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测试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测试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1:1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测试卷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对于这命运的筵    席,不要寄以贪婪的欲望;假如不付出千辛万苦,残羹剩饭都将是空想。chěng     强斗狠的做法,无法实现美好的憧憬。如无他人的相助,任何欲望都成泡影。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无可奈何 如雷贯耳 口渴难熬
B.面面斯觑 劈头劈脑 顿开矛塞
C.剜口割舌 不省人世 赤日炎炎
D.不言而遇 叹气吹嘘 金株宝贝
3.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候(yú) 嗔怒(zhēn) 札付(zhá) 怨怅( chàng)
B.朴刀(pǔ) 啰唣(zào) 带挈(qiè) 报帖(tiě)
C.星宿(sù) 桑梓(zǐ) 轩敞(xuān) 锭子(dìng)
D.犹然(yóu) 存恤(xù) 麈尾(zhǔ) 发怔( zhèng)
4.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影片《木星上行》展现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宇宙星图。
B.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每走一步都忧心忡忡,因为一旦偏离方向,错过了贮藏点,无异于直接走向死亡。
C.小明同学遇到了难题,不好意思麻烦老师,只好礼贤下士请教同学了。
D.剪纸、刺绣、皮影、砖雕是陇原大地的乡土文化元素,可总有人对这些产品不屑一顾。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推出线上游览活动,让无法亲临现场的人也能“走进”武侯祠。
B.随着返回舱4月16日成功着陆,意味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C.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冰雪比赛项目,有滑雪、冰球等7个大项109个小项组成。
D.劳动课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智取生辰纲》选自古代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作者是明末清初小说家施耐庵。
B.《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作者罗贯中,号湖海散人。
C.《范进中举》节选自我国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清代小说家。
D.《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作者曹雪芹,清代小说家,小说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7.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经典作品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
②一个不读经典的人,不仅词汇有限,同时智力和想象力也会有限,从而导致知识和思想极度贫乏。
③读书之法,贵在选择经典作品。
④可见,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⑤一个读经典的人,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在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
A.⑤③②①④ B.⑤①②④③ C.③②④①⑤ D.③①⑤②④
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规范的一项是(  )
A.“最主要的是,“他说道,“我们心中要有对弱者的同情与爱心。”
B.初夏时节,广安街头到处都摆着水果,枇杷啊、樱桃啊、桃子啊……走到哪里都闻得到诱人的香味。
C.一个人只有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才不会在追求理想的路上迷失方向。
D.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差能……等。
9.某校九年级(1)班开展“走进墨香书法”活动,请你完成练习。
材料一:汉字书法是汉民族独创的,它以独特的笔法、结构和章法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材料二:汉字书法以“文房四宝”为工具书写情感,是书法家一生学识人品的反映。颜真卿作品的“庄严正直之美”、苏东坡书法的“潇洒飘逸之美”和毛泽东书作的“大气磅礴之美”都是例证。
材料三:三幅不同字体的书法作品。
(1)请概括以上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2)“文房四宝”指的是:    。
(3)根据设置的情境,完成练习。
王明:马上就中考了!哪有时间练习书法?还不如多背几个英语单词!
李华:    。
张亮:李华说得对!时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应该参加这项有益身心的活动。
10.《水浒传》中的不少情节为我们提供了与恶势力斗争的经验。请从下面两幅插图中任选一幅,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① ②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从诗题可知,这是刘禹锡写给    (人名)的一首    诗。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凄凉”“弃置”二词,饱含诗人的心酸和愤懑之情。
B.颔联借“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表达怀旧和思乡之情。
C.颈联以“沉舟”“病树”两种意象表现诗人的乐观和豁达。
D.尾联写诗人为了感谢友人,准备暂时振作精神来面对未来。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陈公弼
申平
苏东坡刚入官场时,还不叫苏东坡。他本名苏轼,字子瞻,另外他还有一个雅号,叫作苏贤良。
那年他金榜高中,名动京师,正在自我陶醉,却不料被派到既偏又穷的陕西凤翔府,当了个小小的签判(秘书),自不免有大材小用之感。说实话,他全靠“苏贤良”这个尊称活着呢!
但是,自从那个陈黑子上任以后,这个称呼竟然被无情取缔了。
那天早上,东坡和往日一样上班,但见他身着锦袍,足蹬快靴,昂首走路,一副与众不同的模样。路遇同事,那个亲切的称呼便在耳边响起:
“苏贤良,你早!”“你好,苏贤良。”
东坡心中熨帖,颔首微笑,口中回复,俨然谦谦君子。
突然听见一声断喝,宛如狮吼:“住口,什么苏贤良!一个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以后谁敢再叫,重责四十大板!”
