喜出望外 沉寂、憔悴、絮叨、诀别、淡雅、高洁、烂漫、翻来覆去、喜出望外 写一段话,用上5个重点字词,语言连贯,表达准确。(教师可示范)
《散步》 信服、分歧、取决、一霎、两全、粼粼、各得其所 分歧、取决、一霎、粼粼、各得其所 可以编写一些包含本单元生字词的小短文、诗歌或者对话场景等。
《散文诗两首》 蒂、梗、匿笑、沐浴、祷告、姊妹、亭亭、徘徊、遮蔽、心绪、流转、荫蔽、攲斜、菡萏 匿笑、沐浴、祷告、姊妹、徘徊、遮蔽、心绪、流转、荫蔽 找出近义词,整理在一起,分析生字词与其近义词之间所表达的意思有何不同。
【试题演练】
2024年浙江省中考题第1题
“树立远大志向”主题演讲活动
1.阅读演讲稿开头,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志向是漫漫人生路上的基石,志向是实现梦想的阶梯。我们应树立远大志向,把人生梦想① 时代洪流,让 péng 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共振,就能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为国家发展② 源源不断的动力。当然,美好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梦想往往是一个漫长而 jiān 辛的过程,离不开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奋斗。
(1) 结合上文语境,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péng 勃 jiān 辛
(2)文章①②处应分别填入哪个词 选择正确的答案( )(2分)
A.汇入汇聚 B.汇聚汇入
考查点:根据读音正确书写汉字;在上下文语境中运用汉字。
提醒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多音字教学、要让学生理解与运用生字词。
名句积累与运用
【列表梳理】
《世说新语》二则
篇目 背诵与默写 重点文言词
《咏雪》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集、俄而、欣然、差、因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过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期、乃、不、去、而、引、顾
【试题演练】
2024年湖南中考题。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谢玄淮上信至"中的“俄而”与“俄而雪骤”中的“俄而”意思相同,都表示“不久,一会儿"。
B.“撒盐空中差可拟”中的“差”是“大体”的意思,与成语“差强人意”中的“差"意思相同。
C.“徐向局”“公徐云”与《周亚夫军细柳》中“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中的“徐”,都有“缓慢”的意思。
D.“色"有“面部表情、气色,颜色,品类”等义项,“意色举止”“色并遽”中的“色”都是“颜色”的意思。
【答案】15.D
【知识点】见解表述;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咏雪(《世说新语》);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三)世说新语联考内容
2024年湖南中考题。
15.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下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切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术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 言语》)
【乙】谢公①与人围祺,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②。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选自《世说新语 雅量》)
【丙】谢太傅盘恒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 王诸人色并遽④,便唱④使还。太傅神情方旺”,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 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⑤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俱安朝野。
(选自《世说新语 雅量》)
[注释]①谢公:指谢安,无后追赠为大伴。②局;这里指棋局。③遽(jù);惶恐。④唱;叫喊。王(wàng); 通“旺”,指兴致畜。⑤承响;应声附和。
17.短文【乙】【丙】均出自《雅量》篇。任选一则,根据其中谢公的表现,说说将其归入《雅量》篇的原因。
18.在《晋书 谢安传》中,短文[乙]的故事有另外一个结尾:谢安下完棋,往屋里走,因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过门槛时不小心把木屐上的齿踢断了。你觉得这个结尾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
17.【乙】中“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小儿辈大破贼”,写谢公在接到战报后依旧保持平静,继续下棋,展现了其内心的宽广、波澜不惊和镇定自若。体现他的雅量。
或者:【丙】中“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分析,即使在海上遇到风浪,谢公仍能保持镇定、不慌不忙,最终使大家安心,体现他的雅量。
18.这个结尾不好,因为它与谢安在故事中一贯的镇定自若形象不符,破坏了人物形象的一致性。
【解析】17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谢安雅量的表现即可。
18题考查更改结尾。注意读懂文言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特点。分析更改的结尾中谢安的形象是否和原文形象一致即可。
阅读理解答题类
文章线索
【列表梳理】
类型 内容 例子
物线 以某一具体的或有某种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 《羚羊木雕》,全文以羚羊木雕这一件物品为线索,写了询问木雕、赠送木雕和要回木雕的几件事,来赞美我和朋友间纯洁的友谊,同时通过这些事也批评了父母不理解孩子的莽撞行为,希望更多父母的应理解少年,尊重他们的人格。
事线 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 《散步》,文章内容仅仅以"散步"为中心线索,展现了在那个来的有些迟的春天,我们一家人无限温馨的画面。
