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培优卷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瞥见(piē) 感慨(kǎi) 亵渎(xiè) 间不容发(jiàn)
B.劫掠(jié) 琉璃(liú) 汲取(jí) 恪尽职守(kè)
C.旁骛(wù) 强聒(guō) 摇曳(yè) 随声附和(hé)
D.踌躇(chóu) 造诣(zhǐ) 惊骇(hài) 敬业乐群(lè)
2.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秋天了,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它不是在孤芳自赏,也不是在自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自己将跌落枝头。它是在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不是风,__________;不是雨,__________;不是光,__________;不是热,__________.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
①我怕早已霉烂了
②我怕早已憔悴了
③我怕早已苍白了
④我怕早已干瘪了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①④③②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B.雨果是英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
C.《论教养》选自《世界文学》2007年第3期,作者利哈乔夫是苏联学者、作家。
D.《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作者是毕淑敏,她是国家一级作家、注册心理咨询师。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畅销书。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实力,信心不过是无源之水;没有信心,拼搏只能是无本之木。
B.雨果说:“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
C.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给人类埋下了隐患?
D.上海迪士尼乐园的设计方案,融入了海洋、森林、高山、沙漠……等六大元素。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B.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C.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
D.“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庐山。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孔子说:“饱食终日, ,难矣哉!”
(2)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 。”
(3)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 , ,不知老之将至云。”
(4)毕淑敏认为,非常世界,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智慧生灵的义务。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第一间, ;第二间, ;第三间, 。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无论一生遭受多少困è ①(A.厄 B.噩)欺诈,请依然相信人类的光明大于暗影。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甲(A.铮铮作响 B.窸窣作响)。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②(A.yì B.gē),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乙 (A.踌躇满志 B.形销骨立)。如果你想重温过去的煦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根据拼音为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① (A.厄 B.噩)
② (A.yì B.gē)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 (A铮铮作响 B.窸窣作响)
乙 (A踌躇满志 B.形销骨立)
(3)下列句子填入文段横线处,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让一束圣洁的阳光
②销毁你的精神垃圾
③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
④从天窗洒入
⑤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
A.⑤③①④②
B.②⑤③①④
C.②①④⑤③
D.⑤②③①④
8.综合实践。
学校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班级将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开展一次学习活动,请你收集相关名言格言和诗词名句各一则与同学们分享。
①名言格言:
②诗词名句:
(2)本次学习活动分小组进行,通过讨论后,你将代表小组同学分享名人自强不息的具体事例,请列举一例。
(3)学校搜集了下面的小故事,假如要你去采访故事的主人公,请你设计两个采访问题。
受新冠疫情影响,只能上网课的15岁女孩杨秀花,每天要爬一个小时陡峭的山路,来到距家4公里外的悬崖,窝在崖壁边上课。因为附近只有这里有信号。学校要求每天早上7点45分打卡,因此秀花6点就得起床,尽早出门,书包里装着馒头、包子当作干粮。直到下午5点,天差不多要黑了才回家。粗略计算,秀花每天都要在悬崖边待上至少10个小时。
你的采访问题:① ②
(4)九年级是初中阶段的最后一年,有的同学奋起直追,为考入理想的高中做准备。而有的同学则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请你写几句话鼓励悲观失望的同学(至少引用一句名言佳句)。
9.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今天,我们为何读古诗?
①今天,我们为何读古诗?