东坡扭头,见是一个黑脸壮汉,别看个小,眼睛却不小,目光凶狠,令人望而生畏。他立即认出来了,这是新任知府陈公弼,昨天已经见过面了。听说他是行伍出身,没多少文化。不过他自称是青神县人,和自己是老乡。正待有机会聊聊,不想这么不给面子。东坡不由停下脚步说道:“大人,卑职这苏贤良的称呼,不是妄称。我曾经参加过贤良方正科的考试,名列优等。大家这样叫我,并无不妥!”
不想陈公弼听了,一双牛眼立刻向他,厉声说道:“你娃娃还嫩,懂个屁!你的进士也是考的呢,难道也要叫出来吗!记住你现在的身份就是签判,赶快去给我整理文书,本官等着签发上报!”
“陈黑子!”东坡心中骂道,自此便在心里恨上了他。
不想这陈公弼比他心眼还小,竟然开始找他的麻烦。东坡很快将一些文稿拟就上报,自觉文采飞扬,也好让陈黑子见识一下新科进士的厉害,不想那厮一看,竟然又是牛眼一瞪;“我说苏轼,请问你写的这是公文呀还是花花文章啊,给我重写!”
从这开始,东坡和陈黑子的战争就打响了。不但他起草的公文动不动就被那厮改得面目皆非,就连他下乡体察民情,写的有关《差役法》弊端的调查报告,也被他压起来不做回复。
大名鼎鼎的苏轼,就连一代宗师欧阳修也要让他三分的苏轼,却落到这样一介武夫手下,整天受这样的窝囊气,东坡心中充满怨气,整日借酒浇愁。
这天夜里,东坡睡不着觉。他想起来凤翔任职前,当朝宰相韩琦曾经特意接见他,拍着他的肩膀说:“小苏啊,你去了好好历练,遇到什么困难,可直接写信给我。”东坡立刻起身下地,来到来到书房,点亮蜡烛,铺好纸砚,奋笔疾书……
自从给韩琦的信件发出后:东坡再看陈公弼,眼神就有点躲躲闪闪。他心中有不安也有期盼。有时他想,人啊,活着怎么这么累哟!
不想陈黑子对东坡的态度突然好转起来,这倒闹得他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不知道是那封信起了作用,还是陈黑子是黄鼠狼给鸡拜年。几天后他才知道,原来是陈公弼主持建造的凌虚台要竣工了,要他写一篇《凌虚台记》。哼,你牛,到最后还得来求老子吧!且看我如何借题发挥。
当晚,东坡书房的灯火彻夜不息,他历数历代楼台兴废,指出当权者不过是匆匆过客,只有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才能千古不朽。他写得痛快淋漓,一洗心中块垒。天亮上班,便把文稿交给了陈公弼。
他猜想,要么这厮看不懂,要么他看懂了,就会东改西改,甚至弃之不用。他暗做好了各种应对的准备,谁知陈黑子却毫无动静,见面也不提此事,显得高深莫测,这又让东坡十分郁闷。
凌虚台终于落成了,这天举行了隆重的开台仪式。当红布揭开,东坡定睛细看,却发现自己写的文稿竟然一字未改,完全照刻。这使他感觉十分意外。
这时,陈公弼笑吟吟地走过来,问道:“怎么样,看你的大作刻得还满意吗?”
陈公弼又道:“你以诗人的眼光,借古讽今,为民请命,劝我多做好事,难得。你这个苏贤良,看来还真的不是白给的。”
一提苏贤良,东坡气就不打一处来,他立即说道:“哪里,我娃娃还嫩,懂个屁!”
陈公弼立刻笑了起来,点着他说:“怎么,你还真的记恨我呀?
东坡急忙争辩道:“不是这事,我指的是我写的那个有关《差役法》的报告,你为什么一直压着,不理不睬?”
陈公弼说:“那个报告,你给我的第二天就送上去了。你不知道就以为没送吗?”
东坡一时语塞,又听陈公弼说:“你这个娃娃啊,年少名高,恃才傲物。我来凤翔上任时,韩琦宰相曾亲自交代我,要严格要求你,磨磨你的性格。你前些天是不是给他写信了?嘿嘿,你这个小老乡啊!”
