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测试卷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中伤(zhōng) 压榨(zhà) 舍身求法(shě) 孜孜不倦(zhī)
B.遁词(dùn) 折扣(zhé) 前仆后继(pū) 求神拜佛(fó)
C.停滞(zhì) 创意(chuàng) 持之以恒(hén) 行之有效(xíng)
D.豢养(huàn) 汲取(jí) 埋头苦干(mái) 东山樵夫(jiā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不攻自破 怀古伤今 不足为据 前扑后继
B.一事无成 根深蒂故 持之以恒 舍身求法
C.不言而喻 行之有效 画龙点睛 轻而易举
D.山穷水尽 自爆自弃 走投无路 众叛亲离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B.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C.今天两个老师都表扬了我,我心花怒放,快乐的滋味真是不可理喻。
D.面对困难我们只有锲而不舍地找寻战胜它的方法,才能获得成功。
4.小红准备分享作文立意小技巧,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A )
作文立意要明确,表达的思想要有深度。同时,还要求新,避免思维定式,人云亦云。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深入发掘题目的内涵
②甚至从习见观点的对立角度反向立意
③都可以使立意新颖
④变换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A.①④②③ B.①③④② C.④①③② D.②①④③
5.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B.“夏”,原本指中原地区的人。《说文解字》说:“夏,中国之人也。”段玉裁注:“引申之义为大也。”“夏”是象形字,表示堂堂正正、高高大大的人。
C.“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也是党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
D.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强调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为进一步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6.下列有关名著阅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水浒》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豹子头”林冲等,小说还讲述了风雪山神庙、智取生辰纲、醉打蒋门神等脍炙人口的故事。
B.《水浒传》中的索超,绰号“急先锋”,使两把板斧,力大如牛,为人粗中有细,爱憎分明。
C.武松是《水浒传》中着力塑造的一位英雄好汉,他有仇必报,有恩必报,曾经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桃花村,血溅鸳鸯楼,火烧瓦罐寺。
D.《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学校组织同学们到钢铁厂参观,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触动了小芳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B.“2018世界移动通信大会”2月26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参观的人数超过10万左右。
C.在央视的文化栏目《国家宝藏》中,通过明星守护人的讲述,使观众看到了国宝的“前世今生”。
D.中国69岁的“无腿勇士”夏伯渝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依靠双腿假肢登上珠峰的人。
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dùn_____ ①(A.顿B.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甲_____(A.自暴自弃B.自不量力)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有人说:山穷水尽,乙_____(A.走南闯北B.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绝望是懦 ②_____(A.rú B.nuò)夫的幻想。 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1)为文中①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根据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只填序号。
①处
②处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
乙
(3)仿照画线句子,在文中的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与画线句构成一组排比。
9.综合性学习。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从2022年9月开始执行。劳动将从综合实践课程中独立出来,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为此,学校要多措并举,春风化雨,把劳动的种子深植在青少年心中。
(1)学校将要布置一面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宣传墙,请你为“宣传墙”设计两个栏目。
(2)学校准备在校内开展“关于劳动课程内容设置”的调研。如果你作为学生代表,请你推荐两项具体的劳动课程内容。
(3)小林的妈妈担心劳动课影响小林的学习,想让他在劳动课时向老师请假。如果你是小林,将怎样劝说妈妈?
