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同步练习
1.如图所示,挂在绝缘细线下的小轻质通草球,由于电荷的相互作用而靠近或远离,所以(
)
A.
甲图中两球一定带异种电荷
B.
乙图中两球一定带同种电荷
C.
甲图中两球至少有一个带电
D.
乙图中两球至少有一个带电
甲
乙
2.
如果将用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接近水流,则(
)
A.
水流将向远离塑料棒的方向偏转
B.
水流将向靠近塑料棒的方向偏转
C.
水流先靠近再远离塑料棒
D.水流不偏转
3.
把一个带正电的金属球A跟不带电的同样的金属球B相碰,两球都带等量的正电荷,这是因为(
)。
A.
A球的正电荷移到B球上
B.
B球的负电荷移到A球上
C.
A球的负电荷移到B球上 D.
B球的正电荷移到A球上
4.
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和B接触一下,再分开一段距离,发现两球相互排斥,则A、B两球原来的带电情况不可能是(
)。
A.
带有等量异种电荷
B.
带有等量同种电荷
C.
带有不等量异种电荷
D.
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
5.
一个带电小球所带电荷量为q,则q可能是(
)
A.
B.
C.
D.
6.
如图所示,有一带正电的验电器,当一金属球A靠近验电器的小球B(不接触)时,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减小,则(
)
A.
金属球可能不带电
B.
金属球可能带负电
C.
金属球可能带正电
D.
金属球一定带负电
7.
如图所示,A、B为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柱支持的金属导体,起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验电箔,C是带正电的小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把C移近导体A时,A、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
B.
把C移近导体A,再把A、B分开,然后移去C,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C.
把C移近导体A,先把C移走,再把A、B分开,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D.
把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再把C移去,然后重新让A、B接触,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而B上的金属箔片已闭合
8.
电视机的玻璃荧光屏表面经常有许多灰尘,这主要是因为(
)。
A.
灰尘的自然堆积
B.
玻璃有极强的吸附灰尘的能力
C.
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温度较高而吸附灰尘
D.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有静电而吸附灰尘
9.
下列哪些做法是属于防止静电危害的措施?(
)
A.
印染厂保持适当的湿度
B.
油罐车运油时要装上一条拖地的金属链
C.
在地毯中夹杂0.05mm~0.07mm的不锈钢丝导电纤维
D.
做静电实验时,实验室要通气,以避免空气中有过多的二氧化碳、水蒸气或各种离子
10.
关于元电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元电荷实质上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
B.
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C.
元电荷的值通常取做
D.
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密立根用实验测得的
11.
物体通常呈现电中性,这是因为(
)
A.
物体没有电荷
B.
物体没有净电荷
C.
物体的正、负电荷一样多
D.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12.
导体A带5q的正电荷,另一完全相同的导体B带-q的负电荷,将两导体接触一会儿后再分开,则B导体的带电荷量为(
)
A.
-q
B.
q
C.
2q
D.
4q
13.
把一个带电棒移近一个带正电的验电器,金属箔先闭合而后又张开,说明棒上带的是(
)
A.
正电荷
B.
负电荷
C.
可以是正电荷,也可以是负电荷
D.
带电棒上先带正电荷,后带负电荷
14.
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个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近旁有一绝缘金属球b,开始时,a、b都不带电,如图所示,现使a、b分别带正、负电荷,则(
)
A.
b将吸引a,接触后不放开
B.
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斥开
C.
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D.
b立即把a排斥开
15.
如图所示,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下述几种方法中能使两球都带电的是(
)
A.
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
B.
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
C.
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的一球,再把两球分开
D.
棒的带电荷量不变,两导体球不能带电
16.
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金属小球A、B,分别带有电荷量,,让两绝缘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转移了多少?
【答案】
1.
BC
2.
B
3.
B
4.
A
5.
B
6.
AB
7.
AB
8.
D
9.
ABC
10.
BCD
11.
BC
12.
C
13.
B
14.
B
15.
AC
16.
从B向A转移电子;转移了个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