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阶段重点练五 有机化合物的检验与分离、提纯(课件+练习,共2份打包)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阶段重点练五 有机化合物的检验与分离、提纯(课件+练习,共2份打包)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9-05 23:25:48

文档简介

阶段重点练五 有机化合物的检验与分离、提纯
考向突破一 有机化合物的检验
1.下列有关有机物的分离、提纯、鉴别的方法正确的是(  )
A.地沟油经过加工处理,可制成生物柴油(脂肪酸甲酯)。可以使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生物柴油与普通柴油
B.苯中溶有少量的苯酚,可先加适量的浓溴水,使苯酚生成2,4,6-三溴苯酚再过滤除去
C.检验某卤代烃为溴代烃,可采用以下方案:取少量卤代烃,加入NaOH的乙醇溶液,加热,冷却后,用硝酸酸化,加入AgNO3溶液,通过是否有淡黄色沉淀生成即可判断
D.只用一种试剂可鉴别:乙醇、乙醛、乙酸、甲酸
2.结构决定性质,有机物的官能团可以通过试剂鉴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某有机物能与金属钠反应生成H2,则其分子中一定含有羟基
B.某有机物能使溴水褪色,则其分子中一定含有不饱和官能团
C.某有机物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CO2,则其分子中可能含有羧基
D.在水浴加热条件下,某有机物能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镜,则该有机物一定是醛
3.糖类、蛋白质和油脂既是人体必需的基本营养物质,也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利用新制的氢氧化铜,可检验糖尿病患者尿液中的葡萄糖
B.利用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可进行肥皂生产
C.利用灼烧的方法,可鉴别织物的成分是蚕丝还是人造丝
D.利用淀粉,可直接检验加碘食盐中的KIO3
4.乙醇、甘油、苯酚及醛类物质是重要的有机物。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用溴水检验CH2CH—CHO中是否含有碳碳双键
B.乙醇、甘油和苯酚都能与Na反应产生H2
C.只用水就能鉴别乙醇、乙酸、苯酚
D.对甲基苯甲醛()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它含有醛基
5.下列实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制备并收集乙酸乙酯 B.除去乙炔中混有的H2S等杂质
C.检验1-溴丁烷的消去产物 D.鉴别甲苯与己烷
考向突破二 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6.下列有机物分离提纯鉴别的方法正确的是(  )
A.溴苯中含有溴单质,可加苯萃取后分液
B.乙酸乙酯中含有乙酸,可加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振荡后分液
C.只用溴水就可以将甲苯、己烯、四氯化碳、碘化钾溶液区分开
D.乙烷中含有乙烯,可将混合气体通入盛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洗气瓶洗气
7.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中为杂质),采用的试剂和除杂方法错误的是(  )
选项 含杂质的物质 试剂 除杂方法
A C2H4(SO2) NaOH溶液 洗气
B C6H6(Br2) Fe粉 蒸馏
C C6H5NO2(HNO3) NaOH溶液 分液
D C2H2(H2S) CuSO4溶液 洗气
8.3,5-二甲氧基苯酚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可用于天然物质白柠檬素的合成。一种以间苯三酚为原料的合成反应如下:
+2CH3OH+2H2O。
甲醇、乙醚和3,5-二甲氧基苯酚的部分物理性质见表:
物质 沸点/℃ 熔点/℃ 密度(20 ℃)/(g·cm-3) 溶解性
甲醇 64.7 — 0.791 5 易溶于水
乙醚 34.5 — 0.713 8 微溶于水
3,5-二氧基苯酚 — 33~36 — 易溶于甲醇、乙醚,微溶于水
(1)反应结束后,先分离出甲醇,再加入乙醚进行萃取。
①分离出甲醇的操作是      。
②萃取用到的分液漏斗使用前需    并洗净,分液时有机层在分液漏斗的    (填“上”或“下”)层。
(2)分离得到的有机层依次用饱和NaHCO3溶液、饱和食盐水、少量蒸馏水进行洗涤。用饱和NaHCO3溶液洗涤的目的是                       。
