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7 12:2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 5 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课程标准】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等成就。
西晋短暂统一
三国鼎立
东晋、十六国时期
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盛世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乱世纷争统一盛世政权更迭,分裂动荡人口迁徙,江南开发民族碰撞,交流融合统一稳定,制度创新南北发展,经济繁荣因俗而治,民族团结佛道兴盛,文化发展文化繁荣,惠及中外奠基秦汉建立的中国文化秩序,并未随东汉覆亡而消失。三国两晋与南北朝三百余年,正是重整这一普世秩序的过程。——许倬云《万古江河》单元导读

220

221

229
三国时期
(220-280)
西晋
(266-316)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晋
(317-420)
淝水之战(383)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朝
北朝(439-581)




南朝(420-589)

隋朝统一
人口大量南迁
分裂孕育统一
民族交融加强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江南得到开发
政权更迭频繁
国号 建立、灭亡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266 曹丕 洛阳
蜀(蜀汉) 221— 263 刘备 成都
吴 229—280 孙权 建业
(1)建立
(2)概况
①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
略占上风。
②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220—280)
(1)统一过程:
①曹魏灭蜀: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②西晋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
③西晋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统一意义:结束了东汉以来长期分裂
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
(3)少数民族内迁(五胡内迁):
①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②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
一、三国与西晋
2、西晋(266-316)
(4)西晋灭亡
①内因: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八王之乱),演化为内战。
“晋武帝为加强宗室诸王的力量以藩屏王室,又将其祖司马懿以下宗室子弟均分封为王……相当一部分宗王的权力远不限于其封国境内,而能参政统军。”
——张岂之《中国通史》
不问民生
晋惠帝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即肉汤)?”
——《晋书 惠帝纪》
②外因: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
③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史称永嘉之乱)。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政权分立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
一、三国与西晋
2、西晋(266-316)
(1)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专权:
①含义: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成为士族。
“门阀”:本为“家门阀阅”简称,指家族的政治背景。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魏书》所载之标准,凡称士族需合二大条件:其一,累官三世以上;其二,任官需达五品以上。
②表现: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支柱
乌衣巷
刘禹锡(唐)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③结果: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317—420)
王与马,共天下。
士族概念: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又可以称为门第、门阀、世家、氏族等
(1)原因:
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②政治原因:皇帝依赖士族支持。
③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为士族提供政治保障。
④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积极:在一定的时期有利于统治的稳定、封建经济的发展、思想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消极:腐朽集团,激化矛盾,强化封闭的自然经济;
概念阐释
士族专权
①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九品中正制);
②经济上: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③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寒门通婚,甚至座不同席。
④思想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2)特征:
(3)影响:
420年,东晋武将刘裕夺取王位,改国号宋。420-589年的170年之内,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均定都建康。
刘裕
刘宋:420-479
萧道成
南齐:479-502
萧衍
南梁:502-557
陈霸先
陈朝:557-589
二、东晋与南朝
2、南朝(420—589)
①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②南方社会相对安定,长期处于和平环境;
③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
注意: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
④南方统治者采取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政策。
⑤民族交融,各族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东晋与南朝
3、南方开发
(1)原因:
材料1: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鄠、杜(指北方)之间,不能比也。…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2: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①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②南方社会相对安定,长期处于和平环境;
③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
④南方统治者采取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政策。
⑤民族交融,各族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东晋与南朝
3、南方开发
(1)原因:
①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2)表现: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3)影响:
①促进南方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②为统一提供了条件;
③促进了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汉代手工业分布图
魏晋南北朝经济形势图
江南经济显著发展
二、东晋与南朝
3、南方开发
注意: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
(1)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水为止。
(2)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水一线。
(3)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二、东晋与南朝
4、疆域变化
(1)概况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最主要的有 15 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2)特点
①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②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③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3)前秦
①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②淝水之战:时间:383年
原因:由于前秦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脆弱
影响:东晋打败前秦,强大的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后速崩溃。
①迁都:将都城从平成迁到洛阳,改籍贯为洛阳
②穿汉服
③说汉语
④改汉姓
⑤通汉婚
(3)措施:
①促进北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缓解了民族矛盾
(4)影响: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③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
三、十六国与北朝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统一: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
(2)背景: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胡服俑
汉服俑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年30以上不能一下改变者,暂不强求;30岁以下的,在朝廷上必须用汉语讲话。
——李天石、王建成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1)概况:南北朝时期统治中国北方的五个朝代的总称。
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2)北朝更替
①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
②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
③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581年,北周丞相杨坚灭北周建隋朝;
589年,隋南下攻陈,统一全国。
三、十六国与北朝
3、北朝
知识拓展
民族交融
1、含义:各民族间平等相处、经济文化交流、生活习惯互相影响、生产方式渐趋于一致,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消除。
①民族迁徙
魏晋以来,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③友好往来
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各民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交融进程进一步加快。
⑤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借鉴和学习了汉族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
②联合斗争
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民族人民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迫使各民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④各民族间的征战
当时各民族的征战打破了各民族原有的部落组织,有利于民族交融。
2、方式:
魏晋墓葬壁画耕牛图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北齐校书图
由跪坐转变为垂脚落座
知识拓展
民族交融
3、表现:
4、原因
(1)社会动荡,长期混战,各民族之间接触频繁;
(2)统治者认同华夏文明,推动民族交融。
5、影响:
(1)促进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缩小了民族差异,强化了华夏认同,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3)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知识拓展
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

政权更迭

民族交融
政权更迭
南方开发
民族交融
开发的原因
开发的影响
西晋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南下
十六国
北魏孝文帝改革
秦汉
大一统的建立
魏晋南北朝
大一统的崩塌
隋唐
大一统的重构
本课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