东坡听了,又羞又愧,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从这天开始,东坡和陈公弼成了忘年交。多年以后,陈公弼去世,轻易不为人作传的东坡满怀深情,为他写了墓志铭:
“轼官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苏贤良”在文中多次出现,以下是对此的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 文中语句 批注
A “苏贤良,你早!”“你好,苏贤良。” 此处用语言描写表现了同僚对苏轼才华的认可。
B “一个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 此处有陈公弼故意刁难之嫌。
C “大人,卑职这苏贤良的称呼,不是妄称。我曾经参加过贤良方正科的考试,名列优等。” 此处是苏轼忍着满腹怨气解释“贤良”称谓的来历。
D “你这个苏贤良,看来还真的不是白给的。” 此处为陈公弼称赞苏轼的文采和见识过人。
(2)全文讲述了苏轼和陈公弼交往中的哪几件事?请分条概括作答。
(3)请简要分析本文以写基志铭作结有何作用。
(4)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
13.作文。
《水浒传》的最大艺术成就是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的英雄人物。这些梁山好汉号称“一百单八将”,个个有血有肉,形象鲜明。从宋江、吴用、武松、鲁智深中任选一个,记录下他的个性特征、英雄事迹和人生轨迹,为人物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传。
第六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对于这命运的筵 yán  席,不要寄以贪婪的欲望;假如不付出千辛万苦,残羹剩饭都将是空想。chěng  逞  强斗狠的做法,无法实现美好的憧憬。如无他人的相助,任何欲望都成泡影。
【答案】见解答。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解答】答案:
yán 逞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无可奈何 如雷贯耳 口渴难熬
B.面面斯觑 劈头劈脑 顿开矛塞
C.剜口割舌 不省人世 赤日炎炎
D.不言而遇 叹气吹嘘 金株宝贝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易错的字形。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形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解答】A.正确。
B.有误,“顿开矛塞”的“矛”应写作“茅”。
C.有误,“不省人世”的“世”应写作“事”。
D.有误,“不言而遇”的“遇”应写作“喻”,“金株宝贝”的“株”应写作“珠”。
故选:A。
3.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候(yú) 嗔怒(zhēn) 札付(zhá) 怨怅( chàng)
B.朴刀(pǔ) 啰唣(zào) 带挈(qiè) 报帖(tiě)
C.星宿(sù) 桑梓(zǐ) 轩敞(xuān) 锭子(dìng)
D.犹然(yóu) 存恤(xù) 麈尾(zhǔ) 发怔( zhèng)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理解识记能力。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加强积累。
【解答】A.有误,“嗔怒”的“嗔”应读“chēn”;
B.有误,“朴刀”的“朴”应读“pō”;
C.有误,“星宿”的“宿”应读“xiù”;
D.正确。
故选:D。
4.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影片《木星上行》展现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宇宙星图。
B.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每走一步都忧心忡忡,因为一旦偏离方向,错过了贮藏点,无异于直接走向死亡。
C.小明同学遇到了难题,不好意思麻烦老师,只好礼贤下士请教同学了。
D.剪纸、刺绣、皮影、砖雕是陇原大地的乡土文化元素,可总有人对这些产品不屑一顾。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平时要积累大量的成语,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BD.正确。
C.有误,礼贤下士:指帝王、大臣或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敬重、结交有德有才的人。对象错误。
故选:C。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推出线上游览活动,让无法亲临现场的人也能“走进”武侯祠。
B.随着返回舱4月16日成功着陆,意味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C.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冰雪比赛项目,有滑雪、冰球等7个大项109个小项组成。
D.劳动课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正确;
B.有误,成分残缺,主语残缺,删去“随着”;
C.有误,语意重复,“有”和“组成”语义重复,删去“组成”;
D.有误,搭配不当,“提升”与“劳动习惯”搭配不当,在“劳动习惯”前加“培养”。
故选:A。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智取生辰纲》选自古代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作者是明末清初小说家施耐庵。
B.《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作者罗贯中,号湖海散人。
C.《范进中举》节选自我国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清代小说家。
D.《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作者曹雪芹,清代小说家,小说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按照重点作家的有关情况进行分类。
【解答】A.有误,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
BCD.正确;
故选:A。
7.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经典作品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
②一个不读经典的人,不仅词汇有限,同时智力和想象力也会有限,从而导致知识和思想极度贫乏。
③读书之法,贵在选择经典作品。
④可见,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⑤一个读经典的人,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在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
A.⑤③②①④ B.⑤①②④③ C.③②④①⑤ D.③①⑤②④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首先要通读文段,把握文段主要内容后,再找总领句或总结句,这些句子特点明显。确定了这些句子后,然后再找上下句中相关联的词语,注意时间先后、先总后分这些顺序。
【解答】阅读文段可知,这段文字是关于读书方法的,“读书之法,贵在选择经典作品”提出了观点,③为首句;①句阐明了经典作品的价值,即论证了“为什么要读经典”,为第二句;⑤②两句分析了“读经典的人”和“不读经典的人”的不同结果,并形成对比,分别为第三、四句;从“可见”一词可知,④是对本段的总结,为末句;所以正确的语序应为③①⑤②④。
故选:D。
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规范的一项是(  )
A.“最主要的是,“他说道,“我们心中要有对弱者的同情与爱心。”
B.初夏时节,广安街头到处都摆着水果,枇杷啊、樱桃啊、桃子啊……走到哪里都闻得到诱人的香味。
C.一个人只有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才不会在追求理想的路上迷失方向。
D.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差能……等。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本题要结合标点符号的知识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如问号、引号、顿号等。注意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
【解答】A.正确;
B.错误,“琵琶啊”“樱桃啊”后面的顿号改为逗号;
C.错误,问号改为逗号。
D.错误,省略号和等去掉一个。
故选:A。
9.某校九年级(1)班开展“走进墨香书法”活动,请你完成练习。
材料一:汉字书法是汉民族独创的,它以独特的笔法、结构和章法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材料二:汉字书法以“文房四宝”为工具书写情感,是书法家一生学识人品的反映。颜真卿作品的“庄严正直之美”、苏东坡书法的“潇洒飘逸之美”和毛泽东书作的“大气磅礴之美”都是例证。
材料三:三幅不同字体的书法作品。
(1)请概括以上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2)“文房四宝”指的是: 笔墨纸砚  。
(3)根据设置的情境,完成练习。
王明:马上就中考了!哪有时间练习书法?还不如多背几个英语单词!