②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说过,古诗“既不纯是外在事物、人物活动的夸张描绘,也不只是内在心灵、思辨、哲理的追求,而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懂得和执着”。对照起来,如今短视频中的人间百态、电视电影中的光怪陆离,凭借一时的耳目刺激,固然能给人以强烈的新鲜感,但同那些积淀了千年的古典诗词相比,似乎少了些更有价值的审美层次。
③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在唐代的中央大学里就读着大量“国际学生”。日本留学生晁衡考过了唐朝的科举,一度官至节度使。他代表大唐出使本国,王维为他赋诗赠别:“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新罗留学生崔致远在长安国子监留学数年后科举及第,到南京出任深水县尉,写下了包含诸多诗词的《中山覆篑集》,成为朝鲜汉文学的开山之作。当我们读到中国古诗中的博大胸襟,了解到千余年围绕着中华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圈”,我们便不会妄自菲薄,丢掉中华民族的自信之魂。
④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永恒诗心。那些风格各异的五言七言,好比一颗颗时空胶囊,将千百年前人们的喜怒哀乐封装于此,穿越时空,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会发现,自己和那些逝去的身影共享着中国人的古老情愫。“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这位唐代的学生,好不容易抄完了课文,开始向老师撒娇:明天就是周末了,今天可以早点放我回去吗?诗中吐露的急切之情和现在的孩子们又有什么不同呢?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爱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作临别赠言互相慰勉。遇到挫折时,我们仍常以“ , ”来自我激励……百代之下,其情一也。
⑤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在这些方块字中,汉字的音韵和诗人的情感互相激发,成为后代中国人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陶渊明在田园之间,虽箪瓶屡空,却诗酒作伴,怡然自乐;七百年后的苏东坡,在被贬的逆境之中,翻阅着陶渊明的诗集,留下了12首与“偶像”对话的《和陶诗》,从中汲取着安贫乐道、悦纳生活的能量;陆游在南宋偏安一隅的屈辱中锐意进取,在狂风骤雨中僵卧孤村,却仍渴望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斗;“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面对铡刀,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慷慨就义……这些历久弥新的诗篇铸就了现代的民族精神。
⑥现在的我们,为何还要读古诗?因为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在古诗的吟诵中培育健全的人格,获得无尽的精神力量。
(选自光明网2021.12,有删改)
(1)结合语境,在第④段横线中填入合适的诗句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本文思路清晰,论证严密。请梳理选文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分论点一: ① 中心论点:③
分论点二: 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永恒诗心。
分论点三: ②
(3)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
(4)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作为选文哪一段的论据?加以阐述并说明理由。
长征途中,前有娄山天险,后有追兵将至。娄山关一场恶战令人心忧,而毛泽东主席则有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气与信心,正是从容不迫、英雄本色。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说 逆 境
南牧马
①谁愿意在逆境中生存呢?如果一个人未来的生活、学习、工作乃至整个命运,可以任由自行抉择,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九甚至更多的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顺境而拒绝逆境。
②但是,如果你已然走过逆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细细地咀嚼回味过往的生活,你不禁会轻轻摇摇头,莞尔一笑。
③你会惊异地发现,顺境之顺,固然可以顺风顺水地做成不少事,然而在很多时候,顺境之顺,看似红火热闹,实则空虚苍凉,看似忙忙碌碌,实则无所事事。而且,顺境中的日子就像抹了油似的,又是那么滑溜溜地不经“过”啊——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回眸一望,空空如也。孟子叫它“死于安乐”。
④逆境则大不相同。逆境中人,往往受到了环境和逆势力的极限考验。深深地领悟到什么叫生杀予夺,什么叫指鹿为马;什么叫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什么叫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⑤俗话说,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逆境使人痛苦而深思,沉静而坚毅;抗击逆势力,又使人学会了制敌本领和斗争哲学。小到个人家庭,大到民族国家,逆境往往蕴藏着重大机遇,机遇本身又充满了严峻挑战。先哲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恩生于害,害生于恩。逆境与逆势力,实乃强者之“恩公”也。柳宗元《敌戒》说得好:“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讠也讠也(沾沾自喜)乃亡。”只要你坚守的是正义的,只要你的内心足够强大,只要你具有顽强的耐受力与生命力,诚如庄子所谓“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那么,逆境和逆势力愈是丧心病狂,就愈能激发出你的巨量潜能与惊人的爆发力,同时还会额外赐予你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还有比这更宝贵的收获吗?
⑥尽管如此——逆境对人确实具有淬砺和磨炼的益处,但是在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如果可以避免,我是绝不会选择逆境的。
⑦从1996年春天,我挈妇将雏来到北京工作,屈指算来,已然整整二十春秋。细数这二十个年头,时而顺畅,时而坎坷,一路迤逦走来,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然而令人欣慰的是,顾所来径——尤其是所经历的逆境,不管是自己、妻子还是孩子,最终的结果却是出乎意料的:家人更齐心,孩子更用功,朋友更纯粹,自己更本真。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检视自己走过的岁月,如果敢说略有小成的话,确乎于逆境中获益多多,于顺境中收成寥寥。
⑧究其因,逆境挤压人反省反思反求诸己,会让你瞬间变得沉稳而成熟。逆境所特有的凌厉刚性,较之温吞水大道理式的说教,更令人感受深切,刻骨铭心。逆境是人生最好的导师。走过崎岖方明白,逆境不仅能激发你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会唤醒你的良知与善良,使你油然而生发出更多更大更美好的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②段中“你不禁会轻轻摇摇头,莞尔一笑”中“你”为什么会“轻轻摇摇头”,又为什么会“莞尔一笑”?
