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说课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说课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7 08:3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说课人: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
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目 录
单元主题及依据
单元目标及能力培养
教学策略及任务评价
单元课程实施
单元教学反思
(一)单元主题(二) 单元主题依据(三)教学思路


CONTENTS

、单元主题及依据
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
大单元主题
中华文明:
进入“文明”标志有三:文字的发明与使用、金属工具发明与使用、城市出现。故中国的文化史长达百万年之久,而进入创制并使用文字和金属工具的文明时代约4000年左右。
——冯天瑜、杨华《中国文化史》
课标依据
理论
学术
教材
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
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情况及早期国家特征;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与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认识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以及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
中华民族成为一体的过程是逐步完成的。看来先是各地区分别有它的凝聚中心,而各自形成了初级的统一体。比如在新石器时朝在黄河中下游都有不同的文化区,这些文化区逐步融合出现汉族的前身华夏的初级统一体,当时长城外牧区还是一个以匈奴为主的统一体和华夏及后来的汉族相对峙。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初高学情
高中阶段更注重概念的理解,注重知识体系和内在的逻辑关联,注重依靠丰富史料对问题进行探讨,以及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知识迁移运用,解决新情境、新问题。本单元内容多,联系密,贯通性强,概念丰富,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高一的学生经过统编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一到第三单元对重大历史事件的主要史实和突出历史意义有所了解。能力层面识记和感悟为主,包括一些简单的理解。对时空范围内史实的了解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准备了一定基础。
知识储备
认知特点
单元教学思路
单元大主题: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
单元大活动:梳理中华文明从多元融汇走向大一统的阶段性表现。
单元大问题:中华文明如何从多元融汇走向大一统的封建国家?
单元大概念:多元融汇 大一统
单元大任务:说明中华文明从多元融汇走向大一统的因素。
第一课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四课时: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第三课时: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二课时: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
民族交融,实体育成
百家争鸣
多元起源与交汇
华夏多元走向一体
多元
多元统一于汉
地区性多元统一
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斗争
民族矛盾、思想文化、领袖人物
一统
大一统是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必然趋势
(一)单元核心目标(二) 单元目标分解(三)单元重难点


CONTENTS

单元目标及能力培养
单元目标: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梳理中华文明从多元融汇到大一统国家的历程及阶段性表现,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动力。
2.通过历史地图及其他史料认识中华文明起源、早期国家建立;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程,并能以表格或时间轴等方式进行概述。
3.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说明中华文明从多元融汇走向大一统的因素。体会制度建设对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加深对统一观念的认同。
4.感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魅力,探究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治理的经验,感受汉文明风采,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到大一统封建国家建立历程,科学认识三种社会形态演变特点。
(依据:课标与学习目标)
教学难点:中华文明从多元一体走向大一统的原因
(依据:学情、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起国家 课时目标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他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中国早期文明的演变发展使学生初步感知人类历史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3.使用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等不同材料,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4.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理性看待中华文明。 重难点 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多元国家的特征;
私有制、阶段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第二课时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时 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以及相关史料,学生能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领域变动的主要表现,并能在此基础上,分析出时代巨变所反映的社会矛盾。 2.通过阅读教材以及相关史料,学生能说出老子、孔子的主要主张,通过表格对比,比较儒家、道家、法家关于治国主张的差别,理解“百家争鸣”局面(诸子百家思想与时代的关系、诸子学派之间的争论与相互影响)及其意义。 3.通过表格梳理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改革措施与当时社会矛盾之间的关联性,从而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结合法家学派的思想主张,了解变法运动的理论基础,从理论与现实共需关系,理解百家争鸣的意义。 重难点 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意义;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第三课时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时目标 1.通过时空定位和史料解读引导学生了解秦朝统一后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其他方面采取的措施,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史料、史实的分析与整理,带领学生梳理秦建立后所实行的暴政,引导学生分析秦末社会矛盾,客观认识秦朝灭亡具有历史必然性。 3.通过秦朝灭亡以及楚汉之争的最终结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得民心者的天下。 4.基于家国情怀认知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通过秦朝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难点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秦王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和内容。
第四课时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时目标 1.分析汉初“无为”和汉武帝时期“有为”的时代背景,明确两汉是秦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和延续,在中国历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通过文献,图片等史料的运用,阅读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等进行探究活动,了解两汉统治者巩固统治的措施;树立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 3.理解“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历史概念,并能对其作出解释。 4.辩证分析“王国”及豪强地主的庄园经济的双重作用;客观评价汉武帝的“有为”措施,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5.通过学习认识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永恒的任务;体会历史人物对时代的推动,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缔造者,鼓励学生顺应时代,树立从自身出发,维护和巩固国家大一统的家国情怀。 重难点 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政治、社会、思想文化上的措施;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单元目标分解及学习任务(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与优化)
第一课时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起国家 课时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1:结合教材及表格,梳理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迈入新石器时代的有关知识,结合考古资料,归纳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特点。
学习任务2:理解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井田制等概念。结合史料与考古资料,分析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
第二课时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时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1:对比国家形势变化图与史料,概括春秋战国社会之变革,认识到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学习任务2: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材料分析社会变革之原因。
学习任务2:结合时代情境与材料,总结面的变革应对之策及影响。
第三课时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时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1:根据史料、示意图,分析秦朝完成军事统一、制度统一、社会统一的有关措施,分析秦完成统一的意义。
学习任务2:根据课前制作的秦朝大事年表,概括秦朝暴政的表现及灭亡过程。结合材料探讨秦朝速亡的多方面原因,尝试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从秦末农民起义认识到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四课时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时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1:结合图片及材料分析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实施及影响;结合材料及图示,概括汉武帝采取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分析其作用。
学习任务2:阅读教材内容概括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的史实,了解东汉时期庄园经济的发展。回答东汉是衰亡的因素。
学习任务3:阅读教材内容并概括两汉的文化成就,感悟大汉风采。


