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5课
通过了解三国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融合、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探究:阅读教材,梳理三国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导入
社会动荡 西晋统一
地方割据 局部统一
民生凋敝 南方开发
民族矛盾 民族融合
分裂
统一
魏晋南北朝:分裂中孕育统一
第一部分
三国与西晋
三国与西晋
三国时期,名士集团的诞生代表着封建豪强势力向控制政权的方向转变......以颍川集团陈群为代表的地主豪强制定了“九品中正制 ”,并以此逐渐控制了国家政治。
——摘编自刘喜凤《割据与门阀:三国鼎立与门阀制度探析》????
三国与西晋
九品中正制的评价:
1.积:前期评议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的人才。
2.消: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概念
九品中正制
社会背景:社会动荡,地方大族操
纵人才选拔。
正式确立: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
中正制。
选拔标准:家世门第
选拔方式:评定授官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选修一 第30页—31页
三国与西晋
思考1:三国归晋的本质是什么?
本质:士族豪强之间的妥协
晋武帝对吴境内强宗大族的势力采取了保护政策。江东士族与豪强大地主的庄园经济和武装组织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
——朱子彦《论晋武帝对江南士族采取的政策》????
司马氏
颍川士族
盟友
太原王氏
河东裴氏
平阳贾氏
支持
思考2:面对豪强势力的强大,西晋统治者采取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这个制度引发了什么历史后果?
地方制度:分封制
后果:八王之乱,中原动荡
南方:江南经济的开发
西北:中外文化交流
中原:民族大融合
灭亡原因:
1.统治阶级腐败。
2.八王之乱破坏统治秩序。
3.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反晋。
4.流民起义的反抗。
316年,西晋灭亡
三国与西晋
第二部分
东晋与南朝
317年,东晋建立
晋元帝在王导等北方士族的支持和辅佐下,建立了东晋政权。
东晋
东晋
门阀:社会威望极高的世代为官的大家族。
门阀政治:魏晋南北朝至唐初一种特殊的政治形态,政治格局呈现出皇权与门阀士族联合执政、共治天下的特征。
·政治上的表现
。
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
·经济上的表现
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庄园经济。
。
·文化上的表现
垄断儒家教育,出现经学世家。
。
·社会上的表现
不与庶族通婚,重视家谱传承。
门阀士族
东晋
思考1:门阀政治的形成原因?
1.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皇帝依赖士族支持。
3.九品中正制为士族提供政治保障。
思考2:门阀政治的评价?
1.前期有利于政局稳定。
2.南迁士族推动了江南经济开发。
3.对经学延续有重要作用,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4.削弱了中央集权,垄断官职,压抑阶层流动,激化社会矛盾。
王羲之《兰亭序》
顾恺之《女史箴图》
门阀士族
1.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工具、技术。
2.南方相对安定。
3.统治者的支持。
4. 自然条件优越。
原因:
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促进民族融合,为统一提供条件。
意义:
南朝
江南经济开发
关于青瓷莲花尊的用途,目前学界多认为是当时社会上层阶级使用的具有佛教意义的随葬器物。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南北朝时发展繁盛,佛教艺术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南朝
南北文化交流
北朝
南朝
佛教兴盛
第三部分
十六国与北朝
十六国
。
北方少数民族广泛吸收汉文化,
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4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向东晋发起淝水之战,战败后迅速崩溃。
386年,北魏建立
439年,统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实行汉化改革,有效巩固了北魏政权。
北魏
北魏
无数农田被圈占为牧场,农业生产很难满足不断扩大的北魏政权的粮食需求......坞堡主占有大量隐户,影响了财政收入,政令难以推行......北魏统治者各族人民的压迫更为残酷,在统治阶级内部,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直接也存在矛盾。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重新统一北方。
2.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3.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统治面临危机。(游牧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阻碍北方社会发展)
1.俸禄制
概念
均田制
北魏至唐朝时期,政府在不触动原有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作用: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
2.均田制
作用:促进北方小农经济的恢复;限制了土地兼并。
3.租调制
作用:加强基层管理,配合均田制和租调制实施。
北魏
4.三长制
作用:稳定财政收入;促进农业生产;缓和阶级矛盾。
1.迁都洛阳
探究
迁都洛阳的原因
2.改籍贯
3.易服装
北魏
4.说汉话
5.改汉姓
6.通婚姻
消极:
1.全盘汉化政策导致鲜卑族逐渐丧失了剽悍勇武的民风。
2.造成了统治集团的分裂。
3.迁都耗费了大量国力。
4.模仿汉族门阀制度,使鲜卑族染上了魏晋士族的恶习。
积极:
1.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2.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北魏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