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三单元复习
单元概况
本单元主题:学习生活。各篇课文均与“学习”这一主题有所关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述了迅少年时在私塾里随寿镜吾先生学习的故事;《往事依依》回忆自己少年时读书学习的收获与美好《再塑生命的人》记叙了身体严重残疾的海伦·凯勒,在老师的帮助下怎样一点点地开辟通往世界道路;《<论语>十二章》是文言文,出自《论语》这部最重要的儒家典籍,这里所选的十二章,大部分述关于学习和做人的道理。
单元目标
了解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感受他人的学习智慧,获得人生启示。学习默读,在保证一定速度的前提下一气呵成地贯通全文。学会抓住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
学情分析
(一)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本单元知识对学生基础要求较高,基础差的学生在字词积累方面漏洞明显,生字词认读、书写错误率高,如文言字词“愠”“罔”等,实词、虚词含义理解混乱。文言文特殊句式,像判断句、省略句,学生难以精准识别与翻译。在现代文阅读中,概括文意、分析人物形象也困难重重,答题时抓不住关键信息,答案不完整。
(二)学习态度与习惯
课堂上,部分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缺乏主动思考,依赖老师讲解。作业完成情况不佳,抄袭现象时有发生,复习时缺乏系统规划,很少主动回顾笔记、整理错题,学习被动。
(三)应对策略
1. 强化基础:利用早自习、课间,反复听写字词、背诵文言文,夯实知识根基。
2. 分层教学:设计基础、提升、拓展不同层次练习,让各层次学生皆有收获,在练习中逐步提升。
3. 培养习惯:引导学生制作复习卡片,每日复习知识点,定期检查督促,培养自主学习习惯,逐步提升学习能力与成绩。
四、课文内容梳理
课文篇目 内容主旨 考点解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这篇散文通过写“我”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好奇与追求,以及天真烂漫、自由快乐的心理。 一、分析插叙在文章中的作用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便暂时中断原本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其主要作用在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答题模式: 1.概括出插叙了什么内容; 2.把握这段插叙突出了内容主体的什么特征; 3.分析这段插叙和中心事件及主题的关系和作用。 二、理解照应的手法及作用 照应是一种写作手法,指的是在文章中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主题更加鲜明,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照应的种类有很多,常见的有首尾照应、文题照应、前后照应、伏笔照应等。 首尾照应是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文题照应是指文章的题目与内容相呼应,前后照应是指文章中前后文之间的呼应,伏笔照应是指在文章中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 答题技巧: 1.找出文章中前后照应的句子或词语,并分析其作用; 2.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否有照应,以及这种照应的作用;3.分析文章的题目与内容是否有照应,以及这种照应的作用;4.分析文章中是否有伏笔照应,并说明其作用。
《往事依依》于漪 本文通过回忆年少读书时的几件往事,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并启示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 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表达了“我”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崇敬之情。
《<论语>十二章》 这十二章语录主要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定、理想远大。
名著导读 我们在日常阅读中,不妨将精读、略读与浏览结合起来。比如阅读《朝花夕拾》,可以先浏览目录、小引和后记,了解本书的创作背景、鲁迅的创作初衷,再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篇目精读,略读其他篇目。
课外古诗词诵读 有抒发对友人的思念,慨叹世事的变迁,有对和平的渴望,有“征人”对家乡的感思,诵读古诗词,体会诗人细腻的情感以及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试题演练】内容梳理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再塑生命的人》是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海伦·凯勒,再塑她生命的人是安妮·莎莉文老师。
B.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C.《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宋人把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华盖集》《热风》和散文诗集《野草》。
【答案】B
【解析】B.“战国末期”有误,应为“春秋时期”。故选B。
2.(2022福建三明·七年级统考阶段练习)根据阅读提示,完成下面的读书任务。
阅读提示: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由《小引》《后记》和十篇文章组成,原名《________》。十篇文章中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议论而兼顾叙事。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以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1)任务一:请你将阅读提示中的空缺补充完整。
(2)任务二:阅读经典作品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请你为《朝花夕拾》写一段推荐语,带动更多的同学阅读这部名著。注意不要写成作品简介。
【答案】(1)旧事重提
(2)示例一:同学们,我给大家推荐的名著是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鲁迅先生以一个文学家特有的敏锐,捕捉到种种富有情趣的童年生活场景,其中有快乐、有迷惘,有温暖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这部作品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认真阅读你一定会喜欢上它。
示例二:同学们,我给大家推荐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小时候的各种故事,生动有趣,有幸福、快乐和迷惘,鲁迅先生以他锐利的目光捕捉到人生的意义,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
语文知识梳理与运用
(一)生字词列表梳理及运用
课文 读读写写 重点字词造句 小组合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窜、觅、跪、拗、确凿、轻捷、云霄、倘若、鉴赏、啄食、和蔼、恭敬、质朴、博学、渊博、倜傥、淋漓、盔甲、绅士、人迹罕至、人声鼎沸 酝酿、卖弄、应和、呼朋引伴、花枝招展 写一段话,用上5个重点字词,语言连贯,表达准确。(教师可示范)
《往事依依》 徜徉、浩渺、非凡、雕镂、寂寞、谆谆、搜索枯肠、气象万千、鸦雀无声 徜徉、浩渺、气象万千、鸦雀无声
《再塑生命的人》 攫、衡量、绽放、吞噬、稚气、搁置、不适、沁凉、阐释、悔恨、茫然无措、无休无止 衡量、吞噬、阐释、
《<论语>十二章》
【试题演练】
(2022河北秦皇岛·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 (鉴赏 赏识),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sǎ)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 (觅食 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zào),养不过夜的。
(1)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塑 ②宜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①(sǎ) ②(zào)