10.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① ,故国东来渭水流。(许浑《咸阳城东楼》)
②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⑤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⑥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其一)]
⑦阡陌交通,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⑧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开头两句抒写了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接着以“ , ”两句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2)默写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前四句。
, 。
, 。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2)简要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
12.阅读下列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土炕记忆
①在关中农村,土炕家家都有。我生在农村,土炕伴我度过了整个童年。可以说,涉世最初的温存是她给的。在我看来,土炕是有形的,但似乎又无形,她的古朴、温情和神圣一直让我心存敬意……
②______
③记忆中,每天早上起床后,祖母总是用一把糜子秆做成的笤帚把土炕来来回回扫上好几遍,然后将暖床的被子铺得整整齐齐。待吃饭时,掀起被子,在炕中间放一个正方形木盘子,盘里的图案和油漆在乡下柴米油盐的日子里浸泡得失了本色,越来越模糊。木盘里通常是两三碟小菜,一盘馒头。那时生活条件不好,物资相对贫瘠。餐盘里多以萝卜白菜为主,吃肉乃是年节盛事,平日里只能靠鸡蛋将就开荤。祖母炒鸡蛋时放油很少,炒出来的鸡蛋总会带一点焦黄,但对年幼的我们来说,却是难得的美味。炒鸡蛋出锅后,祖母通常会先夹一个鸡蛋馒头,然后从中间掰开,分给我和弟弟解馋。那略带焦煳的醇香令我记忆至今,每每想起,便觉得无限温暖。
④______
⑤炕头最热闹的时候是每日睡觉前。媳妇娃娃热炕头,那是修来的福气呢!这不,忙碌了一天的大人都会早早上炕,小孩子自然不例外,玩耍归来后顾不上认真洗脸就匆匆爬上土炕。尤其是寒冷的冬日,只要看一眼土炕,人们心中便会陡然升起一股子温暖。记忆中,飘雪的黄昏,父亲搬一张小方桌放在炕中央,我和弟弟拿出各自书本,临桌而坐,静静书写。母亲在一旁穿针走线,时不时停下手里的活,探过身来慈爱地看看我俩的字,父亲捧一本厚厚的书坐在炕尾慢慢细读。
⑥隔三岔五,母亲也会把加了盖子的发面盆放到炕角发酵。偶尔,还有一小盆生的黄豆芽静静躺在热炕上。记忆中那一颗颗黄豆,出的芽弯弯扭扭,密密匝匝挤在一起,一天天变粗变长,惹得我和弟弟时常偷偷揭开盖子拿出来比比长短。
⑦______
⑧逝去的岁月里,土炕一直是乡土生活的主角,她和淳朴的乡亲们一起熬过岁月,沉浸着虽然苦涩但却弥足珍贵的人生百味。无论何时,温暖的土炕永远是农人的精神归依。
⑨小时候冬天特别冷,每年冬天,大多数小孩的手背、脚跟和耳朵都会被冻伤或生疮。因为整天跟在一群男孩子后面疯跑,我的双手也不可幸免地成为冻疮“沦陷区”。祖母便用土方给我疗伤:大雪纷飞时,用铁脸盆盛满雪,放在火炉上消融后放入茄子根煮沸,待水温合适时浸泡患处,完了抹上凡士林,放到土炕上烙。盼了多少场雪,洗了多少回,烙了多少次,我早已记不清了,但每到冬天,我总是禁不住想起儿时在土炕上烙手的情景。
⑩如今的农村,变化之大,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旧时代缩影的土炕已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尤其是近几年,各式高档家具的入驻已然宣告土炕为王的时代已成历史。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时光荏苒,年龄渐长的我越发痴迷那些沾染了时光,承载着乡情的老物件,尤其是那洋溢着温情的土炕。无论何时何地,我都舍不得土炕就此消失,再奢华舒适的床也替代不了它在我心里的位置﹣﹣因为躺在它上面能触摸到童年……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8年第15期,有删改)
(1)下面句子是文中原句,把它依次还原到文中的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
①土炕是乡土文化的纽带,传递着浓浓的乡土暖意。
②土炕是生命中心,乡村统领。
③土炕是温暖港湾,浸染着童年朴素日常的温情。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2)本文围绕“土炕记忆”写了“我”与“土炕”的哪些事?请分别概括。
(3)根据要求品味句子。
①祖母通常会先夹一个鸡蛋馒头,然后从中间掰开,分给我和弟弟解馋。(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②还有一小盆生的黄豆芽静静躺在热炕上。(分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4)“在我看来,土炕是有形的,但似乎又无形”,为什么这样说?
