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更法第一
孝公平畫公孫鞅甘龍杜摯三大夫御於君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孝公名渠梁秦獻公之子史記秦本紀孝公元年下令國中賓客羣臣有能出奇計彊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衞鞅聞令入秦因景監求見孝公平評議也畫計策也公孫姓鞅名衞庶孼公子故稱衞鞅以功封於商又稱商鞅。甘龍史記索隱春秋時甘昭公子帶之後姓譜。商甘盤之後杜摯與王 攻趙。見國策。御侍也慮謀思也討治也。論語。世叔討論之
历史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商鞅与商君书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改也漢書王嘉傳數更政事顏注更亦變也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语
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此后诸侯纷争不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
礼崩乐坏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周王室衰微,逐渐失去了对各诸侯国的控制。失去最高权威的各诸侯国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冲突与摩擦?政治上的混乱局面如何影响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秋列国形势图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材料一 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春秋》叙事终止
晋国公室彻底灭亡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西周分封—宗法等级结构
大宗
大宗
大宗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战国形势图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华夏认同
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材料二 西周中晚期以后,周人确立的以成套化、等级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礼器制度,是当时华夏族群社会新秩序的物化表现。春秋早期青铜礼器鼎的使用存在三种形态: 一是列鼎与鼎簋 (鬲) 的奇偶等差配比,与周人密切有关。二是偶数同形的偶鼎制,使用的人群如小邾、邿、羕、群舒等,与东夷、淮夷有关,这种器用礼俗还可以上溯至商代与殷遗民。三是对上述两种情形的融合,体现着从本地文化向周人华夏化过渡的情况。三种随葬用鼎的使用形态反映出春秋早期中华大地诸侯国族在青铜礼器使用上的交融互摄,并逐渐融合、凝聚成华夏民族的动态历史过程。
——杨博《随葬用鼎与春秋早期的华夏族群认同》
阅读材料二,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作者的观点。
春秋时期夷族学习使用周人礼器制度,体现华夏民族的融合。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战国铁镰
战国铁钁残段
战国铁矍
战国铁镰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芍陂
都江堰
郑国渠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铁犁牛耕的出现
水利设施的兴建
农业生产力提升
更少的农业劳动者可满足相同甚至更多的粮食需求
部分农业劳动者
转而从事工商业
工商业从业者增加,生产能力增强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工商业繁荣的表现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货币流通广泛
中心城市涌现
大工商业主出现
仿照上一页的逻辑推导模式,试推导本页“工商业繁荣的四个表现”的原因逻辑链条。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材料三 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材料四 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
——摘编自《史记·货殖列传》
安阳平肩布
“郢爰”金币
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中国改革史》一书第一章第五节目录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直接原因: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根本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社会在向封建社会演进,土地逐渐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新兴的地主阶级正在崛起,试图取代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
历史正在向新阶段演化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内容:
1.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2.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3.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4.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5.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6.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后来商鞅被杀,但变法措施已深入人心。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材料五
商鞅由魏入秦后向秦孝公说: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阅读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
商鞅主张变法革新,反对因循守旧:治国需因时制宜,破除古礼束缚,强调变革图强与守旧亡国(夏殷)的对比。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孔子和老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孔子像
仁
关爱他人
政治上
为政以德
顺应民心
爱惜民力
道德感化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孔子和老子
孔子在教育方面成就显著。他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
现版《论语》
“有教无类”
私学
文献整理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孔子和老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他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老子的思想还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老子在政治上也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这些观点见于《老子》一书。
朴素的唯物论
朴素的辩证法
哲学层面
政治层面
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孔子和老子
材料六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材料八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与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道德经》
材料七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
回忆一下,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如何发生的,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材料九 作为原来贵族的士阶层则彻彻底底的被“贵族集团”开除,变成平民,失去贵族身份的士人不得不自寻出路,或者变为农夫,或者自愿匍匐在新的权贵门下做起了食客,等待着权贵们的重用和赏识。
——张博宇《“百家争鸣”与先秦士人主体意识研究》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百家争鸣
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材料十 假今之世,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矞宇嵬琐,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有人矣。
——《荀子·非十二子》
十二子
它嚣 魏牟 陈仲 史鰌 墨翟 宋钘 慎到 田骈 惠施 邓析 子思 孟轲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
材料十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像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百家争鸣
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材料十一 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
——《荀子·性恶》
根据材料十一,概括荀子主张隆礼重法的原因。
荀子像
人性恶,需要用礼法来纠正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百家争鸣
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金
木
水
火
土
相生关系
相克关系
五德终始图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百家争鸣
新出现的重要派别有墨家和法家,分别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和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墨家的代表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还提出了“尚贤”的政治主张。
墨子像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百家争鸣
法家代表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韩非像
材料十二 万乘之患,大臣太重;千乘之患,左右太信;此人主之所公患也。
——《韩非子·孤愤》
法
势
术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你能举出若干学派的核心思想内容吗?
原因
1.社会剧变
2.政治竞争
3.经济发展
核心内容
儒家:仁、为政以德
道家:道、自然无为
法家:法治、集权
墨家:兼爱、非攻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百家争鸣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后思考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建立封建政治和经济秩序,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如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主张“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颁布《法经》。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
查阅战国变法的材料,结合时代背景与变法措施,说明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的原因及其效果。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后思考
春秋时期成书的《诗经》,汇集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部分。《诗经》以四言诗为主,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方面,它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世文学有重要影响。战国后期楚国贵族屈原继承《诗经》的优秀传统,采用楚国民歌方言,创造出一种句子较长的新诗歌体裁,称为“楚辞”。《离骚》《天问》是其代表作品。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查阅《诗经》和“楚辞”中的经典篇章,体会其中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