(3)洗涤完成后,通过以下操作分离、提纯产物,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字母)。
a.蒸馏除去乙醚
b.重结晶
c.过滤除去干燥剂
d.加入无水CaCl2干燥
9.香蕉水主要用作喷漆的溶剂和稀释剂,其主要成分乙酸异戊酯是组成蜜蜂信息素的成分之一,具有香蕉的香味。实验室制备乙酸异戊酯的反应、装置示意图和有关数据如下:
++H2O
物质名称 相对分子质量 密度/(g·cm-3) 沸点/℃ 水中溶解性
异戊醇 88 0.812 3 131 微溶
乙酸 60 1.049 2 118 溶
乙酸异戊酯 130 0.867 0 142 难溶
实验步骤:
在A中加入4.4 g异戊醇、6.0 g乙酸、数滴浓硫酸和2~3片碎瓷片,开始缓慢加热A(加热和夹持装置略),回流50 min。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后倒入分液漏斗中,先用少量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再用水洗涤;分出的产物加入少量无水MgSO4固体,静置片刻,过滤除去MgSO4固体,进行蒸馏纯化,收集得乙酸异戊酯3.9 g。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B的名称是       ,加入碎瓷片的作用是       。
(2)在洗涤操作中第一次用水洗的主要目的是             。
(3)在洗涤、分液操作中,应充分振荡,然后静置,待分层后粗产品应从分液漏斗的    (填“上”或“下”)口分离出。
(4)实验中加入少量无水MgSO4的目的是       。
(5)在蒸馏操作中,仪器选择及安装都正确的是      (填字母)。
(6)在蒸馏操作中,收集乙酸异戊酯时应控制的温度范围      (填字母)。
A.115 ℃~125 ℃ B.118 ℃~130 ℃
C.130 ℃~140 ℃ D.140 ℃~143 ℃
(7)本实验的产率是         。
阶段重点练五 有机化合物的检验与分离、提纯
1.D 地沟油的主要成分为油脂,可用于制备生物柴油,生物柴油属于酯类,矿物油属于烃类,生物柴油的烃基可能不饱和,矿物油中也可能含有不饱和烃,二者都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不能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A错误;苯酚与浓溴水反应生成的2,4,6-三溴苯酚,易溶于苯,不能除杂,应用氢氧化钠溶液,B错误;不是所有卤代烃都能发生消去反应,但是一般能水解,检验卤代烃中卤素原子的正确方法:取卤代烃与NaOH溶液共热,冷却后加入稀硝酸酸化,再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沉淀颜色,C错误;加入新制的Cu(OH)2,乙醇不反应,乙醛在加热时生成砖红色沉淀,乙酸和Cu(OH)2发生中和反应,氢氧化铜溶解,甲酸能溶解氢氧化铜,含有醛基,加热时有砖红色沉淀生成,则加入一种试剂可鉴别四种物质,D正确。
2.C 能与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的有机物可能含有羟基或羧基,A错误;某有机物能使溴水褪色,不一定含有不饱和官能团,也可能是因为萃取使溴水褪色,B错误;某有机物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则该分子中可能含有羧基,C正确;水浴加热条件下,某有机物能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镜,该有机物不一定是醛,也可能是甲酸、甲酸某酯等,D错误。
3.D 糖尿病患者的尿样中含有葡萄糖,可用新制的Cu(OH)2检验,A正确;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发生皂化反应,可用于制备肥皂,B正确;蚕丝的成分为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则利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和人造丝,C正确;加碘盐中的碘元素以碘酸钾(KIO3)的形式存在,不是碘单质,淀粉只能检验碘单质,D不正确。
4.B 碳碳双键、—CHO均能与溴水反应,应先利用银氨溶液氧化—CHO,再利用溴水检验碳碳双键, A错误;乙醇、甘油中都含有醇羟基,苯酚中含有酚羟基,羟基都能和钠反应,置换出氢气,B正确;乙醇、乙酸均与水互溶,用水不能鉴别乙醇、乙酸,C错误;与苯环相连的甲基、—CHO均能被高锰酸钾氧化,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不能说明它含有醛基,D错误。