(3)第⑤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4)作者在第①段和第⑥段一直强调会选择顺境而拒绝逆境,这与他对逆境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11.古人云:胜人者有力,自强者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不怨天,不尤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请自选角度以“自强”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第二单元培优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瞥见(piē) 感慨(kǎi) 亵渎(xiè) 间不容发(jiàn)
B.劫掠(jié) 琉璃(liú) 汲取(jí) 恪尽职守(kè)
C.旁骛(wù) 强聒(guō) 摇曳(yè) 随声附和(hé)
D.踌躇(chóu) 造诣(zhǐ) 惊骇(hài) 敬业乐群(lè)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解答】A.有误,“间不容发”的“间”应读作“jiān”。
B.正确。
C.有误,“随声附和”的“和”应读作“hè”。
D.有误,“造诣”的“诣”应读作“yì”。
故选:B。
2.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秋天了,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它不是在孤芳自赏,也不是在自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自己将跌落枝头。它是在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不是风,__________;不是雨,__________;不是光,__________;不是热,__________.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
①我怕早已霉烂了
②我怕早已憔悴了
③我怕早已苍白了
④我怕早已干瘪了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①④③②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书面表达中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自然,保持语言连贯。这方面需要兼顾话题(有共同的话题)、句序(合理的句序)和语言的运用(语言的衔接与呼应)三个方面,同时还要注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
【解答】第一空,根据前面的“风”可知,风可以让果实避免“霉烂”,故填“我怕早已霉烂了”。第二空,根据前面“雨”可知,雨可以让果实避免“干瘪”,故填“我怕早已干瘪了”。第三空,根据前面“光”可知,光可以让果实有光泽,避免“苍白”,故填“我怕早已苍白了”。第四空,根据前面的“热”可知,热可以让果实有饱满,避免“憔悴”。故填“我怕早已憔悴了”。
故选:D。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B.雨果是英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
C.《论教养》选自《世界文学》2007年第3期,作者利哈乔夫是苏联学者、作家。
D.《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作者是毕淑敏,她是国家一级作家、注册心理咨询师。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畅销书。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解答】ACD.正确;
B.有误,雨果是法国作家。
故选:B。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实力,信心不过是无源之水;没有信心,拼搏只能是无本之木。
B.雨果说:“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
C.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给人类埋下了隐患?
D.上海迪士尼乐园的设计方案,融入了海洋、森林、高山、沙漠……等六大元素。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本题要结合标点符号的知识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如问号、引号、顿号等。注意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
【解答】D项省略号和“等”去掉一个,
故选:D。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B.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C.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
D.“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庐山。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常识的把握,根据积累作答。
【解答】ABC.正确;
D.有误,中岳是嵩山。
故选:D。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孔子说:“饱食终日, 无所用心 ,难矣哉!”