(5)试分析第 段的作用。
13.中国有句俗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对此,你怎么看?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驳论文。
第五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中伤(zhōng) 压榨(zhà) 舍身求法(shě) 孜孜不倦(zhī)
B.遁词(dùn) 折扣(zhé) 前仆后继(pū) 求神拜佛(fó)
C.停滞(zhì) 创意(chuàng) 持之以恒(hén) 行之有效(xíng)
D.豢养(huàn) 汲取(jí) 埋头苦干(mái) 东山樵夫(jiāo)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理解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解答】A.错误,“中伤”的“中”应读“zhòng”,“孜孜不倦”的“孜”应读“zī”;
B.正确;
C.错误,“持之以恒”的“恒”应读“héng”;
D.错误,“东山樵夫”的“樵”应读“qiáo”。
故选: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不攻自破 怀古伤今 不足为据 前扑后继
B.一事无成 根深蒂故 持之以恒 舍身求法
C.不言而喻 行之有效 画龙点睛 轻而易举
D.山穷水尽 自爆自弃 走投无路 众叛亲离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解答】A.有误,“前扑后继”的“扑”应为“仆”。
B.有误,“根深蒂故”的“故”应为“固”。
C.正确。
D.有误,“自爆自弃”的“爆”应为“暴”。
故选: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B.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C.今天两个老师都表扬了我,我心花怒放,快乐的滋味真是不可理喻。
D.面对困难我们只有锲而不舍地找寻战胜它的方法,才能获得成功。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
【解答】ABD.正确;
C.有误,“不可理喻”是“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的意思,不符合语境。
故选:C。
4.小红准备分享作文立意小技巧,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A )
作文立意要明确,表达的思想要有深度。同时,还要求新,避免思维定式,人云亦云。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深入发掘题目的内涵
②甚至从习见观点的对立角度反向立意
③都可以使立意新颖
④变换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A.①④②③ B.①③④② C.④①③② D.②①④③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解答】材料主要介绍作文立意的方式和技巧。判断此题先后顺序要注意理解语义各层次关系,逐步深入。前面讲述的是要避免思维定式,所以后面应该介绍如何有创新的思维方式。首先是①,先深入挖掘,然后是④,从变换角度思考,再是②,进一步说明,可以反向立意这一方式,③进行小结,故顺序为:①④②③。
故选:A。
5.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B.“夏”,原本指中原地区的人。《说文解字》说:“夏,中国之人也。”段玉裁注:“引申之义为大也。”“夏”是象形字,表示堂堂正正、高高大大的人。
C.“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也是党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
D.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强调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为进一步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解答】A.有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主题”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冒号。
B.正确。
C.有误,“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只是句中的一般性停顿,与后面“也是党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形成递进关系,所以“特质”后面的分号应改为逗号。
D.有误,“求是”是杂志名称,应添加书名号。
故选:B。
6.下列有关名著阅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水浒》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豹子头”林冲等,小说还讲述了风雪山神庙、智取生辰纲、醉打蒋门神等脍炙人口的故事。
B.《水浒传》中的索超,绰号“急先锋”,使两把板斧,力大如牛,为人粗中有细,爱憎分明。
C.武松是《水浒传》中着力塑造的一位英雄好汉,他有仇必报,有恩必报,曾经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桃花村,血溅鸳鸯楼,火烧瓦罐寺。
D.《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的掌握程度,结合积累作答。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大闹桃花村和火烧瓦罐寺的人物是鲁智深。
