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七上第三单元复习
单元概况
01
单元目标
02
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04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复习
05
学情分析
03
目录
单元概况
01
单元概况
本单元主题:学习生活。各篇课文均与“学习”这一主题有所关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述了鲁迅少年时在私塾里随寿镜吾先生学习的故事;《往事依依》回忆自己少年时读书学习的收获与美好《再塑生命的人》记叙了身体严重残疾的海伦·凯勒,在老师的帮助下怎样一点点地开辟通往世界道路;《<论语>十二章》是文言文,出自《论语》这部最重要的儒家典籍,这里所选的十二章,大部分述关于学习和做人的道理。
单元目标
02
单元目标
了解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感受他人的学习智慧,获得人生启示。学习默读,在保证一定速度的前提下一气呵成地贯通全文。学会抓住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
学情分析
03
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本单元知识对学生基础要求较高,基础差的学生在字词积累方面漏洞明显,生字词认读、书写错误率高,如文言字词“愠”“罔”等,实词、虚词含义理解混乱。文言文特殊句式,像判断句、省略句,学生难以精准识别与翻译。在现代文阅读中,概括文意、分析人物形象也困难重重,答题时抓不住关键信息,答案不完整。
学习态度与习惯
课堂上,部分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缺乏主动思考,依赖老师讲解。作业完成情况不佳,学习被动。
应对策略
1. 强化基础:利用早自习、课间,反复听写字词、背诵文言文,夯实知识根基。
2. 分层教学:设计基础、提升、拓展不同层次练习,让各层次学生皆有收获,在练习中逐步提升。
3. 培养习惯:引导学生制作复习卡片,每日复习知识点,定期检查督促,培养自主学习习惯,逐步提升学习能力与成绩。
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04
基础知识梳理
(一)生字词梳理及运用
(二)古诗积累与运用
《课外古诗词诵读》背诵+理解性默写
例题:(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3)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一句借自然景物寓含个人身世之悲及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4)《江南逢李龟年》中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的诗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三)文言知识积累与运用 《论语》十二章
文言文
重点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学而时习之 古义:按时 今义:时间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古义:诚信 今义:相信,信用
3.温故而知新 古义:学过的知识 今义:原来的,从前的
4.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许可或可能
5.不舍昼夜 古义:停留,止息 今义:舍弃
三、一词多义
1.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知道,懂得)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志) 博学而笃志(志向)
3.逝者如斯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匹夫不可夺志也(成年男子的统称)
4.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担任,充当)
四、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4.一瓢饮(动词作名词,指水)
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6.饭疏食(名词作动词,吃)
写作手法——插叙
判断插叙手法
①先明确插叙的定义: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②观察文段:看是否有对过去事件的回忆、补充说明相关背景等内容,且这些内容中断了原有的叙述顺序。如果是,那就是插叙。回答理由时,要指出插入的内容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中断原有叙述的。
分析插叙作用
内容方面:
概括插叙部分的主要内容,通常是回忆的事件、人物的经历等。例如“插叙部分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小时候的一段艰苦经历,体现了他坚韧的性格”。
对上文的作用:可能是对上文内容进行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如“插叙部分补充了前文提到的人物矛盾产生的背景,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对下文的作用:可以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比如“插叙中的这个事件为后文人物的转变埋下了伏笔,使情节过渡更加自然”。
结构方面:
对比插叙与其他叙述方式
①分别阐述插叙和其他叙述方式(如倒叙)的定义和特点。
②结合文章内容,从情节安排、情感表达、阅读体验等角度对比它们的作用。比如“插叙是在中间插入相关内容,使情节更丰富;倒叙是先把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片段提到开头,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在这篇文章中,插叙使文章的节奏更舒缓,而倒叙则使文章开头就有紧张感”。
常见答题模式:
1.概括出插叙了什么内容;
2.把握这段插叙突出了内容主体的什么特征;
3.分析这段插叙和中心事件及主题的关系和作用。
例题: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体回顾——回忆性散文
1. 课文回顾:这类散文常以作者成长经历、过往生活片段为素材,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叙了作者童年在百草园的自由玩乐与三味书屋的读书时光;《再塑生命的人》讲述海伦 凯勒在莎莉文老师引导下认识世界、开启学习之旅。
2. 人物刻画:精准塑造对作者成长有深刻影响的人物。
3. 情感脉络:以回忆为线串起亲情、友情、师生情等真挚情感,像《秋天的怀念》满溢着史铁生对母亲的愧疚与思念,情感随回忆层层递进。
考点
1. 概括内容:要求概括散文所叙事件,如“简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在百草园的趣事”,考查信息提取整合能力。
2. 赏析语句:从修辞、描写、用词角度品析句子表达效果,检测语言鉴赏力。
3. 分析人物:剖析文中人物性格、品质,着眼于人物理解。
4. 探究情感:深挖作者蕴含的情感,考量情感体悟。
1. 概括内容:《再塑生命的人》中,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海伦 凯勒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海伦 凯勒生活在无声、无光的混沌世界,她如同困兽,愤怒、苦恼又迷茫,与外界隔绝,无法正常交流、认知世界。)
2. 赏析语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雪地捕鸟”一段,“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根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匾下时,便拉紧绳子,于是竹匾罩住了”,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
(答案:运用动作描写,一系列连贯的“扫”“支”“撒”“系”“牵”“看”“拉”等动词,细致入微地描绘出雪地捕鸟的过程,生动展现了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期待,充满童趣。)
例题
句段分析
单元导读中要求:“学习本单元课文我们要通过标题、开头、结尾及文中的关键语句等,梳理文章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那么,怎样分析散文中的标题、句段作用呢?