(2)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 万恶懒为首 。”
(3)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 发愤忘食 ,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
(4)毕淑敏认为,非常世界,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智慧生灵的义务。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第一间, 盛放对人的爱和恨 ;第二间, 盛放事业 ;第三间, 用于安放自己 。
【答案】见解答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解答】答案:
(1)无所用心(注意“所”的写法)
(2)万恶懒为首(注意“懒”的写法)
(3)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注意“愤”的写法)
(4)盛放对人的爱和恨 盛放事业 用于安放自己(注意“盛”的写法)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无论一生遭受多少困è ①(A.厄 B.噩)欺诈,请依然相信人类的光明大于暗影。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甲(A.铮铮作响 B.窸窣作响)。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②(A.yì B.gē),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乙 (A.踌躇满志 B.形销骨立)。如果你想重温过去的煦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根据拼音为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① A (A.厄 B.噩)
② A (A.yì B.gē)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 A (A铮铮作响 B.窸窣作响)
乙 B (A踌躇满志 B.形销骨立)
(3)下列句子填入文段横线处,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B
①让一束圣洁的阳光
②销毁你的精神垃圾
③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
④从天窗洒入
⑤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
A.⑤③①④②
B.②⑤③①④
C.②①④⑤③
D.⑤②③①④
【答案】见解答
【分析】(1)本题考查注音和根据拼音写汉字。“困è”写作“困厄”,游弋:读音为yóu yì,指巡逻,无目标地兜游,监视某些可能发生的事情。也指在水中游动。
(2)本题考查成语辨析。
铮铮作响:撞击金属所发出的声音很响亮。窸窣作响:是指发出零碎细小的声音。结合语境,前面说到“金戈铁马”,故这里应用“铮铮作响”与之呼应。故甲处选A。
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结合语境,前面讲到“悲戚压抑”,故这里应用“形销骨立”与之相搭配。故乙处选B。
(3)本题考查句子排序。结合语境“如果过去的煦和”,再根据关联词“如果……”可知,按照逻辑,先“销毁垃圾”再“重塑”,最后是结果“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故正确排序为:⑤②③①④。
故选:B。
【解答】答案:
(1)①A ②A
(2)甲A 乙B
(3)B
8.综合实践。
学校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班级将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开展一次学习活动,请你收集相关名言格言和诗词名句各一则与同学们分享。
①名言格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②诗词名句: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本次学习活动分小组进行,通过讨论后,你将代表小组同学分享名人自强不息的具体事例,请列举一例。
(3)学校搜集了下面的小故事,假如要你去采访故事的主人公,请你设计两个采访问题。
受新冠疫情影响,只能上网课的15岁女孩杨秀花,每天要爬一个小时陡峭的山路,来到距家4公里外的悬崖,窝在崖壁边上课。因为附近只有这里有信号。学校要求每天早上7点45分打卡,因此秀花6点就得起床,尽早出门,书包里装着馒头、包子当作干粮。直到下午5点,天差不多要黑了才回家。粗略计算,秀花每天都要在悬崖边待上至少10个小时。
你的采访问题:① 你遇到了哪些具体的问题和困难? ② 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4)九年级是初中阶段的最后一年,有的同学奋起直追,为考入理想的高中做准备。而有的同学则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请你写几句话鼓励悲观失望的同学(至少引用一句名言佳句)。
【答案】见解答。
【分析】(1)本题考查名言格言积累。学生需根据活动主题,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分析作答。
(2)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要求分享名人自强不息的具体事例,学生需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作答。
(3)本题考查采访问题设计。学生需根据活动主题,结合采访对象的特点分析作答。
(4)本题考查情景表达能力。根据“有的同学则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的情景,可从正视现实,努力进取的角度作答,注意要求“至少引用一句名言佳句”。
【解答】答案:
(1)示例: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②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示例: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失去听力后发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豪言壮语,他用《命运》之曲谱写了自己生命的辉煌,用不屈服于命运的方式让全世界看见了他的身影。
(3)示例:①你遇到了哪些具体的问题和困难?②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4)示例:同学们,我们现在正处在学习的冲刺阶段,无论冲刺后的结果如何,现在的我们都要努力学习,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只有努力去学习才不会给人生留下遗憾,才会无悔于青春。
9.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今天,我们为何读古诗?
①今天,我们为何读古诗?