故选:C。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学校组织同学们到钢铁厂参观,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触动了小芳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B.“2018世界移动通信大会”2月26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参观的人数超过10万左右。
C.在央视的文化栏目《国家宝藏》中,通过明星守护人的讲述,使观众看到了国宝的“前世今生”。
D.中国69岁的“无腿勇士”夏伯渝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依靠双腿假肢登上珠峰的人。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解答】A.缺少主语,可在“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前添加“小芳”;
B.数量词重复,删去“左右”;
C.缺少主语,将“通过”或“使”二者删去其一;
D.正确;
故选:D。
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dùn_____ ①(A.顿B.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甲_____(A.自暴自弃B.自不量力)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有人说:山穷水尽,乙_____(A.走南闯北B.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绝望是懦 ②_____(A.rú B.nuò)夫的幻想。 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1)为文中①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根据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只填序号。
①处 B
②处 B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 A
乙 B
(3)仿照画线句子,在文中的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与画线句构成一组排比。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读音及字形的辨析能力。这类题目常考查易错字、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的读音和书写。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要能根据词语的意思准确辨析。有时还会让我们辨析拼音的拼写,这要求学生熟记拼写规则。而字音多而杂,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要树立长期积累的意识。①处根据语境应说曾参愚笨故应选B,②处应读“nuò”故应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选填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从词语的含义、对象、程度、范围、感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根据语境,甲处根据上下文句意应是不能自己放弃自己,故“自不量力”不合语境选A,乙处根据句意应是陷入绝境的意思,故“走南闯北”不合语境,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作仿写类题目时,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所仿写的句子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根据例句我们可知仿写格式应是“什么毕竟什么”的格式仿写,与画线句构成一组排比,我们可以写经过磨难做出成就的名人即可,如:莫扎尔特、贝多芬、司马迁等。例如: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解答】答案:
(1)①B ②B
(2)①甲 A ②乙 B
(3)示例 1: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示例 2:双耳失聪,备受煎熬之贝多芬,毕竟写出了《欢乐颂》
示例 3:入狱遭受酷刑,悲愤交加之司马迁,毕竟写出了《史记》
示例 4:出生入死,尝尽艰辛,遍历九州之徐霞客,毕竟成为大旅行家、地理学家
9.综合性学习。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从2022年9月开始执行。劳动将从综合实践课程中独立出来,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为此,学校要多措并举,春风化雨,把劳动的种子深植在青少年心中。
(1)学校将要布置一面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宣传墙,请你为“宣传墙”设计两个栏目。
(2)学校准备在校内开展“关于劳动课程内容设置”的调研。如果你作为学生代表,请你推荐两项具体的劳动课程内容。
(3)小林的妈妈担心劳动课影响小林的学习,想让他在劳动课时向老师请假。如果你是小林,将怎样劝说妈妈?
【答案】见解答
【分析】(1)本题考查设计栏目。宣传墙的栏目可从摄影、简讯、人物、交流等角度进行设计,合情合理即可。
(2)本题考查设计课程内容。回答出符合学生实际的两项劳动内容即可,如:包饺子、种植蔬菜等。
(3)本题考查口语交际。首先要有称呼,然后从劳动课对人全面发展的好处进行劝说,注意语气委婉,态度诚恳。
【解答】答案:
(1)示例:劳动掠影、劳动笔记、劳动风采、劳动趣事。
(2)示例:开垦农业实验田、包饺子、剪纸、泥塑、刺绣。
(3)示例:妈妈,上劳动课是不会影响我学习的。学校开设劳动课,既可以帮助我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我的劳动兴趣,提升劳动技能,又可以让我体会到劳动的快乐,缓解我的学习压力。请您允许我上劳动课,可以吗?