常见考查方式为:
①这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②文章开头(或中间、结尾)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③某段内容似乎和故事内容关系不大,能否去掉?为什么?
结构上:
1.首段:(1)开门见山,开篇点题;(2)统摄全篇,领起下文;(3)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或思考;(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4)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等。
2.尾段:(1)总结全文,深化、升华主旨,含蓄深刻;(2)呼应前文或文章标题,使结构严谨;(3)卒章显志(篇末点题),画龙点睛;(4)承接上文,启发联想,暗示、点明或揭示主旨等;(5)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给人启迪,发人深思等。
3. 过渡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 环境或景物描写语段:(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烘托或渲染××的气氛(营造××的氛围),奠定××的基调;(2)为下文埋下伏笔或做铺垫;(3)表现(烘托)人物××的心情、性格;(4)暗示社会环境;(5)设置××的背景,烘托人物形象;(6)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7)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8)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内容上:
1. 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
2. 分析其如何起到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或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等的作用。(注:语段的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的思想意义等,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说明。)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复习
05
基础信息回顾
1.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 创作背景:《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收录了鲁迅 1926 年创作的 10 篇回忆散文。创作于他人生辗转、思想波动时期,彼时社会动荡,回忆童年、少年等过往经历,既有对旧时光的眷恋,也蕴含着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反思。
内容梳理
1. 按成长阶段分类:
童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绘在百草园自由玩乐,捉蜈蚣、听油蛉低唱,后到三味书屋读书,虽有拘束但不乏童趣;《阿长与〈山海经〉》写保姆阿长粗俗却善良,为“我”买来朝思暮想的《山海经》。
少年:《父亲的病》讲述为父求医艰难,庸医误诊害人,反映当时医疗乱象;《琐记》展现求学波折,从家乡到异地,见识各类人和事,内心迷茫探索。
青年:《藤野先生》回忆留学日本受教于藤野先生,先生严谨治学、无民族偏见,让身处异国的“我”倍感温暖;《范爱农》写与范爱农相识、相知,后其落水身亡,折射时代悲剧。
2. 主题分类:
怀念故人:对阿长、藤野先生等人物深切追思,感恩他们在成长路上给予的关怀、引导。
批判现实:借《二十四孝图》批判封建孝道虚伪残忍,以《无常》讽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自我成长:记录从懵懂顽童到觉醒青年,知识增长、思想蜕变,如在《五猖会》中因父亲要求背诵经书而对封建教育产生困惑。
艺术特色
1. 叙事结构:以回忆为线索串联篇章,每篇独立又相互关联,在时空转换间勾勒成长轨迹,“朝花”是过往美好,“夕拾”是当下回顾,有岁月沧桑感。
2. 人物刻画: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多种描写,使人物跃然纸上,如阿长的“切切察察”、“睡觉时摆成一个‘大’字”,生动展现其粗俗、不拘小节。
3. 语言风格:兼具幽默诙谐与深沉冷峻,幽默处如“似乎昆虫也要贞洁,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冷峻时对社会弊病剖析入木三分,发人深省。
考点归纳
STEP3
STEP2
STEP1
1. 文学常识:作者、书名含义、体裁等,常以填空、选择形式考查。
2. 内容理解:概括事件、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主题,如“简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的乐趣”“分析藤野先生的性格特点”。
3. 艺术特色赏析:针对语言、写作手法出题,如“赏析《阿长与〈山海经〉》中的细节描写”。
复习策略
2
1
3
1. 思维导图:绘制思维导图,以篇章为分支,涵盖情节、人物、主题、特色,梳理知识体系。
2. 对比阅读:选取相似主题篇章对比,如《藤野先生》与《范爱农》,分析异同,深化理解。
3. 写作迁移:借鉴书中描写手法、叙事结构,进行仿写,提升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