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导言课 课件(共26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外历史纲要(上)》导言课 课件(共26张PPT+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7 09:4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高中历史
那些事
2025年中美贸易战
2025年1月特朗普再次就任美国总统
财政部下达810亿元以旧换新国家补贴
李在明当选第21届韩国总统
《哪吒之魔童闹海》跻身全球动画片票房榜第一
美国加州洛杉矶山火
俄乌冲突或迎转折点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
哈尔滨亚洲冬季运动会于2月举办
DeepSeek横空问世 AI火爆全球
2025年我们见证历史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1945年9月2日,日军向盟军投降仪式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举行,日本正式向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国家投降。
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目录
01.
何为历史
02.
因何学史
03.
初高差异
04.
学史方法
一、何为历史?
不同的朝代代表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政治特征。
朝代
古董
人物
战争
过去
故事
1
2
3
4
安阳殷墟遗址出土“土方入侵”涂朱卜骨刻辞
李大钊
历史仅仅是“过去的事”吗?
提到“历史”,你首先想到什么?
一、何为历史?
一、何为历史?
所谓“历史”,主要包含三层含义:
一、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史实】,即客观历史本身。
二、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史料】,即历史著述,经过人脑的思考、加工而形成的主体化的历史【主观性】。
三、指一门学科或者专业,即历史学。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
——葛剑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教授)
《西北文化日报》
《大公报》
历史是客观的,历史学是主观的
一、何为历史?
历史学科素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孙中山与蒋介石
孙中山 何应钦
蒋介石 王柏龄
真实情况是
照片还是照“骗”?
孤证不立
考古与文献相结合
2022年,在位于纽伦堡和斯图加特中间的诺德林根,德国考古专家挖出一把“绝世”青铜宝剑,据说已经具有3300年历史。更为重要的是,该剑保存完好,历经3300余年而丝毫无损,没有一点氧化迹象,出土时依然色彩鲜明,“几乎还在发光”。
你会区分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吗?
一、何为历史?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
北洋军阀
1.现实——考试要考
二、为什么学历史?
学业水平合格考试
学业水平等级考试
通史:高一年级学习
专题史:高二年级学习
识过去
知现在
见未来
知道现在要做什么?
将去向何方?
二、为什么学历史?
2.个人层面——更好的“为”人
传承
发展
创新
二、为什么学历史?
3.国家层面——
传承民族文化共同记忆
担负民族复兴历史使命
“若一民族对其以往了无所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份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有奋斗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世之力量。故欲知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以往历史有深厚之认识。”
——钱穆《国史大纲》(1940)
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写,倘若中国不幸败战亡国,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的复兴中国之心
共通性:
相同的历史知识
相同的学科能力
共同的学科素养
三、初高中历史的差异
三、初高中历史的差异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但它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这些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对历史的认知更加全面、深入
三、初高中历史的差异
三、初高中历史的差异
初中历史:鸦片战争
1.林则徐虎门硝烟——鸦片战争的原因
2.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北方领土——两次鸦片战争主要史事
3.《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
学习任务一:结合鸦片战争前中国所面临的世界形势,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学习任务二:结合史料分析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学习任务三:分析不平等条约造成的危害。
学习任务四:概括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的相关史实,认识其思想价值。
共通性:
相同的历史知识
相同的学科能力
共同的学科素养
三、初高中历史的差异
在初中的基础上,高中
更侧重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解释;
更侧重分析问题与探究问题的能力;
更明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四、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1.端正学习态度
2.培养学习兴趣
3.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学会读教材
学习目标要求
课本内容概括
四、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课本关键栏目介绍
引言部分
历史地图
历史地理学
图文结合释解
相的思考
知识提炼把握方向
材料补充
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论述题
高考
史料+问题
补充细碎知识点
四、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四、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读得懂各种材料(文字、图片、地图、表格等),能提炼出材料的主旨信息;
学会提问
学会阅读
能从材料中提出问题;对一些历史结论敢于质疑;对不理解的历史概念及时提出疑问
学会思考
能把课本知识与新材料情景相结合进行分析思考,灵活运用知识,
具有发散思维、辩证思维、综合思维、批判性思维……
学会表达
能运用历史术语对历史事件进行合理清晰的叙述、评价,做到史实清楚,层次清晰、逻辑严谨、论从史出、观点合理
17.(14分)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行走的少年
人物 简介
詹天佑 (1861—1919) 1872年,作为首批赴美留学幼童之一出国学习。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主修铁路工程,成绩优异。1881年回国。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震惊中外。
邹容 (1885—1905) 1902年,自费赴日留学,开始撰写《革命军》。1903年5月《革命军》印行,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明确宣布革命独立之大义在于“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全我天赋平等自由之位置,不得不革命而保我独立之权”。
周恩来 (1898—1976) 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安,少年时先后在东北、天津等地求学,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后在天津参加了五四运动,组织成立觉悟社。1920—1924年在法国等国勤工俭学,期间积极在中国留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14分)
(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惟愿诸君:
1.学会从历史的视角观察社会现实,探析背后的深层动因。
2.学会以历史的精神砥砺自我,在人云亦云中保有自身的独立思考,自由意志。
3.学会站在历史的界标上,铭记自己走过的路,珍惜眼下的路,走好未来的路!心中有梦,眼里有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