10.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①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许浑《咸阳城东楼》)
②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⑤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⑥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其一)]
⑦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⑧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开头两句抒写了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接着以“ 不知天上宫阙 , 今夕是何年 ”两句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2)默写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前四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 , 二十三年弃置身 。
怀旧空吟闻笛赋 , 到乡翻似烂柯人 。
【答案】见解答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①行人莫问当年事
②少年不识愁滋味
③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鸡声茅店月
⑤蜡炬成灰泪始干
⑥直挂云帆济沧海
⑦鸡犬相闻
⑧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2)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注意“柯”的书写)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2)简要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
【答案】(1)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与下文苦闷、抑郁的情绪形成鲜明对比。
(2)用“姜尚垂钓”“伊尹梦日”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分析】这首诗歌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解答】(1)本题考查诗句分析。诗的一开头,“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宴会的丰盛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含义,然后结合本诗的主题及作者的情感来分析即可。以“行路难”来比喻世道艰险,抒发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险阻时,产生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望着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姜尚和伊尹。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诗人又增加了信心,期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
答案:
(1)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与下文苦闷、抑郁的情绪形成鲜明对比。
(2)用“姜尚垂钓”“伊尹梦日”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译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
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
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12.阅读下列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土炕记忆
①在关中农村,土炕家家都有。我生在农村,土炕伴我度过了整个童年。可以说,涉世最初的温存是她给的。在我看来,土炕是有形的,但似乎又无形,她的古朴、温情和神圣一直让我心存敬意……
②______
③记忆中,每天早上起床后,祖母总是用一把糜子秆做成的笤帚把土炕来来回回扫上好几遍,然后将暖床的被子铺得整整齐齐。待吃饭时,掀起被子,在炕中间放一个正方形木盘子,盘里的图案和油漆在乡下柴米油盐的日子里浸泡得失了本色,越来越模糊。木盘里通常是两三碟小菜,一盘馒头。那时生活条件不好,物资相对贫瘠。餐盘里多以萝卜白菜为主,吃肉乃是年节盛事,平日里只能靠鸡蛋将就开荤。祖母炒鸡蛋时放油很少,炒出来的鸡蛋总会带一点焦黄,但对年幼的我们来说,却是难得的美味。炒鸡蛋出锅后,祖母通常会先夹一个鸡蛋馒头,然后从中间掰开,分给我和弟弟解馋。那略带焦煳的醇香令我记忆至今,每每想起,便觉得无限温暖。
④______
⑤炕头最热闹的时候是每日睡觉前。媳妇娃娃热炕头,那是修来的福气呢!这不,忙碌了一天的大人都会早早上炕,小孩子自然不例外,玩耍归来后顾不上认真洗脸就匆匆爬上土炕。尤其是寒冷的冬日,只要看一眼土炕,人们心中便会陡然升起一股子温暖。记忆中,飘雪的黄昏,父亲搬一张小方桌放在炕中央,我和弟弟拿出各自书本,临桌而坐,静静书写。母亲在一旁穿针走线,时不时停下手里的活,探过身来慈爱地看看我俩的字,父亲捧一本厚厚的书坐在炕尾慢慢细读。
⑥隔三岔五,母亲也会把加了盖子的发面盆放到炕角发酵。偶尔,还有一小盆生的黄豆芽静静躺在热炕上。记忆中那一颗颗黄豆,出的芽弯弯扭扭,密密匝匝挤在一起,一天天变粗变长,惹得我和弟弟时常偷偷揭开盖子拿出来比比长短。
⑦______
⑧逝去的岁月里,土炕一直是乡土生活的主角,她和淳朴的乡亲们一起熬过岁月,沉浸着虽然苦涩但却弥足珍贵的人生百味。无论何时,温暖的土炕永远是农人的精神归依。
⑨小时候冬天特别冷,每年冬天,大多数小孩的手背、脚跟和耳朵都会被冻伤或生疮。因为整天跟在一群男孩子后面疯跑,我的双手也不可幸免地成为冻疮“沦陷区”。祖母便用土方给我疗伤:大雪纷飞时,用铁脸盆盛满雪,放在火炉上消融后放入茄子根煮沸,待水温合适时浸泡患处,完了抹上凡士林,放到土炕上烙。盼了多少场雪,洗了多少回,烙了多少次,我早已记不清了,但每到冬天,我总是禁不住想起儿时在土炕上烙手的情景。
⑩如今的农村,变化之大,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旧时代缩影的土炕已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尤其是近几年,各式高档家具的入驻已然宣告土炕为王的时代已成历史。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时光荏苒,年龄渐长的我越发痴迷那些沾染了时光,承载着乡情的老物件,尤其是那洋溢着温情的土炕。无论何时何地,我都舍不得土炕就此消失,再奢华舒适的床也替代不了它在我心里的位置﹣﹣因为躺在它上面能触摸到童年……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8年第15期,有删改)
(1)下面句子是文中原句,把它依次还原到文中的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 B
①土炕是乡土文化的纽带,传递着浓浓的乡土暖意。
②土炕是生命中心,乡村统领。
③土炕是温暖港湾,浸染着童年朴素日常的温情。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2)本文围绕“土炕记忆”写了“我”与“土炕”的哪些事?请分别概括。
(3)根据要求品味句子。
①祖母通常会先夹一个鸡蛋馒头,然后从中间掰开,分给我和弟弟解馋。(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②还有一小盆生的黄豆芽静静躺在热炕上。(分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4)“在我看来,土炕是有形的,但似乎又无形”,为什么这样说?