CONTENTS

单元教学策略
教法
学法
由于学生知识储备量有限,为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突破单元教学重难点,我将大单元教学主题为依托,整合优化教材,提前明确学习任务,在教学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课后进行多种方式的学业检测,以涵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生课前根据教师推荐资源,结合教材进行预习,并绘制单元思维导图,择优展示;课堂中研读史料、合作探究,以获取必备知识,提升关键能力;整个学习过程始终能对照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自我检测和反思。
1
单元教学策略
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课前推荐学习资源 水平1 了解中国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演变规律;知道生产力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能够结合形势图概括有关历史史实,梳理大一统国家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 书目 1.冯天瑜、杨华《中国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导论
水平2 能够结合地图等史料概括中华文明起源分布的特点、春秋战国之大变革、秦统一与秦亡的进程、秦汉能够运用准确的时间术语描述战争的进程;能够对社会大变革的影响因素进行阐述,结合秦汉衰亡,给予合理解释,并总结历史教训,以史为鉴。 2.朱绍侯、张海鹏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第一章
水平3 能够把握史事的时空联系,运用时空术语对大范围的史事(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等)加以概括、说明。能够搜集有关史料论证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汇集于大一统的史实。能够理解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史论结合的论证历史与现实的问题。 论文 1.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
2. 李治安:《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
水平4 能够对历史进行反思,以史为鉴。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形成正确历史观。感悟中华民族的多姿风采,增强民族自信息、自豪感,厚植爱国情怀。确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的志向和意识。 3.晁福林、李凯《先秦政治史问题与教学》《历史教学》2021年第1期。


CONTENTS

单元课程实施
3
单元总结

单元导入
2
课时实施
4
作业布置
5
板书设计
单元导入
设计
意图
以三星堆与二里头相似文物照片导入,引发学生疑惑,凝神激趣,感受单元主题内容: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为单元学习打下基调。

二里头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三星堆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二里头陶盉
三星堆陶盉
课时实施
2
第一课时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探索奥秘——早期国家形成
远古寻踪——中华文明起源
政治的塑形
文化的塑性
添加标题
经济的塑形
添加标题
人类的进步:从旧入新
文明的起源:从多元到一体
添加标题
文明的诞生:从氏族到邦国
添加标题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以表格方式梳理石器时代与夏商西周在政治方面的内容,落实时空观念,培养学生提取教材信息,总结概括能力。通过新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存的分布对比,探究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特点,形成历史阐释能力。感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土地制度的发展与生产的进步才是政治塑形的根本因素。
第二课时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辨因:为何会变
观象:社会之变
思策:如何应变

设计意图:图片对比使用,观察春秋战国社会变革;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式;学生自主梳理知识,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海内为一——统一大业
军事之统一
政局新创
社会一统
死而地分——速亡命运
秦的暴政
秦亡过程
灭亡之因
历史教训
1
2
第三课时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设计意图:
1.学生通过观察地图,直观展示秦的疆域,强化空间意识。
2、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加深了对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的理解。
汉初的重建
汉武的更张
西汉的衰亡
纸的发明
文史科技
光武中兴
东汉衰亡
盛世的奠基——从文景之治到汉武强盛
盛世的波折——从光武中兴到东汉衰亡
盛世的回望——两汉文化润泽华夏
第四课时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及史料,总结汉初政治与武帝大一统的举措,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对东汉的建立到衰亡的梳理,深化时空意识。对两汉文化成就的概括,感悟大汉文化风采,涵养民族情感。
项目 常规题 提升题
内容 同课程标准内容要求 评价指标 学业水平2-4(能够分析有关的历史结论) 学业水平4-4(能够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提出新的解释)
评价方法 1.(2020·全国Ⅰ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2.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设计
意图
层次性题目使素养达成更有针对性,提升历史解释素养与史论结合的能力。
课堂检测
5
一、海内为一——统一大业
二、死而地分——速亡命运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二、辨因——为何会变
三、思策——如何应变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观象——社会之变
二、探索奥秘——早期国家形成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远古寻踪——中华文明起源
二、盛世的波折——从光武中兴到东汉衰亡
三、盛世的回望——两汉文化润泽华夏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盛世的奠基——从文景之治到汉武强盛
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
设计
意图
以板书为依托,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脉络式梳理,突出教学主题。
单元总结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试以“我的民族观”为题,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清楚,逻辑严密)
设计
意图
提升历史阐述和文字表达能力。
课后检测


CONTENTS

单元教学反思
1.从整体设计来看:贴合课标等要求,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单元主题清晰,且贯穿单元教学始终,渗透新课改和大单元教学思维。
2.从教学过程来看:单元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情景形式多样,具有合理性,任务驱动较为有效,较好实现情感教育。
3.困惑:①内容取舍与考查选择如何对接?② 史料教学与历史叙事如何平衡?
谢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