5.B 浓硫酸作用下,乙醇、乙酸共热发生酯化反应制备乙酸乙酯,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收集乙酸乙酯,则装置A能达到实验目的,A不符合题意;乙炔和硫化氢都能与溴水反应,所以不能用溴水除去乙炔中混有的硫化氢杂质,则装置B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符合题意;1-溴丁烷在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中共热发生消去反应生成1-丁烯,1-丁烯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使Br2的CCl4溶液褪色,而挥发出的乙醇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不反应,则装置C能检验1-溴丁烷的消去产物,能达到实验目的,C不符合题意;甲苯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反应使溶液褪色,而己烷不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则能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甲苯与己烷,装置D能达到实验目的,D不符合题意。
6.C 溴易溶于有机物,溴苯与苯互溶,因此溴苯中含有溴单质,加入苯,液体不分层,达不到提纯的目的,应该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分液,A错误;乙酸乙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发生水解,应该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除杂,B错误;甲苯能萃取溴水中的溴,且甲苯密度比水小,液体分层,上层呈橙红色;己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四氯化碳萃取溴水中的溴,在下层呈橙红色;溴水与碘化钾溶液反应后生成碘单质,溶液由橙色变为紫红色,所以用溴水可以将四者区分开来,C正确;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能够把乙烯氧化为二氧化碳,除杂的过程中引入了新的杂质气体,应该用溴水除去乙烯,D错误。
7.B A项,混合气体通过NaOH溶液时,SO2和NaOH溶液反应,而乙烯不反应;B项,Fe与Br2反应生成的FeBr3相当于催化剂,发生苯的溴代反应,达不到除杂的目的;C项,HNO3能与NaOH溶液反应,而硝基苯不反应,故可除杂,又因为硝基苯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再进行分液即可;D项,H2S能和CuSO4溶液反应:CuSO4+H2SCuS↓+H2SO4,而C2H2不反应,可达到除杂的目的。
8.(1)①蒸馏 ②检查是否漏水 上 (2)除去HCl (3)dcab
解析:(1)①甲醇、3,5-二甲氧基苯酚的沸点不同,可用蒸馏法分离出甲醇;②分液漏斗使用前需检查是否漏水;乙醚的密度比水小,分液时有机层在分液漏斗的上层。(2)实验中加入了氯化氢的甲醇溶液,碳酸氢钠能和氯化氢反应,分离得到的有机层用饱和NaHCO3溶液洗涤的目的是除去HCl。(3)洗涤完成后,产物中有少量水和乙醚,通过加入无水CaCl2干燥、过滤除去干燥剂、蒸馏除去乙醚、重结晶,提纯3,5-二甲氧基苯酚,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dcab。
9.(1)球形冷凝管 防止暴沸 (2)洗去大部分的硫酸和乙酸
(3)上 (4)干燥、吸水 (5)b (6)D (7)60%(或0.6)
解析:(1)仪器B是球形冷凝管,加入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暴沸。
(2)因为乙酸和浓硫酸都易溶于水,在洗涤操作中第一次用水洗的主要目的是除去大部分的硫酸和乙酸。
(3)乙酸异戊酯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分液时在上层,待分层后粗产品应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分离出。
(4)无水MgSO4可以吸收水分,起到干燥的作用。
(5)在蒸馏操作中,为了获得更多的馏分,选择b装置。
(6)蒸馏时,乙酸异戊酯的沸点为142 ℃,异戊醇的沸点为131 ℃,乙酸的沸点为118 ℃,所以收集乙酸异戊酯时应控制的温度范围140 ℃~143 ℃,D符合题意。
(7)乙酸的物质的量为n==0.1 mol,
异戊醇的物质的量为n==0.05 mol,根据++H2O反应可知,乙酸过量,生成乙酸异戊酯的量要按照异戊醇的物质的量计算,即理论上生成0.05 mol乙酸异戊酯;实际上生成的乙酸异戊酯的物质的量为==0.03 mol,产率为×100%=60%。
3 / 3(共30张PPT)
阶段重点练五 有机化合物的检验与分离、提纯
考向突破一 有机化合物的检验
1. 下列有关有机物的分离、提纯、鉴别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地沟油经过加工处理,可制成生物柴油(脂肪酸甲酯)。可以使