李华: 你这样说是不对的。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练练书法,劳逸结合,既可以提高书写能力,又可以培养性情,传承中华文化,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你们说对吗?  。
张亮:李华说得对!时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应该参加这项有益身心的活动。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将每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提取出来。阅读三则材料,材料一,突出书法是富有美感的艺术。材料二,表现书法可以反映书法家一生的学识与人品。材料三给出三幅书法作品,可见书法的字体不同,风格各异。将这三点信息分点表述出来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书法中的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
(3)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上下文补齐对话,一定要认真阅读上下文,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即可知应补全什么对话。根据张亮的话可知,李华的观点应与王明的观点相对,认为练习书法大有作用,不是对学习时间的一种浪费。明确观点,表述出理由即可。
【解答】答案:
(1)汉字书法是富有美感的艺术;汉字书法是书法家一生学识人品的反映;汉字书法字体多样;汉字字体风格各异。
(2)笔墨纸砚
(3)示例:你这样说是不对的。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练练书法,劳逸结合,既可以提高书写能力,又可以培养性情,传承中华文化,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你们说对吗?
10.《水浒传》中的不少情节为我们提供了与恶势力斗争的经验。请从下面两幅插图中任选一幅,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① ②
【答案】①示例:林冲被发配沧州,途中一直受公人董超、薛霸习难,林冲一路隐忍。行至野猪林,董超、薛霸欲杀害林冲,鲁智深及时出手相救,痛打二公人。林冲替公人求饶,鲁智深威吓之下饶过二人,并一路护送林冲去沧州。这一情节告诉我们,面对恶势力,不可一味妥协,否则只会助长其威风。
②示例:施恩的快活林酒店被蒋门神霸占,求武松帮其夺回。武松一路喝酒至快活林,故意将蒋门神的妾和两个酒保丢进酒缸,激怒蒋门神,最后将蒋门神打得跪地求饶,只好答应归还快活林。这一情节告诉我们,既要坚决与恶势力斗争,又要讲求智慧。
【分析】《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竿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梁山好汉有一百零八将,都具有鲜明的个性。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识记能力和看图分析能力。
图①中通过关键性人物鲁智深的形象可以分析该图的故事情节是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林冲被押开封府,当案孔目孙定与府尹将林冲刺配沧州。陆虞候买通防送公人董超薛霸,要于途中杀害林冲。薛霸、董超一路上百般折磨林冲。听说林冲被发配沧州,鲁智深一直在暗地里跟着,两人要用水火棍打死林冲,后被鲁智深所救。林冲本性逆来顺受,安分守己,在面对欺压时,一味忍让,最后差点导致杀身之祸,启示可以从林冲的角度,面对恶势力不要妥协回答即可。
图②中的情节则是武松醉打蒋门神,是说武松发配至孟州牢营,管营施忠之子施恩,慕其名,二人结拜。施恩之酒店被恶霸蒋门神霸占,武松闻之大怒,带酒赶至快活林,痛打蒋门神,夺回酒店。从武松和蒋门神斗争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武松有胆有识,运用智慧,既夺回了快活林,又惩罚了蒋门神,所以启示从敢于和恶势力斗争和善用智慧与恶势力斗争回答即可。
答案:
①示例:林冲被发配沧州,途中一直受公人董超、薛霸习难,林冲一路隐忍。行至野猪林,董超、薛霸欲杀害林冲,鲁智深及时出手相救,痛打二公人。林冲替公人求饶,鲁智深威吓之下饶过二人,并一路护送林冲去沧州。这一情节告诉我们,面对恶势力,不可一味妥协,否则只会助长其威风。