(5)试分析第 段的作用。
【答案】(1)B。
(2)①早上起床后,在土炕上吃饭;②寒冷的冬日晚上,在土炕上学习;③大雪纷飞时,在土炕上烙手。
(3)①运用动作描写,再现了祖母给“我”和弟弟分吃鸡蛋馒头的情形,刻画了祖母慈爱的形象。
②“躺”字把一小盆生的黄豆芽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热炕的温暖和舒坦,营造了祥和的氛围。
(4)“土炕是有形的”是因为“在关中农村,土炕家家都有”,它伴“我”度过了整个童年,具体可感;“似乎又无形”是说土炕承载的乡土暖意和童年朴素日常的温情是抽象的,是无形的。
(5)第 段舍不得土炕就此消失,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在内容上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升华了主题;在结构上,同文章的开头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分析】本文围绕“土炕记忆”回忆了“我”童年时与“土炕”有关的三件事情,分别是早上起床后,在土炕上吃饭;寒冷的冬日晚上,在土炕上学习;大雪纷飞时,在土炕上烙手。写出了“我”舍不得土炕就此消失,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层次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联系上下文内容来作答。①“土炕是乡土文化的纽带”,后文应有与文化相关的内容,祖母用土方为“我”疗伤正是乡土文化的表现。所以第①句应该放在第三处。第⑤段“媳妇娃娃热炕头,那是修来的福气呢!这不,忙碌了一天的大人都会早早上炕,小孩子自然不例外,玩耍归来后顾不上认真洗脸就匆匆爬上土炕。尤其是寒冷的冬日,只要看一眼土炕,人们心中便会陡然升起一股子温暖”中“温暖的热炕头”等提示语可以看出对应的是题干中的第③句。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通读全文,抓住“我与土炕”有关的事。根据第②段“待吃饭时,掀起被子,在炕中间放一个正方形木盘子”可以概括为“早上起床后,在土炕上吃饭”;根据第⑤段“我和弟弟拿出各自书本,临桌而坐,静静书写”可以概括为“寒冷的冬日晚上,在土炕上学习”;根据第⑨段“每到冬天,我总是禁不住想起儿时在土炕上烙手的情景”可以概括为“大雪纷飞时,在土炕上烙手”。
(3)本题考查对句子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先明确赏析的角度,再分析写出的内容,再结合作者的情感来作答。①句要求从描写方法的角度来赏析,“夹”“掰”“给”一系列动作提示学生此句运用的是动作描写的方法,写出了祖母给“我”和弟弟分吃鸡蛋馒头的情形,刻画了祖母慈爱的形象。②句要求分析加点字的效果。“躺”字很明显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一小盆生的黄豆芽拟人化,写出了热炕的温暖和舒坦,语言生动形象,营造了祥和的氛围。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文章中“在关中农村,土炕家家都有。我生在农村,土炕伴我度过了整个童年”等内容明确“土炕是有形的”指的是土炕的形状,具体可感的;结合文末“时光荏苒,年龄渐长的我越发痴迷那些沾染了时光,承载着乡情的老物件,尤其是那洋溢着温情的土炕”说明“似乎又无形”是指在“我”思想上带来的影响。
(5)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作用的把握能力。可以从第11段写出的内容和它在全文的结构两方面分析。第11段写出了“我”舍不得土炕就此消失,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在内容上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升华了主题。在结构上,照应了开头,使首尾呼应,结构更加严谨。
答案:
(1)B。
(2)①早上起床后,在土炕上吃饭;②寒冷的冬日晚上,在土炕上学习;③大雪纷飞时,在土炕上烙手。
(3)①运用动作描写,再现了祖母给“我”和弟弟分吃鸡蛋馒头的情形,刻画了祖母慈爱的形象。
②“躺”字把一小盆生的黄豆芽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热炕的温暖和舒坦,营造了祥和的氛围。
(4)“土炕是有形的”是因为“在关中农村,土炕家家都有”,它伴“我”度过了整个童年,具体可感;“似乎又无形”是说土炕承载的乡土暖意和童年朴素日常的温情是抽象的,是无形的。