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生物柴油与普通柴油
B. 苯中溶有少量的苯酚,可先加适量的浓溴水,使苯酚生成2,4,6-
三溴苯酚再过滤除去
C. 检验某卤代烃为溴代烃,可采用以下方案:取少量卤代烃,加入
NaOH的乙醇溶液,加热,冷却后,用硝酸酸化,加入AgNO3溶
液,通过是否有淡黄色沉淀生成即可判断
D. 只用一种试剂可鉴别:乙醇、乙醛、乙酸、甲酸
1
2
3
4
5
6
7
8
9
解析: 地沟油的主要成分为油脂,可用于制备生物柴油,生物
柴油属于酯类,矿物油属于烃类,生物柴油的烃基可能不饱和,矿
物油中也可能含有不饱和烃,二者都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
色,不能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A错误;苯酚与浓溴水反应生
成的2,4,6-三溴苯酚,易溶于苯,不能除杂,应用氢氧化钠溶
液,B错误;不是所有卤代烃都能发生消去反应,但是一般能水
解,检验卤代烃中卤素原子的正确方法:取卤代烃与NaOH溶液共
热,冷却后加入稀硝酸酸化,再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沉淀颜色,
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加入新制的Cu(OH)2,乙醇不反应,乙醛在加热时生成砖红色沉淀,
乙酸和Cu(OH)2发生中和反应,氢氧化铜溶解,甲酸能溶解氢氧化
铜,含有醛基,加热时有砖红色沉淀生成,则加入一种试剂可鉴别四
种物质,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2. 结构决定性质,有机物的官能团可以通过试剂鉴别,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A. 某有机物能与金属钠反应生成H2,则其分子中一定含有羟基
B. 某有机物能使溴水褪色,则其分子中一定含有不饱和官能团
C. 某有机物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CO2,则其分子中可能含有羧基
D. 在水浴加热条件下,某有机物能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镜,则该
有机物一定是醛
1
2
3
4
5
6
7
8
9
解析: 能与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的有机物可能含有羟基或羧
基,A错误;某有机物能使溴水褪色,不一定含有不饱和官能团,
也可能是因为萃取使溴水褪色,B错误;某有机物能与碳酸钠溶液
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则该分子中可能含有羧基,C正确;水浴加热
条件下,某有机物能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镜,该有机物不一定是
醛,也可能是甲酸、甲酸某酯等,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3. 糖类、蛋白质和油脂既是人体必需的基本营养物质,也是食品工业
的重要原料,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利用新制的氢氧化铜,可检验糖尿病患者尿液中的葡萄糖
B. 利用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可进行肥皂生产
C. 利用灼烧的方法,可鉴别织物的成分是蚕丝还是人造丝
D. 利用淀粉,可直接检验加碘食盐中的KIO3
1
2
3
4
5
6
7
8
9
解析: 糖尿病患者的尿样中含有葡萄糖,可用新制的Cu(OH)2检验,A正确;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发生皂化反应,可用于制备肥皂,B正确;蚕丝的成分为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则利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和人造丝,C正确;加碘盐中的碘元素以碘酸钾(KIO3)的形式存在,不是碘单质,淀粉只能检验碘单质,D不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4. 乙醇、甘油、苯酚及醛类物质是重要的有机物。下列有关说法正确
的是(  )
B. 乙醇、甘油和苯酚都能与Na反应产生H2
C. 只用水就能鉴别乙醇、乙酸、苯酚
D. 对甲基苯甲醛(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
色,说明它含有醛基
1
2
3
4
5
6
7
8
9
解析: 碳碳双键、—CHO均能与溴水反应,应先利用银氨溶液
氧化—CHO,再利用溴水检验碳碳双键, A错误;乙醇、甘油中都
含有醇羟基,苯酚中含有酚羟基,羟基都能和钠反应,置换出氢
气,B正确;乙醇、乙酸均与水互溶,用水不能鉴别乙醇、乙酸,