②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说过,古诗“既不纯是外在事物、人物活动的夸张描绘,也不只是内在心灵、思辨、哲理的追求,而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懂得和执着”。对照起来,如今短视频中的人间百态、电视电影中的光怪陆离,凭借一时的耳目刺激,固然能给人以强烈的新鲜感,但同那些积淀了千年的古典诗词相比,似乎少了些更有价值的审美层次。
③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在唐代的中央大学里就读着大量“国际学生”。日本留学生晁衡考过了唐朝的科举,一度官至节度使。他代表大唐出使本国,王维为他赋诗赠别:“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新罗留学生崔致远在长安国子监留学数年后科举及第,到南京出任深水县尉,写下了包含诸多诗词的《中山覆篑集》,成为朝鲜汉文学的开山之作。当我们读到中国古诗中的博大胸襟,了解到千余年围绕着中华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圈”,我们便不会妄自菲薄,丢掉中华民族的自信之魂。
④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永恒诗心。那些风格各异的五言七言,好比一颗颗时空胶囊,将千百年前人们的喜怒哀乐封装于此,穿越时空,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会发现,自己和那些逝去的身影共享着中国人的古老情愫。“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这位唐代的学生,好不容易抄完了课文,开始向老师撒娇:明天就是周末了,今天可以早点放我回去吗?诗中吐露的急切之情和现在的孩子们又有什么不同呢?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爱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作临别赠言互相慰勉。遇到挫折时,我们仍常以“ , ”来自我激励……百代之下,其情一也。
⑤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在这些方块字中,汉字的音韵和诗人的情感互相激发,成为后代中国人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陶渊明在田园之间,虽箪瓶屡空,却诗酒作伴,怡然自乐;七百年后的苏东坡,在被贬的逆境之中,翻阅着陶渊明的诗集,留下了12首与“偶像”对话的《和陶诗》,从中汲取着安贫乐道、悦纳生活的能量;陆游在南宋偏安一隅的屈辱中锐意进取,在狂风骤雨中僵卧孤村,却仍渴望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斗;“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面对铡刀,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慷慨就义……这些历久弥新的诗篇铸就了现代的民族精神。
⑥现在的我们,为何还要读古诗?因为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在古诗的吟诵中培育健全的人格,获得无尽的精神力量。
(选自光明网2021.12,有删改)
(1)结合语境,在第④段横线中填入合适的诗句 D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本文思路清晰,论证严密。请梳理选文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分论点一: ① 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 中心论点:③ 我们可以在古诗的吟诵中培育健全的人格,获得无尽的精神力量。
分论点二: 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永恒诗心。
分论点三: ② 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
(3)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 举例论证 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具体生动地论证了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 。
(4)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作为选文哪一段的论据?加以阐述并说明理由。
长征途中,前有娄山天险,后有追兵将至。娄山关一场恶战令人心忧,而毛泽东主席则有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气与信心,正是从容不迫、英雄本色。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文章首先引出问题“今天,我们为何读古诗”,然后引用李泽厚先生的话进行分析,接着从“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永恒诗心”“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三方面论述了其中的原因。最后一段进行归纳,得出中心论点“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在古诗的吟诵中培育健全的人格,获得无尽的精神力量”,并总结全文。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与论点的结合。由第④自然段中“遇到挫折时,我们仍常以……来自我激励”一句可知,横线处应该填写与面对困难,信心十足,永不言弃意思相关的诗句。
A.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与本题语境不符。
B.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孤独、怅惘,与本题语境不符。
C.描述诗人悠闲自在,怡然自乐的场景,与本题语境不符。
D.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与本题语境相符。
故选:D。