(5)第 段舍不得土炕就此消失,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在内容上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升华了主题;在结构上,同文章的开头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13.中国有句俗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对此,你怎么看?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驳论文。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这道材料作文,要求根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及“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来写一篇议论文。可看出文题的中心就是要考生思考环境与成长的关系,即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或环境与人的成长没有关系,选择答案的其一作文。一方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另一方面,我们会想到另外一句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两句话就论证了环境与成长的辩证关系,前者是说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后者是说环境不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其实,环境能不能产生影响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内心,环境固然会影响人,但关键还是靠自己。
写议论文,无非是两种观点: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或“近墨者未必黑,即环境与人的成长没有关系”为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向读者传达并证明中心论点的正确,做到以理服人。写作时,首段可借名人故事引出中心论题,并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然后可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证明环境与成长之间的辩证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并向读者发出热情有力的号召。
【解答】
近墨者未必黑
有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近墨者未必黑,关键在于我们自身如何选择。
炎炎夏日,你是否被那“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美景所吸引?再看池塘中的污泥,你是否被莲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所折服?在大唐王朝,亦有如此“莲”花——青莲居士。官场污浊,他却高昂头颅,蔑视那些奸臣小人,坚持做自己。他让贵妃为自己斟酒,让力士为自己脱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诉说着:近墨者未必黑。
自古以来,巾帼不让须眉。有“沉鱼落雁”之称的王昭君,为后世女子树立了榜样。她被选入宫中,与三千佳丽住在同一屋檐下,她们有着共同的愿望:被皇帝临幸,博取荣华富贵。为此众人各显神通,纷纷买通画师,令其为自己“创造”出更美好的容貌。然而,她却选择坚守自己,她自信于美貌,更自信于才情。后来,她被迫远嫁匈奴,带着那份高洁离开祖国,去开创新生活,只是把无限的遗憾留给皇帝。昭君践行着:近墨者未必黑。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到了近代,看到那个高大的身影——鲁迅。在那混乱污浊的社会里,他却给人们带来光明,在那时,很多人依附权势屈膝而活,然而他却走自己的路,拿起笔杆,同黑暗作斗争。尽管常常碰壁,他依旧坚持做自己。鲁迅书写着:近墨者未必黑。
美国监狱里有个名叫库丁的重刑犯。他游手好闲,嗜酒如命且毒瘾极大,因杀人被判终身监禁。库丁有两个儿子,小儿子诚实好学,后来在一家大企业谋到了满意的职位,如今已做了那家公司的总经理。库丁的小儿子告诉我们:近墨者未必黑。
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告诉我们:“墨”只是“黑”形成的因素之一,没有“墨”,“黑”未必不会形成。但有了“墨”,也未必就会产生“黑”。形成“黑”的真正原因在于我们自己。只要我们坚持做自己,再多的“墨”也无济于事,再多的“墨”也束手无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