C错误;与苯环相连的甲基、—CHO均能被高锰酸钾氧化,而使酸
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不能说明它含有醛基,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5. 下列实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制备并收集乙酸乙酯 B. 除去乙炔中混有的H2S等杂质
1
2
3
4
5
6
7
8
9
C. 检验1-溴丁烷的消去产物 D. 鉴别甲苯与己烷
1
2
3
4
5
6
7
8
9
解析: 浓硫酸作用下,乙醇、乙酸共热发生酯化反应制备乙酸
乙酯,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收集乙酸乙酯,则装置A能达到实验目
的,A不符合题意;乙炔和硫化氢都能与溴水反应,所以不能用溴
水除去乙炔中混有的硫化氢杂质,则装置B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
符合题意;1-溴丁烷在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中共热发生消去反应生
成1-丁烯,1-丁烯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使Br2的CCl4溶液褪色,而
挥发出的乙醇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不反应,则装置C能检验1-溴丁
烷的消去产物,能达到实验目的,C不符合题意;甲苯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反应使溶液褪色,而己烷不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则能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甲苯与己烷,装置D能达到实验目的,D不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考向突破二 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6. 下列有机物分离提纯鉴别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溴苯中含有溴单质,可加苯萃取后分液
B. 乙酸乙酯中含有乙酸,可加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振荡后分液
C. 只用溴水就可以将甲苯、己烯、四氯化碳、碘化钾溶液区分开
D. 乙烷中含有乙烯,可将混合气体通入盛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洗
气瓶洗气
1
2
3
4
5
6
7
8
9
解析: 溴易溶于有机物,溴苯与苯互溶,因此溴苯中含有溴单
质,加入苯,液体不分层,达不到提纯的目的,应该加入氢氧化钠
溶液后分液,A错误;乙酸乙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发生水解,应该
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除杂,B错误;甲苯能萃取溴水中的溴,且甲苯
密度比水小,液体分层,上层呈橙红色;己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
使溴水褪色;四氯化碳萃取溴水中的溴,在下层呈橙红色;溴水与
碘化钾溶液反应后生成碘单质,溶液由橙色变为紫红色,所以用溴
水可以将四者区分开来,C正确;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能够把乙烯氧
化为二氧化碳,除杂的过程中引入了新的杂质气体,应该用溴水除
去乙烯,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7.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中为杂质),采用的试剂和除杂方法
错误的是(  )
选项 含杂质的物质 试剂 除杂方法
A C2H4(SO2) NaOH溶液 洗气
B C6H6(Br2) Fe粉 蒸馏
C C6H5NO2
(HNO3) NaOH溶液 分液
D C2H2(H2S) CuSO4溶液 洗气
1
2
3
4
5
6
7
8
9
解析: A项,混合气体通过NaOH溶液时,SO2和NaOH溶液反
应,而乙烯不反应;B项,Fe与Br2反应生成的FeBr3相当于催化
剂,发生苯的溴代反应,达不到除杂的目的;C项,HNO3能与
NaOH溶液反应,而硝基苯不反应,故可除杂,又因为硝基苯不溶
于水(密度大于水),再进行分液即可;D项,H2S能和CuSO4溶
液反应:CuSO4+H2S CuS↓+H2SO4,而C2H2不反应,可达到
除杂的目的。
1
2
3
4
5
6
7
8
9