(2)本题考查论证思路。通读全文可知,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述了今天我们读古诗的原因,第①自然段提出问题,第②自然段论述古诗词的价值,第③~⑤自然段分别论述读古诗的原因,第⑥自然段总结全文。①由题干中第二个分论点“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永恒诗心’”可知,第③自然段第一句话“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是本文的第一个分论点;②由第⑤自然段第一句话可知,本文的第三个分论点是“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③由本文第⑥自然段“现在的我们,为何还要读古诗?因为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在古诗的吟诵中培育健全的人格,获得无尽的精神力量”可知,本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辨析。由第③段中“新罗留学生崔致远写下了包含诸多诗词的《中山覆篑集》”的事例可知,这是举例论证,通过崔致远的事例,有力的论证了“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这一论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4)本题考查论据的补充,作答时,要充分理解论据,使之与选段的论点相符合。这段文字中,毛泽东面对娄山关恶战,从容不迫,自信乐观,与第⑤自然段中“陶渊明、苏东坡、陆游、谭嗣同”等人面对逆境时表现出来的不畏困难的精神以及坚定乐观的信念一致,因此可以作为第⑤自然段的论据。
答案:
(1)D
(2)①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
②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
③我们可以在古诗的吟诵中培育健全的人格,获得无尽的精神力量。
(3)举例论证 具体生动地论证了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
(4)应作为选文第⑤段的论据。因为材料内容通过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生动地论证了长征途中毛泽东主席不畏困难的精神以及坚定乐观的信念成为了现代的民族精神。(论证了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与第5段中陶渊明、苏轼等人的例子相互补充,从古今多维度论证了分论点。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说 逆 境
南牧马
①谁愿意在逆境中生存呢?如果一个人未来的生活、学习、工作乃至整个命运,可以任由自行抉择,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九甚至更多的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顺境而拒绝逆境。
②但是,如果你已然走过逆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细细地咀嚼回味过往的生活,你不禁会轻轻摇摇头,莞尔一笑。
③你会惊异地发现,顺境之顺,固然可以顺风顺水地做成不少事,然而在很多时候,顺境之顺,看似红火热闹,实则空虚苍凉,看似忙忙碌碌,实则无所事事。而且,顺境中的日子就像抹了油似的,又是那么滑溜溜地不经“过”啊——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回眸一望,空空如也。孟子叫它“死于安乐”。
④逆境则大不相同。逆境中人,往往受到了环境和逆势力的极限考验。深深地领悟到什么叫生杀予夺,什么叫指鹿为马;什么叫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什么叫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⑤俗话说,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逆境使人痛苦而深思,沉静而坚毅;抗击逆势力,又使人学会了制敌本领和斗争哲学。小到个人家庭,大到民族国家,逆境往往蕴藏着重大机遇,机遇本身又充满了严峻挑战。先哲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恩生于害,害生于恩。逆境与逆势力,实乃强者之“恩公”也。柳宗元《敌戒》说得好:“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讠也讠也(沾沾自喜)乃亡。”只要你坚守的是正义的,只要你的内心足够强大,只要你具有顽强的耐受力与生命力,诚如庄子所谓“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那么,逆境和逆势力愈是丧心病狂,就愈能激发出你的巨量潜能与惊人的爆发力,同时还会额外赐予你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还有比这更宝贵的收获吗?
⑥尽管如此——逆境对人确实具有淬砺和磨炼的益处,但是在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如果可以避免,我是绝不会选择逆境的。
⑦从1996年春天,我挈妇将雏来到北京工作,屈指算来,已然整整二十春秋。细数这二十个年头,时而顺畅,时而坎坷,一路迤逦走来,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然而令人欣慰的是,顾所来径——尤其是所经历的逆境,不管是自己、妻子还是孩子,最终的结果却是出乎意料的:家人更齐心,孩子更用功,朋友更纯粹,自己更本真。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检视自己走过的岁月,如果敢说略有小成的话,确乎于逆境中获益多多,于顺境中收成寥寥。
⑧究其因,逆境挤压人反省反思反求诸己,会让你瞬间变得沉稳而成熟。逆境所特有的凌厉刚性,较之温吞水大道理式的说教,更令人感受深切,刻骨铭心。逆境是人生最好的导师。走过崎岖方明白,逆境不仅能激发你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会唤醒你的良知与善良,使你油然而生发出更多更大更美好的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②段中“你不禁会轻轻摇摇头,莞尔一笑”中“你”为什么会“轻轻摇摇头”,又为什么会“莞尔一笑”?
(3)第⑤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4)作者在第①段和第⑥段一直强调会选择顺境而拒绝逆境,这与他对逆境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1)逆境对人具有淬砺和磨炼的益处,挤压人反省反思反求诸己,会让人瞬间变得沉稳而成熟,激发人的智慧和力量,使人生发出更多更大更美好的希望。
(2)“轻轻摇摇头”是感叹逆境带给自己的痛苦、磨难和深思,“莞尔一笑”是因为走过逆境,自己会变得更加沉静而坚毅,变得更加沉稳而成熟,会获得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意近即可)
(3)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作者通过引用先哲、柳宗元、庄子的话,有力论证了“逆境和逆势力能激发出人的巨量潜能与惊人的爆发力,能让人变得沉静而坚毅,能赐予人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的观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4)不矛盾。因为当顺境和逆境同时存在时,我们自然会选择顺境,但当我们遭逢逆境时,也不必垂头丧气、悲观失望,要正视逆境,善待逆境,使自己在逆境中变得更加沉静而坚毅,变得更加沉稳而成熟,从而获得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分析】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开篇由反问句“谁愿意在逆境中生存呢”引出论题。接着主要论述了“逆境对人具有淬砺和磨炼的益处,挤压人反省反思反求诸己,会让人瞬间变得沉稳而成熟,激发人的智慧和力量,使人生发出更多更大更美好的希望”这一观点。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