②示例:施恩的快活林酒店被蒋门神霸占,求武松帮其夺回。武松一路喝酒至快活林,故意将蒋门神的妾和两个酒保丢进酒缸,激怒蒋门神,最后将蒋门神打得跪地求饶,只好答应归还快活林。这一情节告诉我们,既要坚决与恶势力斗争,又要讲求智慧。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从诗题可知,这是刘禹锡写给 白居易  (人名)的一首 酬赠  诗。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A.首联“凄凉”“弃置”二词,饱含诗人的心酸和愤懑之情。
B.颔联借“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表达怀旧和思乡之情。
C.颈联以“沉舟”“病树”两种意象表现诗人的乐观和豁达。
D.尾联写诗人为了感谢友人,准备暂时振作精神来面对未来。
【答案】(1)白居易(白乐天) 酬赠(谢/酬答/答谢/应答赠答/回赠)
(2)A
【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概写谪守巴楚、度尽劫难的经历。“凄凉地”“弃置身”,虽语含哀怨,却在感伤中不失沉雄,凄婉中尤见苍劲。颔联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闻笛赋”“烂柯人”,借典寄慨,耐人寻味。颈联展示的却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寄寓在其中的是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和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困厄的豁达襟怀;在手法上,它则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旨趣隽永。尾联顺势而下,请白氏举杯痛饮,藉以振奋精神。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正确。
B.有误,颔联借“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C.有误,颈联以“千帆”“万木”两种意象表现诗人的乐观和豁达。
D.有误,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故选:A。
答案:
(1)白居易(白乐天) 酬赠(谢/酬答/答谢/应答赠答/回赠)
(2)A
译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陈公弼
申平
苏东坡刚入官场时,还不叫苏东坡。他本名苏轼,字子瞻,另外他还有一个雅号,叫作苏贤良。
那年他金榜高中,名动京师,正在自我陶醉,却不料被派到既偏又穷的陕西凤翔府,当了个小小的签判(秘书),自不免有大材小用之感。说实话,他全靠“苏贤良”这个尊称活着呢!
但是,自从那个陈黑子上任以后,这个称呼竟然被无情取缔了。
那天早上,东坡和往日一样上班,但见他身着锦袍,足蹬快靴,昂首走路,一副与众不同的模样。路遇同事,那个亲切的称呼便在耳边响起:
“苏贤良,你早!”“你好,苏贤良。”
东坡心中熨帖,颔首微笑,口中回复,俨然谦谦君子。
突然听见一声断喝,宛如狮吼:“住口,什么苏贤良!一个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以后谁敢再叫,重责四十大板!”
东坡扭头,见是一个黑脸壮汉,别看个小,眼睛却不小,目光凶狠,令人望而生畏。他立即认出来了,这是新任知府陈公弼,昨天已经见过面了。听说他是行伍出身,没多少文化。不过他自称是青神县人,和自己是老乡。正待有机会聊聊,不想这么不给面子。东坡不由停下脚步说道:“大人,卑职这苏贤良的称呼,不是妄称。我曾经参加过贤良方正科的考试,名列优等。大家这样叫我,并无不妥!”
不想陈公弼听了,一双牛眼立刻向他,厉声说道:“你娃娃还嫩,懂个屁!你的进士也是考的呢,难道也要叫出来吗!记住你现在的身份就是签判,赶快去给我整理文书,本官等着签发上报!”
“陈黑子!”东坡心中骂道,自此便在心里恨上了他。
不想这陈公弼比他心眼还小,竟然开始找他的麻烦。东坡很快将一些文稿拟就上报,自觉文采飞扬,也好让陈黑子见识一下新科进士的厉害,不想那厮一看,竟然又是牛眼一瞪;“我说苏轼,请问你写的这是公文呀还是花花文章啊,给我重写!”
从这开始,东坡和陈黑子的战争就打响了。不但他起草的公文动不动就被那厮改得面目皆非,就连他下乡体察民情,写的有关《差役法》弊端的调查报告,也被他压起来不做回复。
大名鼎鼎的苏轼,就连一代宗师欧阳修也要让他三分的苏轼,却落到这样一介武夫手下,整天受这样的窝囊气,东坡心中充满怨气,整日借酒浇愁。
这天夜里,东坡睡不着觉。他想起来凤翔任职前,当朝宰相韩琦曾经特意接见他,拍着他的肩膀说:“小苏啊,你去了好好历练,遇到什么困难,可直接写信给我。”东坡立刻起身下地,来到来到书房,点亮蜡烛,铺好纸砚,奋笔疾书……
自从给韩琦的信件发出后:东坡再看陈公弼,眼神就有点躲躲闪闪。他心中有不安也有期盼。有时他想,人啊,活着怎么这么累哟!