8. 3,5-二甲氧基苯酚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可用于天然物质白
柠檬素的合成。一种以间苯三酚为原料的合成反应如下:
+2CH3OH +2H2O。
1
2
3
4
5
6
7
8
9
物质 沸点/℃ 熔点/℃ 密度(20 ℃)/
(g·cm-3) 溶解性
甲醇 64.7 — 0.791 5 易溶于水
乙醚 34.5 — 0.713 8 微溶于水
3,5-二甲氧
基苯酚 — 33~36 — 易溶于甲
醇、乙醚,
微溶于水
甲醇、乙醚和3,5-二甲氧基苯酚的部分物理性质见表:
1
2
3
4
5
6
7
8
9
①分离出甲醇的操作是 。
②萃取用到的分液漏斗使用前需 并洗净,分液
时有机层在分液漏斗的 (填“上”或“下”)层。
蒸馏 
检查是否漏水 
上 
(1)反应结束后,先分离出甲醇,再加入乙醚进行萃取。
解析:①甲醇、3,5-二甲氧基苯酚的沸点不同,可用蒸馏法分离出甲醇;②分液漏斗使用前需检查是否漏水;乙醚的密度比水小,分液时有机层在分液漏斗的上层。
1
2
3
4
5
6
7
8
9
(2)分离得到的有机层依次用饱和NaHCO3溶液、饱和食盐水、少
量蒸馏水进行洗涤。用饱和NaHCO3溶液洗涤的目的是

解析:实验中加入了氯化氢的甲醇溶液,碳酸氢钠能和氯化氢反应,分离得到的有机层用饱和NaHCO3溶液洗涤的目的是除去HCl。
除去
HCl 
1
2
3
4
5
6
7
8
9
(3)洗涤完成后,通过以下操作分离、提纯产物,正确的操作顺
序是 (填字母)。
a.蒸馏除去乙醚
b.重结晶
c.过滤除去干燥剂
d.加入无水CaCl2干燥
解析:洗涤完成后,产物中有少量水和乙醚,通过加入无水CaCl2干燥、过滤除去干燥剂、蒸馏除去乙醚、重结晶,提纯3,5-二甲氧基苯酚,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dcab。
dcab 
1
2
3
4
5
6
7
8
9
9. 香蕉水主要用作喷漆的溶剂和稀释剂,其主要成分乙酸异戊酯是组
成蜜蜂信息素的成分之一,具有香蕉的香味。实验室制备乙酸异戊
酯的反应、装置示意图和有关数据如下:
+ +H2O
1
2
3
4
5
6
7
8
9
物质名称 相对分子
质量 密度/(g·cm-3) 沸点/℃ 水中溶解

异戊醇 88 0.812 3 131 微溶
乙酸 60 1.049 2 118 溶
乙酸异戊酯 130 0.867 0 142 难溶
1
2
3
4
5
6
7
8
9
在A中加入4.4 g异戊醇、6.0 g乙酸、数滴浓硫酸和2~3片碎瓷
片,开始缓慢加热A(加热和夹持装置略),回流50 min。反
应液冷却至室温后倒入分液漏斗中,先用少量水、饱和碳酸氢
钠溶液洗,再用水洗涤;分出的产物加入少量无水MgSO4固
体,静置片刻,过滤除去MgSO4固体,进行蒸馏纯化,收集得
乙酸异戊酯3.9 g。
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步骤:
1
2
3
4
5
6
7
8
9
(1)仪器B的名称是 ,加入碎瓷片的作用是

解析:仪器B是球形冷凝管,加入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暴沸。
(2)在洗涤操作中第一次用水洗的主要目的是

解析:因为乙酸和浓硫酸都易溶于水,在洗涤操作中第一次用水洗的主要目的是除去大部分的硫酸和乙酸。
球形冷凝管 
防止暴
沸 
洗去大部分的硫酸
和乙酸 
1
2
3
4
5
6
7
8
9
(3)在洗涤、分液操作中,应充分振荡,然后静置,待分层后粗
产品应从分液漏斗的 (填“上”或“下”)口分离出。
解析:乙酸异戊酯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分液时在上层,待分层后粗产品应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分离出。
(4)实验中加入少量无水MgSO4的目的是 。
解析:无水MgSO4可以吸收水分,起到干燥的作用。
上 
干燥、吸水 
1
2
3
4
5
6
7
8
9
(5)在蒸馏操作中,仪器选择及安装都正确的是 (填字母)。
解析:在蒸馏操作中,为了获得更多的馏分,选择b装置。
b 
1
2
3
4
5
6
7
8
9
(6)在蒸馏操作中,收集乙酸异戊酯时应控制的温度范围 (填
字母)。
A. 115 ℃~125 ℃ B. 118 ℃~130 ℃
C. 130 ℃~140 ℃ D. 140 ℃~143 ℃
解析:蒸馏时,乙酸异戊酯的沸点为142 ℃,异戊醇的沸点为131 ℃,乙酸的沸点为118 ℃,所以收集乙酸异戊酯时应控制的温度范围140~143 ℃,D符合题意。
D 
1
2
3
4
5
6
7
8
9
异戊醇的物质的量为n= =0.05 mol,根据
+ +H2O反应可知,乙酸过量,生成乙
酸异戊酯的量要按照异戊醇的物质的量计算,即理论上生成0.05 mol
乙酸异戊酯;实际上生成的乙酸异戊酯的物质的量为= =
0.03 mol,产率为 ×100%=60%。
(7)本实验的产率是 。
解析:乙酸的物质的量为n= =0.1 mol,
60%(或0.6)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