人线 以人物活动为线索 《背影》这篇文章主要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通过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表现了父子之间真挚、深沉的父子情感。
地点线 以地点变化的顺序为线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
时间线 以时间顺序为线索 《金色花》写孩子变成金色花,与妈妈一天的游戏玩闹,以"当你沐浴后做祷告,吃过午饭,黄昏时"这些表示一天内时间推移的词句来组织全篇,推动情节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母子之情,也体现出"我"对母亲最圣洁、最美丽的爱。
感情线 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秋天的怀念》全文一共写了三次看花,作者对母亲的漠视到理解,文章以我对母亲的怀念和我不理解母亲的愧疚自责为情感线索,歌颂了真挚的、纯真的母爱,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无尽的爱。
线索的作用:
1.贯穿全文
2.使文章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4.通过“xx”这一线索,表现了文章中心或烘托了人物形象
找线索的方法:
了解文章的题材和内容(判断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类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
注意文章标题(有些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注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人、事、物以及表现时空变换的词语或句子
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散文中的抒情议论句多为画龙点睛的重要语句,它往往隐含着线索
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或句子
【试题演练】文章线索
(1)2021年四川省巴中市中考题第18题
18、文中的“月光”与《驿路梨花》中的“梨花”在行文中多次出现,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自选两个角度分析。(提示:结构、手法、情感、主旨等)(4分)
链接材料
(1)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2)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3)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节选自《驿路梨花》)
【答案】
结构:月光和梨花都是文章的线索,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首尾呼应,照应题目。
手法:都运用了象征手法。“梨花”象征雷锋精神,“月光”象征无言的父爱,都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情感:情景交融,体现人物情绪的变化。
主旨:“月光”和“梨花”在文章中都有突出和深化文章中心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答对两点给4分)
(2)《沉默的竹笛》陈忠实
16.下列选项中,对本文艺术手法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
A.本文虽是一篇散文,但却双线并行——以“竹笛”为明线,以作者对“竹笛”的情感态度变化为暗线。
B.“竹笛”这一物象既承载了作者的情感,也象征了儿时的作者,意蕴丰富。
C.文章第⑤段的景物描写,借助对落日、归鸟、小草的描写,用了比喻的手法,烘托自己内心的喜悦与兴奋。
D.最后一段表达了我虽不想吹奏竹笛,但内心仍满足的感受,不但与文章标题相照应,还艺术性地收束了全文,自然隽永。
【答案】选B。也象征了作者的少时梦想。
【学情分析及方法总结】
学情分析
知识理解层面:对于线索的概念较为模糊,仅停留在表面的认知,难以深入理解线索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串联上的关键作用。例如,在学习《秋天的怀念》时,部分学生虽能感知到文中有关于“看花”的表述反复出现,但不清楚这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以及它如何将作者的情感变化与生活经历紧密相连。
分析能力方面:缺乏系统的分析方法,难以从众多的文本信息中准确提炼出线索。在阅读篇幅较长、情节较为复杂的文章如《散步》时,学生往往会被故事的情节所吸引,而忽略了其中隐藏的如“小路与大路的选择”这一结构线索,或者不能将其与文章表达的家庭伦理情感以及责任主题相联系。
思维拓展深度:在思维上较为局限,大多只能发现一些直观的、单一的线索,对于那些需要综合分析、深度挖掘才能发现的线索,如情感线索的层层递进与转折,或者是双线交织(明线与暗线)的情况,在处理《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等文章时,很难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从而影响对文章整体结构和深层内涵的把握。
方法总结
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词语或句子。如在《荷叶·母亲》中,“荷叶”这一形象多次出现,引导学生思考其出现的频率、位置以及每次出现时与上下文的关联,从而确定其为文章的线索,并进一步分析它如何象征母亲对子女的庇护,与文章的主题相呼应。
从文章标题入手推测线索。例如《散步》,标题本身就暗示了文章的主要事件,而围绕散步过程中发生的分歧(小路与大路的选择)以及最终的解决,就可以梳理出一条情节发展的线索,同时也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家庭关系与情感线索。
分析人物情感变化轨迹作为线索。在阅读一些抒情性较强的文章时,如《秋天的怀念》,引导学生找出作者情感从最初的沉浸在自身病痛与绝望中,到因母亲的关怀而有所触动,再到母亲去世后的愧疚与怀念等一系列变化过程,以此作为情感线索来理解文章的整体架构和主题表达。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标题的含义:(1)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思或文中内容具体所指。
(2)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课文回顾】:对《秋天的怀念》这一标题有何理解?