(3)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文字空缺处。
【答案】(1) sù yí
(2) 撒 躁
(3)鉴赏 啄食
【解析】(1)考查字音。
塑:sù ,从土、从朔。以土模拟出万物形象者是塑之范式。
相宜,xiāng yí,意思是合适、符合、合理。
(2)考查字形。
撒,sǎ,常作动词,放开。
躁:zào,性急,不冷静。
(3)考查词语运用。
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
赏识,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等的价值而给予重视或赞扬。多半用于前辈对后代、领导对下属、大师对学生。
结合语境“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客户,应用“鉴赏”。
觅食,意思是寻找食物,泛指谋生。
啄食,指的是用嘴取食。
结合主语“鸟雀”,应是“啄食”秕谷。
(二)名句积累与运用
【列表梳理】
《课外古诗词诵读》
篇目 背诵与默写 情境运用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试题演练】
1.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行军九日”点明这首诗写于重阳佳节军营中。
B.古人有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风俗,诗人此时处于军旅之中,又遭遇战乱,心情愈发复杂。
C.“无人送酒来”化用王弘送酒给陶渊明的典故。
D.“应傍战场开”真实描绘丛丛菊花寂寞开放在城中断墙残壁间的景象。
(2)(2分)诗中的“故园菊”除了表达对菊花的怜惜之情,还寄托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1).D (2).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解析】(1).考查理解古诗内容。
D.“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的意思是: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应傍战场开”是作者想象得画面,是虚写,这里“真实描绘丛丛菊花寂寞开放在城中断墙残壁间的景象”表述错误;
故选D。
2.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2分)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又侧面表现了“开元盛世”的繁华。
B.三、四句写故友重逢,但眼前的“好风景”却触发了诗人的社会变迁、时代沧桑之感。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抒发情感,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之情。
(2).(2分)请写出诗中“落花”的丰富含义。
【答案】(1)C (2)既是明叙相逢的时间是落花时节(暮春);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又暗喻了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解析】(2).考查诗歌内容分析。
C.有误,后两句抒怀,但作者抒情时,却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用双关的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颠沛流离之感。
故选C。
(2).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友人相逢的季节在落花时节,落花时节还暗指唐朝由盛而衰。作者通过叙写同李龟年的交往,抒发今昔沧桑之感。因此,作品中的“落花”,既交代了暮春时节,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3.(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3)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一句借自然景物寓含个人身世之悲及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4)《江南逢李龟年》中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的诗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3)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一句借自然景物寓含个人身世之悲及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4)《江南逢李龟年》中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的诗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三)文言文梳理与积累
重点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学而时习之 古义:按时 今义:时间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古义:诚信 今义:相信,信用
3.温故而知新 古义:学过的知识 今义:原来的,从前的
4.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许可或可能
5.不舍昼夜 古义:停留,止息 今义:舍弃
三、一词多义
1.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知道,懂得)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志) 博学而笃志(志向)
3.逝者如斯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匹夫不可夺志也(成年男子的统称)
4.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担任,充当)
四、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4.一瓢饮(动词作名词,指水)
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6.饭疏食(名词作动词,吃)
写作手法插叙的作用及意义
1.判断插叙手法
①先明确插叙的定义: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②观察文段:看是否有对过去事件的回忆、补充说明相关背景等内容,且这些内容中断了原有的叙述顺序。如果是,那就是插叙。回答理由时,要指出插入的内容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中断原有叙述的。
2.分析插叙内容
①内容方面:概括插叙部分的主要内容,通常是回忆的事件、人物的经历等。例如“插叙部分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小时候的一段艰苦经历,体现了他坚韧的性格”。
②结构方面
对上文的作用:可能是对上文内容进行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如“插叙部分补充了前文提到的人物矛盾产生的背景,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对下文的作用:可以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比如“插叙中的这个事件为后文人物的转变埋下了伏笔,使情节过渡更加自然”。
插叙的内容丰富了文章的情节,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3.对比插叙与其他叙述方式
①分别阐述插叙和其他叙述方式(如倒叙)的定义和特点。
②结合文章内容,从情节安排、情感表达、阅读体验等角度对比它们的作用。比如“插叙是在中间插入相关内容,使情节更丰富;倒叙是先把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片段提到开头,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在这篇文章中,插叙使文章的节奏更舒缓,而倒叙则使文章开头就有紧张感”。
4.常见答题模式:
1.概括出插叙了什么内容;
2.把握这段插叙突出了内容主体的什么特征;
3.分析这段插叙和中心事件及主题的关系和作用。
例题: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句段分析
常见考查方式为:
①这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②文章开头(或中间、结尾)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③某段内容似乎和故事内容关系不大,能否去掉?为什么?