不想陈黑子对东坡的态度突然好转起来,这倒闹得他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不知道是那封信起了作用,还是陈黑子是黄鼠狼给鸡拜年。几天后他才知道,原来是陈公弼主持建造的凌虚台要竣工了,要他写一篇《凌虚台记》。哼,你牛,到最后还得来求老子吧!且看我如何借题发挥。
当晚,东坡书房的灯火彻夜不息,他历数历代楼台兴废,指出当权者不过是匆匆过客,只有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才能千古不朽。他写得痛快淋漓,一洗心中块垒。天亮上班,便把文稿交给了陈公弼。
他猜想,要么这厮看不懂,要么他看懂了,就会东改西改,甚至弃之不用。他暗做好了各种应对的准备,谁知陈黑子却毫无动静,见面也不提此事,显得高深莫测,这又让东坡十分郁闷。
凌虚台终于落成了,这天举行了隆重的开台仪式。当红布揭开,东坡定睛细看,却发现自己写的文稿竟然一字未改,完全照刻。这使他感觉十分意外。
这时,陈公弼笑吟吟地走过来,问道:“怎么样,看你的大作刻得还满意吗?”
陈公弼又道:“你以诗人的眼光,借古讽今,为民请命,劝我多做好事,难得。你这个苏贤良,看来还真的不是白给的。”
一提苏贤良,东坡气就不打一处来,他立即说道:“哪里,我娃娃还嫩,懂个屁!”
陈公弼立刻笑了起来,点着他说:“怎么,你还真的记恨我呀?
东坡急忙争辩道:“不是这事,我指的是我写的那个有关《差役法》的报告,你为什么一直压着,不理不睬?”
陈公弼说:“那个报告,你给我的第二天就送上去了。你不知道就以为没送吗?”
东坡一时语塞,又听陈公弼说:“你这个娃娃啊,年少名高,恃才傲物。我来凤翔上任时,韩琦宰相曾亲自交代我,要严格要求你,磨磨你的性格。你前些天是不是给他写信了?嘿嘿,你这个小老乡啊!”
东坡听了,又羞又愧,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从这天开始,东坡和陈公弼成了忘年交。多年以后,陈公弼去世,轻易不为人作传的东坡满怀深情,为他写了墓志铭:
“轼官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苏贤良”在文中多次出现,以下是对此的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选项 文中语句 批注
A “苏贤良,你早!”“你好,苏贤良。” 此处用语言描写表现了同僚对苏轼才华的认可。
B “一个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 此处有陈公弼故意刁难之嫌。
C “大人,卑职这苏贤良的称呼,不是妄称。我曾经参加过贤良方正科的考试,名列优等。” 此处是苏轼忍着满腹怨气解释“贤良”称谓的来历。
D “你这个苏贤良,看来还真的不是白给的。” 此处为陈公弼称赞苏轼的文采和见识过人。
(2)全文讲述了苏轼和陈公弼交往中的哪几件事?请分条概括作答。
(3)请简要分析本文以写基志铭作结有何作用。
(4)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
【答案】(1)C
(2)苏轼因为陈公弼不让别人称呼自己苏贤良辩解,辩解不成后记恨陈公弼;苏轼借写《凌虚台记》的机会讽刺陈公弼,但陈公弼不提此事,让苏轼郁闷;在凌虚台开台仪式上苏轼与陈公弼的对话,解开谜底,让苏轼听了,又羞又愧;苏轼给陈公弼写了墓志铭。
(3)内容上,回忆了与陈公弼的交往的过程。“已而悔之”表达了自己的悔悟之情。结构上,照应题目。
(4)做人处事不能陶醉于名声;做人处事不要做一些没有必要的争论;做人处事一定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做人处事一定要心平气和;做人处事一定大度,不能记恨别人。
【分析】这是一篇富有社会意义的历史小说。小说的人物形象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初出茅庐、才华横溢的青年判官苏轼;另一位是年老持重的知府大人陈公弼。判官是新科榜眼,到知府处来做判官,春风得意,结果却在知府面前连连碰壁。后来通过写《凌虚台记》,苏轼才对知府对待自己的行为恍然大悟,感激不尽,明白了知府是受韩琦宰相之托,严格要求苏轼,以磨炼他的脾性。
【解答】(1)本题考查语句的批注。
ABD.正确。
C.有误,“忍着满腹怨气解释”理解有误。结合第⑧段“听说他是行伍出身,没多少文化。不过他自称是青神县人,和自己是老乡。正待有机会聊聊,不想这么不给面子”分析,此处苏轼还想和陈公弼聊一聊,并没有满腹怨气。联系下文第⑩段“‘陈黑子!’东坡心中骂道,自此便在心里恨上了他”可知,自此,才满腹怨气。