表层含义:“秋天”是母亲去世的时间,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恋
深层含义:象征了母亲艰难的一生,也突出了母亲对“我”一生的巨大影响。“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抒发作者对母亲的怀恋之情。
解析:揣摩标题关键字“秋天”“怀念”。联系文章内容看文题指的是:作者的母亲是秋天去世的,也是作者双腿瘫痪、暗淡心情的写照。结合主旨分析:母亲在秋天的种种表现对我产生巨大影响,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怀恋之情
标题的作用
【列表梳理】
课内篇目 标题作用
《秋天的怀念》 点明情感,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点明时节
《散步》 概括文章内容;线索,贯穿全文
《荷叶·母亲》 点明写作对象;一语双关,内涵丰富,引人深思。
【试题演练】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文章以“中国地图”为题目,有什么好处?(2023年安徽中考《中国地图)
一语双关,中国地图”既指文中的中国地图实物,又指装在爷爷心中的中国地图;
新旧地图的变化折射出祖国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
“中国地图”承载着地图测绘人对中国地图测绘事业的热爱与追求;“中国地图”蕴含了对祖国发展的骄傲与自豪之情
请分析本文以“秀发上的红绸带”为题目的作用(2021·齐齐哈尔中考真题《秀发上的红绸带》)
①以红绸带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条理清晰。
②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
③“红”既写出了“云”的热情、善良、美好,又暗示出她参军的赤诚心愿,表达了我对“云”的欣赏和敬佩。
【学情分析及方法总结】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学生在日常阅读各类文本时,已对标题有直观感受,能初步判断标题与内容相关。但对于不同文体标题含义、作用的深入剖析缺乏系统知识,如散文标题的含蓄表意、说明文标题的精准概括等理解较浅,仅停留在知晓标题能点明主题层面,不清楚其在结构、情感引导等方面的多重功效。
学习能力
多数学生具备基本的文本解读能力,能找出文中关键语句辅助理解。然而,挖掘标题隐藏含义、结合作者创作背景等深层探究能力不足,且在归纳标题作用时,易出现要点遗漏、条理不清问题,缺乏将零散认知构建成完整知识体系的整合能力。
个体差异
学生阅读量、生活阅历不同,对标题理解存在显著差异。阅读广泛、阅历丰富的学生,能较快联系多元知识解读标题,如借助历史典故理解古诗文标题;而阅读量少的学生,常局限于文本字面,难以拓展思维,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参与度不均衡,影响整体学习效果。
方法总结
标题含义:揣摩标题关键字;联系文章内容;结合主旨分析;
表层含义:语境义(与内容有关);
深层含义: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与情感主旨有关)
标题的作用总结:
内容上:
1.点明写作对象。
概括主要内容(中心事件)。
点明情感,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4.揭示(暗含)文章主旨。
结构上:文章线索,贯穿全文。
表达效果:
1.设置悬念,引发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3.运用象征,含蓄深刻,耐人寻味。
4.一语双关,内涵丰富,引人深思。
5.标题新颖,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以小见大
【技法讲解】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这个“小题材”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个细节,也可以是一件小物品,还可以是一个小人物……而对于“大主题”来说,它可以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想,也可以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道德情感……回归本文,“以小见大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小见情。因为有情,我们的生活才会有这么多的感动、温馨和幸福。如《散步》文中记叙的明明只是“我”与家人散步的小事,却表现出母亲对“我”的体贴关怀;同时,也营造出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团圆氛围。
二、以小见德。在《散步》一文中,虽然写的只是三代人一块儿散步这件小事,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幅和谐的尊老爱幼的画面,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也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三、以小见理。有些事情看似不大,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散步》一文中,作者同样给予我们一个重要的人生感悟:我们要在有生之年好好陪伴父母,让他们幸福地度过一生。