结构上:
1.首段:(1)开门见山,开篇点题;(2)统摄全篇,领起下文;(3)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或思考;(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4)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等。
2.尾段:(1)总结全文,深化、升华主旨,含蓄深刻;(2)呼应前文或文章标题,使结构严谨;(3)卒章显志(篇末点题),画龙点睛;(4)承接上文,启发联想,暗示、点明或揭示主旨等;(5)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给人启迪,发人深思等。
内容上:
1. 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
2. 分析其如何起到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或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等的作用。(注:语段的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的思想意义等,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说明。)
文体回顾:回忆性散文
(一)内容梳理
1. 事件回顾:这类散文常以作者成长经历、过往生活片段为素材,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叙了作者童年在百草园的自由玩乐与三味书屋的读书时光;《再塑生命的人》讲述海伦·凯勒在莎莉文老师引导下认识世界、开启学习之旅。
2. 人物刻画:精准塑造对作者成长有深刻影响的人物。
3. 情感脉络:以回忆为线串起亲情、友情、师生情等真挚情感,像《秋天的怀念》满溢着史铁生对母亲的愧疚与思念,情感随回忆层层递进。
(二)考点
1. 概括内容:要求概括散文所叙事件,如“简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在百草园的趣事”,考查信息提取整合能力。
2. 赏析语句:从修辞、描写、用词角度品析句子表达效果,检测语言鉴赏力。
3. 分析人物:剖析文中人物性格、品质,着眼于人物理解。
4. 探究情感:深挖作者蕴含的情感,考量情感体悟。
例题:
概括内容:《再塑生命的人》中,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海伦·凯勒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海伦·凯勒生活在无声、无光的混沌世界,她如同困兽,愤怒、苦恼又迷茫,与外界隔绝,无法正常交流、认知世界。)
赏析语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雪地捕鸟”一段,“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根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匾下时,便拉紧绳子,于是竹匾罩住了”,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
(答案:运用动作描写,一系列连贯的“扫”“支”“撒”“系”“牵”“看”“拉”等动词,细致入微地描绘出雪地捕鸟的过程,生动展现了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期待,充满童趣。)
五、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复习
(一)基础信息回顾
1.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 创作背景:《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收录了鲁迅 1926 年创作的 10 篇回忆散文。创作于他人生辗转、思想波动时期,彼时社会动荡,回忆童年、少年等过往经历,既有对旧时光的眷恋,也蕴含着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反思。
(二)内容梳理
1. 按成长阶段分类:
童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绘在百草园自由玩乐,捉蜈蚣、听油蛉低唱,后到三味书屋读书,虽有拘束但不乏童趣;《阿长与〈山海经〉》写保姆阿长粗俗却善良,为“我”买来朝思暮想的《山海经》。
少年:《父亲的病》讲述为父求医艰难,庸医误诊害人,反映当时医疗乱象;《琐记》展现求学波折,从家乡到异地,见识各类人和事,内心迷茫探索。
青年:《藤野先生》回忆留学日本受教于藤野先生,先生严谨治学、无民族偏见,让身处异国的“我”倍感温暖;《范爱农》写与范爱农相识、相知,后其落水身亡,折射时代悲剧。
2. 主题分类:
怀念故人:对阿长、藤野先生等人物深切追思,感恩他们在成长路上给予的关怀、引导。
批判现实:借《二十四孝图》批判封建孝道虚伪残忍,以《无常》讽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自我成长:记录从懵懂顽童到觉醒青年,知识增长、思想蜕变,如在《五猖会》中因父亲要求背诵经书而对封建教育产生困惑。
(三)艺术特色
1. 叙事结构:以回忆为线索串联篇章,每篇独立又相互关联,在时空转换间勾勒成长轨迹,“朝花”是过往美好,“夕拾”是当下回顾,有岁月沧桑感。
2. 人物刻画: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多种描写,使人物跃然纸上,如阿长的“切切察察”、“睡觉时摆成一个‘大’字”,生动展现其粗俗、不拘小节。
3. 语言风格:兼具幽默诙谐与深沉冷峻,幽默处如“似乎昆虫也要贞洁,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冷峻时对社会弊病剖析入木三分,发人深省。
(四)考点归纳
1. 文学常识:作者、书名含义、体裁等,常以填空、选择形式考查。
2. 内容理解:概括事件、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主题,如“简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的乐趣”“分析藤野先生的性格特点”。
3. 艺术特色赏析:针对语言、写作手法出题,如“赏析《阿长与〈山海经〉》中的细节描写”。
(五)复习策略
1. 思维导图:绘制思维导图,以篇章为分支,涵盖情节、人物、主题、特色,梳理知识体系。
2. 对比阅读:选取相似主题篇章对比,如《藤野先生》与《范爱农》,分析异同,深化理解。
3. 写作迁移:借鉴书中描写手法、叙事结构,进行仿写,提升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