故选:C。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第⑦段“住口,什么苏贤良!一个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以后谁敢再叫,重责四十大板!”、第⑧段“大人,卑职这苏贤良的称呼,不是妄称。我曾经参加过贤良方正科的考试,名列优等。大家这样叫我,并无不妥!”、第⑨段“你娃娃还嫩,懂个屁!你的进士也是考的呢,难道也要叫出来吗!记住你现在的身份就是签判,赶快去给我整理文书,本官等着签发上报!”、第⑩段“东坡心中骂道,自此便在心里恨上了他”概括得出:苏轼因为陈公弼不让别人称呼自己苏贤良辩解,辩解不成后记恨陈公弼。根据第 段“我说苏轼,请问你写的这是公文呀还是花花文章啊,给我重写!”、第 段“不但他起草的公文动不动就被那厮改得面目皆非,就连他下乡体察民情,写的有关《差役法》弊端的调查报告,也被他压起来不做回复”概括得出:陈公弼在工作中故意刁难苏轼;根据第 段“几天后他才知道,原来是陈公弼主持建造的凌虚台要竣工了,要他写一篇《凌虚台记》。哼,你牛,到最后还得来求老子吧!且看我如何借题发挥”、第 段“他历数历代楼台兴废,指出当权者不过是匆匆过客,只有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才能千古不朽”、第 段“他暗做好了各种应对的准备,谁知陈黑子却毫无动静,见面也不提此事,显得高深莫测,这又让东坡十分郁闷”概括得出:苏轼借写《凌虚台记》的机会讽刺陈公弼,但陈公弼不提此事,让苏轼郁闷。根据第 段“凌虚台终于落成了,这天举行了隆重的开台仪式”、第 段“怎么样,看你的大作刻得还满意吗?”、第 段“你以诗人的眼光,借古讽今,为民请命,劝我多做好事,难得。你这个苏贤良,看来还真的不是白给的”、第 段“不是这事,我指的是我写的那个有关《差役法》的报告,你为什么一直压着,不理不睬?”、第 段“那个报告,你给我的第二天就送上去了。你不知道就以为没送吗?”、第 段“你这个娃娃啊,年少名高,恃才傲物。我来凤翔上任时,韩琦宰相曾亲自交代我,要严格要求你,磨磨你的性格。你前些天是不是给他写信了?嘿嘿,你这个小老乡啊!”、第 段“东坡听了,又羞又愧,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概括得出:在凌虚台开台仪式上苏轼与陈公弼的对话,解开谜底,让苏轼听了,又羞又愧。根据第 段“陈公弼去世,轻易不为人作传的东坡满怀深情,为他写了墓志铭”概括得出:苏轼给陈公弼写了墓志铭。
(3)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即可。内容上,结合“轼官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回忆了与陈公弼的交往的过程。“已而悔之”表达了自己的悔悟之情。结构上,为陈公弼写墓志铭照应了题目“陈公弼”,具有点题的作用。
(4)本题考查阅读启示。根据第②段“那年他金榜高中,名动京师,正在自我陶醉,却不料被派到既偏又穷的陕西凤翔府,当了个小小的签判(秘书),自不免有大材小用之感”可知,做人处事不能陶醉于名声。根据第⑧段“大人,卑职这苏贤良的称呼,不是妄称。我曾经参加过贤良方正科的考试,名列优等。大家这样叫我,并无不妥!”可知,做人处事,不要做一些没有必要的争论。根据第 段“就连他下乡体察民情,写的有关《差役法》弊端的调查报告”可知,做人处事一定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根据第 段“大名鼎鼎的苏轼,就连一代宗师欧阳修也要让他三分的苏轼,却落到这样一介武夫手下,整天受这样的窝囊气,东坡心中充满怨气,整日借酒浇愁”分析,做人处事一定要心平气和。根据第 段“一提苏贤良,东坡气就不打一处来,他立即说道:‘哪里,我娃娃还嫩,懂个屁!’”分析,做人处事要大度,不能斤斤计较、记恨别人。
答案:
(1)C
(2)苏轼因为陈公弼不让别人称呼自己苏贤良辩解,辩解不成后记恨陈公弼;苏轼借写《凌虚台记》的机会讽刺陈公弼,但陈公弼不提此事,让苏轼郁闷;在凌虚台开台仪式上苏轼与陈公弼的对话,解开谜底,让苏轼听了,又羞又愧;苏轼给陈公弼写了墓志铭。
(3)内容上,回忆了与陈公弼的交往的过程。“已而悔之”表达了自己的悔悟之情。结构上,照应题目。
(4)做人处事不能陶醉于名声;做人处事不要做一些没有必要的争论;做人处事一定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做人处事一定要心平气和;做人处事一定大度,不能记恨别人。