确定本文的中心论点,首先要看文章题目。本文题目《说逆境》提示了本文的论题,然后通读全文,找出作者在文中对“逆境”的论述,将这些论述归纳、概括,从而确定本文的论点:逆境对人具有淬砺和磨炼的益处,挤压人反省反思反求诸己,会让人瞬间变得沉稳而成熟,激发人的智慧和力量,使人生发出更多更大更美好的希望。
(2)本题考查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
“轻轻摇头”“莞尔一笑”是比较形象的说法。前者是感叹逆境带给自己的磨难和深思,后者是因为逆境才变得沉静而坚毅,沉稳而成熟。用形象的语言来说明道理,既能把道理说得明白,又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辨析和对其作用的理解。
第⑤段引用先哲、柳宗元、庄子的话,从论证方法上来看,是运用了道理论证。结合“那么,逆境和逆势力愈是丧心病狂,就愈能激发出你的巨量潜能与惊人的爆发力,同时还会额外赐予你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分析,有力论证了“逆境和逆势力能激发出人的巨量潜能与惊人的爆发力,能让人变得沉静而坚毅,能赐予人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的观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首先回答:不矛盾,然后分析原因。本文作者着力论证的是经历逆境对人的益处,并不是要证明逆境优于顺境。因此,作者强调会选择顺境而拒绝逆区境,这与他对逆境的观点并不矛盾。
答案:
(1)逆境对人具有淬砺和磨炼的益处,挤压人反省反思反求诸己,会让人瞬间变得沉稳而成熟,激发人的智慧和力量,使人生发出更多更大更美好的希望。
(2)“轻轻摇摇头”是感叹逆境带给自己的痛苦、磨难和深思,“莞尔一笑”是因为走过逆境,自己会变得更加沉静而坚毅,变得更加沉稳而成熟,会获得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意近即可)
(3)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作者通过引用先哲、柳宗元、庄子的话,有力论证了“逆境和逆势力能激发出人的巨量潜能与惊人的爆发力,能让人变得沉静而坚毅,能赐予人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的观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4)不矛盾。因为当顺境和逆境同时存在时,我们自然会选择顺境,但当我们遭逢逆境时,也不必垂头丧气、悲观失望,要正视逆境,善待逆境,使自己在逆境中变得更加沉静而坚毅,变得更加沉稳而成熟,从而获得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11.古人云:胜人者有力,自强者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不怨天,不尤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请自选角度以“自强”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答案】见解答
【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请以“自强”为题,写一篇文章。何谓自强?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自信自立,勤思苦学,勇于开拓,充满正能量。学习中遇到难题,不怕难,沉下心思考,寻找解题突破口;生活中遇到困难,不畏惧不慌张,不等待不依赖,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克服困难;考试遭遇失败,不灰心不气馁,沉下心来,冷静分析得失,继续奋起努力。本文要突出我们坚强、坚持、自强不息的一面,认识到自强不息的重要性。可以取材于个人生活经历,着眼于现实生活。选择我们在学习上、生活上、与人交往上遇到过哪些困难,遭遇过哪些失败,又是如何坚强面对、努力克服的。
【解答】
自强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主要表现形式。我国古代典籍《易传 乾卦》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话。意思是说:时间永恒地流逝,天运行不止,有理想、有信念的人应当学习这种精神,积极有为,奋力向前,永不停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无论是对人生崇高理想的追求,还是对陈旧事物的革新,无论是面对困难的态度,还是吸纳百川的气度,都充分地展现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融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当中,成为中华民族绵延千载、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自强不息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拼搏进取的精神,能够激励人们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刚强的毅力,披荆斩棘、百折不挠、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直至摘取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攀登上一个个光辉的顶点。在我国古代,涌现出了许多通过拼搏进取取得辉煌业绩的志士仁人,唐玄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不取真经不回头”的拼搏进取的精神,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留下了佳话。近代的中国,遭受了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但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发愤图强,实现了社会的变革和民族的独立。
自强不息,在遭受挫折时,努力去克服;自强不息,在遇到困难时,迎难而上;自强不息,在所有人都不相信你的时候,骄傲犹存。
自强不息,即使身残体弱,傲骨不屈!
我们这些中学生也要发扬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精神,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艰险面前不退缩,在逆境之中不气馁,以浓墨重彩点染自己人生的画卷,成就不凡人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