【写作示范】 “今天是个好日子……”放学后一进家门,我就听见了奶奶的歌声。“奶奶,什么事这么高兴啊?”我忍不住问。“下个周末,我要跟王奶奶她们几个老姐妹去海南旅游啦,这次可是坐飞机去哦!”“坐飞机有什么了不起的?”“你是不知道啊,奶奶年轻的时候,那可是一年都难得进一趟县城,坐个汽车都难,更别提坐飞机了……”奶奶滔滔不绝地讲起过去那艰苦的生活……
点评:以小见大,通过奶奶出行方式的变化反映我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情分析及方法总结】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阅读优秀范文以及语文教材课文学习过程中,对 “以小见大” 手法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能模糊察觉部分文章通过描述细微事物、小事例展现宏大主题,例如学习《散步》一文,能体会到一家人散步这件小事背后蕴含的尊老爱幼、家庭责任等深意。但对于该手法明确的概念界定、特点总结缺乏系统认知,难以用精准语言阐述。
在写作实践里,多数学生仅偶尔自发地、无意识地运用简单 “以小见大” 形式,如写 “我的妈妈”,单纯列举妈妈为自己做早餐这类日常小事,未能深入挖掘背后深沉母爱,未真正将生活琐碎转化为触动人心、富有内涵的写作素材,说明对素材选取与升华技巧掌握不足。
初中生逻辑思维处于发展阶段,在运用 “以小见大” 时,普遍存在从小事到主题过渡生硬问题。他们虽捕捉到小事细节,却不知如何巧妙搭建与深刻立意的桥梁,思维连贯性、缜密性欠佳,文章常显得突兀,如写一次校园劳动,结尾突然上升到为祖国建设努力,缺乏层层递进、水到渠成之感。
方法总结之写作指导
①围绕主题,着眼典型小材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事件、小场景、小动作,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
②抓住特征,放大细节,小中见情。抓住人或事的特征,通过细致、准确、生动的描绘放大,表现作者情思。
托物言志
【列表梳理】
课文 托物言志手法的使用
《金色花》 泰戈尔借助想象的金色花,表达纯真的母子之爱。
《荷叶·母亲》 冰心借雨中荷叶护红莲联想到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由此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作者将自己比喻成了红莲,而母亲是荷叶,生动形象写出了母亲对子女的保护。
【技法讲解】
托物言志,即通过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来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继而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一种写作方法。
托物言志,表面写物,实则寄意于物,由物而生情,托物而言志。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学情分析及方法总结】
学情分析
学生初步了解了比喻、拟人等基础修辞手法,这为理解 “托物言志” 中物与志的联系奠定了一定基础。然而,他们对于如何精准地借物来表达抽象、深刻的情感或志向,认知尚浅。比如在阅读《金色花》时,能感受到孩子对母亲的爱,却较难剖析泰戈尔是怎样通过金色花这一独特形象,将孩童的顽皮、纯真以及对母亲炽热却又含蓄的爱细腻呈现。
初中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荷叶母亲》中,荷叶护红莲这一画面极易在学生脑海勾勒,但要进一步领悟作者借荷叶来赞颂母亲庇护子女的伟大精神,需要更强的抽象概括能力,部分学生在此环节容易受阻,难以深挖文本背后深层意蕴,实现由物及人的思维升华。
阅读经验差异使得学生对 “托物言志” 感悟不同。平时阅读量大、文学感悟力强的学生,能较快捕捉两篇文章里物与情的契合点,如金色花的神圣、高洁对应孩子纯净心灵;荷叶的无畏风雨关联母亲坚强守护。但阅读积累少的学生,往往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难以体会作者精巧构思,在自己写作运用时更是不知从何下手,难以选取合适象征物承载心意。
方法总结之写作指导
巧选所“托”之“物”。
在明确所言“志”的基础上,首先要选好最能表达自己“志向”的事物。然后根据要表达的情感筛选具体物象,由“形似”到“神似”,找准“物”与“志”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从而凸显“志”。譬如写“希望”,我们会想到“太阳”“花朵”等物象,因为这些物象与所要表现的情志有着相同点或相似点。再比如铺路石——默默无闻,蜘蛛——坚持不懈,小草——坚强、奋发向上,蚂蚁——勤劳、团结……
巧摹所“托”之“物”。
在摹写事物时无需面面俱到,但必须选准角度,紧扣其能够“言志”的方面去工笔描绘,唯有如此方能准确寄托个人志向。此外,我们在描写时可以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妙用对比等方法,使“物”形神兼备,从而顺理成章完成由“描写”到“言志”的过渡。
巧寄所“言”之“志”。
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抓住被描写景物的形象特征,由表及里,抽象出某种特殊意义或某种品质精神,以达到“言志”的目的。在言志部分,主要写的是我们的感悟,也就是志,可以概括为:1、表现某类人或的某人的精神品质;2、寓社会、世态、人生的某些哲理。我们可以通过三五句话发表自己的感悟,还可以联系具体生活谈感悟,使我们的感悟更具体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