13.作文。
《水浒传》的最大艺术成就是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的英雄人物。这些梁山好汉号称“一百单八将”,个个有血有肉,形象鲜明。从宋江、吴用、武松、鲁智深中任选一个,记录下他的个性特征、英雄事迹和人生轨迹,为人物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传。
【答案】见解答
【分析】这是一篇应用类作文。根据题干要求“从宋江、吴用、武松、鲁智深中任选一个,记录下他的个性特征、英雄事迹和人生轨迹,为人物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传”可知,我们要选取其中一个人物,结合他的相关英雄事迹,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事迹、称号与人物的正确对应,不能张冠李戴。
【解答】示例一:武松,称号“行者”,又名武二郎,其武艺高强,有勇有谋,崇尚的是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他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梁山排名第14位。武松自小习武,武艺高强,性格急侠好义。一次醉酒后,在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一只猛虎,因此被任命为都头。兄长武大郎是个侏儒,其妻潘金莲试图勾引武松,被拒绝,后被西门庆勾引,奸情败露后,两人毒死了武大郎。为报兄仇,武松先杀潘金莲再杀西门庆,因此被流放孟州。在孟州,武松为报施恩之恩,醉打蒋门神,帮施恩夺回了“快活林”酒店。不过武松也因此被暗算,被迫大开杀戒,血溅鸳鸯楼。在逃亡途中,假扮成带发修行的“行者”,三山打青州时归依梁山。在征讨方腊的战斗中,武松被包暗算失去左臂,后班师时武松在六合寺出家,八十岁圆寂。
示例二:鲁智深,原来叫鲁达。他一生见义勇为,爱憎分明,扶危济贫,嫉恶如仇,仗义疏财,率直粗犷,粗中有细。智深是他做和尚时的法号,他还叫鲁提辖,因郑屠欺负金氏父女,他打抱不平,先送走这对父女,再利用计谋三拳打死镇关西。后怕被官府抓去,就到五台山做了和尚,改名为鲁智深。因其后背刺有花纹,所以人们又称他“花和尚”。但他无法忍受作为僧人脱离世俗的清静,于是被师傅送去护国寺,他力大无比,倒拔垂杨柳。偶遇林冲,其二人在相国寺相互结为兄弟。之后鲁智深得知林冲要被恶人高俅所害,就到野猪林,将其救下,又保护林冲安全到达沧州,方才离去。他英勇善战,有勇有谋,最后在六和寺圆寂。
示例三:宋江,字公明,他皮肤极黑,身材矮小,又叫黑一郎,绰号呼保义,他愿为百姓及时排忧解难,所以又唤“及时雨”。宋江自幼受文化教育后又从事与其相符的职业。他的出身和职业让它拥有了超乎常人的正义,和做事的细心课慎并有浓厚的忠君思想。宋江发配江州后,结识李逵等人。他又因反诗要被处死,但有好汉相救,又被送上梁山,做了副头。晁盖死后,他名正言顺的做了头领,并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以体现自己的忠君,并拥有一百零八将,使起义发展到高潮。日后,宋江离众为朝廷招安,并北上抗辽取得辉煌战绩,随后又讨伐了王庆田虎不失一将都取得了胜利,在唯独讨伐方腊起义军的过程中,梁山好汉死伤无数,最终生擒方腊,但宋江本人却被奸臣所害赐酒毒死。
示例四:吴用,字学究,平生机巧聪明,曾读万卷经书,满腹经纶,通晓六韬三略,足智多谋,常以诸葛亮自比,人称“智多星”。在财主家任门馆教授。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善使两条铜鍊。与晁盖自幼结交。与托塔天王晁盖等,智取了大名府梁中书给蔡京献寿的十万贯生辰纲,为避免官府追缉而上梁山。宋江在浔阳楼题反诗被捉,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为山寨的掌管机密军师。梁山几乎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是由他一手策划的。受招安后,佐宋江、卢俊义征伐辽国、田虎、王庆和方腊等,功绩卓著。授武节将军,武胜军承宣使。后因见宋江被害,深感朝廷奸佞当道,恐刑戮及身,遂与花荣一同自缢于宋江墓前,尸身葬于宋江墓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